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2734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8至2019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模块)教案课程(模块)编码:0935037总学分/总学习负荷:2/52开课时间:2018年9月3日第1-7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16秘书学使用教材: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年出版系(院)别/教研室: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一授课教师:本课程(模块)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历程,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制度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

2、变过程,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本课程(模块)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自主学习总体设计分2个项目:1次书评、1次社会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要求学生就课堂涉及的相关课题,展开讨论;2、撰写课程论文。教材选用原则和特点:1、与本课程教学大纲较接近;2、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适合学生自学。考核方式考核成绩(IoO)=小论文(50)+学习笔记(10)+书评(40)教学参考资料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曾

3、德昌中国传统文化指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对教案的分析总结周次第1周至第周授课时间周一JL-早TJ名称绪论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2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内容、研究概况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2、难点: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教学过程知识讲授:导论一、什么是“文化”二、介绍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三、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通过一些事例阐述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1、学习目的:通过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使之对

4、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有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2、学习意义: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课堂讨论:怎样学好传统文化?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整理己出版的中国文化通论类著作书目,了解目前中国文化史领域的研究概况;推荐一本文化史类著作并说明自己推荐此书的理由。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1周至第周授课时间周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2

5、教学目标T解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把握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难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3、学生应注意辨析地理环境决定论。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教学过程知识讲授: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导入:从东北民俗“东北十大怪”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谈起,分析地理环境对各地域文化的影响。2、何谓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内包括气候、地形、地

6、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疆域: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并巩固。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咯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Iooo多万变不离其宗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政区:商周实行分封制,秦汉实行郡县制,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元代在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二级,

7、清朝设省、府、县。民族人口:在中国范围内居住的民族数以十计,人口数量庞大,分布不均衡。地形地貌:多山,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的65%。地势西高东低,落差悬殊。气候:大部分处于北温带,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1、总结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提问:“这样的环境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转入第二节内容,布置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教师适当引导。2、学生发表意见。3、教师归纳。中国的地理环境为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

8、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又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对农业区面积的影响有限,加之地理隔绝,这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现在大得多。中国国土辽阔,内部环境差异大,生产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影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缺乏开放的动力,具有较大的封闭性。这是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达,内部盘旋余地大,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自给自足,无求于人。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周次第2周至第周授课

9、时间周一章节名称第二章汉字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2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基本掌握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特质及人文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演变及其文化特质、人文精神。2、难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特质及人文精神。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教学知识讲授:一、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1、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语言起源于从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而文字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产生的。文字一经产生和应用,便对文明进程产生巨大的作用。过程2、汉字的产生结绳和仓颉造字。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3、汉字形体

10、的演变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文);今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4、汉字的形体结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5、汉字是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发展的。二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特质1、独特的表意性生动直观的象形表意法;察而见意的指事表意法;耐人寻味的会意表意法;标类注音的形声表意法。2、灵活的构词能力一字多能;位置灵活,搭配灵活。词汇丰富、准确生动、表现力强。3、富有弹性的语言结构汉语语词的分合伸缩具有不固定性,不受时态约束,活动能量大,为汉语运用的艺术化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独特风格。4、追求神韵的美学风格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既能记录语言又能作为审美艺术品以供人

11、欣赏的文字,这是由汉字的基本构形所决定的。三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人文价值1、从汉语言文字看中国古代文化。通过一连串从“贝”的汉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先人的经济生活、送礼习俗,而且对“贝”这一货币广泛的渗透性的本质有了深切的认识。2、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古人造“人”字,突出了人的足部,反映了一个侧立的人形。尽管笔画简单,却反映出古人对人的存在的观察是准确而细致的,同时也充分显示出古人自我认识的能力,他们已经认识到人和其它动物在形体方面的主要区别是四肢。更可贵的是我们通过“人”字看到了远古先民意识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3、汉语言文字与传统思维方式

