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语言学第三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1259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0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语言学第三章.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第二节 语用学,五、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及言语行为理论(二)言语行为的类型(三)间接言语行为(四)用例分析,(一)“言语行为”及言语行为理论 1.什么是言语行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陈述、询问、命令、邀请、警告、宣判、道歉、祝贺、感谢、赞叹、建议、反对、接受、拒绝、证实、否认,通知行为等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例如;当教师走上讲台,学生起立致敬后,教师要请学生坐下,这时他可以作点头的动作或作抬臂向下挥动的手势来表达,也可以用“请坐下”的话语来表达。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它们所要传达的信息,所要实现的意图却是一致的,都

2、是发出一种祈使。点头或挥臂是一种行为,这是动作行为;说出“请坐下”的话语同样也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2.言语行为理论主要内容 以上述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本世纪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的学说盛行。这一学说认为,陈述句就是陈述、说明,它是受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的制约的,因而真值条件应是言语理解的中心。到了50年代,奥斯汀发表论言有所为,表示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学说的怀疑,提出言语行为的理论。他认为,有些一般的陈述句并不是为了作出真假的陈述。例如:(1)公司去年亏损30万。(2)我感谢你为我提供了一个就业的机会。(3)我劝你不要辞职。(4)

3、我宣判你服10年苦役。(5)我保证明年聘你为教授。,例(1)是一种陈述,即用言语来说明某事,是具有真假值的:与实际情况相符,句子为真;与实际情况不符,句子为假。后四例则不一样,它们并不只是“言有所述”,而是“言有所为”:例(2)在说出的同时进行了感谢,例(3)在说出的同时进行了劝告,例(4)在说出的同时作出了宣判,例(5)在说出的同时作出了许诺。它们是用言语来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存在真假的问题。奥斯汀把例(1)这类“有所述之言”称为“叙述句”,把例(2)(5)这类“有所为之言”称为“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叙述句的功能在于以言述事,而施为句的功能则在于以言行事。,奥斯汀还指出,施为句虽然

4、没有真假,但有可能不合适。他认为,施为句要确有所为,就必须满足完成某种行为所需的条件,即所谓“合适条件”;如果不能满足“合适条件”,那就是不合适的。例如,假如说话人不是处于法官地位,不是处在法庭宣判的场合,或者受话人不是一名罪犯,那么例(4)就是“无效”的,不具有法律的效力。又如例(5),说话人虽然作出了许诺,但如果他态度“不诚实”,并不打算去实行,那么这句话即使不是无效的,也是不合适的。合适的许诺应是言出必行。在作出某种言语行为之后,如果“违背承诺”,出现相悖的行为,那也同样是不合适的。再如,汤姆跟玛丽在教堂举行婚礼,而且在牧师面前宣誓:“我愿意娶玛丽为妻”。可是一出教堂,他就对玛丽说:“遇

5、到你非常高兴。我要走了,再见。”接着发生的行为太不正常,使人怀疑他在教堂里所作的言语行为是否合适。,言语行为理论最初区分了叙述句和施为句,并将施为句进一步区分为显性施为句(出现“请求、祝贺、宣判”之类的施为动词)和隐性施为句(不出现施为动词)。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运用叙述句其实也是在施行一种行为,如例()的说出就是在作出一种“告知”的行为。可见,叙述句本质上也应是一种施为句,应属于施为句中一个特殊的次类。这样,言语行为的理论就从单纯对原先意义上的施为句的分析,发展成为“言有所为”的一般理论。奥斯汀后来也就不再区分叙述句和施为句了,而是区分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二)言语行为的类型 言语行为

6、并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由若干复杂的次言语行为组成的。根据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之发”,即以言述事的述事行为;“示言外之力”,即以言行事的行事行为;“收言后之果”,即以言成事的成事行为。1.言谈行为(言之发)(the locutionary act)言谈行为就是说出所要说的话。例如:(1)抽烟对你的健康不利。(2)能帮我把钢琴抬过去吗?要让听话人接收这两例的信息,就必须用语音将例()例()说出。当说话人这些话时,他就是在进行言谈,就是在完成言谈行为或述事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言之行/言之力)(the il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行为指的是发出言谈本身

