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污染防控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污染防控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7一、 末端污染治理领域7二、 末端污染治理领域11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17一、 行业发展概况17二、 行业竞争格局20第三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22一、 项目选址原则22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2三、 创新驱动发展26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8五、 产业发展方向30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2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33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3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3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3第五章 运营管理模式35一、 公司经营宗旨35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35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36四、 财务会计制度39第六章 法人治理45一、 股东权利
2、及义务45二、 董事47三、 高级管理人员51四、 监事53第七章 SWOT分析说明56一、 优势分析(S)56二、 劣势分析(W)57三、 机会分析(O)58四、 威胁分析(T)59第八章 发展规划63一、 公司发展规划63二、 保障措施69第九章 项目节能分析71一、 项目节能概述71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72能耗分析一览表73三、 项目节能措施73四、 节能综合评价75第十章 进度实施计划76一、 项目进度安排76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76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77第十一章 人力资源配置78一、 人力资源配置78劳动定员一览表78二、 员工技能培训78第十二章 项目投资计划80一、
3、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80二、 建设投资估算81建设投资估算表83三、 建设期利息8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3四、 流动资金85流动资金估算表85五、 总投资8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6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8第十三章 经济效益分析89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1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4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9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6三、 偿债能力分析9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8第十四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100一、 项目招标依据100二、 项目招标范围100
4、三、 招标要求100四、 招标组织方式101五、 招标信息发布103第十五章 总结分析104第十六章 补充表格105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05建设投资估算表10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7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8流动资金估算表109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0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7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1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19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20能耗分析一览表120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5、、 末端污染治理领域近年来,受益于国家环保政策的有力推动,末端污染治理领域发展迅速,钢铁冶金、水泥建材作为末端污染排放的重点监控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钢铁冶金行业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受下游建筑、机械制造、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及天然气、家电、集装箱等行业增长的拉动,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行业工艺流程长、产污环节多,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排放源之一。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优化、
6、重点地区企业异地搬迁、强化末端污染治理等措施,我国积极推进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钢铁行业总产量巨大,排放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总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随着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以来,火电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下降,2017年钢铁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电力行业,成为工业部门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来源。进入“十三五”时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国家及各地方关于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改造方案等纷纷出台,对钢铁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2
7、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明确提出钢铁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河北、山东、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份相继出台地方性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计划和方案。因此,未来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将会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阶段性重点任务,钢铁行业深度治理有望提速,市场空间广阔。与燃煤发电行业不同的是,钢铁行业烟气成分更加复杂,技术和经济性上存在挑战。目前,脱硫、除尘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也能够实现超低排放相应的指标,钢铁行业烟
8、气治理最大的难点是脱硝。在氮氧化物控制方面,电力行业烟气温度相对稳定,而钢铁行业由于温度、湿度和烟气的组成比较复杂,会影响到工艺的操作条件。2、水泥建材行业中国是全球水泥产销龙头,并且水泥主要用于国内建设需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水泥产量约为39.5亿吨,其中中国水泥产量为22.1亿吨,占比高达55.95%。水泥作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混凝土建筑的重要材料,在国内外建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泥的需求端主要来自于地产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等,所以水泥的需求和城镇化率的关系密切。从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看,在城镇化率水平达到72%以上,水泥行业的需求才达到峰值水平。而当前我
9、国的城镇化率水平仅有58.52%,较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人均水泥消费水平较高,这和国内习惯钢混建筑,而对于木质等其他建筑材料使用较少有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未来10年水泥行业仍将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空间。水泥行业与钢铁行业一样,是非电领域大气污染主要排放源之一。水泥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包括粉尘、SO、NOx等,其中粉尘在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如原料、燃料及成品的储运环节,还有物料的破碎、煅烧、烘干等环节产生的固体颗粒物;而SO、NOx、CO等主要产生于熟料煅烧过程,由窑尾烟囱排入大气。与钢铁脱硫类似,水泥脱硝虽然设备安装率也很高,但是由于监管机制等因素,目前达
10、标企业并不多。目前我国水泥行业90%的企业能实现脱硫达标,而仅10%的企业能满足脱硝达标。目前水泥脱硝虽然已制定了有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但相应的监管机制还不完善;此外,水泥行业较常使用的SNCR技术在水泥行业脱硝领域的应用尚需完善。水泥生产过程中本身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不易超标,因此不需要新建除尘以及脱硫设施,只需稍加改造即可。而脱硝设施则需要新建以及改造设施双管齐下。伴随着水泥行业景气度的上升、国家环保政策的陆续出台、非电领域超低排放改造的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不断升级,水泥行业的环保新建及改造需求预计将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3、环保增值服务领域环境监测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虽然在政策推动下,监测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在整个环保行业中,监测行业的体量还是相对比较小。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统计数据,2018年环境监测行业销售额为227亿元,只相当于水务处理的8%,固废处理的15%。在当前环保强监管环境下,环境监测行业将进入加速成长期。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执行,明确提出“建立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信息体系”;同时,新环保法增加了按日计罚,上不封顶、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条款,强调违法处罚和环保执法力度,提升了监测数据的重要性和排污企业的安装动力。新环保法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监
