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9036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27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五讲,一、“语义”的含义,“语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以后,词语与词语之间形成的词汇意义之外的一种关系意义。这种关系意义是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是词语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同于词汇意义,不同于言语意义,也不同于句法意义,但他还是属于语法意义。,“书”:“装订成册的著作”。(词汇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上指天气,实则指感情。(言语义)“买的书”中“买”和“书”有修饰限定和被修饰限定的关系意义。(句法义)“买书”中的“书”和“买的书”中的“书”为“买”的受事。(语义义),“王冕死了父亲。”“来的客人请我看电影”

2、,二、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在由实词与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中,总是同时存在着两种结构关系,这就是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在这个句法结构中,实词总是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即同时充当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这就是结构成分性质的二重性。,昨天 我 在教室里 给校长 写了 一封 信。状语 主语 状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第一、结构关系和构成成分不同。,句法结构的成分为句法成分: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语义结构的成分为语义成分: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结构关系为动作受事、施事动作等。,第二,句法成分之

3、间的句法关系是可变的,而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小张写好了论文。(/小张写好了的论文)论文小张写好了。(/写好了论文的小张)小张把论文写好了。,第三、句法关系是不能跨越结构层次的,而语义则可以。,在句法结构中,直接成分之间具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而间接成分之间只有语义关系而没有句法关系。所谓直接成分,是指句法结构中,直接构成一个更大句法结构的两个成分,所谓间接成分是指不直接构成某个句法结构的两个成分。,比如:,我们 目前 需要 进口的设备(直接关系、内部关系)主语 谓 语 主谓关系 状语 中 心 语 偏正关系 动语 宾 语 动宾关系(间接关系)定语 中心语 偏正 关系(外部关系)施

4、事 动作 受事,昨天 我 在教室里 给校长 写了 一封 信。状语 中心语 主语 谓语 状语 中心语 状语 中心语 动语 宾语 定语中心语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关系。,一对多:句法关系 语义关系,看医生 述宾 动作行为+施事写文章 述宾 动作行为+结果写毛笔 述宾 动作行为+工具吃米饭 述宾 动作行为+受事吃食堂 述宾 动作行为+处所排电影票 述宾 动作行为+目的打双打 述宾 动作行为+方式起五更 述宾 动作行为+时间,多对一:句法关系 语义关系,喝了啤酒 述宾关系 动作+受事啤酒喝了 主谓关系

5、受事+动作喝的啤酒 定中关系 动作+受事把啤酒喝了 状中关系 受事+动作啤酒给喝了 被动式主谓关系 受事+动作,名词入句充当什么成分,取决于句中的位置,而语义则取决于和动词的关系,与位置无关。,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 我们打败了。敌人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敌人打败了。,不能根据句法关系来确定语义关系,也不能根据语义关系来确定句法关系。,三、语义关系,语义是实词进入句子之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事实上或逻辑上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的语义关系中,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但语义关系不只限于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名词与名词之间或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那本书

6、的封面被撕坏了 领属关系 受事关系,“封面”与“撕”有动作受事关系;“那本书”和“封面”则有领属关系,即“封面”是属于“那本书”的。,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人们常用“格”名称来表示。“格”指名词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把名词跟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格关系)研究清楚,有助于说明动核结构的下位区分和句型或句式的更细密的区分,也有助于分析句法结构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和复杂化。我们这里不用“格”来称述,只说明其关系。,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1.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者或状态的主体。2.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等的承受

7、者。3.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如: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4.工具:施事实施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他用毛笔写字。5.结果: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在动作发生前没有此事物或结局,由于动作行为产生了此结果,是从无到有。小张写了一封信。,6.方位: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位置等。妈妈在家里给女儿准备嫁妆。7.时间: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我们明天电话联系。,8.目的:动作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民工们正在排火车票。9.方式: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老师口头交待了今天的任务。10.原因:引起动作行为的原因。她出嫁前还要哭嫁。,

