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58307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语文一轮总复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复习的效率,对于高三备考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语文新课标卷中阅读和写作总占了130分,其中现代文阅读9分,文言文阅读36分(包括文言传记19分,古诗词鉴赏11分,古诗文默写6分),文学类的文本阅读或实用文本阅读25分,作文60分。因此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答题技巧是高考语文得高分的有效途径。现就语文复习的方法和策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以传记文学为主,传记文章有完整的情节,清晰的事件,鲜明的人物;人物传记一般都是以人物官职的升、降、变、迁为线索。做题方法:学生大都害怕做文言阅读,首先理解文意就是

2、他们最大的难点。其实做此类题可以先看第三个选择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干要求学生选出错误的一项,那么我们应对时,就假定四个选项全对,把它当作原文的注解,知道文言的大概内容,然后再对文章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圈定四个选项的区域范围。同样的道理,做第一个实词判断时,也是假定四个选项全对,然后代入原文,不合理、不通顺的即为错。(实词范围划定为教学大纲中的120个)第二道选择题是人物事迹、品行的评价,一般会从忠孝、智勇、谋略等方面设题,属于筛选有效信息的类型,需要学生一一对应,排除干扰选项。第三题为人物的分析、概括或总结。基本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概括人物的功绩、品质、才学,治理国家的措施,

3、取得的成效等方面,是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思维的过程,一般来说,这句话不设题,所说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第二句是分说,具体的事迹,实例,出题者习惯从中设置迷惑选项,从时间、地点、官职变动、事件类型、人物出场顺序等方面迷惑学生,所以做题时一定让学生看清两句话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文言翻译是对前三个题的补充,如:虚词,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方面都可能放在翻译中考查。翻译过程一定要对译,调整语序,使整句话句意明确,文意通畅。 翻译要求:信-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随意增删内容 达-无语病,做到通畅明白 雅-用词造句要做到文笔优美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恰当补充,删减,调整语言顺序。

4、【古诗词鉴赏】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本部分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考纲解读(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情分析高考,字句理解的考查频率是17.81%,表达技巧的考查频率是30%,思想、情感的考查频率均是48.77%,形

5、象的考查频率是3.42%。可见,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中,高频考点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中频考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低频考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体裁的选取正逐步打破过去以唐宋诗词甚至元曲为主的局面。具体而言,诗歌以律诗绝句为主,词以小令为主。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但唐宋诗词是命题的热点选材。下面我以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为例,具体说说一轮复习的步骤:【古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问题: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3分)解析本题考查抒情的表达方式。要从两个方

6、面去分析,哪是“景”,哪是“情”,“景”是“东船西舫”“江心秋月白”,为什么会“悄无言”,是因为“东船西舫”上的人被琵琶女的乐声感动了。自组答案这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1分)(步骤一)诗人通过写周围船只的静,写江上月光的皎洁,(1分)(步骤二)表现了琵琶女技巧的高超。(1分)(步骤三)1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 “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特别要关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2常见的命题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

7、么样的画面(或情景),请你加以概括说明。(2)本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试简要说明本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如上面题目)(4)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高考真题分析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一)诗歌大意要读懂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这首诗的标题点明了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内容怀

8、古。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二)审读题目要仔细 情景关系(三)解题思路要清晰 解答诗歌“情景关系”类题目,首先应当明确常见的几种相关情景手法,如“触景生情”(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有“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其次一般要结合诗歌具体分析是如何使用这种方法,景为何景,情为何情。景情的联系。此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

9、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四)评分细则要明了 题干中指明了“情景关系”:要答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每个要点分别为2分。(五)组织答案要规范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每个要点2分)三、考点突破有方一思维趋向 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一)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二)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

10、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特别提示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等。(三)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四)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11、,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

12、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特别提示间接抒情还有

13、“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喻今”等。二、答题模板(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技巧后,答题环节更不可忽视,一定要规范学生答题的语言和思路,这样才能调理清楚,规范用词) 解答鉴赏表达手法类题目可采用下面的步骤:步骤一:指出诗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基本特点;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对于景情关系的题,在概括景物特点时,有必要形成四字的两组词,如:绚丽多姿,冷漠凄清,萧条肃杀,高洁闲雅等);步骤三:简析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概括情感同样也可形成四字的两组词,如:豪迈乐观,苦闷惆怅,哀婉凄凉,寄情山水,悠然自得)。另外,让学生学会根据每道题的分值,分条作答。【古

14、诗词鉴赏的思想感情】(1)全国所有高考试卷中,山东卷、新课标全国卷、大纲全国卷、江西卷、福建卷、江苏卷、广东卷都对这一考点进行了考查;(2)思想感情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加之情感的表达往往依托形象、技巧等,它常常和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结合考查。问题:简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解析 分析本题中的思想感情应抓住关键词,如“凭谁问”一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说明其失望的心态;还要抓住典型的意象,如“神鸦社鼓”,这也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自组答案下片作者通过“廉颇”一典的感受及“烽火”“神鸦社鼓”等意象,(2分)(步骤一)

