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送审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0年8月目 录第一部分 前 言2一、课程性质2二、课程基本理念2三、课程设计思路3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4一、知识与技能4二、过程与方法4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5一、地球与地图5二、世界地理6三、中国地理9四、乡土地理13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13一、教学建议13二、评价建议14三、教材编写建议16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17附录“教学建议”案例 19第一部分 前 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应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
2、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使命。一、 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地理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课程内
3、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首先,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和人文科学性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其次,地理科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域性十分显著。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二、
4、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中国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地理背景,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应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形式的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打下基础。3.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4.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
5、与社会和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5.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6.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结合。地理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逐步建立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三、 课程设计思路1.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共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
6、性,课程标准对四大部分的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师生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教学的顺序。2.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层次、降低难度,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出发,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不再一一单独列出,而是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课程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世界和中国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地理课程的开放
7、性和弹性。4.提倡把乡土地理内容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概 况认识区域概 况认识区域海洋与陆地气 候居 民地域发展差异疆域与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与文化地 域 差 异认 识 大 洲认 识 地 区认 识 国 家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乡土地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具有初步的地
8、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以及运用其他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3.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4.
9、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作出判断。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地理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相互交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
10、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国际合作的意义,逐步形成全球意识。4.知道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
11、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标 准活 动 建 议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l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l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l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l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 地球仪l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l 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l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l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说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二)地图
12、标 准活 动 建 议l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l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l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l 学会阅读校园、社区、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l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l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现代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l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l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越野”等活动。l 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l 学习绘制校园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二、世界地理(一)海洋和陆地标 准活 动 建 议1海陆分
13、布l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l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2海陆变迁l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l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l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l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l 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l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二)气候标 准活 动 建 议1 天气l 知道“天气”和“气候”这两个地理概念的区别,并能正确运用。l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
14、的天气图。l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l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l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l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3主要气候类型l 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l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l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l 记录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内容,讨论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相关活动。l 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l 使用测
15、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等。l 让去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说明:“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本单元的内容,要求关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居民标 准活 动 建 议1人口与人种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l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l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 语言和宗教l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l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
16、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3聚落l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l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l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l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l 收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配合地图进行展示。l 收集各种聚落景观图片,并讨论不同聚落景观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四)地域发展差异标 准活 动 建 议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l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l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的分布特点。2 国际合作l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l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l 收集能反映世
17、界上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l 从报刊或网络中剪辑、下载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或交流。(五)认识区域标 准活 动 建 议1 认识大洲l 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出某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l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l 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2认识地区l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l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l
18、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l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l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l 说出某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组织。l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l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认识国家l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
19、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l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l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l 根据地图,说出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以及主要城市的名称和位置。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概况。l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l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l 分组准备某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其地理特征,并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l 将所学大洲与另一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运用列表、填图等方式进行比较。l 收集国际上热点地区的有关
20、资料,并展开讨论。l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地理景观。l 以极地科学考察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或举办一次科普报告会,或者观看有关极地科学考察的录像片。l 利用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结合历史等课程的学习,了解某些国家名称和版图的演变。l 观看介绍某国家地理概况的录像,并写出短文予以介绍。l 讨论某国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l 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l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有关地理问题。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l 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华人与
21、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贡献。l 选择某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地理主题,从网络上下载有关资料,制作计算机演示文稿,并在全班演讲。说明:本单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并且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上表所列各条“标准”的全部内容。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三、中国地理(一)疆域与人口标
22、 准活 动 建 议1疆域与行政区划l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l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l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2人口与民族l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l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l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l 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l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域拼图游戏。l 收
23、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标 准 活 动 建 议1自然环境 l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l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l 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本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2自然资源l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l 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