8、11.同事:动作行为所伴随或排除的间接对象。小王跟小李昨天在国际大酒店举行了婚礼。12.材料: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材料。肉末煮稀饭。13.基准:进行比较、测量所参照的间接对象。他比小邹 高许多。,常用到的名词与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领属:句子中有领属关系的主体,即一个事物对象为另一个事物对象所有。我有一本书。(“书”为“我”所领有)他的新书包被偷了。(“新书包”为“他”所领有)一张桌子四条腿。(“四条腿”为“桌子”说领有),思考:修房子 盖房子 用大米煮饭 用电饭煲煮饭 小王在排电影票 他为这事得罪了小王,妈妈洗衣服。(受事)妈妈做衣服。(结果)妈妈用衣服挡住了光线。(工具),四、句子的语义框架分析

9、,语义框架分析就是用形式化的表述方式将具体句子中的动词与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格局)表示出来。如:“老师 批评了 学生。”施事动作受事,妈妈 在商场给女儿 买了 一条花裙子。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受事 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生 已经完成了。受事 施事 动作 学生们已经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施事(把)受事 动作,门口的那棵大树 被狂风 吹倒了。受事(被)施事 动作 我们 明天 电话 联系。施事 时间 工具 动作 小王跟小李昨天在国际大酒店举行了婚礼。施事 同事 时间 处所 动作 受事,小娟用白纸 叠了 一只小船。施事 材料 动作 结果 墙上 挂着 一幅画。处所 动作 受事 球迷们 正在排 球票。施

10、事 动作 目的,红楼梦这本书 我 看过。受事 施事 动作 老李 用书面形式 作了 发言。施事 方式 动作 受事 那本书 被我 送 王海了。受事(被)施事 动作 与事,五、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是指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一)、语义指向与句法结构的不平衡性,语义结构虽然要在句法结构中得到映射,但映射的结果却是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表现出不平衡性,它们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自然,语义指向和句法结构之间也就存在着不平衡性。所以,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

11、能性。,如:我 吃 饱了。“饱”不是指向动语“吃”,而是指向主语“我”;,1、补语的语义上可以指向多种句法成分,它可以指向主语、谓语动词、宾语,还可以指向其他成分。,我吃饱了。老王喝酒喝醉了。他穿好衣服出门去了。这个问题我一定记得牢牢的。,我们已经打扫干净教室了。他摔断了腿。她把鞋跟穿掉了。,2、状语的语义多数指向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指向主语和宾语,他回来得很迟,于是轻轻地爬上了床。女同志之间谈起这一类的事儿来比较随便。,他们圆圆地围了一个圈。他酽酽地给我彻了杯茶。小孩胆战心惊地走到我面前。,(老栓)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他每月只挣二百来块钱。,3、定语的语义一般直接指向

12、它所修饰的成分,也可以指向其它成分。,雪白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山水画。我有一本很厚的词典。,昨天晚上,他看了一夜的书。他拨了两块钱的草。,语义上的关系虽然要在句法平面上得到映射,但映射的结果却是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表现出不平衡性,它们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请分析:,她非常聪明。我买了许多新书。她光吃菜,不吃饭。他吃了饭就工作。,她非常聪明。我买了许多新书。她光吃菜,不吃饭。他吃了饭就工作。,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作层次分析时,无须受语义上的约束(不是不顾意义),从语义上来看组合层次。“四川北路”,语义理解为“北四川路”。,研究语义指向,有助于分析句子中几个语义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也有利

13、于理解句子的内容,解释语言现象。,(二)、语义指向与歧义,语义指向上的模糊性,也是造成歧义的原因之一。在一个句法结构里,当某一成分可以同时与其他几个成分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因而会造成歧义。,(1)、一个句法结构里,某一成分可同时与其他几个成分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造成歧义。,比较:他在火车上写字。他在黑板上写字。,(2)、有些句子的歧义运用语义指向来解释则比较方便。,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外语就考了八十分。他每月才挣二百来块钱。三个人才抬起五百斤。,(3)、有些歧义现象,可以从定语的语义指向上去理解。,三位学生家长 新老师宿舍比较:老师新宿舍,(4)、补