15、抒发了作者有志不得伸展、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怀。(2分)(步骤二)1分析思想情感 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2常见的命题方式(1)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如上面题目)(2)该句(联)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换?(5)试比较诗歌中(或两首诗)的不同情感。高考真题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6、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诗歌大意要读懂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美好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二)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2个关键点:结合全词思想感情(三)解题思路要清晰 可分别从上片、下片两个方面加以概括。概括时抓住关键字眼,体会思想情感。(四)评分细则要

17、明了 上片分析出喜爱之情,得2分;下片分析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得2分。(五)组织答案要规范 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2分)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2分) 三、考点突破有方一思维趋向 解答分析思想情感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

18、,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绪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 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

19、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所以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二、答题模板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可采取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步骤二:

20、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最后,一个专题训练结束后,一定要让学生认真看标准答案,从答案中看语言组织的特点、答题的具体步骤环节和出题者的意图,让学生组织自己的答案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小说阅读】考试说明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

21、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情分析:(1)1 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2)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2.试题样式:高考在小说板块中试题样式相

22、对稳定,题型相对稳定,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主观性问答题。3.考题特点:(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3)答案内容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考纲解读:小说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考查文体。高考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语言内涵、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探究”层级,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主旨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小说情节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性的解读。下面以小说的情节为例: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

23、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小说情节类题目是小说阅读的必考点。小说情节类题目高考常考查类型有以下几种:1.概括小说情节常见设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必修教材上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极具特色,请看下表。层意概括第1自然段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

24、、李的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引子:林教头沧州遇旧知第26自然段写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本部分设置悬念,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情况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开端:怒林冲买刀寻敌层意概括第79自然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林冲去看管草料场,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发展:林教头接管草料场第1012自然段,三个自然段三个事件: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高潮、结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复仇层意概括方法归纳 概括小说情节,需先

25、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其次可以运用“某人因某原因在某时某地做某事”的方式概括。批注阅读法 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阅读批注能便于考生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同时也可以消化、吸收、借鉴这些批注方法,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阅读文章时能迅速把握文章关键点,领悟文章内容。本书批注分三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对词句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的理解,这个层级对应考试要求是“正确理解文中词句的含意”,这些词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词句。批注的第二个层级对重要文段的鉴赏,鉴赏是从内容、

26、情感、手法、语言等几个角度入手的,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 批注的第三个层级是对重要词、句、段的联想延伸。就是读到这些内容时,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联系,产生联想,利于解答文本后的问题。 加批注就是让学生能真正走入文本,让学生学会按照某一个方向进行批注,进而能迅速把握文本,解答问题。概括小说情节的答题策略:一、思维趋向“寻理抓”1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1)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2)有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3)还有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

27、2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抓,就是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二、答题模板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特别提示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和粘连性,我们在概括时,要注意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特别是每个情节之间不能存在交叉或包含关系。另外在表述时注意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否则就会造成情节之间不连贯。2分析情节作用 这一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常见设问方式(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

28、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必修教材上小说祝福一文中的情节安排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果,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的答题分析小说情节类答题策略:一、思维趋向三“对”一“给”1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这一方面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来说: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

29、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式,留下空白。(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 事情节的发展。(6)就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来说,有以下四种常用技巧,这几种技巧有着独特作用。 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突转。突转即情节演变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

30、意料之外的突转。 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能量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2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祝福一文中祥林嫂“捐门槛”这一情节,就刻画了祥林嫂既迷信愚昧而又对前景充满希望的形象。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如上面第9车厢中“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就要从主题方面来回答。

31、4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等。二、答题模板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无论小说中问三要素的哪一个方面都可以按四循环的方式作答,如:问情节作用,就可以从情节本身对情节的作用,情节对于人物形象的作用,情节对主题的作用,情节对环境的暗示作用来回答)这样分条作答,分条组织,有利于阅卷老师评分。特别提示 审清问法,区别作答 一种是综合问,只问“情节有什么作用”,对于这种问法,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情节本身)两方面作答,或者说扣住小说“四要素”答题: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主题作用。 一种是单一问,只要求答出情节安排方面的作用,这种问法较普遍,是重点题型。这种问法,一般要弄清该情节在小说整个情节中所处的位置,它之前与之后的情节各是怎样的,把握它在小说整个情节因果链中的位置、阶段和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上文某处情节;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就情节的阅读效果分析)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高考是知识、能力、智慧、心态、体力等综合素养和综合实力的竞争,勤奋刻苦和自主学习是成功的基础,耐心、细心、用心是成功的关键,跟牢老师,与同学通力合作是成功的力量源泉。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