7、就意味着完成行事行为。换句话说,“言之发”和“示言外之力”都纯粹是一种抽象,某一个典型的言语行为,总是既是“言之发”,同时又是“示言外之力”。如说出例(1),这同时是在提出忠告;说出例(2),这本身是在发出请求。行事行为又可以分为五类1。,I、断定式(assertives)实施这种行事行为的句子所表述的命题是可以评价真假的,而说话人则有责任保证所述命题的真实性,如陈述、断定、坚信、估计、描写、说明、报导、分析等等就属此类。例如:(3)学校昨天已经开学了。(4)明天肯定又是晴天。例(3)等于说“我告诉你:学校昨天已经开学了”,例(4)等于说“我断言:明天肯定是晴天”。在形式上,这种实施断定性行事

8、行为的句子一般可以在前面加上“我告诉你”或“我断言”之类的词语。,II、指令式(directives)这种行事行为是说话人企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它们可能是非常温和、委婉地请求或建议听话人去做某事,也可能是非常强烈、坚决地命令或禁止听话人去做某事,如请求、哀求、命令、指使、建议、允许、忠告、祷告等等都属此类。询问可以看作是指令式中的一个特殊的次类,因为它们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回答,也就是使听话人完成一种言语行为。例如:(5)这种事交给他去办吧!(6)马上出发!在形式上,这种实施指令性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可以在前面加上“我请求”“我命令”或“我建议”之类的词语,句末常常用上感叹号。,III、承诺式(

9、commissives)这种行事行为是说话人保证而且有责任将来去做某事,如保证、许诺、宣誓、发誓等等就属此类。从某种意义上讲,承诺式可以看作是说话人对自己的一种请求或指使,但又不同于上一类指令式。指令式是说话人企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而听话人却不一定有责任或义务去做这件事。例如:(7)我年底一定完成任务。(8)我尽力而为。这两例都是承诺式。从形式上看,这种承诺句的前面可以加上“我保证”“我答应”之类的词语。,IV、表情式(expressives)这种行事行为是表现说话人对于句子的命题内容中所述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感谢、祝贺、赞许、欢迎、道歉、悔恨、痛惜、哀悼等等都属此类。例如:(9)谢谢你救了

10、我!(10)让你受委屈了,真对不起!(11)我真不该跟她分手的。(12)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例(9)是感谢,例(10)是道歉,例(11)是悔恨,例(12)是赞叹。表情句的末尾常用感叹号。,V、宣告式(declarations)这种行事行为是通过以言行事的力量使某一事态得以存在或实现,或引起事态的变化,如宣告、宣布、宣判、通告、任命、命名等等就属此类。例如:(13)我宣布晚会到此结束。(14)你被公司开除了。(15)我命名这条船为“利贝特”号。例中,说话人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宣布的行为,那么就(13)而言,晚会也就结束了;就(14)而言,“你”就不再是公司的职员了。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命名的行为,那么“这

11、条船”也就成了“利贝特”号船。,3.以言成事行为(言之成/言之效)(the perlocutionary act)当说话人说出话语并施行了某种行事行为之后,就会给听话人、其他人,甚至说话人自己带来某种影响,从而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或作出某种行动,收到言后的效果。例如,听话人受到了鼓舞或威胁,得到了安慰或支持,接受了感谢或道歉,感到满意或放心,被告知,被说服,被提醒,被欺骗,按指令完成了某项任务,按宣告出现了某种事态等等,都是完成了成事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以言成事行为是带有听话人的一定的主观性的,因此它有可能是多变的,施行同样的一种行事行为,有时可能会收到不同的言后之果。,例如,向听话人发出邀请

12、,听话人可能愉快接受,如期赴约,也可能不给面子,拒绝邀请;又如,向听话人提出批评,听话人可能心悦诚服,决心改正,也可能抵触不满,甚至怀恨在心。以言述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这三种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整个言语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是统一于同一话语交际过程之中的。这从下面奥斯汀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I、言谈行为(言之发)或陈说行为 例如:(1)他对我说:“你不能做这件事!”II、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例如:(2)他不同意我做这件事。III、以言成事(收言后之果)例如:(3)a、他使我恢复了理智,把我劝阻了。或者:b、他使我烦恼。,(三)间接言语行为 1.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

