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__2011.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9919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7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世家__201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孔子世家__201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孔子世家__201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孔子世家__201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孔子世家__201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世家__20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世家__2011.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世家,司马迁,海门市冠今中学,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夫子是后人对他的爱称。是位大名鼎鼎的学问家,也是是伟大的思想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选出人类历史上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位居榜首。,年月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言,“人类要想在 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从254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言,孔子,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zu)邑。父叔梁纥(h)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岁丧父,随母颜征在移居阙里(qu l),受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岁立志于学。及长

2、,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孔子简介,孔子简介,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

3、,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宝物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简介,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

4、,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岁时,独子孔鲤去世。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日,赍(j)志而殁。,孔子简介,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

5、经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太史公自序,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下六艺纲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课文是节选。从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兴趣、以及专题教学的特点出发,重点节选的实际中表现孔子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有关内容。,文本诵读,课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第二部分(3-5节):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1适周问礼2适齐闻韶3在鲁学琴,整体感知课文,第三部分(6-11节):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情形。第四部分(12-19节

6、):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第五部分(20-21节):孔子去世及其影响。第六部分(22节)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整体感知课文,文本研读,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

7、生叔梁纥。,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生下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不合礼法地结合后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官,管理统计准确公平;又曾做过管理牧场的小官,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

8、,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遭排挤,被宋国、卫国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大个子”而认为他与众不同。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以上两段简介孔子的出生地、家世、出生的时间及有关情况和他从政的基本情况。文字写得很简要,但内涵很丰富。在简短的介绍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的评价:(1)孔子出身贫贱,但才貌双全;(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的才能,施政效果显著;(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生涯,但仕途坎坷,屡遭“斥”、“逐”,不能如愿。作者把自己的认

9、识评价与客观的叙述有机融合在一起。,小 结:,孔子见老子,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会见之一。两位伟大思想家的相见,给后世留下连专制制度也无法泯灭的让精神自由生长的思想的湖泊。孔子是在适齐的前一年,即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去周天子的首都雒(lu)邑拜见老子(雒邑故址在现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是年孔子三十三岁。孔子是带着朝圣的心情去雒邑的。那里是商周以来的礼仪、典籍等汇集之地,当然,那里更住着他所景仰已久的老子。其时,老子正担任着周守藏室史官,即周朝的文物、图书馆馆长。对于这位大思想家,还是青年的孔子就曾表示过:“吾闻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楚国人)博古知今,通

10、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他是把老子当做老师来看待的。学生,怎能不去看望、求教于老师呢?,从鲁国国都到达周天子所在地雒邑有千里之遥,涉千里之远去拜见老子,对于少有经济来源的孔子来说,几乎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孔子想去朝圣雒邑、拜见老子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以至于他的学生(此时的孔子已经开始授徒设教)南宫敬叔实在不忍心看着他的老师日思夜想,便面求鲁昭公,建议他资助孔子的朝圣之旅。鲁昭公接受了南宫敬叔的建议,送给孔子一辆马车、两匹马和一个跟随的童仆,并让南宫敬叔陪同前往。在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中,最著名的一块就是孔子见老子。两人都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肥大的长袍。孔子双手捧着一只大雁

11、,即是见面礼也是拜师礼,而拄着曲足拐杖的老子的身后,有一辆载文物书籍的车,车后还有三个人,都捧着简册典籍。,相关链接,柔者长存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说什吗?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柔者长存。,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在我们很老的时候可以感慨的说;我无愧我

12、走过的路不要把生命浪费在去变成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你就是你自己,要试着了解自己,就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什么是我想要做的,什么是我应该要做的,什么是必须要做的 只要有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做事真诚,谨守规矩,待人谦恭,任何环境都能容你,你在任何环境都可以如鱼得水 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不要有一颗贪婪的心,人心没有尽头只要觉得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良心,可以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刚者易逝,柔者长存”.只做自己是需要不断锤炼思想,不断调节心情达到一种心灵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鲁南宫敬叔言

13、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允许我跟随孔子去地。”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个童仆同行,前往周学习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是富贵之人,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串讲第3节,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这几句话是:对

14、问题看得清楚、深刻却走投无路的人,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能广博地辨别是非善恶却面临险境的人,是因为揭发他人的丑恶。做人儿子的就不要考虑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考虑自己。”孔子从周地返回鲁国后,他的弟子逐渐增多,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的主观感受,”齐人称之”说明社会反响,强调了孔子的好学、乐学、全神贯注、专心至极。,孔子去到齐国,做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并学习韶乐,以致几个月都感觉不到肉是什么滋味,齐国人都称赞他用心学习。,串讲第4节,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

15、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串讲第5节,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不要求学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增加新的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未能把握住曲子的志趣意旨。”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增加新的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作者的风范啊。”,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

16、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色严肃的沉思,又表情愉悦地向上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作者的风范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我所教的乐曲,大概就是文王操啊。”,文本研读 第5节,孔子在鲁学琴,作者写得具体而详细,主要通过“习其曲”、“得其数”、“习其志”、“得其为人”的四个阶段追求,表现了孔子好学的态度、善学的品质,赞美了孔子的勤奋钻研、踏实认真和深思善悟的品格。