12、汉族人整体性、辩证性、具象性在汉语言文字的组织形式中都有深刻的表现。如通过日方出月尚可见这样的清晨景象来把握“朝”这一时间。又如汉语言文字追求对偶性。4、汉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甲骨文中出现最多的是关于巫卜祭祀和农耕狩猎的汉字。汉字可以表述民俗事物的确切名称,如幡、符等;可以表述民俗的崇奉与驱避的事物,如神、祖等;可以表现民俗心理的趋向与意愿,如吉、福等;可以表示避讳与禁忌的心理和事物,如凶、厄等;可以表示民俗行动与行为,如祭、拜等。汉字通常都含有表意的成份,如魂字中有鬼,孕字中有子,正是汉子的这一具象性,使之与表现的事物联系紧密,使字形本身即有文化史价值。语言中对灵物崇拜的结果同样引起对数字的

13、灵物崇拜。汉语中同音词较多,它也为民俗运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谐音的广泛运用。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2周至第3周授课时间周二、周一章节名称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授课方式理论课(4)、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4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各阶段的重要成就及主要特征。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其辉煌成就。2、难点:每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3、社会调查教学过程知识讲授:一、上古时期的文化1、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2、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火的使用;陶器;生产方式。3、

14、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二、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殷商文化:甲骨文、典籍、青铜器以及“殷”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殷人的“天命神权”思想。2、西周文化:宗法制的建立;制礼作乐;“天命靡常”、“敬德保民”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即肇始于西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西周。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变革;文化重组;思想活跃;诸子纷起。2、“百家争鸣”及儒、道等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以上1学时)四、秦汉时期的文化1、宏阔的

15、文化精神万里长城、阿房宫、兵马俑、汉赋、史记。2、思想与文化的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3、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玄学兴起。2、道教创立与佛教传播。3、两教两学相与激荡。六、隋唐时期的文化1、隋唐历史文化背景门阀世族没落,庶族寒士登上历史舞台;科举制施行。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三教并行,兼容并包。3、辉煌的艺术成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诗歌;张旭、怀素及欧、虞、颜、柳等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韩柳古文。两宋时期的文化1、理学的建构是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理学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2、精致典雅的士大夫

16、文化宋词、宋画、宋文。3、市民文化的勃兴都市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勾栏瓦肆林立,文艺表演节目繁盛。4、科技成就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贾宪、秦九韶的数学成就;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沈括。(以上2学时)八、辽金元时期的文化1、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2、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3、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九、明清时期的文化1、文化专制空前严厉文字狱;崇正宗,灭异道。2、启蒙思潮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对理学的批判。3、古典文化大总结图书典籍的总结、古典科技的总结和学术文化的总结。4、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转型。(以上1学时)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3周至第4周授课时间周二、周一授课方

17、.式理论课(4)、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4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及古代书籍的分类。了解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2、难点: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3、社会调查教学过程提问,了解学生对此章知识的掌握情况,进入本章教学。知识讲授:1、孔子、陶渊明、欧阳修、曹雪芹各读什么形态的书籍?2、至乾隆时,中国书籍浩如烟海,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是怎样给书籍分类的?3、集部书籍是指哪些书籍?4、类书是什么性质的书?一、中国古代书籍形成态的演变1、最

18、早的书籍形态是金刻、石刻,简策是上古书籍的另一种形态,简策使用不久,又出现一种新的书籍形态,即帛书。2、西汉初即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至两晋南北朝,纸写本盛行。3、唐以前,书籍的形式是卷轴,再发展为册叶,从而为雕版印刷提供了可能。4、雕版印刷始于中唐,印刷技术也得以不断革新,北宋毕升发明了泥活字版,明代的活字印刷渐成规模。(以上2学时)二、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1、经部著作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据四库全书总*dfc早T名称第四章 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概览目著录,共有1773部,20427卷,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大类。诗经、尚

19、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孝经、论语、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孟子等号称“十三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尚书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周易本是一部占筮的书,战国后期儒家在阴阳和道家学说影响下为周易的卦爻辞作了哲学化的解释,使之成为儒家的经典。周礼主要记载西周旧制,仪礼记载周代礼制,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春秋三传是对春秋所作的阐释。2、史部著作浩如烟海,品类繁多。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将史籍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和史评十五类。所谓“正史”是指纪传体史书,史记开其先例,汉书将其格局定为纪、表、志、传四

20、体,除此二史,还有后汉书、三国志等共二十四史。编年体通史最著名的是资治通鉴。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叫“政书”,还有纪事本末体史书。3、子部主要是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将子部书籍分为本14个部类,即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农、类书、小说家、释家和道家。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抱朴子)、世说新语等。其中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老子、庄子是道家主要经典,孙子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兵书。先秦诸子中有一些是综合几家的著述,如管子、吕氏春秋。4、集部是诗词文等书的总称,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