14、语的语义指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吃完饭了。我吃完饭了。a 我吃了饭了。b 我吃光饭了。,(三)、语义指向对句法变换的制约,对语义指向的研究如果要进行得更深入一些,就必须全面研究不同的语义指向对句法变换的制约。,(l)、语义指向的不同对句法变换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买了语义学。我只买了语义学。语义学我买了。*语义学我只买了。“只”的语义是后指的。,表“总括”的“都”实际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a 这些书我读过。b我读过这些书。a这些书我都读过。*b我都读过这些书。a这些书我们都读过。b我们都读过这些书。“都”的语义一般是前指的,当“这些书”后移后,“都”前面的成分只有“我”,而“我”又是单数

15、,和表“总括”的“都”在语义上不相匹配,“都”的语义指向其实也是落空的,所以b不能成立。,(2)、语义指向对“把”字句的制约。补语语义指向受事时,选用受事作“把”的宾语;指向施事时,则选用施事作“把”字的宾语。,他把鞋穿破了。*鞋把他穿破了。两顿肉就把他吃腻了。*他把两顿肉吃腻了。他把衣服洗干净了。这些衣服真把他洗累了。请比较:衣服被他洗完了。*衣服被他洗累了。,(3)、语义指向对句法变换的制约,除了上述几种现象外,还有其他情况。,他喝醉了酒。他喝酒喝醉了。他吃腻了肉。他吃肉吃腻了。他踢破了皮球。*他踢皮球踢破了。他吃光了。*他吃饭吃光了。,语义平面的研究主要有:动核结构(或称“谓核结构”)动

16、词的“价”(也称“向”)名词的“格”语义指向歧义词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常用的方法:动核结构(谓核结构)及名词的“格”分析语义指向分析词的语义特征分析配价分析,动核结构(或称“谓核结构”)分析,动核结构是由动词(广义动词)和它相联系着的某些语义成分组成,动词是动核结构的核心、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是生成句子的基底。,同一个动核结构如果用不同的句法形式表示,就会构成不同的句子。比如:“革新”、“张三”、“技术”所构成的一个动核结构,其显层的句法形式可以有:“张三革新技术”“张三把技术革新”“技术被张三革新”等;这些不同的句法形式加上相应的语态(时、体、语气等),就成了不同的句

17、子。,名词的“格”分析,“格”指名词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把名词跟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格关系)研究清楚,有助于说明动核结构的下位区分和句型或句式的更细密的区分,也有助于分析句法结构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和复杂化。,配价分析,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即一个句子以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动词的“价”(也称“向”),动词的“价”分类,是动词在语义平面上的重要分类。“价”,也译为“组配数限”。从化学中借用来的术语。“向”,也译为“项”、“论元”,则是从数理逻辑中借用的术语;“价”“向”的共同点是:某一成分有多少个同现成分,就决定了它

18、的值(类)。动词配价所支配的成分叫补充成分,不受动词配价支配的成分为自由说明语。补充成分又分为必有的和可有的两种。,早在年,吕叔湘先生就根据汉语语言实际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句子的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朱德熙先生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2期)中,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等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法进行研究的兴趣。(如:走的、吃的、写的。),根据动词在动核结构中所联系的动元(强制性的语义成分)的数目,动词

19、可分为以下五种配价结构类型:,1)零价:地震、塌方、打霜、涨水。2)一价:咳嗽、死、进来、休息、病。3)二价:吃、洗、同意、看见、认识。4)二价:进、回、来、到、在、坐。5)三价:给、送、借、搁、挂、扔。,附: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语义特征又叫语义成分,是二十世纪中叶提出的。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第九章“意义”:“必须区别环境的非区别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或称语言的意义(即语义特征)”,“在任何一个形类里,每一个形式都包含一个成分,即类义”。,意义有等级,语义特征是范畴性语义成分,简称范畴义,即是概括性最大的意义,和语法范畴有关。韩礼德说,语义与语法没有什么明显的界线。,从语义特征的表现形式上讲,语

