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92689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8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历史上教材分析,一 教材编撰理念文明史二 教材结构、特点三 教材各课分析,一 教材编撰理念文明史,1、文明概念(1)定义:文明就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同时,文明史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人生产力社会、文化的整体演变过程。解释:第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第二,突出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第三,将创造活动的过程与创造的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它涵盖一切时代包括原始时期的人类创造活动和结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2)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

2、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各地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用作一般的指南”。教科书讲了三点:工具、文字和国家。(3)不同文明的特征: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等都有其特征。,2、文明史与历史:文明史与历史两个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是指已经发生过的所有事实,文明史也是指发生过的事实,但这里的事实只是人类活动和成果中的特定部分,或者说是指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事实。文明史叙述的重点是那些有进步倾向的人类活动成果,或者说是与人类的生存目标相一致的创造性成果。文明史将按照人类求生存的实际进程

3、构筑一套史学体系。文明史特别关注人类的底层生活,其叙述的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事例。所以,严格地讲文明史是历史的一个主要部分,它无意涵盖历史的全部。3、文明与文化文化主要指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价值目标等精神内容以及为实现这些内容而进行的创造活动;文明这个概念不仅指创造活动的过程还指结果,如文明概念中强调活动与结果的统一,其中活动就是各种文化创造的实践;成果则是人们各种意志、价值、创造力等的实现。因此,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文明的实现过程,文明则用各种成果来体现文化的价值等。通常人们使用文化概念时多指狭义的概念如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方面的创造活动,如中国文化就指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创造活动(文学的、艺术

4、的、哲学的等)。但笔者所说的文化创造活动范围要广泛得多。,4、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发展是人类能动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1)文明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的年代越往前推移,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古代各重要文明的形成都与地理环境有关。如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和地中海爱琴文明等。(2)推动文明发展的因素: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的创造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地区人群的相互交往是决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3)文明发展的进程:1500年以前区域文明农业文明 1500年以后逐渐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工业文明,二 教材结构、特点,1、主题史的

5、编撰方式(1)用主题史进行编撰的理由:其一,是为了解决历史知识习得过程中的知识重复现象。其二,用主题史的形式进行编撰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现文明的特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其三,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思维能力特点。其四,顺应史学发展的潮流。随着文明史研究的深入,在历史编撰中融入主题史的结构已在多种历史编撰实践中得到应用。(详后)是一种尝试。(2)上下册主题内容及其关系:上册主要以史为线索勾勒文明的框架。这样的编排将在历史观方面对学生有诸多影响。学生将通过三个主题的学习,牢固树立起文明史的意识和文明史分析的视野。例如学生们将懂得,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英雄人物史,历史还发生在最广阔的社会生活底层,

6、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而这恰恰是历史更生动的方面。下册主要从全球文明出发谈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其中有两条线索:第一,文明经历了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的历程;文明还经历了由低向高发展(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文明等)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交往起了关键的作用。,3)各主题之间关系第一主题分析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和具有不同特征的文明之形成。第一板块“文明社会的标志”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讲述标志的具体内容。它围绕物质、精神、制度等文明要素,并从简明起见,选了“金属工具”、“文字”和“国家”三个标志。第二板块“文明与地理环境”讲述人类最初是如何跨入文明社会的,以及地理环境与不同区域文明特征之间

7、的关系。从文明史的具体事实看,历史的年代越往前推,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由此引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等特征。但“大河”等都是地理环境的概念,它的具体特征和内容应该包括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要素。另外,不同区域的大河地理环境仍有差异,它对文明的影响也有差异,如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有不同,由此而影响这三个地区的文明特征。同处地中海的希腊半岛和亚平宁半岛也不同,因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也有各自的特征。第二主题主要从具体的物质生活内容谈人类的生存方式。第一板块“社会结构”主要阐述影响、制约人类生存的社会因素。第二板块“社会生活”则描述生存的具体物质方面的内容。第三板

