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347162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权劝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孙权劝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孙权劝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孙权劝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孙权劝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权劝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权劝学》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激引爱好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日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

2、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说明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珍贵的阅历,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供应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供应历史阅历和教训。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

3、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养。孙权劝吕蒙留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告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进步,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那么,孙权原委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留意听的时候要驾驭字、词的读音,留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一)读一读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字音:

4、卿(qTng)邪(网涉(sh)孰(ShU)即更(g巨ng)刮目相待几种句式的朗读: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四、字句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4、齐读课文,熟识内容。(二)译一译学生结合课下说明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博士古义:古代探讨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见古义:了解今义:望见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

5、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更ga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或geng更加)2、重点句子的含义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阅读群书,了解往事罢了。卿言多务,孰若孤?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理解:(从)你如今的才能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时)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理解:兄长怎么相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三)说一

6、说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起先学习,学业大有进步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绽开故事情节:、孙权劝学(详写)一一吕蒙就学(略写)一一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依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识课文内容。(四)议一议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绽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呈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不行不学!应当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

7、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行不学应重读强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揭示学习的目的、方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探讨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怪的意味。朗读时应留意体现这一点。)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指责,揭示学习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

8、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舞吕蒙求学,)(五)演一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留意仿照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五、课外延长,体验反思孙权劝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2、娴熟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9、、导入:同学们,平常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语重心长的劝你们还不抓紧做作业啊广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特别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日孙权又来劝告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告的,劝胜利了没有。二、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告下最终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进展。孙权(劝)学一一吕蒙(就)学一一鲁肃(赞)学三、研读课文1、孙权劝学。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10、孙权一劝一一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孙权二劝一一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同学朗读,对比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你现在当权掌事,不行以不学习!我莫非是想要你探讨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探讨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揣摩孙权劝告的语气。一劝:语重心长的,威历的。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劝学的结果。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2、鲁肃赞学。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鲁肃

11、一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能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一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志向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学习成语。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3、分角色朗读。全班试分角色朗读。仿照表演。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留意仿照人物语

12、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师生点评。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四、拓展延长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从孙权:当你劝告别人的时候要有耐性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看法,懂得不断变更自己进步从鲁肃:要用进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挚友。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进步,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

13、泯然众人。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五、作业1、结合页下说明,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2、背诵全文。六、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孙权一劝又劝吕蒙辞学就学鲁肃大惊结友孙权劝学教案篇3学问与实力目标:1、了解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学问。2 .通过预习、说明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3 .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化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实力。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过程与方法运用:学生预习、老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领悟劝告的艺术。2、相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相识开卷有益的道理。教学

14、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2、出示课题。3、补充介绍作品、。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观赏(听准字音和停顿)。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3、预习汇报:说明部分没有说明的词语。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1、分析第一层:一劝:揣摩:不行不学!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二劝:思索: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5、?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劝告好吗?为什么?(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2、分析其次层: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2)揣摩: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思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观赏读书的名人名言。四、作业设计。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说明并各造一个句子。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

16、)。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3、假如你的好挚友上课常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准备怎么劝告他?以上就是语文网共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孙权劝学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驾驭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3、情感看法价值观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二、教学重点品尝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难点:联系

17、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进展和完善的道理。三、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日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孙权劝学教案篇51 .利用课文说明和老师提示读懂课文。2 .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悟人物形象。3 .积累词汇。4 .教化学生努力读书。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悟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探讨来

18、理解课文。5 课时。一、课文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任。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学问,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二、简介作品1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供应历史阅历和教训的。三、学生齐读课文1 .驾驭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但当涉猎:只。见往事耳:知道。2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蒙辞以军中多

19、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1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就学。3 .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争论来表现的。4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5 .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一争论结友。6 .思索:(教案)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详写劝学争论,尤以争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7 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争论之后用鲁肃的惊羡,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进步。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1

20、 .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思索探讨:“不行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行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怀、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怪的意味。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舞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怪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疼惜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2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

21、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索探讨: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白什么?特别惊异的神态,吕蒙的变更判若两人,使鲁肃既惊讶,又不由自主地发出赞美。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骄傲,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3 .齐读全文,思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分吗?孙权的话是细致相劝,显得慎重亲切,表明白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七、说话训练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要求:留意语言表达要清晰,有

