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血小板减少解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3447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5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血小板减少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ICU血小板减少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ICU血小板减少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ICU血小板减少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ICU血小板减少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U血小板减少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血小板减少解读.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ICU病人血小板减少的认识,危重病患者常存在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这两种病理改变均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和病死率。因此充分认识其发病机制,及作出正确处理,对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非常有益。,定义,通常将血小板计低于100109L-1定义为血小板减少症。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首先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这种现象常见于血标本抗凝不充分和血液中存在EDTA相关抗体。此时血小板在采样管中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外周血涂片可见血小板团块。严重脓毒症、自身免疫、肿瘤、肝脏疾病容易形成EDTA相关抗体。,一、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CY)的发病机制包括:血小板破坏

2、增加;血小板产生减少;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分布异常。,发病机制,血小板破坏增加:免疫机制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药物诱导的的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DIT)、病毒感染(如EBV、CMV、HIV、HCV感染)、输血和移植。非免疫机制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见于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thrombotic thromboc

3、ytopenic purpura and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TTP/HUS)、心肺转流和巨大血管瘤等。,发病机制,血小板产生减少由骨髓抑制、骨髓破坏和血小板生成素生成减少导致。常见于病毒感染(如风疹、水痘、EBV、HIV、细小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接种麻疹疫苗),药物不良反应,放化疗后,营养不良(如维生素B12、叶酸、铁缺乏),肝脏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稀释及分布异常:患者大量失血后大量补液可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输注血小板可以纠正。脾大或门脉高压可导致血小板在脾脏或循环系统以外滞留,血小板分布异常,循环中的血小板减少。门脉高压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4、机制还包括肝脏血小板生成素减少、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免疫破坏。,二、与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危重病,与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危重病主要有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量失血、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微血管病。前四种病理情况占据了危重病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的90%以上。,1、脓毒症,脓毒症表现为体内失控的炎症反应,炎症激活凝血系统,凝血酶急剧增加,强有力的激活血小板。血小板在内皮细胞表面不断激活、消耗和破坏,致使血小板数目下降。高水平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不断吞噬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和其他造血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此外,血小板在脓毒症患者脾脏和内皮细胞表面滞留也是脓

5、毒症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控制感染、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血糖控制等措施的“集束化”治疗,必要时输注血小板。,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脓毒症、创伤、大手术、肿瘤和病理产科均可导致DIC。这些病理因素促使大量促凝物质(主要为组织因子)暴露在循环中,导致凝血酶大量生成,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血管内纤维素广泛沉积,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因子大量消耗,导致血栓和出血。DIC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其治疗关键在于纠正DIC的病因,必要时输注血制品。,3、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性微血管病包括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US(

6、溶血尿毒综合征)、HELLP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TTP/HUS经典的五联症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和发热。血浆置换是TTP/HUS的主要治疗措施。TTP/HUS禁止输注血小板,输注血小板会加剧微血栓形成。HELLP综合征表现为孕期发生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应适时终止妊娠,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激素治疗无效时可予血浆置换,必要时输注血小板。,4、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DIT)分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两类。免疫介导的DIT多出现于用药2周左右,相关药

7、物有肝素、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抗微生物药(-内酰胺类、氟喹诺酮、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利福平)、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组胺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胺碘酮、地西泮、吗啡和金制剂。,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乙醇、抗肿瘤药和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骨髓,影响巨核细胞发育,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这种非免疫机制介导的DIT多起病缓慢,一般需要几周的时间。怀疑DIT时应停用所有可疑药物,出血一般在停药12 d后停止,必要时输注血小板。,三、血小板功能障碍,ICU患者血小板功能障碍主

8、要见于药物作用及尿毒症和心肺转流术后。非甾体抗炎药、GPb/a拮抗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内酰胺类抗生素、硝酸酯类药物增、局麻药、三环类抗抑郁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剂均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考虑出现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功能障碍时,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如有严重出血应当输注血小板。,四、血小板输注,是否输注血小板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血小板下降的原因、血小板下降程度、血小板功能、临床有无出血倾向以及患者将要接受的治疗措施。血小板计数在10109L-1以上通常不出现严重出血,但是发热、感染、创伤、低体温、贫血、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均为出血的危险因素,存在以上危险因素时血小板计数

9、不应低于1510920109L-1。血小板计数在50109L-1以上且血小板功能正常,通常不出现活动性出血,机体可耐受一般手术和有创操作。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需要保持血小板计数在70109100109L-1,以防止致命的的颅内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且有微血管渗血时,血小板计数正常也应输注血小板,以避免大出血。肿瘤患者推荐输注单供体血小板,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建议输注去白细胞血小板。严重免疫抑制(如放化疗后)患者可能会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小板输注前应接受放射线照射。,五、结语,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将影响危重病患者的预后。临床中发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时,需要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采取不同的处理。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严重异常将导致致命的出血,此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以降低出血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