8、块“社会风俗”则展示生存方式中的庆典形式和人际交往形式。第三主题主要从社会意识的角度看人类的生存方式。当然社会意识不是绝对抽象的精神世界,它与社会制度等总是关联在一起的。它试图说明人类是如何通过文化等形式来反映和维系自己的生存方式的。第一板块“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在所有的文化内容中法与社会的关系最直接。第二板块“人文科学”主要表明人类的生存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人类还用文学等精神的样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三板块“宗教”的立意是,宗教在文明史上曾经起过并正在发生着重要和独特的影响。,第四主题力图表明,文明的历程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往、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第一板块“三次浪潮与文明传

9、承”主要从技术的角度考虑人类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文明。第二板块“文明空间的展拓”主要讲述人类文明从区域走向整体过程中的探险历程。第三板块“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主要讲述文明交往中与战争相关的内容。第五主题的宗旨是说明经济全球化时代形成过程中在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方面的诸多变化。第一板块是政治的变化;第二板块是经济的变化;第三板块是国际关系的变化。第六主题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理想目标和当今文明面临的问题。它首先涉及到文明与进步的问题。文明是人的创造活动和成果,这种活动会牵涉到人、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因此文明的进步应当在人、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反映出来。第一板块

10、“社会理想与现实”主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讲述文明的进步和理性目标。第二板块“威胁文明的公害”主要讲述与文明相背的社会现象。第三板块“历史视野中的自然与社会”主要通过讨论课的形式启发同学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2、教材特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突出人和人的创造性主题 突出以人和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 突出各种交往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突出社会生活在文明史中的核心地位以全球的文明发展为线索 以核心事例展现文明 以主题史为框架,形散而神不散 以进步概念为价值取向 以历史分析为基础,突出人和人的创造性主题。上海的教育改革为例,它特别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培养学生创

11、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教育理念。因此,突出人的主题,不仅是尊重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而且是迎合教育实践和历史学发展的潮流,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立场。显然,历史上和历史下都力图突出人类的各种创造性活动,突出重要历史人物的举动及其影响,突出人类与各种灾难作斗争的情景等。除历史上特别设计第二主题“人类生活”和第三主题“人类文化”外,还在历史下安排了“文明空间的拓展”板块,其中有第6课“区域探险”、第7课“全球探险”、第8课“宇宙探险”等;又安排了“社会理想与现实”板块,其中有第20课“人权”、第21课“社会保障”、第22课“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意在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

12、人类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力与各种环境艰苦奋斗、不断赢得自由解放的历程。需做补充的是,在文明史教材知识点的选取过程中,凡能以人为知识点串引的就尽量选人物的事例。在上述框架结构的文学部分就以人物来串引文学史,如历史上第20课“文学”就以屈原、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三个知识点来串引整个文学史的概况。在描写人物时尽量注意开掘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生平活动过程。正如上文所言,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又是人类能动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因而在历史上中特别加入了“文明与地理环境”的板块。这一点在历史下“文明空间的展拓”板块及整个教材设计中显得更为突出。(细细体会上面的目录就不难看出这一点。)这套教材的立意非常明确,

13、即力图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方面来体现人类为求生存、求发展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突出以人和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上述文明史框架以“金属工具”作为第1课,就是为了突出生产力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在历史上第一主题“人类早期文明”的“导言”中指出,“在人类社会由蒙昧跨入文明的过程中,金属工具的出现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最初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几乎都发生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后。氏族社会在生产进步、社会分工发展的过程中走向瓦解,人类开始进入用文字记载历史、用国家机器统治和管理社会的文明时代。”历史下的第1课“农业时代”、第2

14、课“工业时代”、第3课“信息时代”仍然突出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即以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几次革命为线索串引人类文明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欧美的一些与文明史有关的教科书一般不提文明如何整体变化发展的问题。它们的特点是:先在绪论部分提一下文明有哪些要素,然后在叙述各个历史时期时注意这些要素(如城市、交通等)的变化和发展。进一步讲,提出一个框架体系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从当今的文明发展现实、理论研究的进步、教学的实际需要等方面出发,提升历史的教学的境界和水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上述新的概念和框架体系把握准确。例如生产力不是孤立地对文明的变化发生影响,它是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共同推动历史的前进