21、集、诗文评、词曲。其中“别集”是指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总集”是指汇录多人作品的集子。诗经、楚辞、文选、花间集、乐府诗集、古文观止、全唐文、宋诗钞等是总集,象李太白集、欧阳文忠集、玉茗堂全集等则是别集。5、类书与丛书:类书是一种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它非经、史、子、集,却又源自或含有经、史、子、集的内容。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是历代最著名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成的大型丛书,共收书3503种,79330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抄成7份,今存4份。书成之后,馆臣又奉敕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对每一本书都作提要,并考其源流得失。(以上2

22、学时)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4周和第5周授课时间周二、周一章节名称第五章中国古代哲学授课方式理论课(4)、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4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演变及其思想基本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2、难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演变及其思想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教学知识讲授: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述过程1、殷周之际是哲学思想的萌芽期,重要成果是易经。易经的八卦理论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开始。此外,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概括世界的种种复杂现象,同样体现了古代哲人们对世界本质的最初的理

23、论思考。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纷起,百家争鸣。如果说春秋时期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的话,那么战国时期包括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诸子百家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全面形成。3、秦汉以来中国哲学进入了融会贯通的发展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成为两汉哲学的主流。魏晋时期,老庄盛行,以“贵无”为宗旨的玄学崛起。隋唐时期,佛教得到很快发展,且进一步中国化,并成为此期占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古代哲学发展到宋元明时期则达到了全面成熟,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就就是宋明理学的出现。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积极吸

24、收佛、道哲学而形成的精致的伦理本体论。4、明末清初,中国古代哲学进入到自我批判和总结的阶段。自汉以来从未遭受质疑的孔孟之道到明末清初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倡导“童心说”的李卓吾公开以异端自居,抨击孔孟之道中的教条和假道学。代表此期哲学媛变的另一标志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启蒙思潮。(以上2学时)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1、原始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重要著作是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等。2、原始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重要著作是老子、庄子。3、中国佛学渗透了道家、儒家和魏晋玄学的哲理,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4、宋明理学是上述儒道佛三大资源与传统

25、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三、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1、重人生这一特征主要是儒家所表现的。传统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是表示对人生、人性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这一特点是中国宗教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浓重的主要因素。2、重践履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都与人的具体行为发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种践履主义哲学,这种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向于个人的修德重行。这就决定了中国哲学讨论真伪问题少,讨论善恶问题多。这种重道德践履的传统,是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发达的原因之

26、一,同时也是道德哲学特别发达的重要因素。3、重和谐除韩非子等少数人外,中国多数哲学家及哲学观念都十分重视合一、相融与和谐,他们虽然已看到物我及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却避免强化这种对立关系,力求达到相互间的和谐一致。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体用如一”、“情景合一”等哲学命题,强调的都是合一与相融。4、重直觉中国哲学强调合一、相融的结果,往往使每一观念范畴与其它范畴都相应合一,因而模糊了范畴之间的形式或本质上的差异,使概念往往缺乏明确的内涵。范畴之间的联系和统一的方面常被夸大,而其差异的一面则被忽视,从而造成一种注重体认的模糊的整体观。这种直觉的认知方法导致了中国哲学知识论的贫弱和道德哲学的

27、发达。(以上2学时)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5周至第周授课时间周二章节名称第六章中国古代教育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2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掌握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重要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古代重要的教育思想;2、难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教学过程知识讲授: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的兴起与奠基舜时即设学官。夏时的“序”成为后来教育的先声。殷商文字进入成熟阶段,正式的学校产生,有大学、小学之分。西周的“六艺”之教。春秋战国时期,

28、私学兴起,齐国的稷下成为各国学术和教育的中心。秦始皇焚书坑儒。汉代的官学和私学,董仲舒及儒家教育思想。2、古代教育的全面繁荣魏晋文化的多元激荡影响了教育的内容,而门阀制对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南北朝时宋文帝开设学馆,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朝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的建立,科举制的实行,中外教育交流。宋代的兴学运动,书院的出现,重视蒙学,教育家辈出。3、古代教育的延续与转型明代广设学校,“科举必由学校”,而书院较有生气。清代教育承袭明制。由于清朝更重科举,致使其学校较之明代更加衰落。鸦片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给封建传统教育当成“立国”的三大要素;礼记.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

