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0923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8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和掌握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地位演变的经济学分析。教学内容与体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教学课时与安排:6课时,课堂讲授,8.1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一、农业的地位与作用(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地位农业份额相对下降的规律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低于1 A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A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A产业劳动力份额100%第一产业1(扩张)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非资本密集型产业,替代与节约劳动的空间有限;农业劳动的流动和随机性决定了监

2、督成本高昂,劳动成本高。农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对象的生物性,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决定了农业领域投资与工业相比报酬递减规律强,农业的边际扩张能力有限;同时,农业领域内的保密程度低和专利维护程度低,农业的公共产品属性强,内在发明创新动力低。从消费角度看,农业是一低质品生产部门,农产品市场空间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需求弹性所决定),(二)关于农业在经济增长、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受以下理论的影响零值劳动力假说刘易斯(对农业的歧视)出口原料、进口工业品是不利的贸易关系普雷维什辛格(1949)联系效应理论赫尔希曼(农业前向、后向联系效应低)(三)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产品贡献:食品、原材料(棉花、大豆等)

3、;扣除自己消费和留作种子要用的那部分的余额。市场贡献:农业对非生产部门的需求,购买力提供。外汇贡献:农产品出口。要素贡献:劳动贡献(剩余劳动力)、净资本贡献(农业内部投资后投资其他部门的那部分),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应考虑的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农产品产量与劳动生产率问题农业的总产量和人均劳动生产率要有怎样的水平才能既直接有利于普遍的小农和无地农民,同时又能提供充足的粮食剩余以支持城市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二)传统农业改造问题怎样才能有步骤地将生产率低下的传统的小农农场改造成为生产率较高的商业化农业企业?(三)对农民行为认识问题当传统的家庭农场主和农业耕种者反对变革时,他们的行为是顽固和

4、不合理的呢,还是在他们特定的经济环境下这样做是合乎理性的呢?,(四)农业发展的机制与制度问题各种经济和价格刺激能足以引起农民增加产出吗?是否还需要对农村的耕作制度进行体制和结构方面的变革?(五)农业与农村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率是否足以改善农村生活呢,或者是否必须在创造相应的农业之外的就业机会的同时改善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服务?,8.2 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一、二元经济理论(一)刘-拉-费模式刘易斯模式代表作,无限劳动力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基本假设:两部门假设维持生计的传统、自给农业部门;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部门。两部门结构的前提零值劳动力假说两部门工资假设 资本主义部门将过去剩余继续投资

5、于再生产过程资本主义部门集中于城镇,自给性农业部门则分布于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O,A,W,N1,N2,N3,K1,K2,K3,L1,L2,L3,边际劳动生产率曲线(工业部门对劳动需求曲线),图7-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拉尼斯、费景汉的扩展代表作拉尼斯、费景汉,一个经济发展理论,1961年主要观点指出了刘模式有两个主要缺陷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性没有注意到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和工业部门扩张的先决条件农业劳动力流出与农业部门变化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农业劳动力流出不影响农业总产出 边际生产率大于零的农业劳动力流出则会影响农业部门的产出量,农

6、业剩余增长为工业部门扩张的先决条件不变制度工资:按平均产出取得的农业劳动收入农业总剩余:农业总产出减去农业部门总消费量的余额农业平均剩余:农业总剩余除以流出的农业劳动量 工业部门扩张对农业剩余的依赖:没有农业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农业剩余的多少决定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实现农业剩余不断增长的根本途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措施为变革农业技术新的耕作技术使用高产品种投入技术含量高的其他新要素等,d1,d3,d2,s,S,O,L,L1,L2,L3,O,A,C,D,X,B,R,E,F,G,农业劳动力流出与工业部门扩张的过程。d1下的劳动供给为无限,工业部门雇佣劳动量OL1;d2下的劳动供

7、给为无限,工业部门雇佣劳动量为OL2;d3:劳动供给有弹性,劳动雇佣量OL3。,AC部分为多余劳动力,从农业中抽出并不影响农业总产出;OX: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消费曲线,其斜率为 AX/OA,农业部门平均的消费水平亦称“不变制度工资”。OA:农业劳动量;OB:农业总产出;OREX:农业部门总产出曲线(ORE:农业总产出增长;EX: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R点表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不变制度工资,这一点以后的农业劳动力AD为“伪装的失业者”,他们的边际生产率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并包括两个部分:AC、CD。农业劳动力转移中,C点为短缺点,D点为商业化点。可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在于C到D之间。,

8、图7-2 工业与农业之间关系,刘拉费模型的缺陷 模型中暗含的基本假定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而降低了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刘拉费都假定农村有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在失业现象。事实上,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农村虽然有季节性失业和地区性失业现象,但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并不普遍;但城市失业问题则一般都是很严重的,失业者有的去非正规部门做一点临时性工作,有的则完全无工作可做。又如,刘和拉费模型都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以前,工业工资水平一直不动,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即使城市失业在增加,工业工资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都在上升。,模型设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去向过分狭窄拉、费

