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名篇导读方长安主讲.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6517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63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名篇导读方长安主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鲁迅名篇导读方长安主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鲁迅名篇导读方长安主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鲁迅名篇导读方长安主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鲁迅名篇导读方长安主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名篇导读方长安主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名篇导读方长安主讲.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鲁迅名篇导读 方长安主讲,第一讲 绪论:瞧,这个人,一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创作地图三如何阅读鲁迅 四阅读目的,1903年摄于日本东京,1931年鲁迅全家与冯雪峰全家合影。,鲁迅萧伯纳 蔡元培,1934年8月29日摄于上海内山完造寓所前,年月应内山完造之邀摄于上海,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周家。周家乃耕读人家,祖父周福清在家训中曰:“予族明万历时,家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万历年置),累世耕读。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韫山公生七子)。合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称大族焉。”,后因太平军攻占绍兴,导致家道中落。至鲁迅出生时,家里尚有四五十亩

2、水田,但在他13岁时因祖父科举案而真正衰败。家道衰落改变了鲁迅的人生,使他过早遭遇世人冷眼.从寻找个人出路,到思考民族命运,最终成为中国的“民族魂”,鲁迅是一位挑战社会思维惯性的思想者,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历史的“中间物”。正因为此,自其作品问世起,便成为人们阅读、拷问的中心,他也被卷入争辩的漩涡,二创作图景,鲁迅一生创作颇丰,小说、诗歌、散文之外,还有学术论文、翻译等。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故事新编以白话编写历史故事,文体上另创一格。朝花夕拾自我怀旧散文。野草散文诗集,深奥、思辨,其生命哲学之表达。杂文,凡18种 还有数量不多的新诗与旧体诗。,三如何阅读鲁迅,剥离半个多

3、世纪的尘埃,通过作品直逼真实的鲁迅,反思性对话阅读,不受既有观点影响。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自己的人生经历,完成了自己,他的形象以其文字而定型,然而文字的阅读是一种个人性活动,所以历史上鲁迅的形象变动不居,与其去辨认哪个鲁迅形象更真实,不如自己去阅读,再造,去还原勾画,四阅读目的,阅读是一个平台,或获取知识,深化认识;或自我愉悦,陶冶情操;或排遣寂寞,宣泄苦闷等等,因人而异。然而,对于大家来说,用宝贵的时间阅读鲁迅这样一位思想者,这样一位特立独行者,一个重要诉求应是自我塑造。而自我塑造起码包括:在阅读中丰富现代中国历史知识;逼近真实的鲁迅;培养自我思维能力,多维度拷问人生;培养人生价值判断力,获

4、得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同时,培养文学表达能力与鉴赏力;等等。,第二讲 现代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解密,呐喊是鲁迅第一本白话小说集,收其19181922年所写的15篇小说,1923年初版,1930年第13次印刷时删掉不周山,余14篇。为何删掉不周山?彷徨收入作者1924-1925年创作的11篇小说,1926年出版。它们是怎样的两本小说集呢?,小说集呐喊,小说集彷徨,一 呐喊自序二 题呐喊三 题彷徨,一 呐喊自序,为什么专门讲这篇序言?它是了解鲁迅走近鲁迅的一把钥匙研究鲁迅绕不开该文 1.的由来:人生遭遇思想的反映 2.创作时的心境:寂寞 3.为何命名为呐喊:听将令而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5、”4.创作特点,1933年3月2日,日本友人山县初男向鲁迅索要小说与题诗,当晚鲁迅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上分别题诗,一并相赠,二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三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1933年),第三讲 狂人日记:“狂”在何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刊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署名鲁迅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鲁迅曾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概括其特点。狂人日记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狂”字。找出其“狂”,解密其“狂”,也就读懂了该文。,一人之狂二旨之狂三体之狂,一人之狂,是其核心。日记

6、是狂人所写,记载了狂人病中精神错乱的狂言,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狂人。从其言、行可辨出一个真实的狂人,而言行又是其心理的表现。,二旨之狂:日常生活中真实狂人的言外之意,质疑挑战了社会“正常”秩序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按鲁迅自己的话讲,就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三体之狂:本文由文言所写的“识”和则白话日记构成,“日记”是“识”的展开,“识”为阅读“日记”提供了思路,使“日记”生成出超文本的意义二者相互解读,文体上超越了常态,具有狂性,第四讲 阿Q正传:谁的正传?,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至1922年,最初分章刊登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它是鲁迅最富盛名的作品,已经翻译成几十国文字,足以与世