15、。因此历史上第一主题“人类早期文明”的两个板块(“文明社会的标志”和“文明与地理环境”)和第二主题“人类生活”的三个板块(“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俗”)就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入手,突出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第三主题“人类文化”主要讲精神、制度等对经济基础的影响,以说明社会的变化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下主题五“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中的几个板块同样兼顾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力图展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完整社会面貌。,突出各种交往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没有交往就没有文明的发展。只要从文明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世界各地的文明形式和内容都留下了交往的痕迹。只

16、是其交往的范围有大有小而已。我们不仅应当看到文明交往的形式如贸易、战争等对文明的影响十分巨大,还应当看到许多文明内容都是因文明交往而产生的新的元素。比如宗教,处于不同宗教自身思想立场和文化氛围的考虑,都将自己当作是某一正统的神的光照的领地,但事实上不同的宗教都渗透着其他宗教的成分。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绝对封闭的村落或地区会最终走向高科技文明时代。交往对文明提出各种挑战,文明在接受挑战中发展。交往具有多样性。虽然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会经常爆发战争,但在更多的场合下,交往是以文化沟通、商贸互惠等和平的方式进行。如佛教徒的集结,丝绸之路的开辟,历史上各大洋沿岸贸易区的几次重要调整,等等。在历史上和历史下

17、中也充分注意到交往问题。第一,呈现交往在文明由区域向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强调交往的多样性;第三,强调文明对话、相互学习是文明进步的基本交往形式。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也是今天格外要强调的。(详后)有些看似人类理性的产物如国际法,不仅过去、甚至今天仍有许多法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将自然法原理运用到国际关系问题上的产物。在历史上和历史下中则将主权国家和国际法等都当作交往的产物。正是最初的民族国家在相互的竞争、战争过程中,为了各自的利益签订双边和多边协定,才演变为主权国家。国际法是对上述竞争、战争、利益的法理思考的条约认定。文明交往具有多种形式。历史下的三个主题(“文明交融与冲突”、“走向经济

18、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和“文明的现实与未来”)主要讲述人类文明如何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其中有文明交融、传承的内容(如历史下第4课“高等教育”、第5课“博物馆与图书馆”和主题四第二板块“文明空间的展拓”等),又有冲突方面的内容(如历史下第9课“军事技术”、第10课“战略与战术”、第11课“战争规则”等)。,突出社会生活在文明史中的核心地位。上述文明史框架中特别设计了“人类生活”主题。这里所包含的历史理念应当特别予以说明。长期以来,学历史的人都把眼睛盯着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但历史在更多的场合下不是“轰轰烈烈”的、异常炫耀的。历史就在我们饥肠辘辘时捧起饭碗的片刻;历史就在我们感觉寒冷时翻起

19、衣领的刹那间;历史就在我们百般无聊时散步街头的时光里,如此等等。如果坚持这种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将使一代人改变传统的历史观念,新的历史观将使人们懂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历史的主人,我们的任何活动都在或可能在改变着历史、改变着世界。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自觉地在“创造着历史”,例如历史上的清教徒将自己所从事的每一件事都看得十分重要,将做好手头的事情当作是灵魂拯救的重要方面。在他们的眼里,上帝安排着历史,上帝安排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因此人们要担负起上帝托付的每一件工作。这种意识及由此支配下的行为曾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文明史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自觉地意识到

20、自己日常行为的意义。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是人们应对环境的挑战而不断创造并改善生活条件的过程。所以历史同样也在每一件日常的生活工作事例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结构样式的改变要比某个将军在战场上打胜了一场战斗更具有实际的历史意义。事实上,关注社会生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外的历史教科书都将社会生活作为不可或缺的编撰内容。但不管关注和描述的方式、程度有何种差异,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大家都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明史的特定关系。事实上,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也一直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关注的重点。,以全球的文明发展为线索。按照上文的文明定义,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

