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1820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6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致因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事故致因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事故致因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事故致因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事故致因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故致因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致因理论.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

2、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1936年

3、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在可预防的工伤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的、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只占102。按照这种统计结果,绝大部分工伤事

4、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海因里希还认为,即使有些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其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错误所致。因此,这一理论与事故倾向性格论一样,将事件链中的原因大部分归于操作者的错误,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高速飞机、雷达、自动火炮等新式军事装备的出现,带来了操作的复杂性和紧张度,使得人们难以适应,常常发生动作失误。于是,产生了专门研究人类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制的学问人机工程学,它对战后工业安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机工程学的兴起标志着工业生产中人与机器关系的重大改变。以前是按机械的特性来训练操作者,让操作者满足机械的要求;现在是根据人的特性来设计机

5、械,使机械适合人的操作。这种在人机系统中以人为主、让机器适合人的观念,促使人们对事故原因重新进行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能把事故的发生简单地说成是操作者的性格缺陷或粗心大意,应该重视机械的、物质的危险性在事故中的作用,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固有安全,才能切实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葛登认为,流行病病因与事故致因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参照分析流行病因的方法分析事故。流行病的病因有三种:当事者(病者)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心理状况、免疫能力等;环境特征,如温度、湿度、季节、社区卫生状况

6、、防疫措施等;致病媒介特征,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的疾病发生。与此相类似,对于事故,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二要考虑作业环境因素,三要考虑引起事故的媒介。这种理论比只考虑人失误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有了较大的进步,它明确地提出事故因素间的关系特征,事故是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推动了关于这三种因素的研究和调查。但是,这种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关于致因的媒介。作为致病媒介的病毒等在任何时间和场合都是确定的,只是需要分辨并采取措施防治;而作为导致事故的媒介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识别和定义,否则该理论无太大用处。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并在1966年由哈登(

7、Hadden)引伸的“能量异常转移”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者控制能量的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防止能量异常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对能量进行屏蔽。能量异常转移论的出现,为人们认识事故原因提供了新的视野。例如,在利用“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时,就可以将媒介看成是促成事故的能量,即有能量转移至人体才会造成事故。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设备、工艺及产品越来越复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相继成熟并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对于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

8、题,采用以往的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安全理论和方法。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人们结合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方法,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故理论和模型。相对来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事故致因理论比较活跃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由瑟利(JSurry)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得到发展的瑟利模型,是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的一种事故模型。这种理论认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发事故。与此类似的理论还有1970年的海尔(Hale)模型,1972年威格里沃思(Wigglesworth)的“人失误的一般模型”,1

9、974年劳伦斯(Lawrence)提出的“金矿山人失误模型”,以及1978年安德森(Anderson)等人对瑟利模型的修正等等。这些理论均从人的特性与机器性能和环境状态之间是否匹配和协调的观点出发,认为机械和环境的信息不断地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判断,作出正确决策和采取行动,就能化险为夷,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如果人未能察觉、认识所面临的危险,或判断不准确而未采取正确的行动,就会发生事故和伤亡。由于这些理论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所以,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系统理论。动态

10、和变化的观点是近代事故致因理论的又一基础。1972年,本尼尔(Benner)提出了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产系统中,由于“扰动”(Perturbation)导致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此后,约翰逊(Johnson)于1975年发表了“变化一失误”模型,1980年诺兰茨(WETalanch)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1年佐藤音信提出了“作用一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近十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事故致因理论是“轨迹交叉”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预防事故的发生

11、就是设法从时空上避免人、物运动轨迹的交叉。与轨迹交叉论类似的理论是“危险场”理论。危险场是指危险源能够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这种理论多用于研究存在诸如辐射、冲击波、毒物、粉尘、声波等危害的事故模式。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虽还很不完善,还没有给出对于事故调查分析和预测预防方面的普遍和有效的方法。然而,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深入研究,必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产生以下深远影响:从本质上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奠定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管理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有助于指导事故的调查分析,帮助查明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为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据,增强针对性,减少