12、测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环境监测,是实施新环保法的核心环节。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全面建设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于2020年初步建成。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颁布实施,环境监测数据将成为排污企业缴纳环保税的重要依据,企业自主安装环境监测设备的需求会持续增长。随着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环境保护税等工具的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指标未来将从单一指标监测发展到多指标、多维度水平、指标限值、监测范围将更加严格,监测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新契机。此外,国家调整了环境质量监测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思路
13、,将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回收,实行国家考核、国家监测的模式,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并开始鼓励环境监测的第三方运营,环境监测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将加速环境监测市场发展,未来自动检测、第三方运维领域将会出现快速增长。二、 末端污染治理领域近年来,受益于国家环保政策的有力推动,末端污染治理领域发展迅速,钢铁冶金、水泥建材作为末端污染排放的重点监控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钢铁冶金行业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受下游建筑、机械制
14、造、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及天然气、家电、集装箱等行业增长的拉动,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行业工艺流程长、产污环节多,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排放源之一。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优化、重点地区企业异地搬迁、强化末端污染治理等措施,我国积极推进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钢铁行业总产量巨大,排放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总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随着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以来,火电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下降,2017年钢铁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电力行业,成为工业部门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来源。进入“十三五”时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
15、,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国家及各地方关于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改造方案等纷纷出台,对钢铁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明确提出钢铁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河北、山东、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份相继出台地方性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计划和方案。因此,未来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将会是大
16、气污染防治的阶段性重点任务,钢铁行业深度治理有望提速,市场空间广阔。与燃煤发电行业不同的是,钢铁行业烟气成分更加复杂,技术和经济性上存在挑战。目前,脱硫、除尘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也能够实现超低排放相应的指标,钢铁行业烟气治理最大的难点是脱硝。在氮氧化物控制方面,电力行业烟气温度相对稳定,而钢铁行业由于温度、湿度和烟气的组成比较复杂,会影响到工艺的操作条件。2、水泥建材行业中国是全球水泥产销龙头,并且水泥主要用于国内建设需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水泥产量约为39.5亿吨,其中中国水泥产量为22.1亿吨,占比高达55.95%。水泥作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混凝土建筑的重要材料,在国内
17、外建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泥的需求端主要来自于地产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等,所以水泥的需求和城镇化率的关系密切。从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看,在城镇化率水平达到72%以上,水泥行业的需求才达到峰值水平。而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水平仅有58.52%,较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人均水泥消费水平较高,这和国内习惯钢混建筑,而对于木质等其他建筑材料使用较少有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未来10年水泥行业仍将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空间。水泥行业与钢铁行业一样,是非电领域大气污染主要排放源之一。水泥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包括粉尘、SO、NOx等,其中粉尘在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如原
18、料、燃料及成品的储运环节,还有物料的破碎、煅烧、烘干等环节产生的固体颗粒物;而SO、NOx、CO等主要产生于熟料煅烧过程,由窑尾烟囱排入大气。与钢铁脱硫类似,水泥脱硝虽然设备安装率也很高,但是由于监管机制等因素,目前达标企业并不多。目前我国水泥行业90%的企业能实现脱硫达标,而仅10%的企业能满足脱硝达标。目前水泥脱硝虽然已制定了有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但相应的监管机制还不完善;此外,水泥行业较常使用的SNCR技术在水泥行业脱硝领域的应用尚需完善。水泥生产过程中本身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不易超标,因此不需要新建除尘以及脱硫设施,只需稍加改造即可。而脱硝设施则需要新建以及改造设施双管齐下。伴随着水泥
19、行业景气度的上升、国家环保政策的陆续出台、非电领域超低排放改造的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不断升级,水泥行业的环保新建及改造需求预计将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3、环保增值服务领域环境监测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政策推动下,监测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在整个环保行业中,监测行业的体量还是相对比较小。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统计数据,2018年环境监测行业销售额为227亿元,只相当于水务处理的8%,固废处理的15%。在当前环保强监管环境下,环境监测行业将进入加速成长期。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执行,明确提出“建立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信息体系”;同时,新环保法增加了按日计罚,上不封顶、查
20、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条款,强调违法处罚和环保执法力度,提升了监测数据的重要性和排污企业的安装动力。新环保法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环境监测,是实施新环保法的核心环节。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全面建设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于2020年初步建成。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颁布实施,环境监测数据将成为排污企业缴纳环保税的重要依据,企业自主安装环境监测设备的需求会持续增长。随着碳
21、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环境保护税等工具的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指标未来将从单一指标监测发展到多指标、多维度水平、指标限值、监测范围将更加严格,监测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新契机。此外,国家调整了环境质量监测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思路,将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回收,实行国家考核、国家监测的模式,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并开始鼓励环境监测的第三方运营,环境监测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将加速环境监测市场发展,未来自动检测、第三方运维领域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行业发展概况1、环保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市场发展空间广近年来,受国家经济发展、环保政策导向、行业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我国环保行业整