21、和成果。但如何将这一定义与全球范围的文明历史结合起来也是颇费心思的事情。历史上和历史下力图通过两条线索来回应文明问题和全球的文明发展问题。第一条线索就是人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文化创造活动;第二条线索就是区域文明向全球一体化文明的发展过程。例如在考虑探险问题时就有“区域探险”和“全球探险”等区分。以核心事例展现文明。与任何历史叙述一样,文明史所面对的也是具体的事例或个案。历史学向来有一个传统即注重对人物、事件等的个案研究。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许多个案叙述都是停留在某个历史事件的本身,或停留在“重大”史实上。理性主义史学的出现,打破了原来断断续续的历史记叙方法,而代之以对历史趋势的思考和描述。特别是新

22、史学兴起后,由于具体生活中的史实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对历史个案叙述的两个变化:其一,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例更注重长时段的勾勒;其二,尽管历史的变化是一个漫长演变的序列,但它会通过一系列的“核心事例”呈现出来。一个历史事件与一组密不可分的相关事例合在一起,就是核心事例,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这个历史事实,用核心事例来加以观察、分析,会给出样式不同的历史图景。所以文明史框架内对具体事例的描述与传统史学对具体事例的描述就呈现出诸多的差异。过去我们习惯于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之类的提法,这种提法不无可取之处。但文明史所提到的一个个事例和核心事例,往往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历史线索和内容。这就需要历史学

23、家用综合的文化眼光来审视某一或某种历史事例。例如有些事例也许属于某种历史现象如资本主义文明、工业文明之类的大的范围,或者说是人类生活等等的范围。当然文明史的编撰也不可能回避某某时代的经济史之类的抽象概念,但文明史教材所力求做到的是:尽量在整个文明史的视野下来勾勒具体的事例。历史编撰有必要摆脱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等抽象化的描述,而代之以诸如“人类生活”框架内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这同时意味着尽量选取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事例。对其他历史事例的选取也要注意它在一个比较突出的文明现象中或一个文明演变的长时段中有关键点的影响。在历史学界,对这种核心的具体事例的选取早就

24、为大家认可。以战争为例,文明史的编撰会充分考虑以下战例:如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公元前331年的阿尔贝拉战役、1453年的攻陷君士坦丁堡战役、1588年的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战役、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1894年的甲午海战、1941年的 日本偷袭珍珠港和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等。这些战例及其结果都从不同的方面改变或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进程。总之,大的历史视野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具体事例的选取和描述。,以主题史为框架,形散而神不散。用主题史编撰的理由:其一,是为了解决历史知识习得过程中的知识重复现象。以中学阶段的初高中历史学习为例,初中历史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历史的前后顺序和文明

25、由区域向整体发展的框架进行编撰的,如果高中的教材仍以初中的编撰思路进行扩展势必会在许多方面发生重复的现象。这也是中学历史教材编撰史上长期困扰学人的棘手问题。历史上和历史下的编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其二,用主题史的形式进行编撰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现文明的特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其三,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思维能力特点。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知识的量的摄取和积累已不是历史学习的主要难题。无论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已成了历史教学、学习中的重点。主题史的编撰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其四,顺应史学发展的潮流。随着文明史研究的深入,在历史编撰中融入主题史的结构已在多种历史编撰实践

26、中得到应用,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等。20世纪下半叶,更是出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主题史丛书,如“生活在遥远的年代丛书”、“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发现之旅丛书”,等等。这不仅是为了适应当代人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主题式的呈现,能更集中地对某一历史现象作完整的叙述,加深人们的历史记忆。当然,在历史教材中像历史上和历史下这样的主题史形式尚不多见,其遇到的难题和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是可想而知的,在试用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使之日臻完善。正如上文所说,文明史由具体现实的内容来体现。但文明史不应当成为零散的史实堆积。因为文明是有特征的,只要围绕特征对相关史料进行组织编写,就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为此,历史上和历史下

