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03128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5篇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榜样8专题节目中的事迹材料展示了各行各业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这些榜样人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唐菊兴的事迹材料展现了他在青藏高原上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精神。他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再如,钱七虎的事迹材料展现了他在国防工程领域的杰出贡献。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牵头制定了

2、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他资助了584位困难学生,将自认为最大的财富“科技强军、为国砺剑”的国防专利技术无偿转让给15家单位,助力强国强军事业。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2)“在西藏地区开展工作,民族团结是一切的前提。”作为一名“老西藏”,唐菊兴深知,只有藏汉同胞团结合作、相互信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铺开,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西藏的找矿突破。他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依托当地地方政府的支持,唐菊兴和他的队员们始终把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关心同胞疾苦当成政治任务来抓,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地

3、,他们都会与当地的藏族同胞融洽相处,甚至结成了兄弟之谊。除了在野外工作中长期聘用当地的藏族同胞担任项目组的司机、向导、翻译、工人等,唐菊兴自己也主动承担起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和地方协调工作。2008年3月,进藏开展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唐菊兴和队员们不巧碰上了“314”打砸烧事件。当时,局势之紧张让正在甲玛矿区开展工作唐菊兴始料未及,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藏族群众开始冲击项目组的驻地。为了避免自己的队伍受到暴力犯罪分子的伤害,唐菊兴一方面紧急安排项目组成员暂停野外工作,回到驻地确保安全,另一方面也很快与当地熟悉的村民朋友取得了联系。“得知我们的驻地受到了冲击,熟悉我们的当地老百姓第一时间出面来保护

4、我们,并及时地把项目组成员转移到了他们的村子。”回想起当时的惊险经历,唐菊兴仍然是心有余悸。“在整个事件中项目组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这完全归功于平时与藏族兄弟们结成的战斗友谊。”唐菊兴说,虽然“314”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但正是因为有当地藏族同胞在非常时期的保护和支持,才保证了项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3)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

5、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黄志尧连日难眠,愁的是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水库上游,养殖业、制造业等产业均无法大规模开展。但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旧址,这些正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根本!当时乡亲们聚居于旧址,日常生活对木质结构建筑是很大的损耗。旦出现火灾,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没有了!”考虑到这,黄志尧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但让乡亲

6、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黄志尧签下了第一份搬迁协议。此后,横坎头村对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同时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曾经的“贫困村”旧貌焕了新颜。卸任村长后,黄志尧守护红色遗址的坚持一直未变,于是便在纪念馆里担任起了管理员。退休后,直到现在他也经常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用亲身经历诉说革命老区的蜕变发展。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4)2023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

7、会,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2023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2023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

8、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5)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女,维吾尔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2019年荣获乌鲁木齐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担任乌鲁木齐市经开区(头屯河区)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以来,她以“党员教育一个都

9、不能少”为座右铭,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针对柯坪路北社区退休党员多的特点,她及时入户走访了解学习需求,制定“菜单式”站点培训计划。通过组织开展红歌赛、参观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等活动,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在小区成立“家庭党校”,选配16名党员担任教师,每周“开讲授课”;组织138名退休干部、志愿者开展入户宣讲送学,为高龄党员赠送158套书籍、100O余份宣传折页,还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微信推学、视频引学的方式打造“指尖讲堂”,让党员随时随地受教育。2021年,热孜万古丽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这更是她努力奋斗的“驱动器”,在经开区社区(村)党员干部集中轮训中,她结合社区工作,为社区干部

10、树立了榜样。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6)2003年,从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的热孜万古丽来到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头屯河街道工作,一干就是19年。19年,让这个一说话就脸红的姑娘蝶变为办事雷厉风行、遇到困难就向前冲的“硬核”书记。2008年,热孜万古丽担任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片区柯坪路北社区党支部书记。这是一个老年人多、流动人口多、商业网点多、困难户多的“四多”社区。热孜万古丽把第一步棋“下”在了抓班子带队伍上。针对班子内部分工不明确、推诿扯皮、工作走过场的问题,她细化班子成员工作职责,制定党员考核制度。支部党员实施月评比激励制度,对工作表现好的给予奖励,

11、表现较差的予以批评教育,督促转变工作作风,激励党员积极作为。在热孜万古丽的努力下,班子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社区有了一支愿干工作、敢干工作、会干工作的干部队伍。“以前总感觉不知道怎么干,现在按照制度走,每天要干什么都很明确。前几天,热孜万古丽书记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一周多时间里,我们按照既定计划和流程开展工作,心里特别有底。”柯坪路北社区干部马宁说。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7)在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

12、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其中,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时间最长的一个。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一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高原。多吉院士感慨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每年都多次见到唐菊兴,他对地质工作的执著、激情和热情,在最艰苦、最危险、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值得所有地质工作者学习。”上世纪90年代初,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不过,由于当时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因此先后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

13、万吨后就再无大进展。2006年起,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开展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加以佐证。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的基础工作,认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随后,在2008年,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没有见矿就会放弃了,然而,当唐菊兴到现场看了岩芯,并认真研究分析后,他提出,角岩型矿体下面肯定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于是果断决定继续施工。在钻孔深度达到500米时,终于发现厚度达到200多米的铜矿体,

14、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从此揭开序幕。2010年,又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一处矿体,仅这一处提交的铜资源量就接近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到2013年9月,矿区新增的铜几乎是原来15年提交量的14倍。像这样的奇迹随后在雄村、铁格隆南、果尔穷等矿产勘探项目中不断发生,对前人成果,继承但不盲从、在继承中创新,使唐菊兴团队找矿成果不断。21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找矿理论,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专目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8)李桂科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他是一位白族人,自19