20、义特征包括两种类型:,(1)、所谓范畴型语义特征,即可以表述为“属性:值”(即复杂特征集)这种形式的语义特征;(2)、所谓规则型语义特征,即可以表述为“条件-动作”(即产生式规则)这种形式的语义特征。规则型语义特征一般处理为句法范畴的。,(1)、范畴型语义特征,苹果:=语义类:可食物,物态:固体;汤:=语义类:可食物,物态:液体;圆:=语义类:物形吃:=语义类:获取,论元:2施事:语义类:动物|人类,受事:语义类:可食物,物态:固体复杂范畴型语义特征的“属性:值”形式表示中,“值”是用若干简单范畴型语义特征来刻画的。,以“属性:值”形式记录的范畴型语义特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可以称之为简单范畴

21、型语义特征,刻画的是一个对象的基本语义属性(上面以 括出的内容),比如语义类:可食物;,一种可以称之为复杂范畴型语义特征,刻画的是两个以上对象之间的基本语义关系(上面以 括出的内容)比如用来描述动名语义约束关系的施事:语义类:动物|人类(这里“|”表示逻辑上的“或”关系)。,(2)、规则型语义特征,如果一个名词的语义性质跟一个动词的受事论元的语义要求吻合(条件),那么该名词可以跟这个动词组成“动作-受事”的组合形式(动作)。显然,上述范畴型语义特征加上规则型语义特征,可以用来说明“吃苹果”(能说)和“吃汤”、“吃圆”(不能说)之间的差异。,语义特征在句法结构分析中所起的作用。,P1“修汽车的后

22、胎”P2“修汽车的王师傅”,都可抽象为:“V+N1+的+N2”(M),前者A.修 汽车 的 后胎;后者B.修 汽车 的 王师傅。要将P1分析为A,将P2分析为B,需要用到“施事”、“受事”、“整体-部分”这样的语义范畴。对于序列M,有规则:N1跟N2的语义性质跟V的受事语义要求吻合,并且N1跟N2之间有“整体-部分”的关系,那么M应分析为A;N1的语义性质跟V的“受事”语义要求吻合,N2的语义性质跟V的“施事”语义要求吻合,那么M应分析为B。,语义知识在多义词义项判定中所起的作用,“想主意”(“想1”)(“思考,思索”“想出主意”)“想女儿”(“想2”)(“思念,想念”“想念女儿”),对此,需

23、要“想”的“受事”论元的语义约束信息帮助判断。“想1”的“受事”论元要求不能是语义类:人这样的名词。“想2”的“受事”论元要求是语义类:人这样的名词。“主意”跟“女儿”两个名词的“语义类”属性取值分别为语义类:方法和语义类:人。计算机可以通过匹配知道“想”跟“主意”搭配时是“想1”,跟“女儿”搭配时是“想2”。,用语义特征同样可以描述语言的结构规则。,因为人们构造语义知识系统的根本目的,实际上跟句法知识系统是同样的,都是为了描述(解释)某个“语言形式”是否能说/可被接受,以及能说/可被接受的若干“语言形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如果能够透过“句法”与“语义”表面的的理论分野(理论形式上的

24、差别)去看它们背后的共性,就可以用看待“句法范畴(特征)”的眼光来审视所谓的“语义范畴(特征)”。,如,凭借所谓“名量结构作定语,不作状语”、“副词作状语,不作定语”的句法知识判定“学习文件”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实际上可以(也必然)通过一定的变换体现出来。,句法知识 变 换一份学习*一份学习文件 一份学习过的文件正在文件*正在学习文件 正在学习过的文件*,“吃苹果”能说,“吃紫色的狂怒的思想”不能说;“吃苹果的人”“吃苹果的方法”。,一般来讲,仅凭借“名词”、“动词”、“述宾结构”、“定中结构”这样一些句法范畴(特征)就不大够,这时就需要通过诸如“施事”、“受事”、“语义类”、“抽象事物”、“具