7、界文学名著分庭抗礼。,一创作目的,通过阿Q,试着“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是要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思想内容,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闭塞的江南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精神戕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某些本质特征。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照见了辛亥革命失败的若干历史经验与教训。,批判国民劣根性,,保守性 盲目自尊自大 女人祸水论 欺软怕硬不讲卫生看客性格等等,反

8、思辛亥革命,通过阿Q的革命及其结局,作品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不彻底性。,三阿Q形象,他的主要性格可以用精神胜利法加以概括。精神胜利法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中受虐者自我解脱的方法,是一种变耻辱为合理的矛盾思维,是在自我想象中将行为上真实的失败转换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的思想、行为模式。,性格表现,时而自尊自负,自宽自解;时而自暴自弃,自轻自贱。对于羊显凶兽相,对于凶兽显羊相。病态的健忘症。具有游手之徒的狡猾。等等缺乏内在自我是其性格特点的集中表现,也是其深层原因,四 悲喜剧特征,鲁迅:“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

9、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决定了作品具有悲喜剧的特点,五为何以农民作为国民劣根性的承担者,农耕文化国家,农民站人口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启蒙者身份使然本现象反思,第五讲:野草解读一,一背景知识二秋夜三我是失恋,一背景知识,野草是一组散文诗,作于年,初刊于语丝杂志,年北新书局出版,包括题辞共篇,时代背景,当时,北京处于最为黑暗反动军阀时期鲁迅在年作为“俄国歌剧团”一文,写道:“是的,沙漠在这里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艺术,而且没有趣味,而且至于没有好奇心沉重的沙比沙漠更可怕的人世在这里”鲁迅以此概括当时的社会,作者心境,鲁迅当时心情非常寂寞苦闷,充满矛盾年

10、他回忆当初情景,写道:“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二秋夜解读,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 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11、,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 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 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 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 瑟缩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 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 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

12、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 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 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 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 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 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 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

13、了。,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 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 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 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 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 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 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

14、日。,三我的失恋解读,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由;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1924年10月3日,张衡:四 愁 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

15、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第六讲 野草解读二,一.聪明人与傻子和奴才 二.立论,聪明人与傻子和奴才,本篇以对话形式,塑造了三类人:一是奴才 二是聪明人 三是傻子。,立 论,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

16、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这篇文章不仅说明作文之难,而且指出做人

17、更难。它对社会上处世观念进行了反思。鲁迅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而深刻又意味着一种残忍,它揭示了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往往不合理的情景,触及人的灵魂,让人警醒。反思:说真话是否应讲场合?,第七讲 野草解读三,一.过客 二.墓碣文,一过客,过客写于1925年3月2日,发表于同年3月9日的语丝周刊第17期 它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的形象写照。作品以独幕剧形式,通过“过客”与老翁和小女孩的对话,塑造了“过客”形象,表现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独幕剧:时间:或一日的黄昏;地点:或一处;人物:老翁女孩和过客;场景:杂树,瓦砾,丛葬,小土屋,似路非路,枯树根时空,人物,场景均不确定,超越

18、具体人事,具有超越象世界的意味似乎是古诗“枯藤老树昏鸦”情景的转化,“过客”就是在如此场景中出场可以说是鲁迅的自画像:约三四十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衣衫褴褛,义无反顾地前行。对“过客”而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走”本身,而不是结果,一直不停地向“前面”走去,这才是生命价值所在。,过客,体验到了历史“中间物”的存在状态,起而反抗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来自哪里,去哪里,只知道向前走“走”就是一种反抗方式浮士德的精神日本夏目簌石的反施舍书写,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为什么走?后面没有归途,而前面有催促之声排除一切善意恶意的羁绊前行,反抗绝望,老翁:约七十岁,白发,黑长袍曾经也是行者,后来停下

19、来,他说有声音催促过他,但不予理睬,它也就不叫了他知道前面是一片坟场,所以不走他劝过客停下,因为路是走不完的他明白许多事理,如“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的”“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是没有好处的”他看到前面是坟,看透人生,所以妥协,停下来了,过客:“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是的,我只得走了。况且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况且这太多的好意,我没法感激。”,“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

20、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女孩:约岁好奇,天真,善良,在她眼中,前面不是坟地,而是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但也不理解过客的行为,对过客的行为感到“惊惧”对世界充满美好的想象三个形象,代表三类人,创作完过客两个月后,鲁迅在回答一些青年恳请他指路时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己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华盖集 北京通信),鲁迅:“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面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21、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年月致赵其文信),墓谒文,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离开!,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答我。否则,离开!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第八讲 朝花夕拾:什么花?如何拾?,一解题朝花夕拾小引二二十四孝图孝文化反思三父亲的病琐记,一解题朝花夕拾小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