13、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I、直接言语行为 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如用祈使句来表示请求,用疑问句来表示询问。直接言语行为句往往含有“告诉、请求、保证、感谢、宣布”之类具体指明行事行为的施为动词。,II、间接言语行为 有时候,人们出于某种考虑,采用某一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另一种行事行为,这是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塞尔(Searle)提出来的。塞尔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这个概念,先得接受“字面用意”的概念。“字面用意”是句子形式所固有的言外之力(用意),间接言语行为就是从“字面用意”

14、推断出来的间接用意。例如:(1)a请给我一点墨水。b我的笔没有墨水了。(2)a请你说话小声点。b你说话能小声点吗?,两例中的句都是含有施为动词“请”的祈使句,都是直接向听话人提出一种请求。句说话人的用意同样也是向听话人提出一种请求,但在表达形式上,(1b)却是陈述句,(2b)是疑问句,也就是说,它们是用一种断定、询问的行为间接地实施了一种请求的行为。这种间接言语行为就是从两句的“字面用意”推断出来的。英语里,人们是很少用命令句来提出要求的,而是习惯于使用间接提出要求的句子,而且这种间接用法的变化很多。下面例(3)中的句子都是间接言语行为句,它们的间接用意都是要求听话人把门关上。,(3)aMay

15、 I ask you to close the door?(我能不能请你把门关上?)bDid you forget the door?(你有没有忘了关门?)cId be much obliged if youd close the door.(如果你愿把门关上,我很感激。)dHow about a bit less breeze?(让风小一点怎么样?)间接言语行为往往在句法上也有所反映。如英语:,(4)Can you close the door?(你能把门关上吗?)(5)Why dont you read in desk?(你为什么不在桌上看书呢?)please是不能出现在非请求的句子里边的

16、,但可以出现在()中动词的前边,构成(4)的形式:(4)Can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我能请你把门关上吗?)例(5)既可以真的用来询问原因,也可以用来提出建议,但删略为(5)的形式后,似乎就只能理解为提出建议了:(5)Why not read in desk?(为什么不在桌上看书?),2.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别 间接言语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I、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依据习惯由句子的“字面用意”推断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使用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往往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或是为了求得表达上的委婉。例如,在汉族社会里,熟人见面,习惯问上一句“吃了没有”,听话人

17、一般是不会按其字面用意(“询问”)去理解的,而会很自然地从其字面用意推断出它的间接用意打招呼或致问候。又如,在英美社会里,人们总是把()这类问句当作“请求”来理解。,当然,习惯上用作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有时在一定的语境中只是表达的字面用意。例如,“吃了没有”如果是对出差刚进门的丈夫说出,那就不是招呼或问候了,而是真正的询问。又如,如果在篮球馆里问“Can you play basketball?”那很可能是向对方发出“邀请”,是一间接言语行为;但如果是在旅行的火车上说这句话,那显然是表达的字面用意询问对方是否会打篮球,是一种直接言语行为。,II、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

18、指依据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推断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例如:(6)甲:你能借我点钱吗?乙:我儿子今年自费上大学。乙的答话就字面用意而言,是一种“告知”行为,但实际上是间接地“拒绝”甲的“请求”,这一间接用意就是依据双方共知的信息通过推断来实现的,这当中包含着一个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到,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实际上是引进了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由于是依据双方的共知信息和所处语境推断出来的,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共知信息充足,语境限制明确,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歧解,影响听话人对话语间接用意的把握。在研究中人们还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所涉及的对象通常是直接的,但

19、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就是说,表面上是说给对方听的,而实际上是说给第三者听的。例如,红楼梦第8回写到宝玉要喝冷酒,宝钗以冷酒伤身劝他别喝。宝玉觉得言之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热后才喝。这时:,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冻死了我呢!”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黛玉表面上是跟雪雁说话,在指责雪雁,实际上话是说给宝玉听的,是在奚落宝玉,怨恨宝玉只听宝钗的话,而对她的话置之不理。宝玉听了也知道黛玉是在奚落自己,无言以对,只好嘻嘻地笑了一阵。,(四)用例分析 1.与爹地斗,其乐无穷啊。2.你们这些女人哪,这个阶段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期,我怎么能走的开啊。3.贼老大:你这衣服花里胡哨的,要走性感路线啊,刚入行要低调懂不懂。黑皮:牌子,班尼路 4.注意你的素质,素质 5.2002年的第一泡屎,比以往来的更晚一些;2003年的第一泡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更早一些。(唱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