27、采用了以点带面的编撰结构。同时注意以史为线、兼顾中外的写作原则。首先,六个主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除上文所说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体系设计整个教材结构外,同时又体现文明史的编撰思路。以历史上和历史下各主题之间的文明史内容和相互关系为例:历史上叙述文明社会的标志、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和文明的结构,由此展示文明的共性及不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历史下叙述文明社会的演变、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和文明的现实与未来,由此展示文明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六个板块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其次,每一主题内又有各自的逻辑关系。以历史上第20课“文学”为例,以“屈原”这个点带出浪漫主

28、义和古代部分的文学,同时作为中国的教材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学家放在第一位也理所当然;而以“莎士比亚”带出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巴尔扎克”带出批判现实主义和近代文学,而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都是外国的作家,又考虑到外国尤其是西方自近代以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派别和风格,因此选两目比较适中。总之,通过以上三点,由点及面,基本能反映出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品和流派等。再以历史下“社会理想与现实”板块为例,该板块的“人权”一课涉及人的政治权利;“社会保障”一课涉及人的经济社会权利;“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则试图说明人类争取各种权利的现实探索。,以进步概念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任何历史研究或文明史研

29、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以为,既然人类的文明存在着许多共性,因此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应该有共同理解、共同分享的内容。但问题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会发生差异。文明史的研究和编撰不仅要表白自己所属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还要将不同的价值取向客观地反映出来。从而使这种研究和编撰本身成为人类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几点是我们应当强调的:其一,文明由低向高发展。历史上主要讲述1500年以前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区域性历史;历史下则侧重展示1500年以后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逐渐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这里的“高”是指以人、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整体进步。历史

30、下第22课在讲述社会主义理想时特别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当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上,注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协调发展。”其二,文明是善战胜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历程。教材在内容选取和组织上尽量注意代表善的一面,同时又不回避恶的一面。因此历史下主题六“文明的现实与未来”中有第24课“毒品”、第25课“邪教”、第26课“黑社会”等内容。力图使同学通过对社会阴暗面的了解,增加对善恶的识别能力和抵御邪恶势力的能力。但历史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材力求寓教于史。其三,文明的最高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整套教材的最后两课(“人与

31、自然”和“人与社会”)力图以讨论课的形式,使学生在学完高中历史后确立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这一人类崇高理想。,以历史分析为基础。按照“行动纲领”的提法,历史教材不仅要强调历史主体意识,还要强调历史思维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无论是教材的编撰还是教学都要体现上述精神。但在实际的教材编撰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主题史的框架结构,传统的历史编撰和历史教学注重时间先后的惯例被打破。由此就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教学中对主题、板块和知识点的理解、处理不当,是否会出现将一个个知识点孤立起来并用社会课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局面?我们认为,只要教师能够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对文明问题和教材的框架结构有完整的把握,那么上述担

32、忧是可以避免的。从主观上讲,我们在进行教材编撰时始终注意对知识点的历史性阐释问题,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我们在编撰每一个板块或每一课内容时都尽量注意到历史发展的线索。试以历史上“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板块为例,首先讲法律的起源,然后再讲法律思想和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法系。再以“宗教”板块为例,第24课首先讲宗教的起源,一直讲到世界性的宗教形成。接着第25课“宗教传播”讲不同宗教如何向周遍地区和世界的扩展过程及扩展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现象。最后以历史下“文明碰撞中的国际政治秩序”板块中的“国际法”一课为例,先讲17世纪初格劳修斯奠定“主权国家”等国际法基本原理,再叙述稍后于1648年签订的威斯

33、特伐利亚和约如何以条约的形式确立国家法准则,最后评论由20世纪核时代的美苏反导条约所体现的“核恐怖均势”国际战略关系法则。,用历史发展脉络串引知识点:历史教学总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展开。但如果不注意知识点的历史发展线索,就有可能将历史课变成社会课等。在教学实践中,历史课与社会课的混淆可能会在历史上第二主题中反映出来。第二主题的标题是“人类生活”,分别由“社会结构”(第7课“婚姻与家族”、第8课“种族与人口”、第9课“等级与阶级”)、“社会生活”(第10课“服饰”、第11课“饮食”、第12课“居住”、第13课“交通”)和“社会风俗”(第14课“节日”、第15课“人生仪礼”、第16课“社会交往”)三