12、盲目性。有利于认定性的物理模型向定量的数学模型发展,为事故的定量分析和预测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增加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二、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是最早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他用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种因素:第一,遗传及社会环境(M)。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遗传因

13、素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对于安全来说属于不良的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人的安全素质培养,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这种因素是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第二,人的缺点(P)。即由于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这些缺点既包括诸如鲁莽、固执、易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陷,也包括诸如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的后天不足。第三,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这二者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人的缺点而产生的,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第四,事故(D)。事故是一种由于物体、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使人

14、员受到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第五,伤害(A)。即直接由事故产生的人身伤害。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海因里希的理论有明显的不足,如它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前

15、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可能倒下,也可能不倒下。事故并不是全都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并不是必然造成事故,等等。尽管如此,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促进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但每个因素的含义与海因里希的都有所不同。第一,管理缺陷。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各种原因,完全依靠工程技术措施预防事故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只能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经过较大的努力,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只要生

16、产没有实现本质安全化,就有发生事故及伤害的可能性,因此,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安全管理系统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十全十美的管理系统不可能存在。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致使能够造成事故的其他原因出现。第二,个人及工作条件的原因。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管理缺陷造成的。个人原因包括缺乏安全知识或技能,行为动机不正确,生理或心理有问题等;工作条件原因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设备、材料不合适,以及存在温度、湿度、粉尘、气体、噪声、照明、工作场地状况(如打滑的地面、障碍物、不可靠支撑物)等有害作业环境因素。只有找出并控制这些原因,才能有效地防止后续原因的发生,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第三,直接

17、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这种原因是安全管理中必须重点加以追究的原因。但是,直接原因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深层次原因的表征。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停留在这种表面现象上,而要追究其背后隐藏的管理上的缺陷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第四,事故。这里的事故被看做是人体或物体与超过其承受阈值的能量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的接触。因此,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可以通过对装置、材料、工艺等的改进来防止能量的释放,或者操作者提高识别和回避危险的能力,佩带个人防护用具等来防止接触。第五,损失。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人员伤害包括工伤、职业病、精神创

18、伤等。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小。例如,对受伤人员进行迅速正确地抢救,对设备进行抢修以及平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应急训练等。3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提出了一种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因果连锁模型,该模型以表格的形式给出,见表81。表81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在该理论中,事故和损失因素与博德理论相似。这里把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称做现场失误,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性质。亚当斯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和安技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管

19、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人的决策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管理失误又由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问题所导致,这些问题包括:如何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工作,确定怎样的管理目标,如何计划、如何实施等。管理体系反映了作为决策中心的领导人的信念、目标及规范,它决定各级管理人员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工作基准及指导方针等重大问题。4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前面几种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把考察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实际上,工业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水平等诸多社会因素,对伤害事故的发生和预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日本人北川彻三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海

20、因里希的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另一种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见表82。表82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在北川彻三的因果连锁理论中,基本原因中的各个因素,已经超出了企业安全工作的范围。但是,充分认识这些基本原因因素,对综合利用可能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来改善间接原因因素,达到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二)能量意外转移理论1能量意外转移理论的概念在生产过程中能量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利用能量做功以实现生产目的。人类为了利用能量做功,必须控制能量。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在各种约束和限制下,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做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发生了异常或意外的释放,则称发生了事故。如

21、果意外释放的能量转移到人体,并且其能量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则人体将受到伤害。吉布森和哈登从能量的观点出发,曾经指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异常或意外的释放。能量的种类有许多,如动能、势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原子能、辐射能、声能和生物能,等等。人受到伤害都可以归结为上述一种或若干种能量的异常或意外转移。麦克法兰特(Mc Farland)认为:“所有的伤害事故(或损坏事故)都是因为: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根据此观点,可