15、81年开始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至今已经40年。他带领康复人员过上美好生活,用40年坚守诠释医者仁心,用40年陪伴书写大爱之心,用40年耕耘践行入党初心。他带领医疗团队走遍山石屏村的每一个角落,为麻风病患者提供治疗和关怀。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周围人的误解,坚定地留在了这个被人们视为“麻风村”的地方。他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为麻风病患者解除病痛,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除了治疗疾病,他还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他不仅治疗患者的身体,还治愈他们的心灵。他带领患者们开田种地,筹集资金修建道路和学校,让“麻风村”变成了“幸福村”。李桂科的事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荣获“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

16、“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榜样。总的来说,李桂科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医生,他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为麻风病患者提供了治疗和关怀,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医疗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9)李桂科,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洱源县山石屏村麻风病科学防治一线,40多年来用实际行动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他,就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盛夏时节,李桂科再次迎来了最美的“收获”,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李桂科“医者仁心”的

17、“最美”故事。山石屏疗养院是国家1953年建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渡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风病院,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和架桥,不通水电,几乎与世隔绝。1981年4月,刚参加工作的李桂科来到山石屏疗养院,从此他倾尽心力为麻风病患者做治疗康复。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0)李桂科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生,他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他不仅代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快乐安度晚年,为他们料理后事,每年清明节组织集体扫墓,同时,还组织大家一

18、起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李桂科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外出考察生态种植、养殖。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疗养院修路、架桥、通水、通电、通网络,将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变成了黑渡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并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院)的帽子;把山石屏村建成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大理州卫健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洱源县科学技术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共青团青年之家,洱源县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了麻风历史博物馆。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患病率从最高年的27.3/万降至

19、0.06/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州县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第四届马海德奖、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光荣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1)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专目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主持西藏阿里柔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

20、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2)作为社区工作者,如何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热孜万古丽说:“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居民当家人,走进居民家中,走进居民心中。”阿依古丽家的老人病情怎么样了?王兰家的孩子该上学了,入学手续办好了吗?刚刚再就业的古丽巴哈的丈夫

21、工作还顺利吗?热孜万古丽每天都有无数牵挂。社区居民尹珠香因为独居且多年被病痛折磨,情绪一度特别低落。热孜万古丽有空就去陪老人聊天,督促老人按时吃药,邀请老人参加社区活动老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身体也一天天好转。今年“五一”,热孜万古丽收到老人发来的祝福短信:“祝你劳动节快乐。你太忙了,不要总来看我了,我会打理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扎根在基层的青春最美丽。“居民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笑容的面孔,就是对社区工作者最好的褒奖。”热孜万古丽说,“我将继续在这片挚爱的土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3)热孜万古丽还动员社区140多名退休党员、居民党员,组成党员志愿

22、服务队,设立“群众说事点”,凝聚集体力量为居民解决困难。谁家装修遇到问题、哪个孩子入学资料不全、哪个居民需要就业“群众说事点”都会帮助解决。从今年3月成立至今,“群众说事点”已为居民解决问题近百条,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与柯坪路北社区相邻的社区经常有居民前来寻求帮助,热孜万古丽总是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邀请相邻社区的人大代表联合办公,成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吐尔逊买买提是滨河社区居民,他来到“人大代表工作室”,反映居民活动广场没有公共厕所、小区篮球架损坏无人修等问题。热孜万古丽和滨河社区人大代表实地查看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并持续跟进,推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人大代表工

23、作室”成立至今,已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数十件。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热孜万古丽在柯坪路北社区已经工作了14个春秋,听群众心声,解居民之忧,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为民服务是件幸福的事。”她由衷地说。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4)“昨日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今日的桃花依旧笑春风,太多的感慨犹如玛旁雍错碧绿的湖水,心里突生幽蓝色的伤感。诚如这玛旁雍错是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但现实中的我们确实又是败者,败者也就想托圣水来清洗心中的烦恼和孽障,以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想来是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真是言有尽而爱意无穷。”这是六年前唐菊兴去阿里时所写的散文西藏之古老,

24、阿里之遥远中的一段话。当记者细细读完此文,先是吃惊于唐菊兴细腻的文字功底和笔尖下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的一种情怀。在学生们的眼中,“唐老师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而火热的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文青”,唐菊兴却坚称自己只是个“爬山匠”。“学生时代读了很多古人的诗词,到现在这个年纪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唐菊兴说,在工作之余,他偶尔会写几篇随笔,大都是关于生活琐事或工作经历的感慨和感悟。唐菊兴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发表了十几篇随笔日志,时间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7年,算起来从那时至今基本平均每年要发表两三篇。这些随笔中,有在参加野外考察后的杂记、有对藏区生活的描写、有对亲人朋友的思

25、念、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每一篇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语言平实但十分耐读。在阅读这些随笔的过程中,记者还惊喜地发现,唐菊兴还是个摇滚迷,在他好几篇随笔中都引用了鲍勃迪伦(BObDylan)等著名摇滚歌手的歌词,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者的了解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就是一群长期生活在荒郊野岭的粗人。其实,我们不光在践行三光荣精神,也还是有一些人文情怀的。”唐菊兴说,这也是在传播地质工作正能量。202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5)2023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

26、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会,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2023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2023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