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重点》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5962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称代词重点》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称代词重点》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称代词重点》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称代词重点》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称代词重点》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称代词重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称代词重点》PPT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概貌,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卬、台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存在争议),第一人称代词(一),吾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汉代以前: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问题:“吾”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一人称代词(二),我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问题:“我”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一人称代词(三),予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2、也。(孟子梁惠王上)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问题:“予”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一人称代词(四),余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问题:“余”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一人称代词综述,吾、我、予(余)、朕、卬、台 吾:主语、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汉代以前)、定语。我、予(余):主语、宾语、定语。,第一人称代词补充内容(一),“我、予(余)”也作否定句的前置宾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3、(论语子路)亦莫余敢侮。(左传昭公七年),第一人称代词补充内容(二),“朕、卬、台”的用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定语)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主语)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说命上)(定语),特殊的“朕”,“台”的说明,很早就有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现代汉字中除表达原有的意义外,还成为“颱”、“臺”、“檯”的简化字。,众多第一人称代词的差别,问题的提出:比现代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教材着重从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区分。但从教材的例证看,这些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差别不明显。区别到底是什么?,第二人称代词(一),女(汝)冉求曰:“非不

4、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提问:“女”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二人称代词(二),尔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提问:“尔”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二人称代词(三),若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齐世家)(注意:左传作“女实征之”。)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吾语若。(庄子人间世)提问:“若”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二人称代词(四),而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乃

5、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周书康诰)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籍传)问题:“而”、“乃”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二人称代词综述,女(汝)、尔、若、而、乃、吾子女(汝)、尔、若: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用作定语,偶尔主语,绝不作宾语,众多第二人称代词的差别,问题的提出:比现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多。教材也着重从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区分。但从教材的例证看,这些第二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差别不是绝对的。区别到底是什么?,第三人称代词(一),其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三年)提问:“其”作何种句法成分?

6、,第三人称代词(二),其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问题:“其”怎么理解?,其=名词+之,“其”相当于“名词+之”,“其+名词”是定中结构,“其+动词”是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教材356页说主谓结构中的“其”“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的说法与463页的有关说法相矛盾。,“其”作主语,十分少见。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揜子鼻。”新人见王,因揜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揜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

7、。”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战国策楚策四)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例句来源:朱城先秦“其”作主语考察,语言研究2003年4期。,第三人称代词(三),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问题:“之”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三人称代词(四),彼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庄子天道篇)彼不能收用彼众。(墨子非攻中)

8、问题:“彼”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三人称代词(五),“彼”的特点:具有人称代词的性质。没有完全丧失指代性。不是正式的第三人称代词。带有轻视的意味。,第三人称代词综述,其:定语之:宾语彼:主语、宾语、定语。,上古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十章:“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身指代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没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也持相同的观点。见汉语史论集(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如何理解“没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其”、“之”的句法功能不全

9、面。“其”、“之”指称功能较多。“彼”一直是一个和“此”对立的词语。,“其”、“之”自称、对称用例,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上),“其”作指示代词,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富与贵,是人之所

10、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孟子公孙丑上),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一),吾、我:我们;女、尔:你们;其:他们的;之:他们鲁、卫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左传成公二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孟子梁惠王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11、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复数表达(二)集体名词“侪”、“属”“曹”“辈”“等”等附加在代词之后,义为“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二三子又何之 你们、诸位,注意:后代用“我等”、“你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特点,数量多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使用频率低(见教材359页)缺乏表示复数形式的形态标志,很多代词单复数同形,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数量多成因的探讨,(1)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2)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3)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4)语言研究论丛第八辑,南开大学 出版社1999 年7月,观点二简介,

12、观点三简介,观点三简介,尔汝歌(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排调5:“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不同版本文字稍有出入,“尔汝歌”,一本为“汝歌。”),尔汝歌(二),南朝梁沈约宋书刘穆之传:“河东王歆之,尝为南康刘邕相,素轻邕。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性嗜酒,谓歆之曰:卿昔尝见臣,今不能见劝一杯酒乎?歆之因斅(xio,又音xu)孙皓歌答之曰: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观点四简介(一),“吾”和“卬”“来自周人的母语方言”。“卬”用例很少,一般认为是“我自己”

13、的意思。“吾”与“余”、“朕”的区别:“余”、“朕”只用于称代说者本人;“吾”既可以用于称代说者本人也可以称代说话者一方。,观点四简介(二),“吾”与“我”的区别:“我”可以称代说话人所在的邦国,“吾”不能;春秋战国时期称代复数时,“我”只有排除式功能;“吾”可以用以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式。,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少成因的探讨,古人自称时,经常用谦称;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谦称方式(一):专有名词,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

14、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四)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前出师表),谦称方式二:自称其名,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战国策齐策四)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惲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杨惲报孙会宗书)注意:谦称不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少成因的探讨,古人对称时,经常用敬称;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敬称方式一:专有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王无异于百姓

15、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传僖公三十年)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杨惲报孙会宗书),敬称方式二:称人之字,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韩愈送孟东野序)(孟郊)注意:敬称不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少成因的探讨,前提:假如“之”“其”“彼”算第三人称代词的话成因:第三人称做主语时,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例证: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

16、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第三人称代词起源较晚原因的探讨,第三人称代词为什么起源这么晚呢?这是因为当初人们要谈到某事物时,往往用它的名称,为了避免重复,出现了指代的要求,于是产生了指示代词。这就是“之”原先用作泛指,“其”原先用作特指的客观需要。,来源: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汉语史论集(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三人称代词起源较晚原因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际功能精密化的要求,人们在交谈中多次重复谈到同一个人或物,“之”、“其”又被经常用来称代这个人或物,于是开始向人称代词转化,反映出汉语已经迫切需要有表达第三人称的语法形式。,来源: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汉语史论集(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三人称代词起源较晚原因的探讨,第三人称代词产生得晚,并非汉语所独有的现象。某些现代语言仍然反映出这一事实。例如日语再如蒙语朝鲜语同蒙语类似,指示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也是不分的。,来源: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汉语史论集(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予”(余)只能用于单数。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探讨,请同学们努力。,缺乏复数形态原因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