22、条理。八、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二。板书设计:孙权劝学1 .资冶通鉴2 .劝学:辞就(恳切、关怀)争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美)何见事之晚(自得、骄傲)孙权劝学教案篇6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3、学习刻苦治学的看法,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二、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教法学法设计: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

23、读、分角色读等。2、表演法。领悟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3、探讨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四、课时支配: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日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板书题目)(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任。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学问,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

24、劝学一文。)(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据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任。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学问,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识。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

25、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出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日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知我们这个缘由的。)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特别熟识,我们一起来相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

26、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供应历史阅历和教训。(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寄予了厚望。)(二)、初读熟读课文1、范读。老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留意驾驭字、词的读音,留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2、齐读课文,熟识内容。(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探讨儒家经典涉猎:阅读群书,不作深化探讨见往事:了解历史。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吴下阿蒙:

27、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方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变更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一一吕蒙就学(略写)一一鲁肃赞学(侧面描写)。(四)、研读赏析文章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不行不学!应当是

28、怎样的口气?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怀、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当怎样表达?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怪的意味。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表达?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舞吕蒙求学。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指责,最终现身说法,读书的好处,表现出他的善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骄傲,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2、人物形

29、象(研讨法)孙权:善权,从自身动身。吕蒙:善学,虚心。鲁肃:敬重有学识的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告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进步,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五)、积累词句。(一)说明下列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3、见往事耳()4、即更刮目相待()(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六、布置作业孙权劝学教案篇7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驾驭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娴熟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

30、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进展。品尝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进展和完善的道理。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A、魏国B、蜀国C、吴国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A、关羽B、吕蒙C、鲁肃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

31、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供应政治借鉴。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三、朗读感知课文1、听朗读课文,留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探讨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异不解的语气5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骄傲的语气2、

32、疏通文意。要求:同学们间相互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3、检查自学状况。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莫非(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4、说明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5、口译全文当时,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行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莫非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起先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特别惊异地说:以你现在的才能、谋略来看,

33、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挚友,然后分别了。其次课时四、精读课文(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告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进步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以分为几层?可分两层。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二)、朗读并理解:1、第一部分主要接受什么描写?对话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涉猎,见往事耳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怀和期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_(三)、朗读

34、其次层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白什么?特别惊异的神态,吕蒙的变更判若两人,使鲁肃即惊讶,又不由自主的发出赞美。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进步后感到很骄傲、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看法。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白什么?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更?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

35、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状况是在不断变更,人也在不断变更,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进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鲁肃鸣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五、总结、归纳:孙权:关怀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劝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8、请说明吴下阿蒙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能的人,比方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

36、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9、请说明刮目相待并造句。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量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读书有益于人的进展和完善O六、比较阅读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七、揣摩语气朗读课文,留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37、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八、探讨、质疑。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孙权劝学教案篇8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6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7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8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

38、个成语的出处一一该段文字。吸引学生留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专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殊不爱学习,成夭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殊簇新兴奋,大家聊得特殊兴奋。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泗一款

39、哥。全部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争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中学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高校。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全部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方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闻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一一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字君实,

40、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2、对比说明,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探讨)(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一一就学)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争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一一结友)(板书)孙权劝学吕蒙辞学一一就学鲁肃大惊结友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三、品尝语言1、思索:课文以什么方式绽开故事情节?(人物

41、对话)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探讨孙权原委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当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不行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怀、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怪的意味。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

42、鼓舞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怪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疼惜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谆谆教导。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白什么?特别惊异的神态,吕蒙的变更判若两人,使鲁肃既惊讶,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美。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骄傲

43、。7、思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分吗?孙权的话是细致相劝,显得慎重亲切,表明白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四、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要求:留意语言表达要清晰,有条理。五、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进步的故事,告知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六、扩展训练9 .在课堂练习本上说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

44、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量到别人的进步。10 当堂沟通评点。七、布置作业依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有一位同学,学习特别刻苦,成果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熬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焦急。今日,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八、板书设计不行不学(必要性)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孤常读书(现身说法)吕蒙:辞学就学论议轻松调侃鲁肃:大惊结友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教学反思:孙权劝学教案篇9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进展脉络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重点: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学情分析:学生驾驭文句的基础上,深化探究课文内容。教学准备:翻译课文,课件。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料,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