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0960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觉与社会知觉,一 知觉,知觉,知觉与知觉的种类知觉的基本特征错觉的含义、类型及研究意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也就是说,感觉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获取某一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过程,如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滑与粗糙、气味、声音等。然而,通过感觉并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意义,甚至不知道反映的事物是什么。而知觉则不同,往往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还结合以往经验,将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

2、的深入。因此,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没有感觉不仅不可能产生知觉,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然而,知觉不是许多感觉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更完整。,知觉的含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个别属性知觉:整体属性,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即以物或事为对象的知觉,成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即以有关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或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

3、择性:即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2、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可归纳为: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知觉整体性,相似性法则,接近性法则,连续性法则,主观轮廓现象,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种特点叫做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

4、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启示:知觉的恒常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客观对象具有稳定性,我们的知觉也就需要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以便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和本来面貌。知觉恒常性使得我们人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请注意,知觉的四个特点是一体的,在对一个具体的例子的分析中是不能分割的.如下图:,5、知觉定势: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

5、周围事物也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错觉:,含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错觉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长短错觉:米勒莱尔错觉,桑德错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弗莱赛尔螺旋错觉,方向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研究意义,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2)人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错觉艺术作品,二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

6、ion)就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对人的知觉(他人和自我)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当时的情境、认知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者的需要等都会影响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中存在若干规律性的效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心理定势、社会刻板印象和期望效应等。,根据社会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第一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第二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第三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第一节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是否该信任、与对方合作等。中国人对知解人心

7、非常重视“刨树刨根,看人看心”,一、印象的内涵,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对人的看法、认识、持维度观(dimensional View)的学者(如Osgood,1977)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 决定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能量(potency):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活动水平(activity):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持类型观(typological View)的学者(如Anderson&Sedikides,1991)认为人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如我们

8、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外向的,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两种方式都用,二、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有研究(Berry&McArthur,1985)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征。,、语言“口为心苗,言为心声”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非言语线索,)面部表情:忧郁快乐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长时

9、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身段表情:姿势,)言语表情(副言语),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速度很快:心直口快轻声曼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小鸟依人的印象。,行为,Jones与Davis(1965)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把他人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内在品质相对应。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1)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

10、势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有很多Anderson(1965)的平均模型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认为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平均法则该法则起源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简单而机械地将所接收到的信息放在一起

11、的,就像老鼠或鸽子机械地形成一种习惯一样,人并不对信息进行过多的解释、分析就能形成一种印象。如果人接受到关于某人好的信息,对他就形成了好的形象,而如果接受到这个人的信息是自己不喜欢的,则对其形成坏的印象。学习理论的这种思想应用到印象形成中,就是所谓的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按照这一法则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你对

12、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叠加法则叠加法则(additive principle)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根据这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可见,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尤其当两种信息的值要么都是正的或要么都是负的,且一个比另一个更大时,两种法则就有了冲突。例如,我们了解到A很热情,进一步接触才发现他还比较谨慎,例

13、如你将热情和谨慎分别打4分和2分,根据叠加法则,你对其印象更好,因为后来的信息值大于以前的信息值(64);但根据平均法则,你却对他的印象稍微降低,因为后来的平均信息值3小于先前的平均信息值4。,加权平均法则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安德森(1968)AKLampel&NHAnderson(1968)Combining Visu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in an Impression-Formation Tas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16提出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加工

14、模式。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也就是说,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Asch(1946)的经典研究: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Asch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

15、为“边缘特征”。(联想)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s)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Luchins(1957)的实验证明了这两种效应的存在。,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先入为主”。“新官上任”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第一印

16、象不是不可改变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 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 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1)吉姆去买文具,与两个朋友一起边走边晒太阳。

17、他走进一家文具店时,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招呼,一面与一个熟人谈话,出商店时,他又停下来与同学聊天。离开商店时,他遇到了头天晚上结识的女孩。吉姆与她说了会儿话才去学校。,2)吉姆放学后,独自一人离校,在阳光明媚的马路上,他走在背阴的一边。路上他见到了头天晚上结识的女孩,他穿过了马路进了一家糖果。店里学生很多,有几个人他认识。他静静地等到店员看到他,卖给他东西。他坐在桌旁喝完饮料就回家了。,研究者将两段文字分别作E-I、I-E、只有E和只有I四种排列,让被试看完文字描述后在人格特质标上评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种情况下被试认为吉姆友好外向的百分比分别为:78%、18%、95%、3%。这一