22、以将能量引起的伤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过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而产生的。人体各部分对每一种能量的作用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即有一定的伤害阈值。当人体某部位与某种能量接触时,能否受到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作用于人体的能量大小。作用于人体的能量超过伤害阈值越多,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越大。例如,球形弹丸以49N的冲击力打击人体时,最多轻微地擦伤皮肤,而重物以689N的冲击力打击人的头部时,会造成头骨骨折。第二类伤害则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例如,因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如溺水、一氧化碳中毒等),因体温调节障碍引起的生理损害、局部组织损坏或死亡(

23、如冻伤、冻死等)。能量转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人员伤害,除了与能量大小有关以外,还与人体接触能量的时间和频率、能量的集中程度、身体接触能量的部位等有关。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然后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伤害的严重程度;进而确定控制该类能量异常或意外转移的方法。能量转移理论与其他事故致因理论相比,具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把各种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以对能量源及能量传送装置加以控制作为防止或减少伤害发生的最佳手段这一原则;二是依照该理论建立的对伤亡事故的统计分类,是一种可以

24、全面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类型和性质的统计分类方法。能量转移理论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意外转移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是造成工业伤害的主要能量形式,这就使得按能量转移观点对伤亡事故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尽管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上却存在困难。它的实际应用尚有待于对机械能的分类作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对机械能造成的伤害进行分类。2应用能量意外转移理论预防伤亡事故从能量意外转移的观点出发,预防伤亡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从而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措施有以下几种:用较安全的能源替代危险大的能源。例如:用水力采煤代替爆破采煤;用液压

25、动力代替电力等。限制能量。例如:利用安全电压设备;降低设备的运转速度;限制露天爆破装药量等。防止能量蓄积。例如:通过良好接地消除静电蓄积;采用通风系统控制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等。降低能量释放速度。例如:采用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使用防坠落安全网等。开辟能量异常释放的渠道。例如:给电器安装良好的地线;在压力容器上设置安全阀等。设置屏障。屏障是一些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物体。屏障的设置有三种形式:第一,屏障被设置在能源上,如机械运动部件的防护罩、电器的外绝缘层、消声器、排风罩等;第二,屏障设置在人与能源之间,如安全围栏、防火门、防爆墙等;第三,由人员佩戴的屏障,即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手套、防护服、

26、口罩等。从时间和空间上将人与能量隔离。例如:道路交通的信号灯;冲压设备的防护装置等。设置警告信息。在很多情况下,能量作用于人体之前,并不能被人直接感知到,因此使用各种警告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如各种警告标志、声光报警器等。以上措施往往几种同时使用,以确保安全。此外,这些措施也要尽早使用,做到防患于未然。(三)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这类事故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人失误会导致事故,而人失误的发生是由于人对外界刺激(信息)的反应失误造成的。1威格里斯沃思模型威格里斯沃思在1972年提出,人失误构成了所有类型事故的基础。他把人失误定义为“(人)错误地或不适当地响应一个外界刺激”。他认为:在

27、生产操作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地作用于操作者的感官,给操作者以“刺激”。若操作者能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响应,事故就不会发生;反之,如果错误或不恰当地响应了一个刺激(人失误),就有可能出现危险。危险是否会带来伤害事故,则取决于一些随机因素。威格里斯沃思的事故模型可以用图81中的流程关系来表示。该模型绘出了人失误导致事故的一般模型。图81 威格里斯沃思事故模型2瑟利模型瑟利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类似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知觉、认识和行为响应过程。在危险出现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正确,危险就能被消除或得到控制;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28、就会使操作者直接面临危险。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正确的,则虽然面临着已经显现出来的危险,但仍然可以避免危险释放出来,不会带来伤害或损害: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危险就会转化成伤害或损害。瑟利模型见图82。图82瑟利事故模型由图82可以看出,两个阶段具有相类似的信息处理过程,每个过程均可被分解成6个方面的问题。下面以危险出现阶段为例,分别介绍这6个方面问题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对危险的出现有警告吗?这里警告的意思是指工作环境中是否存在安全运行状态和危险状态之间可被感觉到的差异。如果危险没有带来可被感知的差异,则会使人直接面临该危险。在生产实际中,危险即使存在,也并不

