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2229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损耗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我损耗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我损耗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我损耗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我损耗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损耗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损耗理论.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 研究者:谭树花 徐燕 王芳 宋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一、自我损耗的概念、理论及研究范式(一)自我损耗的概念 1、Baumeister等人在1998年曾对自我损耗现象进行描述:“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2、Hagger等人在2010年提出:“正如肌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会变疲劳,导致力量下降一样,自我经过一段需要自我控制资源的活动之后,自我控制的能力会被耗竭,这种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3、在现有研究中,自我损耗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过程,即自我活动过程中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

2、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状态,即心理能量损耗后产生的一种执行功能受损的状态。,(二)自我损耗理论 Baumeister等人(2000)提出自我的活动损耗心理能量的理论,包括:1)心理能量对自我的执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审慎的选择、主动性行为)是不可或缺的;2)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短期内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自我控制;3)所有的执行功能需要的是同一种资源,一个领域的资源损耗会减少另一领域的可用资源;4)自我控制成功与否取决于心理能量的多少;5)自我控制的过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消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类似于肌肉疲劳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三)自我消耗的研究范式 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来推测自

3、我损耗的程度,一般采用双重任务的范式,被试先后接受两个互不相关的任务(如作出选择和控制情绪),实验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会引起自我损耗,控制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不会引起自我损耗,然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第二个任务上的表现。实验组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下,在第二个任务上的表现就会较差;控制组心理能量未损耗,在第二个任务上的表现就会较好,研究者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来确定自我损耗的程度或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研究者严格控制干扰变量,如动机、情绪、疲劳程度等,并要求被试对可能的干扰变量进行自我报告,最后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这些变量上的差异是否显著,以此排除干扰变量对实验效应的污染。,二、自我损耗的后效 在理

4、论探索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实验室中被试自我损耗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并用这些研究结论来推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行为的原因。(一)自我损耗与认知 自我损耗后的人倾向于浅层认知加工,但是否更容易被说服目前尚缺乏一致的结论。如:1)有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后人们对信息倾向于接受而不是辩驳,因而更容易被说服,信息的说服力即使是有限的,仍然会被轻易接受;2)也有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后人们倾向于搜寻与既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忽略与之不一致的信息3)还有研究发现人们在自我损耗后确实会出现认知偏差,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消极的评估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对未来的预期也更为悲观。,(二)自我损耗与风险偏好

5、自我损耗后人们的风险偏好如何,目前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如把中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自我损耗的操纵,然后让实验组和控制组自行选择电脑上的数学运算任务,难度由被试自行决定。实验组一开始就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而且前后选择很一致;而控制组一开始选择了中等难度的任务,而且随着选择的进行难度逐渐增加。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平时的数学能力差异不显著,即自我损耗使被试的选择更为保守,而且这种结果与与被试自我报告的情绪、疲劳及数学能力等可能的干扰变量无关。根据这个研究的结论,自我损耗后人们似乎倾向于风险的规避,原因可能是自我损耗后人们觉得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即刻出现的风险,也可能因为对结果的预期较为悲

6、观,因而选择上更为保守。,三、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 自我损耗的后效是负性的,探索能减轻甚至消除这种后效的因素是该领域的发展必然趋势,当前的探究趋势之一就是寻找自我损耗的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寻找能减轻甚至消除自我损耗后效的变量。(一)主观认知 人们对任务的认可度和价值判断会影响自我损耗的后效。被试自我损耗后,在随后的任务上若感觉到是自主选择的,则损耗的后效减轻;若感觉到是被控制的,则损耗的后效加剧。若被试认可任务的意义和价值,则表现好;反之,则表现差。若被试认为当前的行为对未来是有益的,能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若得之自己的努力对他人或自己是有帮助的,其表现会更好。若相信正在进行的任务有利于其在随后任务

7、上的表现,能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当人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做某事或应该做某市的时候,自我损耗的后效会减轻或消除。,(二)情绪 一方面,损耗后效是否是消极情绪引起的,在目前还难以完全澄清。另一方面,积极情绪能否以及如何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目前对此的分歧还比较大:有研究显示积极情绪能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另有研究显示积极情绪会加剧自我消耗的后效,还有研究认为积极情绪与自我损耗的后效无关。比较有价值的发现是积极情绪与自我损耗的关系受个体目标设置的调节。积极情绪首先会唤起个体的目标追求,这个目标可能是长期的自我提升目标,也可能是短期的情绪管理目标,长期的自我提升目标能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而短期的情绪管理目标则

8、会加剧自我损耗的后效,(三)人格特质 自我损耗会降低人们的道德觉知,人们在自我损耗后,面临诱惑的时候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举动,如更容易出现冲动性欺诈性行为,但道德认同高的被试不道德行为并没有明显的上升。与道德觉知的作用相类似,社会自主倾向能调节自我损耗的效应。高自主倾向的被试在自我损耗的任务表现上要好于高社会倾向的被试,因为高自主倾向的个体具有强烈的自主独立完成个人目标的需要他们会竭尽全力去降低失败的可能,而高社会倾向的个体更关注是否被他人拒绝,对独立完成任务的热情并不高。(四)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启动能够调节自我损耗的后效。人们进行自我控制是为了得到更有价值的目标,如亲密关系和归属感。自我,控

9、制失败的后果有很多,但基本都与亲密关系和归属感丧失有关,反过来启动亲密关系则能促进自我调控的行为,也就是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研究发现被试接受自我损耗的操纵后,启动亲密关系的实验组在随后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启动中性关系的对照组,在控制了被试与启动的相关度、动机和积极情绪等的作用后效果依然显著。四、自我损耗理论的新进展 自我损耗理论刚提出的时候,当时的研究者认为,自我损耗主要发生在自我控制、审慎的选择和主动性行为三个领域,自我损耗的效应是暂时的,通过休息或睡眠能够自动恢复到正常状态,对是否存在长期的或持续的损耗状态研究较少。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在损耗发生的原因上,除了因心理能量不足导致抑制

10、力降低的作用外,接近性动机(也就是寻求即刻回报)的增加也是损耗后出现的原因之一。,(一)内在机制的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表明,自我损耗后效的出现除了因为心里能量不足导致抑制力降低外,还有就是接近性动机增加的作用。根据强化敏感理论,人的行为被三个潜在的系统调节,行为激活系统调节着人对愉悦的刺激的反应,战或逃系统调节着人对厌恶刺激的反应,行为抑制系统调节着系统内部的冲突。自我损耗后,能量不足导致行为抑制系统活力会下降,使行为激活系统对行为的影响相对增加。除此之外,自我损耗后行为激活系统自身的活力也会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自我调控的难度,即使在不需要抑制某种驱力的反应中,这种寻求即刻的奖励性刺激的驱力仍会增加。因而,自我损耗的负性效应出现,除了抑制力降低导致的接近性区里相对增加的原因外,还有接近性驱力自身增强的作用。,(二)自我损耗的持续效应 自我损耗理论提出初期,一般把损耗的状态视为短暂的,通过休息或睡眠后能自动恢复到正常状态。随着自我损耗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开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日常生活中自我损耗与行为的关系,此时的自我损耗后效已经不再是暂时性的,可能是反复体验到某些损耗,也可能是某次损耗的影响持续存在。除了在内在机制和损耗时限上的进展外,在自我损耗的发生领域上与理论初期相比亦有较大的拓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