18、结果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即前面一段信息对被试印象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吉姆是一个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的人;吉姆是一个呆板、害羞和内向的人。把两段材料结合起来,以1-2或2-1的顺序呈现,结果验证了首因效应的存在。在印象形成中,首因效应作用最明显;但近因效应有时可起弥补作用。首因效应的应用,后来卢钦斯改变了实验条件,其一是提醒被试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进行评价,其二是将两段描述隔开呈现给被试。念完一段后花5分钟时间让被试做无关的工作,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然后再将另一段呈现给被试。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被试根据后面一段的描述去评价吉姆的特征,这证明了近因效应在起作用。,定势效应,是

19、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在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苏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1965年的实验:向大学生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1)提示是杀人犯;2)提示是一位科学家。结果大学生的对该人的评价是:1)深陷的眼睛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2)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一致的认识,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有一些特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20、,以经验为依据,无正规的概念,却起作用)Rosenberg 聪明 友好冒险强健、冲动、果断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halo effect)。Dion等(1972)的研究证明了此效应的存在。,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三国演义:周瑜死后,鲁肃把凤雏庞统举荐给孙权。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以至于孙权“誓不用之”。,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评价。,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正性偏差(positi

21、vity bias)原因可能有:(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更常见;(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五、印象的作用,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即使发现最初的印象是错的也仍然如此;这种倾向被称为保守性偏差(perseverance bias)。选择信息、证实1、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左右我们对后获得的信息的解释假设我们在看欢乐总动员或正大综艺等节目定势(set):先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倾向。,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我

22、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Rosenthal 与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女孩白裙子/标签理论/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但是只有当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缺乏认识时,另外,当人们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正性的,第二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Brewer(1988)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此模型(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

23、tion)认为,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 processing),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 based processing)。前者是把个体当作某一群体的成员之一,就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种加工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无需人们多大的努力。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是试图注意并整合他人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这种加工需意识参与、需要较多的时间与努力。,一、相关概念,为了更快速、有效地认识与应对他人,人类一个基本的认知策略就是分类。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s)就是由具有某一

24、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在大多数国家,性别、年龄、种族、社经地位、文化背景都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所谓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有人译成定见)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另外,刻板印象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多无法测量与验证,因没有合适的效标。,二、刻板印象的形成,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例如,张德(1990)就认为,我国大中小学生对性别产生的刻板印象深受小学语文教材的影响。,三、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

25、使用的因素,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2、对侍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3、当时间紧迫,判断准确性不重要时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四、刻板印象的利与弊,一看到或听到有关类别的线索,有关相应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中。所以,使用刻板印象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弊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念的偏差;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的策略(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 亚群体(3

26、)、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相互交往(1)、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2)、广泛交往(3)、与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4)、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根本与前提,第四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控制需要)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一、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 负性的事件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二、归因理论,1、海德的素朴

27、心理学(Heider,F.,1958)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能对其加以分析、推测。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内因个体自身的原因 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外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2、凯利的三度理论(cube theory),Kelley,H.,19671)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三种:行为者(actor)刺激物(stimulus)-情境(situation),(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A、一致性(consistency)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一致。是,高。B、一贯性(cons

28、ensus)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在其它场合是否也发生。是,高。C、特异性(distinctiveness,区别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是,低。一致性 一贯性 特异性 归因于 高 高 高 刺激物 低 高 低 行动者 低 低 高 情境,批评,(1)、模型过于理想化,人们通常得不到一致性、一贯性与特异性三种信息;(2)、模型逻辑含糊不清,过于复杂;(3)、忽略了归因者对特定行为的知识所起的作用,如在听相声时,当听众棒腹大笑时,人们一般都会归于相声说得好,说得逗。,3、成就归因模型,Weiner 等(1972)提出了成就归因模型(Achievement Attribut

29、ion Model),后来Weiner(1979)又对此模型加以扩展。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内外因(2)、稳定不稳定 内因 外因稳定能力 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 运气(3)、可控制性,归因的作用,当一个人把成功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能力”时,他就会增强自信心(自我效能感,Bandura,1977)更高的成就动机。Self-efficacy:个体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可当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太差时,他就会消沉、自卑、产生习得无助,从而造成动机缺失,不再努力。Learned helples

30、sness(Seligman等,1967)消极事件+归于不可控因素,4、其他理论,对应推论理论(Johns&Davis,1965)Bem(1972)的自我知觉理论:内部线索模糊时,通过外在行为推测内在特征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归因过程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是一样的。,三、归因偏差(attribution warp),1、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起因,而忽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又叫对应偏差(correspondent bias)产生的原因:(1)、人们有一种信念,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动负责(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更易引起注意。,2、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观察者:内部归因行动者:外在归因原因: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行动者较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知道自己之所以做出某一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即人们把在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平衡,可以避免对自信心与自尊心的打击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