29、一定直接显现出来。这一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让不明显的危险状态充分显示出来,这往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第二个问题:感觉到了这警告吗?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感觉能力如何,如果人的感觉能力差,或者注意力在别处,那么即使有足够明显的警告信号,也可能未被察觉;二是环境对警告信号的“干扰”如何,如果干扰严重,则可能妨碍对危险信息的察觉和接受。根据这个问题得到的启示是:感觉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提高感觉能力要依靠经验和训练,同时训练也可以提高操作者抗干扰的能力;在干扰严重的场合,要采用能避开干扰的警告方式(如在噪声大的场所使用光信号或与噪声频率差别较大的声信号)或加大警告信号的强度

30、。第三个问题:认识到了这警告吗?这个问题问的是操作者在感觉到警告之后,是否理解了警告所包含的意义,即操作者将警告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识别出危险的存在。第四个问题: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问的是操作者是否具备避免危险的行为响应的知识和技能。为了使这种知识和技能变得完善和系统,从而更有利于采取正确的行动,操作者应该接受相应的训练。第五个问题: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无庸置疑,既然有危险,当然要采取行动。但在实际情况下,人们的行动是受各种动机中的主导动机驱使的,采取行动回避风险的“避险”动机往往与“趋利”动机(如省时、省力、多挣钱、享乐等)交织在一起。当趋利动机成为主导动

31、机时,尽管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并且也知道如何避免危险,但操作者仍然会“心存侥幸”而不采取避险行动。最后一个问题:能够避免危险吗?问的是操作者在作出采取行动的决定后,是否能迅速、敏捷、正确地作出行动上的反应。上述六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都是与人对信息的感觉有关的,第3-5个问题是与人的认识有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与人的行为响应有关的。这6个问题涵盖了人的信息处理全过程并且反映了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发生失误进而导致事故的机会。瑟利模型适用于描述危险局面出现得较慢,如不及时改正则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于描述发展迅速的事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劳伦斯模型劳伦斯在威格里斯沃思和瑟利等人的人失误模型的基础上,通

32、过对南非金矿中发生的事故的研究,于1974年提出了针对金矿企业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见图83,该模型对一般矿山企业和其他企业中比较复杂的事故情况也普遍适用。图83 劳伦斯事故模型在生产过程中,当危险出现时,往往会产生某种形式的信息,向人们发出警告,如突然出现或不断扩大的裂缝、异常的声响、刺激性的烟气等。这种警告信息叫做初期警告。初期警告还包括各种安全监测设施发出的报警信号。如果没有初期警告就发生了事故,则往往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或者是管理人员事先没有提醒人们存在着危险因素,行为人在不知道危险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事故,属于管理失误造成的。在发出了初期警告的情况下,行为人在接受、识别警告,或

33、对警告作出反应等方面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事故。当行为人发生对危险估计不足的失误时,如果他还是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则仍然有可能避免事故;反之,如果他麻痹大意,既对危险估计不足,又不采取行动,则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这里,行为人如果是管理人员或指挥人员,则低估危险的后果将更加严重。矿山生产作业往往是多人作业、连续作业。行为人在接受了初期警告、识别了警告并正确地估计了危险性之后,除了自己采取恰当的行动避免伤害事故外,还应该向其他人员发出警告,提醒他们采取防止事故的措施。这种警告叫做二次警告。其他人接到二次警告后,也应该按照正确的系列对警告加以响应。劳伦斯模型适用于类似矿山生产的多人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

34、下,危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而人的控制能力相对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惟一的对策是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伤害事故,人们必须及时发现、正确评估危险,并采取恰当的行动。(四)动态变化理论世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工业生产过程也在不断变化之中。针对客观世界的变化,我们的安全工作也要随之改进,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如果管理者不能或没有及时地适应变化,则将发生管理失误;操作者不能或没有及时地适应变化,则将发生操作失误。外界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机械、设备等的故障,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1扰动起源事故理论本尼尔认为,事故过程包含着一组相继发生的事件。这里,事件是指生产活动中某种发生了的事情,如一次