24、的大型工程的实例,。l 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l 收集我国土地资源资料,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进行对比,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l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说明:“标准”没有面面俱到地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三)经济与文化 标 准活 动 建 议1经济发展l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
25、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l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2文化特色l 知道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l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l 观看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录像,收集有关我国工业生产的图文资料,讨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前景。l 参观当地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交通运输设施。l 收集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和其他资料,观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或录像,谈一谈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认识。(四)地域差异标 准活 动 建 议l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
26、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l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l 说出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l 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讨论或知识竞赛。l 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视片。l 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说明:为方便教学,并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应该注意,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认识区域标 准活 动 建 议1.位置与分布l 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l
27、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l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阐述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l 以某区域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阐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2联系与差异l 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l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l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因素。l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l 根据资料,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
28、理差异。l 举例说出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l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l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环境与发展l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l 举例说明某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l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l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l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
29、的重要性。l 收集某区域的专题地图,例如地形图、政区图、水系图、矿产图、交通图、旅游图等,讨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l 观看有关我国区域地理景观特色的录像或电影。l 收集某区域地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并与相关区域进行比较。l 收集某历史文化名胜或革命纪念地的资料,并撰写一篇介绍短文。l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编辑反映北京概况的地理小报。l 绘制台湾岛简图,在图上标注出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称。l 组织“祖国的宝岛台湾在我心中”的专题演讲。l 举办班级讨论会,对某地理专题进行探讨,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长江三角洲
30、地区跨海、跨江大桥的兴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l 收集我国某区域有关资料,讨论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的发展成就。l 收集资料,讨论搞好节能减排、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意义。说明:本单元通过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所选择的五个或五个
31、以上区域的组合,必须涵盖上表所列各条“标准”的全部内容。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四、乡土地理标 准活 动 建 议l 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l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l 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l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l 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l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l 绘制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平面示意图,并在图上表示正确的方位和较多
32、的地理信息。l 查阅不同年代家乡的乡土地图或图片,讨论家乡有哪些发展、变化,并以适当形式展示讨论的结果。l 讨论家乡的对外经济、社会联系,说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l 开展乡土地理野外考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状况(如矿产、地下水、中草药、野生动物等)。说明: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范围这里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
33、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必须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熟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应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
34、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参见“附录”教学建议案例1)(二)宜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坚持启发式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意识,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见“附录”教学建议案例2、案例3)(三)须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
35、术的利用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参见“附录”教学建议案例4、案例5)(四)要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应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36、提倡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参见“附录”教学建议案例6)二、评价建议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地理学习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地理学习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地理学习评价应做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一)地理学习评价目标的确
37、定评价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地理学习评价应当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第一,地理学习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第二,地理学习评价要从鉴定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应该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建议重点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和表现:(1)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理解状况。(2)在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探寻地理事物空间运动和演变规律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地理知识的状况。(3)在
38、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怎样提出地理问题,怎样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怎样表达研究成果等)。(4)是否学会了相应的地理学习、研究方法(如: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5)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图解能力以及默记地图能力的发展状况。(6)地理实践能力与创造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状况。(7)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状况。地理学习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达标程度。目的不在于划等分类,不在于将某一学生与他人成绩或班级集体平均分作比较,而在于检测学生达到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标准”的程度。确定评价目标时,建议将地理课程每个单元中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39、观三个方面的学习要点列举出来,再对每个要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尽量做到对每个要点的描述是可以观察和可测的。这样,通过对照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地理学习评价目标的接近性或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差距,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例如,关于“地理概念”学习的评价,在学习了某一地理概念后,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解释地理概念;辨别某个地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把一种地理概念的表达方法变成另一种表达方法;鉴别不同地理概念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以上几点加以对照,就可以对学生地理概念的理解水平作出相应的评价。又如,关于“地理位置”学习的评价。在学习了地理位置的相关内容后,关
40、注学生是否能够:熟悉不同类型地理位置的观察与描述方法;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示意图等方式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地理特征的影响,并能推断出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及其成因;简要分析评价某地理事物地理位置的优劣。从而可以对学生地理位置的理解、运用水平作出相应的评价。再如,关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评价。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地图、图片、图表等各种信息源(如期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
41、获得资料;保证地理信息资料的质量(如资料的多样性、可靠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归类;将地理信息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的现实表现与以上几点加以对照,就可以对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水平作出相应的评价。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评价。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在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审美能力;热爱
42、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二)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注重日常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议对学生的答问、演示、绘图、读图与分析、观察与观测、调查等各种课内外实践活动与练习等各种活动进行评价、评分,使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由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法的不足,评价应采取多种方法。因而,不同的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评价的方法有书面测验、观察、访谈、档案袋、作品
43、展示、真实性情景的问题解决、与图有关的作业、小论文写作等。除了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用的方法以外,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例如,可以用观察的方法评价学生对地理科学方法的领悟、运用状况。如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评价学生“收集某区域地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并与相关区域进行比较”的学习水平。教师可先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让学生根据地图选出几个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这样几个问题:选择这几个区域的依据;从哪些方面
44、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以上探究活动可以评价学生观察方法运用的水平、地理比较方法运用是否合理。为此应当观察学生是否能有效利用地图,是否有条理、有步骤、认真细致地观察地图;要及时判断学生所选择的比较区域和确定的比较项目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上述的观察与判断,可以对学生地理观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的领悟、运用水平作出相应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被动的评价对象,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精神。要对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部分内容或部分项目的评价。(三)地理学习评价的实施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确定后,还须编制
45、可测量的试卷、量表和问卷等评价工具,用以收集信息,科学、客观地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虽然某个评价方法对某目标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知识获得的评价采用纸笔考试,探究能力的评价采用开放题等),但单一评价方法只是收集针对某评价目标信息的一种途径,因而必须依据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多途径收集学生地理学习的准确信息,从而增加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增加评价结论的准确性。试卷的编制要符合教育测量学的基本要求,问卷和量表的选择、研制与使用要符合地理学习的特点与要求。要根据评价目标合理地设计试题的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种类型试题的功能。例如,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可以设计填图、填充、选择类试题;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读图、阅读分析类试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可以设计开放性试题。在设计试题时,应该突出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关注学生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出偏题怪题,淡化数理地理等特殊的解题技巧。可以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从事地理探索性活动的质量。运用“评定量表”时,要确定量表的评价项目及其等级。评价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