17、,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交界的地方,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串讲第6节,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谋

18、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现在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串讲第6节,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郊外。孔子没法行路,断了粮。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没人能够站起身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去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

19、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一行已处困境、危境,“从者病,莫能兴”,子路、子贡已表现出极大不满和愤怒,怀疑并直接指斥孔子道“穷”,弟子的信仰危机已经严峻地摆在孔子面前,不容回避。孔子分别召见了三个高徒,征询他们对“吾道”的看法。,串讲第7节,子贡面有怒色。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做人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的人。”,串讲第8节,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孔子知道弟子们有

20、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在原野。我的思想和主张错了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样的境地?”,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不够聪明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呢?假如聪明的人就必定能行得通,哪还会有王子比干?”,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21、”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文本研习第8节,串讲第9节,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子路出去,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说:“赐,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在原野。我的思想和主张错了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样的境地?”子贡说:“老

22、师的思想和主张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串讲第9节,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孔子说:“赐,好的农夫能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好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研究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所容,现在你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却去追求使世人接受。赐,你没有远大的志向!”,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这是对孔

23、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戒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文本研习第9节,别太认真 话说春秋战国时,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饿得要死。得知附近有家餐馆,孔子就让弟子仲由去找点吃的。不想,那掌柜的见圣人门徒来,狂言道:“我写个字,你若认识,就免费招待,包吃包喝。”然后写了一个“真”字。仲由一看不禁乐了:这不过一个“真”字,有何难的?谁知那掌柜的听了,竟骂圣人的门徒为白痴,还令手下人将仲由乱棒打出。学生逃回,向老师禀告一切,孔子便出了面。掌柜的也太小看圣人,仍写一“真”字考孔老

24、先生。圣人一看说:“这是直八。”那个掌柜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学问大得可怕。”一顿酒足饭饱,仲由忍不住问老师:明明是真字,你怎么认直八?圣人长叹一声:“不能认真的地方,你偏要认真,只有活活饿死,相关链接,串讲第10节,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出去,颜回进来进见。孔子说:“回,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在原野。我的思想和主张错了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样的境地?”,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

25、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说:“老师的思想和主张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忧虑,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思想和主张不完善,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思想和主张已经十分完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有什么可担忧,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高兴地笑道:“确实如此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总管。”,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

26、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军队迎接孔子,孔子这才得以脱身。,文章第三部分(6-11)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以相同的内容问不同的弟子,得到不同的回答,于是孔子对其分别进行不同的训导,既见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之导师风范,更见其坚

27、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在写法上,侧重于对话表现人物的特征。,眼见不为实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发现仲由不是讨饭的料,就叫颜回去讨饭。结果颜回饭讨不着,讨了点米回来。于是就回到孔子避难的破庙里给孔子煮稀饭吃。在颜回煮稀饭的时候,孔子偷偷地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颜回用勺子刮了点稀饭往自己嘴巴里送。孔子心想,颜回这个贱人,一直以来看错他了,他居然自己先偷吃独食。但孔子毕竟是圣人,也不好意思当场揭发他,以免尴尬。孔子等了好久,颜回终于把煮好的稀饭端上来了。此时,孔子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还是装作正经地说,还是先用它祭祀吧。颜回连忙拒绝说:“不可以,这个稀饭不太干净,煮饭的时候掉进去很多脏的东西。”孔子

28、朝碗里看了下:“哪里有什么脏的东西?”颜回答道:“我把它刮出来了,又怕浪费,就自己吃掉了。”,相关链接,贤者回也 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家里粮食很少,可能刚刚够煮饭就那么一小笸箩;一个水瓢里头的水,够喝的水就完了;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在抱怨的时候,而颜 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他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相关链接,文章的12至19节是选文的第四部分,介绍了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感知:,第十二段,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

29、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译: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寻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为书传写序,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穆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史事。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夏人后裔杞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来证明。殷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殷人后裔宋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来证明。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验证了。”,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译:孔子考察殷代继承夏礼对礼仪制度

30、所作的废除的和增加的后,说:“往后即使推到一百代,它的礼制也可以知道,因为一种崇尚文采而另一种崇尚朴实。周礼借鉴了夏、殷两代的礼制,(周礼)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代的礼制。”所以书传、礼记出自孔门。,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文本研读,这一段主要写孔子对礼的整理,作者在叙述中提供了很丰富的信息:(1)孔子整理文献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文献已废缺;(2)因为孔子

31、的整理,书传礼记等文献才得以保存;(3)孔子是在追迹三代观殷夏所损益的基础上做整理工作的,并对周礼最为肯定;(4)孔子整理的文献,当时已不能完全被印证。,第十三段,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译:孔子告诉鲁国的大师说:“音乐(特点和规律)大概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的时候,气势盛大;接着展开,节奏和谐,声音清晰,连续不断,一直到乐章演奏完成。”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使各类音乐篇章整理规范,使雅乐、颂乐分别处于适当的位置。”,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