34、部分内容组成。由于这些知识点与社会史的内容非常接近,因此不注意历史感就会变成纯粹的社会课,甚至变成百科知识式的操练。当然,我们也应当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发生,即在坚持历史感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时片面否定社会课教学方法在历史课中的功能。这里有必要就历史学与社会学、历史课与社会课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些说明。当我们说不要将历史课变成社会课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历史课上排斥社会课的教学方法。有些课(如上所述)的内容决定了必须兼用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来进行教材处理。事实上,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结合,或者说出现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相互渗透的趋势。以文明史的教学为例,历史课的特征是在课堂教

35、学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类文明的进程,而社会课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分析文明现象。因此在文明史的教学中借鉴社会课的方法只会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当然,两者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至于百科知识操练式的教学是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的。因为百科知识操练的最大症结是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不讲究内在的关系,最终导致瞎子摸象、见木不见林的教学后果。事实上,历史上和历史下中的每一个主题都不是简单的板块堆积,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文明史为线索,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进行的重新组合(见上文)。因此,理解了整套教材的编撰思路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就能避免零散的、百科知识式的传授。我们认为,在处理主题史中不同板块的知识点时

36、,其一要注意它们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其二要注意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以“交通”一课为例,在讲授时不仅要注意交通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还必须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与人类文明相互交往之间的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交通的变化而对人类文明变化的巨大影响。,2、课文样式(1)与初中相关的样式:大小字、各抒己见、看图学史、史海拾贝、史海指南等。(2)新增栏目:百科知识、双语天地、历史笔记(见前言中的说明)。,3、上册目录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 Theme One:The Earlier Age Civilization of Human Being一、一、文明社会的标志:Unit 1 Symbols

37、 of Civilization Society:第1课 金属工具(青铜器;铁器)Lesson 1 Metal Tools(bronze vessels-ironware)第2课 文字(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Lesson 2 Character(Hieroglyph-Phoenicia letter of alphabet writing)第3课 国家(军事民主制;国家的产生)Lesson 3 States(system of military democracy-emergence of states)二、文明与地理环境:Unit 2 The Civilization and Geogr

38、aphic Environment:第4课 大河文明(东方村社;中央集权)Lesson 4 Great River Civilization(oriental village society-centralism)第5课 海洋文明(海外殖民;城邦政治)Lesson 5 Ocean Civilization(overseas colonization-city-state politics)第6课 草原文明(匈奴人;蒙古帝国)Lesson 6 Prairie Civilization(Huns-Mongolia Empire),主题二:人类生活 Theme Two:Human Life一、社会结

39、构:Unit 1 Social Structure第7课 婚姻与家族(婚姻制度;姓氏与家族)Lesson 7 Marriage and Clan(marriage system-surname and clan)第8课 种族与人口(三大人种;人口增长;人群迁移)Lesson 8 Races and Population(three main races-increase of population-move of people)第9课 等级与阶级(平民与贵族;中产阶级)Lesson 9 Hierarchy and Class(plebeian and nobility-middle class

40、)二、社会生活:Unit 2 Social life:第10课 服饰(服饰的起源;服饰的构成;服饰的社会功能)Lesson 10 Dress(origin of dress-component of dress-social function of dress)第11课 饮食(饮食调制;饮食结构;饮食方式)Lesson 11 Diet(cooking of food-diet structure-diet style)第12课 居住(居住形式;居住格局;居住设施)Lesson 12 Residence(residence form-residence structure-housing fac