9、、刘都把城市工业部门视为吸纳农业劳动力的唯一部门,忽视了服务部门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注重到工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扩张中对农业劳动力形成的巨大吸引力。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看,恰恰是服务业部门和农村工业化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集点。刘拉费模型中,农业始终处于一种依赖和从属地位,农业没有被作为优先甚至独立发展的产业部门刘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积极方面的是现代化工业部门,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农业不过是一个向现代工业部门输出劳动力的被动、消极的部门。拉费虽然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这种重要性是由工业部门扩张的必要性而引发的。没有工业部门扩张对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剩余的需求,似

10、乎难以看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刘拉费模型的积极意义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和工业部门的扩张,正是发达国家经济成长所走过的道路,虽然它不一定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唯一道路,但可以表明,刘拉费模式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而具有一定的历史经验基础,因而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正确性。由于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工业化方面,模型没有也不可能揭示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但它揭示出农业发展最为基本的方向。农业发展的基本标志,是农业部门就业比重的下降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刘拉费模型对此作出了充分的说明。当今世界,工业化仍是经济发展的主流,农业的发展同时受到充分的重视。刘拉费模型中关于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平衡发展的思想预示

11、了经济发展的未来,表明这一模型对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仍不失为一定的指导意义。,(二)乔根森模式代表人物乔根森,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年。理论观点两部门经济假定现代工业:产出是劳动和资本的函数传统农业:劳动、土地为两种仅有的投入,土地固定,劳动是产出的惟一函数主要观点农业部门不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而认为人口增长伴随农业产出增长,前者快于后者,人口就会自动放慢,最终与农业产出增长相适应,劳动力转移不以剩余劳动为前提。农业剩余是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没有农业剩余,所有人口都必须从事农业。工资水平是不断上升的。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两部门工资水平是上

12、升的。,人口增长是由经济增长所决定的。人口增长是一内生因素,人口增长速度不会超过经济增长,一旦超过,就会因缺乏粮食供给而自动降低生育率,从而使两者相一致,剩余劳动也就不会产生。同时,认为经济增长会超过人口增长,农业剩余随之产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因是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不在生产率的增加,而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认为,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工业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当人均粮食产出超过人口增长所需的临界水平,农业发展受到抑制,农业人口会转向工业部门生产工业品,以满足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缺陷忽视对农业的物质投资忽视了城市失业当人均粮食产出低于一临界最低水平时,所有收入都用于粮食消费,即粮食收入

13、弹性为1。而一旦超过临界最低水平,所有增加的收入都用于工业品消费。即粮食剩余时,粮食需求弹性为零。,(三)托达罗模式代表作: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1970年。政策含义如何阻止乡城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特点假定发展中国家不存在剩余劳动,而城市存在大量失业。因此,不是强调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经济意义,而是着重研究如何放慢人口流动速度,缓解城市失业状况。假定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政治因素(政府和工会)决定,因而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导致城乡实际收入水平的拉大,引起人口流动速度快于城市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形成城市失业率的上升。就业的概率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而

14、非城乡实际收入差别这一唯一影响因素。强调农村和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缺陷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的假设的不现实性假定流入城市后必然在城里工作的假设的不现实性,二、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一)代表人物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二)主要观点传统农业的涵义涵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状况: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供求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贫穷而有效传统农业停滞的原因:传统要素投资的低收益率,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廉价的新生产要素来源体现在技术变化中廉价新生产要素的功能比传统

15、要素有着高得多的产出效率,或有较高的收益率现代生产要素的供给问题研究与开发:移植的不确定性、组织机构的设置推 广: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现代生产要素的需求问题有 利 性:经济基础知识与技能:文化基础直接经验、在职培训、学校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关键性现代要素的培育(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现代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市场制度、农场规模,(三)进步与不足充分肯定了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农业现代化改造的途径、重点和机制,为传统农业的现代转型设计了一个比较详细和可行的方案。很少见到对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积极意义的肯定,三、诱导创新模式(一)代表人物速水佑次郎、拉坦,农业发展:国际前景(1993年,商务印书馆

16、)(二)主要观点农业技术进步是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技术变迁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变量技术变迁是突破资源约束,开发农业生产增长潜力的源泉农业技术研究的先进状态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业技术变迁的诱导机制本质是对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即经济力量或价格机制的诱导作用的结果。内涵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增长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可以通过技术变迁来突破。初始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供给弹性的不同,在要素市场上表现为资源相对价格的差异。相对价格的差异会诱导出节约相对稀缺的价格相对高昂的资源的技术变迁,以缓解稀缺的和供给缺乏弹性的资源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限制。土地供给缺乏弹性或土地相对于劳动价

17、格昂贵诱导出节约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劳动供给缺乏弹性或劳动相对于土地价格昂贵则会诱导出节约劳动的机械技术的进步。因此,农业技术变迁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技术的进步。,两种主要的农业技术变迁模式机械技术进步过程(劳动稀缺诱导的技术变化):工业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大于人口增长速度劳动相对于土地稀缺地租相对于工资下降了,同时工业发展机械动力供给上升,机械动力价格相对于劳动工资而下降了,从而新的机械技术发明和使用。(美国)生物技术进步过程(土地稀缺导致的技术变化):土地稀缺土地相对价格上升化肥、基础设施价格因工业发展而相对下降导致新型高产且对化肥反应较大的作物良种出现。(日本)(三)评价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强调了工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