25、体事物”、“人”、“食物”等等一些所谓的“语义范畴(特征)”来达到目的。词与词搭配时在语义上有选择性,句法上能结合的不见得在语义上都能搭配。,语义搭配的选择限制跟词语的语义特征有关。,简而言之,人们是用“句法范畴(特征)”跟所谓的“语义范畴(特征)”在干差不多同样的事情,而且干事情的方式也是一样的。,附2:语用分析,l主题和述题,“主题一述题”结构是句子的语用结构。主题是说明的对象,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对主题进行说明的部分,对主题或作叙述,或作描写,或作解释,或作评议,一般是未知信息。说话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选择跟动同联系着的某个成分作主题。同一语义结构如果在显层的句式里主题不一样,句式也

26、就不一样,其语用价值也会不一样。,例如:,“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在台上坐着”两句的主题不同(前句“台上”是主题,后句“主席团”是主题),语用价值就有差别。研究主题和述题,有助于了解句子所表示的旧信息和新信息,知道说话者关心的是什么。,2表达重心和焦点,表达重心(也称“表达重点”)是指句法结构中由于表达需要而着重说明的成份。它决定于句子的表达要求。它可以是谓语,如“他是走了”中的“走”;也可以在主语上,如“谁来了”中的“谁”。,焦点是指评论中的重点也就是新信息里的着重说明之点,也是表达重点的一种。是新信息的核心、重点,一般位于句末的实词语上。,例如“我终于把这本书找到了”中,“这本书找到了”

27、是评论,评论中的焦点是“找到”。如果说“我找到了老张却找不到老李”,这句的焦点就不在“找到”上,而是在“老张”和“老李”上。再如,“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是焦点;“我们把敌人打败了”,“打败”就是焦点。,表达重点、焦点跟语句重音有密切关系,往往通过语句重音显现出来。,研究表达重心和焦点有助于了解说话者的表达意图。,3、语气和言语行为类型,语气能反映句子的表达用途,可以表示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按语气对句子进行分类,分出来的类叫做句类。,从语用上看,任何句子都是完成一定类型的行为。,例如:叙述、解释、描绘、提问、请求、命令、致谢、道歉、祝贺、惊叹等等。句子的行为类型跟句子的句法结构类型没

28、有必然的联系,跟语义的结构类型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如:“他去北京了?”/“他去北京了。”汉语中表示行为类型的主要手段是语调、语气以及语气词。,4、口气,口气也属语用范围,它表示句子的“情感评价”。句子可以有种种口气,例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等等。口气通常通过一定的副词性词语来表示。句子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口语里一般用强调重音表示;研究句子的口气,有助于了解说话者对所述内容的主观情态。,5、增添和评议,句子中的“句法一语义”结构反映客观事实,增添在该结构上的词语一般带有评议性。所谓增添,是潜在某个句法结构的前面、中间或后边增添一些词语,或表招呼、应答,或表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如“也许”“恐相”“

29、看起来”“看样子”),或引起对方注意,或表示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如“依我看”“依我想”),等等。,研究句子中评议性词语,有助于了解说话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估和态度。,6、句型或句式的变化,静态的句型或句式有一定的规则:内部有一定的句法成分,成分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成分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比如主谓句,主语在谓语之前就是一条基本规则。,在动态的具体句子里,借助于一定的语境,句型或句式会起某种变化,或省略某个成分而成为省略句,或移动某成分的次序而成为移位句。这就是所谓变式句。,所谓变化,是指变一般的句型为特殊的句型,例如:倒装句“写得多好啊,这篇文章!”这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情而变动语序的。也有为了想急切也需要知道新信息而倒装的,如“来了吗,他?”这都是语用的需要而有此变化的。对变式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具体句的说话语境,也有助于分析句型或句式的语用价值。,有关语义和语用平面的一些问题,有些已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有些研究只是开了个头。,也还有些问题,究竟是语义平面的还是语用平面的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定”“无定”问题,“指代”“照应”问题“预设”“蕴涵”问题,“时”“体”特征问题等。这些问题尚待深入研究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