35、瞬间或重大的情况变化,一次已经被避免的或导致另一事件发生的偶然事件等。因而,可以将生产活动看做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向某种预期的或意外的结果的事件链,它包含生产系统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着的外界的影响。由事件链组成的正常生产活动,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的,在事件的稳定运行中向预期的结果发展。事件的发生必然是某人或某物引起的,如果把引起事件的人或物称为“行为者”,而其动作或运动称为“行为”,则可以用行为者及其行为来描述一个事件。在生产活动中,如果行为者的行为得当,则可以维持事件过程稳定地进行;否则,可能中断生产,甚至造成伤害事故。生产系统的外界影响是经常变化的,可能偏离正常的或预期的情

36、况。这里称外界影响的变化为“扰动”(Perturbation)。扰动将作用于行为者。产生扰动的事件称为起源事件。当行为者能够适应不超过其承受能力的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而不发生事故。如果其中的一个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则自动平衡过程被破坏,开始一个新的事件过程,即事故过程。该事件过程可能使某一行为者承受不了过量的能量而发生伤害或损害,这些伤害或损害事件可能依次引起其他变化或能量释放,作用于下一个行为者并使其承受过量的能量,发生连续的伤害或损害。当然,如果行为者能够承受冲击而不发生伤害或损害,则事件过程将继续进行。综上所述,可以将事故看做由事件链中的扰动开始,以伤害或损害为结束的过程

37、。这种事故理论也叫做“P理论”。图84为这种理论的示意图。图84 扰动理论示意图2变化一失误理论约翰逊认为:事故是由意外的能量释放引起的,这种能量释放的发生是由于管理者或操作者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产生了计划错误或人为失误,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即发生了事故,由事故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图85为约翰逊的变化一失误理论示意图。图85 变化失误理论按照变化的观点,变化可引起人失误和物的故障,因此,变化被看做是一种潜在的事故致因,应该被尽早地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对下述的一些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1)企业外部社会

38、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社会环境,特别是国家政治或经济方针、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及员工心理等有较大影响,必然也会对安全管理造成影响。例如,从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工业伤害事故发生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的社会变化时期,企业内部秩序被打乱,伤害事故均大幅度上升。(2)企业内部的宏观变化和微观变化。宏观变化是指企业总体上的变化,如领导人的变更,经营目标的调整,职工大范围的调整,录用,生产计划的较大改变等。微观变化是指一些具体事物的改变,如供应商的变化,机器设备的工艺调整、维护等。(3)计划内与计划外的变化对于有计划进行的变化,应事先进行安全分析并采取安全措施;

39、对于不是计划内的变化,一是要及时发现变化,二是要根据发现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4)实际的变化和潜在的变化。通过检查和观测可以发现实际存在着的变化;潜在的变化却不易发现,往往需要靠经验和分析研究才能发现。(5)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对危险的戒备会逐渐松弛,设备、装置性能会逐渐劣化,这些变化与其他方面的变化相互作用,引起新的变化。(6)技术上的变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或开始新工程、新项目时发生的变化,人们由于不熟悉而易发生失误。(7)人员的变化。这里主要指员工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人的变化往往不易掌握,因素也较复杂,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8)劳动组织的变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可能引起

40、组织过程的混乱,如项目交接不好,造成工作不衔接或配合不良,进而导致操作失误和不安全行为的发生。(9)操作规程的变化。新规程替换旧规程以后,往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和习惯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管理实践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也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管理是否能够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要及时发现和预测变化,并采取恰当的对策,做到顺应有利的变化,克服不利的变化。约翰逊认为,事故的发生一般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一失误连锁。从管理层次上看,有企业领导的失误,计划人员的失误、监督者的失误及操作者的失误等。该连锁的模型见图86。图86 变化一失误连锁模型(五)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想是:伤