22、体发展迅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法律法规、行业政策、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为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2019年1月,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自2013年启动“大气十条”目标以来,全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总额不断增加,体现了中央
23、以及各地方政府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行动力,有力地促进了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2、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快速增长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的目标。2018年10月,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从源头开始抑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在这一高
24、标准、重任务的驱动下,未来大气污染治理领域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自2011年以来,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环保监管趋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至201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3.24%。3、强劲市场需求带动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业快速增长近年来,在我国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环保治理趋严的大环境下,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市场服务主体,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政策机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2017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
25、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主要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竞争明显增强,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创建百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4、非电领域迎来广阔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目前,非电领域大气污染控制的进展相对较为缓慢,非电领域大气治理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2017年“大气十条”取得阶段性胜利,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未来我国将进入非电领域大气治理的关键时期。非电行业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工业锅炉、玻璃、陶瓷、砖瓦等行业,与排放标
26、准极为严格的电力行业相比,非电行业的排放标准相对宽松,各项指标未来具备改造空间。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提出全国新建(含搬迁)钢铁项目原则上要达到超低排放水平;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钢铁行业的排放政策正式拉开了非电领域超低排放改造的序幕。随着非电领域超低排放改造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将从传统火电领域逐步转向其他非电领域,
27、非电领域有望成为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新的增长点,相关技术的进步也将推动非电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二、 行业竞争格局我国环保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环保政策的重心息息相关。在发展初期,火电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因此火电领域的污染治理发展较早,企业数量众多,而背靠国有电力集团的国有环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天优势。大气污染环保治理行业过去主要集中于火电领域市场,而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钢铁、石化、水泥等非电领域进展缓慢,随着近年来我国环保监管的加强及排放标准的提高,钢铁、水泥、玻璃、光伏、半导体、化工等行业的大气排放治理需求日益强烈,带动了一批中小型环保企业的成长。从竞争格局看,非电领域的大
28、气污染防治企业数量众多,且分布极为分散,尚处于群雄逐鹿的初步发展阶段,以龙净环保、永清环保等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布局早、技术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业绩,但是总体来看,行业尚未形成具有显著垄断优势的龙头企业,市场竞争逐步加剧。未来,环保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逐渐由分散向集中过渡,全产业链发展成为趋势。全产业链龙头公司的优势突出,越来越多全产业链的公司意图打造综合环境服务商。行业龙头企业将持续对市场的整合,通过并购和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加大对各细分领域和其他公司的黏度,协同发展,拉大竞争优势。第三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国家地区城市规划要求;2、满足项目对:原材
29、料、能源、水和人力的供应;3、节约和效力原则;安全的原则;4、实事求是的原则;5、节约用地;6、注意环保(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国23个省之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12之间,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差悬殊,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构成。四川省分属三大气候,分别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30、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总体气候宜人,拥有众多长寿之乡,如都江堰市、眉山市彭山区、长宁县等90岁以上人口均超过千人。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5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107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区划。353个街道、2232个镇、1929个乡、98个民族乡,合计4612个乡级区划。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83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6615.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774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6616亿元、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
3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1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7%。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重大进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面临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有着较大空间。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20
32、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718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5461元、5140元。201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661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154元、14670元,由此,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刻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变革,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正在由原来
33、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处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呈现出经济增长进入规模质量同步提升期、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处于加速期、多点多极发展进入整体跃升期、发展动
34、力转化到了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接续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等特征,既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又面临许多重大机遇。主要挑战是:稳定增长的挑战,促进投资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的挑战,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面临不升级则迅速萎缩的现实压力,新兴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创新驱动的挑战,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协调发展的挑战,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开放合作的挑战,全国重点区域开放点多面广、竞争加剧,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35、民生需求的挑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如期脱贫任务重难度大;治理能力的挑战,社会治理面临新旧矛盾交织的压力,法治建设有待加强。同时,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我省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要把握我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立足“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省情,顺应国内外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更加注重补齐发展“短板”,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化解社会矛盾,科学