29、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辩证观(对立统一观)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育以巨大冲击。1906年科举废除,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上2学时)二、中国古代教育的成就提问:你知道古代哪些教育家?1、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韩愈、王安石、朱熹、王阳明、黄宗羲、颜元。2、中国古代的教育典籍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礼记(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吕氏春秋、论衡、韩昌黎集、王文公文集、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王文成公全书、明夷待访录、四存篇。中国古代大多数教育论著是与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等的论述融合在一起的,儒家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思想的主流。3、中国古代

30、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综合观(大教育观)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孔子把人口、财富、教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孔子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也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内在观(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启发每个人的内心自觉,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自省、自反、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

31、序中的和谐。与外国教育相比,中国古代教育还有一些特点:它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因人因时而异的;不是分科细密的,而是整体综合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术的,而是德智合一的;不是师生脱离、教育与人生实践脱节的,而是教学相长、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的;不是以知识系统为枢纽,而是以人生为枢纽,以一代一代人风的建树和培育为目的。课堂讨论:儒家教育观的主要特点。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6周至第周授课时间周一、周二章节名称第七章中国古代宗教授课方式理论课(4)、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4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尤其是道、佛二教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古代宗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32、。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宗教尤其是道、佛二教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2、难点:古代宗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教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宗教的了解程度。知识讲授:一、中国远古宗教1、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一一意识。过程2、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其中尤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3、远古宗教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祖先崇拜起源于与生殖崇拜,影响了古代哲学,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伦理、政治

33、乃至家庭;其天神崇拜影响了后世的宇宙论和命定论;佛教的灵魂不死、道教的肉体成仙,都能或多或少地在早期宗教中找到它们的胚胎。二、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创始人叫张陵。因入道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一个教派“太平道”,由张角创立。东晋葛洪从神仙方术方面发展了道教,创立丹鼎一系,其代表作是抱朴子。与葛洪同时,“天师道”在江东盛行,至南朝刘宋,发展为“南天师道”。南北朝时,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等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另一大派系为“

34、全真道”,反对符箓,排斥咒术,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功。进入明清,因各方面原因,道教日渐衰落。2、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通过修道,实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如何修炼成仙,道教的不同派别有不同的修养方法。3、道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大,其炼丹的理论与实践翻开了古代化学重要的一页。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气功的源头也在道教。古代文学艺术以及古代民俗等,都深受道教影响。道教是中国文化根柢之所在。三、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者”。1、佛教的基本教义苦、集、灭、道四谛。所谓“苦”即“人生

35、皆苦”、“一切皆苦”。在原始佛教看来,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岸”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或“入灭”,即第三谛一一灭。要获得解脱(入灭),首先必须弄清楚造成痛苦的原因,这就是“集”。弄懂了原因还不够,还须掌握脱离痛苦的方法,这就是“道”。佛教有大、小乘之分。2、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魏晋时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慧远、梁武帝和竺道生。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此期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至此,中国化的佛教形成。3、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对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有深刻影响。

36、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魏晋玄学,先是作为般若学传播的媒介,进而与般若学交流汇合,最后为般若学所取代。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行为方法等方面也明显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诗歌、书法、绘画,无不打上了佛教的深刻印痕。课堂讨论:中国古代宗教的共同特征总结归纳:1、多神信仰,各宗教的排它性不强,融合大于纷争;2、世俗王权的力量始终高于宗教的力量;3、宗教情绪不强烈,忠孝观念及意识远远超过祈求意识形态;4、重现实轻超越,有强烈干预政治的愿望。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7周至第周授课时间周一章节名称第八章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2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选举发展及其伟大成就;掌握中国古代选举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2、难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教学1、教师讲授;方法2、课堂讨论;知识讲授:一、科举制度之前的选士制度教学1、世卿世禄制2、招贤纳士3、察举制、征辟制二、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产生时间2、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课堂讨论:科举制度的功与过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备注:第七周最后一次课(周二)让学生当堂完成一篇小论文,作为本学期评定该门课程成绩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