41、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和物(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轨迹交叉理论的示意图见图87。图中,起因物与致害物可能是不同的物体,也可能是同一个物体;同样,肇事者和受害者可能是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个人。图87 轨迹交叉事故模型轨迹交叉理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的情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有少量的事故仅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绝大多数的事故是与二

42、者同时相关的。例如:日本劳动省通过对50万起工伤事故调查发现,只有约4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而只有约9的事故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无关。在人和物两大系列的运动中,二者往往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有时人的不安全行为促进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事故的发生可能并不是如图87所示的那样简单地按照人、物两条轨迹独立地运行,而是呈现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表面的直接原因,如果对它们进行更进一步的考虑,则可以挖掘出二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这些深层次原因的示例见表83。表83事故发生的原因轨

43、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该理论对于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是一种较好的工具。-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一、人失误一般模型 研究认为,将由初始原因开始到最后结果为止的事故动态过程中所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体系或模型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Wiggles worth曾经提出:有一个事故原因构成了所有类型伤害的基础,这个原因就是“人失误”。他把“失误”定义为:“错误地或不适当地响应一个刺激”。图2-21是他绘制的一个事故模型。 在工人操作期间,各种“刺激”不断出现,若

44、工人响应的正确或恰当,事故(accident)就不会发生。即如果没有危险(danger),则不会发生有伴随着伤害(injury)出现的事故;反之,若出现了人失误的事件(event of error),就有发生事故的可能。 然而,若客观上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或危险,事故是否能造成伤害,这就取决于各种机会因素(Chance Factors),即可能造成伤亡,也可能是没有伤亡的事故。 尽管这个模型突出了人的不安全行动来描述事故现象,但却不能解释人为什么会发生失误,它也不适用于不以人为失误为主的事故。 二、矿山中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在采矿工业中,包括人的因素在内的连续生产活动,可能引起两种结果,发生

45、伤害和不发生伤害,所以“事故”的定义是:使正常生产活动中断的不测事件。 在矿山使用事故(Accident)这个词,常常作为伤害(Injury)的同义语。然而,事故是否发生伤害却取决于危险的程度(人体受伤害的概率)和机会因素。 表2-3列出了事故、危险和伤害的理论上的八种组合。出现的类型Accident(事故)Danger(危险)Injury(伤害)1nonono2noyesno3yesyesno4yesyesyes5yesnono不 可 能yesnoyes不 可 能noyesyes不 可 能nonoyes 因为,不存在危险或没有事故也就不可能发生伤害。所以,实际上只有五种结果是可能的。这五种可

46、能的结果列于图2-22的上部,而且仅有第四项结果能发生伤害。 工人在生产活动中获得一定信息,这可能是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光、声信号,或者是来自要求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有关指令,政策、规程、标准等书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会警告工人在他所处的生产环境中有可能产生事故。在该模型中称这样的警告(报)为“初期警告”。 1.在正常条件下没有初期警报,没有意外事件,也就没有生产的中断,结果是“无事故、无危险、无伤害”属于1型; 2.在没有初期警报情况下,意外事件确已发生,这将根据危险出现的具体情况与有关伤害的机会因素,分别产生3型、4型或5型的结果。 当没有事先警告时,甚至连一般的安全标准或指示等原则性的警告都没有时,一旦根据危险的存在和机会因素的巧合发生了4型的伤亡事故,这也不能归咎于有关工人的失误,而应当是管理上的领导失误,而属于管理人员“不恰当地回答先前的警告”。分析这种责任事故时,应当追究深远的、间接的、但却是主要的原因,即管理上的缺陷。 3.如果发现了事故征兆,即有了初期警报,则工人对警告的“回答”情况,也就是说怎么处置和对待这一警报,将决定着是否可能发生事故。 为避免事故发生,工人必须接受警报,识别警报,充分而正确地估计危险,并回答警报,直接采取改正行动或其它控制措施,还要给其它工人发出第二次警报。 在这条回答链中任何阶段的故障(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