32、正,雅颂各得其所。”,这段写孔子对“乐”的理解和分类整理,“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第十四段,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译: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干多篇,等到孔子整理的时候,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可以在礼节仪式中使用的。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把它们配上音乐歌唱,来求符合韶武雅颂的音律。礼仪、音乐从此又得到正确描述,来完备了王道的礼乐制度,编成了礼乐书诗易春秋六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

33、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文本研读,这段写孔子对诗的删削和篇目确定,删削的原因是为了“去其重”,篇目确定的原则是“可施于礼义”并能“弦歌之”。,第十五段,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译:孔子晚年喜好研究周易,为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作了序,孔子反复阅读周易,以致把编连书简的牛皮绳子弄断多次。他说:“再借我几年时间,像这样的话,我对周易就能充分掌握和理解了。”,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 说卦 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段写了孔子晚年“喜”“读”易 并为其中一些篇目作序的情况,“韦编三绝”强调

34、了“喜”的程度和勤奋精神,“假我数年”的话则表现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第十六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译:孔子用诗书礼乐进行教授,弟子大约有三千,其中能够兼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像颜浊邹这一类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而没有正式入籍的就更加众多了。,第十七段,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译:孔子用四个方面来教学:文献,实践,忠心,诚信。杜绝四种陋习: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应当特别谨慎处理的是:斋

35、戒,战争,疾病。孔子很少讲到利、命、仁。教育弟子的时候,弟子没有充分思考,就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新的东西了。,文本研读,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这两段,讲述孔子从教受业的基本情况;前一段概述其教学的内容和弟子的众多,后一段写其具体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史记中还有仲尼弟子列传,所以作者此处的介绍就很简要,提纲挈领,要言不烦,但又给读者一个整体而明晰的印象。,第十八段,子曰:“弗乎弗乎,

36、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译:孔子说:“不行了不行了,君子担心活了一辈子而名声不被人们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了,我凭借什么在后世自我显现呢?”于是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撰作春秋,上溯至鲁隐公,下讫于鲁哀公十四年,包括十二位君主。,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译:依据鲁,维护周,推广到夏商周三代。简约精炼其中的文辞而意旨博大恢弘。所以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但春秋贬称他们为“子爵”;晋文公在践土的

37、盟会实际上是他召来周天子,但春秋避讳此事写作“天子在河阳狩猎”;推衍这类春秋笔法来规范当时的世道。,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译:(孔子希望)春秋中褒贬的大义,后代再有王者兴起的话,就能阐释推广开来。春秋的大义实行之后,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便会都害怕了。,第十九段,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译: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斟酌,绝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上,该删的就一定删去,就连子夏这些高徒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

38、,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译: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将因为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将因为这部春秋。”,文本研读,第四部分18、19小节,叙述了孔子作春秋的动机原委(以绳当世)、文辞笔法(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巨大影响(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以及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最后语重心长的叮嘱(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则是强调此书的“双刃剑”效应,意在告戒弟子首先必须“知丘”和坚守其道。,第二十段,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译: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第二十一段,孔

39、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译: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都在心里为他服丧三年。三年心丧完毕,大家道别离去时,都相对而哭,又各尽哀;有的就又留了下来。只有子贡在墓旁搭了一间小房住下,守墓总共六年,然后才离去。弟子及鲁国其他人,相率前往墓旁相陪并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译:鲁国世世代代相传在一年四季都供奉祭祀孔子,而儒生们也在孔子的墓地前讲习礼仪,举行聚会

40、,切磋射艺。孔子的墓地大小有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译: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所居住的内室,后来借此改建成庙,来收藏孔子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使用过的琴、车子、书籍等,直到汉代,二百多年间没有废弃。高皇帝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的太牢礼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到这里上任,常是先去拜谒孔子墓,然后才去就职处理政务。,第五部分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前一段写孔子辞世的年龄和时间,后一段写孔子去世后弟子的哀悼、孔里和孔庙的形成、高皇帝和诸侯卿相对孔子的祭祀和崇拜,介绍了孔子死后对整个中

41、国社会的巨大影响。,第二十二段,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译: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不愿离去。,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天下从君

42、王直至贤人多得很,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准则,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司马迁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他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之情。,1、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反”同“返”,返回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有”同”又”,表零数 3、黯然而黑,几然而长”几”同”颀”,长,高 4、师襄子辟席再拜”辟”同”避”,离开 5、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匪”同”非”,不是 6、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聪明 7、夫子盖少贬焉”盖”同”盍”,何不,8、赐,而志不远矣”而”同”尔”,你 9、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缪

43、”同”穆”10、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监”同”鉴,借鉴 11、所慎:齐,战,疾”齐”同”斋”,祭祀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12、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意旨 13、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同”向”,向往 14、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祗”同“低”,流连,词类活用,1、眼如望羊,如王四国”王”,名词作动词,统治 2、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纲而纪之,统而理之”纲”,制定法度;“纪”,整治,规范;“统”,建立道统。都是名词作动词,4、唯子贡庐于冢上”庐”,名词作动词,造房子 5、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家”,安家居住 6、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庙”,名词作动词,建庙

44、,特殊句式,1、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被动句)2、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宾语前置句)3、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宾语前置句)4、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被动句),孔子名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孔子名言,1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