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734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及其对重要 概念的理解。,本课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汉初:中央集权受威胁 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2、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第3课 从汉

2、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唐中后期: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2、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课外延伸:利弊,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元: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3、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

3、中国省制的开端,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历代沿用 西汉:削弱相权 1、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措施:汉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3、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魏晋:分散相权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分散相权 1、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2、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3、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第3课

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宋初:分割相权 1、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元朝:相权反弹 1、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2、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君主专制的演进(

5、巧记方法),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西汉:察举制 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魏晋:九品中正制 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隋:科举制创立 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科举制发展完善 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2、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6、,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一试身手,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专权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A,一试身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A、设“二府”制 B、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C、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开始设三省六部制,D,一试身手,宋代的参知政事的职能与下列哪一机构相近A、御史大夫 B、唐尚书省 C、隋中书省 D、枢密院,B,一试身手,汉初在地方上实行()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郡国并行C、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D、实行刺史制度,B,一试身手,唐朝设藩镇产生的历

7、史影响()A、加强中央集权 B、造成分裂割据 C、加强君权 D、削弱相权,B,一试身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最大影响()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域奠定了初步基础B、加强了对中央边疆的有效管理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下,成为一个不分割的整体,A,一试身手,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B,中

8、央集权的发展,刘邦大封同姓王。他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藩镇与节度使: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

9、,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貌不惊人的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0、有哪些利与弊?,知识延伸,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

11、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拓展延伸,君主专制的演进,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两汉的内外朝,相权一分为二,皇帝

12、,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政令),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宋:“二府三司三衙”,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户部、盐铁,官:三司使(财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衙:,官:枢密使(军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相权被分割,守内虚外。,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官:中书令,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元朝相权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

13、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设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本课测试: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