36、制定发展路径,不断开拓我省发展新境界。在目标制定上,统筹好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发展的关系;在动力培育上,统筹好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的关系;在产业支撑上,统筹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上,统筹好竞相跨越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在资源配置上,统筹好政府和市场和关系。三、 创新驱动发展(一)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等领域研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壁垒,找准技术瓶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强互
37、联网与产业发展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二)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支持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德阳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绵阳科技城建设,选择一批市、县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中试基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学、高端装备、核技术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加快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
38、放共享,完善研发设计、技术中介及推广等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推进建立企业公共检测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和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三)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创新主体间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壁垒,选准技术瓶颈,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轨道交通、无人机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新型研发组织,建设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
39、系。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全面就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承担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服务类的科研院所,强化财政资金扶持,提升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应用研究类、工程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企改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和形成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充分考虑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
40、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加快建成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经济强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更大进展。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贡献稳步提高。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城
41、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缩小,发展空间格局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巴蜀优秀文化影响
42、持续扩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依法治省方略全面落实,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保障,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各领域基础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43、化取得重大进展。五、 产业发展方向(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油气钻采与海洋工程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重点产品,培育优势企业,抢占产业发展竞争制高点,形成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强省。(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形成全省重要
44、的产业支撑。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工业基础领域创新和配套能力,提升制造业自主配套水平。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自动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制造体系网络化。推动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制药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三)推动质量品牌提升实施产品强质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和质量对标提升行动。在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农副产品加工、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建设高水平的四川工业标准体系。优化检验
45、检测资源配置,完善产品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保护、传承和振兴老字号,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转变。(四)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引导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优势产业关联、成链、集群发展,并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突出园区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培育壮大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推动省级开发区扩区升级。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支持重点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发展,提高单位产出效率。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项目占地使用
46、规划的要求,同时具备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方便的施工场址,并且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相一致。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场地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8667.00(折合约28.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28540.18。(二)产能规模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x有限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套污染防控设备,预计年营业收入21500.00万元。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
47、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服务)名称单位单价(元)年设计产量产值1污染防控设备套xx2污染防控设备套xx3污染防控设备套xx4.套5.套6.套合计xx21500.002017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主要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竞争明显增强,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创建百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第五章 运营管理模式一、 公司经营宗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依照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充分运用经济组织形式的优良运行机制,为公司股东谋求最大利益,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一)目标近期目标: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精干主业,分离辅业,增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