41、ilities)第13课 交通(交通设施;交通工具)Lesson 13 Transportation(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vehicles)三、社会风俗:Unit 3 Social Custom第14课 节日(岁时农事节日;宗教祭祀节日;纪念庆贺节日)Lesson 14 Festivals(season and farm festival-religion festival-celebration festival)第15课 人生仪礼(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Lesson 15 Life Etiquette(birth adult wedding-fun

42、eral)第16课 社会交往(见面礼;称谓;聚会;)Lesson 16 Social Communication(first-meeting present addressing-party),主题三:人类文化 Theme Three:Human Culture一、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Unit 1:Law of Maintaining Civilized Society第17课 法律的起源(习惯与法;早期成文法典)Lesson 17 Origin of law(custom and law-earlier written law)第18课 法系(中华法系;罗马法系;英国法系)Lesson 18

43、 Law System(Chinese law system-Roman law system-English law system)第19课 审判制度(法院;刑罚;陪审团)Lesson 19 Judicial system(court punishment-jury)二、人文科学:Unit 2 Humanities第20课 文学(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Lesson 20 Literature(Qu Yuan Shakespeare-Balzac)第21课 史学(历史;资治通鉴;年鉴学派)Lesson 21 Historiography(History-Zi Zhi Tong Jian-A

44、nnals School)第22课 哲学(柏拉图与孟子;阿奎那与朱熹)Lesson 22 Philosophy(Plato and Mencius-Aquinas and Zhu Xi)第23课 艺术(从秦佣到敦煌艺术;从哀悼基督到思想者)Lesson 23 Arts(from Qin dynasty tomb figure to Dunhuang art-from Pieta to Thinker)三、宗教:Unit 3:Religion第24课 宗教起源(原始宗教;古代宗教)Lesson 24 Origin of Religion(primitive religion-ancient re

45、ligion)第25课 宗教传播(宗教分布;教派纷争)Lesson25 Religious Transmission(religious distribution-religious conflict)第26课 宗教特征(宗教典籍;宗教组织;宗教礼仪)Lesson 26 Characteristic of religion(religious works-religious constitution-religious rite),4、下册目录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Theme Four: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of Civilization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46、Unit 1 Three Waves and Inheritance of Civilization第1课 农业时代(农业革命;农业社会)Lesson 1 Agricultural Ages(agricultural revolution-agricultural society)第2课 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工业社会)Lesson 2 Industrial Ages(industrial revolution-industrial society)第3课 信息时代(信息革命;信息时代)Lesson 3 Information Ages(information revolution-inform

47、ation ages)第4课 高等教育(学园;大学的兴起;近代大学)Lesson 4 Higher Education(academy-rise of university-modern university)第5课 博物馆与图书馆(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三大博物馆;现代图书馆)Lesson 5 Museum and Library(Bibliotheca Alexandrina-three greatest museums,modern library)二、文明空间的展拓:Unit 2 Space Extension of Civilization:第6课 区域探险(腓尼基航船;北欧海盗;阿拉

48、伯商道)Lesson 6 Regional Exploration(Phoenicia ship-Vikings conquest-Arabian trade route)第7课 全球探险(开辟新航路;内陆探险;极地考察)Lesson 7 World-wide Exploration(discovery of new sea route-inland exploration-pole exploration)第8课 宇宙探险(人造卫星;阿波罗登月;火星探测)Lesson 8 Cosmic Exploration(artificial satellite-moon-landing of Apol

49、lo-exploration of the Mars)三、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Unit 3 Sword and Fire in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第9课 军事技术(冷兵器;火器;核武器)Lesson 9 Military Technology(cold weapon-firearms-nuclear weapon)第10课 战略与战术(孙子兵法;战争论;信息战思想)Lesson 10 Strategy and Tactics(Art of War by Sun Zi-On War-ideas of information war)第11课 战争规则(宣战与

50、媾和;日内瓦公约)Lesson 11 Rules of War(war declaration and peace negotiation-Geneva Treaty),主题五: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Theme Five:Civilization in Globalization Period一、近现代国家制度:Unit 1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tate System第12课 民族国家(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Lesson 12 National State(the setup of modern national state-nation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