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实践概念.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43262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和实践概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认识和实践概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认识和实践概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认识和实践概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认识和实践概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和实践概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和实践概念.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认识与实践,第一节 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的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 现代价值,一、认识的结构,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1.认识的主体、特点和形式,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其中社会性是最本质的。,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等。其中社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2.认识的客体、特征和形式,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

2、的属性。,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认识工具及形式,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通过工具来实现的。认识的中介既表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4.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本

3、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认识的本质,2.反映、选择与建构,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构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3.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第一,认知结构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第二,主体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客体,也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第三,主体不仅按一定认知结构选择客

4、体和整理客体信息,而且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5、。,4.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是唯 物主义和辩 证法的高度 统一。,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认识理论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古代先贤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6、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其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关系讨论是以道德理念与修身养性为主旨。这对我们研究、理解道德实践和道德建设是具有现实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的。,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中介性因素,它有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和中国传统认识论精华融会贯通,发展和建立具有现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认识论体系。,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7、,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 的本质所决定的。,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8、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 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 面地认识事物。,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2.再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第三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归纳和演绎,二、分析和综合,三、抽象和具体,四

9、、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一、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S2-p,S1-p,S3-p,S4-p,S-p,S1-p,S2-p,-,S-p,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由前提、逻辑规则和结论三部分构成。,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二者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综合应用。,S-p,M-S,M-p,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类型很多,实质上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10、。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在思维中形成对客体的整体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实质是从整体性出发,找出各部分和方面的内在联系。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分析和综合,三、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指在思维中把客体的某些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深入研究,而暂时舍去其他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具体是客体的多样性的统一体,有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理性具体)两种形态。抽象和具体是对立统一的。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得严格遵守它的内在逻辑。,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历史的方法是指从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考察事物的方法,即从对象的自然过程研究考证描述对象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是指透过对象自然过程中种种表面的个别的暂时的现象,从“纯粹”的抽象概括的形态上研究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最终总是运用逻辑方法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