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16078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家美学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的道是一种无形无相,不可名状的本体,但在无形无相的道中却又蕴含着有形的天地万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遇而不可视,可知而不可触。,“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到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家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对立的成分,如果说儒家美学的主体是以“仁”为核心的“善”为美,那么道家美学中则是以“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真”为美。儒家提倡“仁学”,讲究“礼”,而道家则认为“礼”是一切祸乱之根源,主张取缔一切所谓文明的“礼”,实行无

2、为而治的思想,要顺其自然,不要认为的干预。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儒家思想是以入世的“仁、孝”为出发点进行思考,而道家是以超世的宇宙智慧来思考。因而儒家是古道热肠,道家是冷心静智。 道家思想强调事物运动的辩证统一,认为事物运动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同时,这种转化又是循环往复的,就如同四季更替自然规律一样的循环往复。,在对待既定目标的实现方法上,儒家强调直接的直线式的奔向目标,而道家则是选择逆向式思维,从相反的方向走向目标。即“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儒家强调以文饰之礼和守礼之仁的有为

3、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强调去礼、去名、去奢、去欲的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中的。他不同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家、人的基本单位的经验出发,而是从宇宙一切的最高点“道”的规律看待和思考一切。追求无限的、永恒的美,而不是有限的、短暂的美。,老子美学中直接涉及到美的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此处老子所言之美皆为现世之美,是相对的辩证之美。老子并不是主张追求现世之美,避

4、免现世之丑,而是要超越现世的美丑,追求真正之美。,何为真正之美,从现世之美来看,真正之美是虚空之美,是无之美,而非有之美。“三十幅,共一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器、室正是因为有了虚空之处才成其为车、器、室。 从道的高度来看,真正之美即大美,大美无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实际上,老子所认为的无音之声,无形之象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极高的忘我境界。是一种无饰之饰或无适之适的境界。 理想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为腹不为目”

5、。,在老子看来,现世的东西相对于道而言都是渺小的,人的审美不应当受固于现世之美,否则将会失去人的本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因此,老子的思想是以超世、理智、计算、辩证为特征,是一种被悠久的历史和无情的社会铸造出来的冷酷的智慧之心。他的美的理想则是表现为超世的圣与智,是得天道的平、淡、素、朴。,庄子美学思想,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美学的奠基者的话,庄子就是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同时,庄子还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孔子的仁思想。不过他的仁是自然而然之仁,而不是特意追求之仁。例如,“道泽及万物而不为仁”,即道不特意追求仁却实现了仁,使万物受到了恩泽。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

6、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极高境界。,庄子美学的本质就是“自然无为”,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天地自然之所以为美是因其“无为而无不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处的大美是一种可以令人欢欣鼓舞,奋发昂扬之美,是一种极限之美,是不受事物束缚的最大的自由之美。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定性,一物有一物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关键在于“合天”,就是合其自然之天性。,天地之大美就是天地自然运动本身,是最高之美,是天籁之美。庄子提出了“人籁、地籁、天籁”之说,人籁为人工所为,地籁为自然而为,天籁以自然为基础,但须机缘,不可强求。 “知天乐者

7、,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庄子美学不同于儒家美学中的美是与善的和谐统一,而是追求美是与真的和谐一致,认为凡是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的东西,而不是虚假做作的东西。他的真是指合乎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中包括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需要。也包括世间万物自由发展的需要。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美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是自然生命本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庄子美学中关于美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统一的大美。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 庄子美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排斥现世的形体

8、之美,但更加重视精神之美。也就是说,精神之美高于形骸之美。 卫国人哀骀它奇丑无比,“以恶骇天下”,然,无论男女尊卑之人都喜欢他,愿意和他交往。为何?“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也”。即因其人格精神之美而让人忘记其形体之丑陋。,在追求超越现世审美客体的人格美方面,庄子的思想和孟子极为接近。不过,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入世的圣人、神人,要大而化之之谓圣的圣人,而庄子的理想人格则是超世的至人、真人、神人。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能体纯素,是为真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又乎四海之外”,是谓神人也。,“

9、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庄子思想带有一定的宿命论思想。 庄子美学思想中还指出了美的相对性。“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咸池、九韶之乐,张之于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从上面庄子美学的相对性来看,它不同于现代美学,现代美学所谈的美皆言人之美,把人作为世界的绝对主导,是以人本主义为前提的。而庄子美学所谈之美乃大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既适合人也适合世间万物。 从美的相对性也可推理出庄子美学亦强调美之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因为个体视点的有限性。如果能够上升到“道”的境界,

10、达到一种“通天下一气”的“气”的人的理想状态,则世间万物之美则可一视同仁。,这里的“气”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经常论及的一种极高状态,是一种可知不可见不可触的状态。庄子则进一步把气作为人的生理根本,是人超越具体时空限定性的表现。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以同观之无不同,以异观之无不异”,孟子美学中提及“小五官而大心”,从仁义角度贬低色声味等感官之乐,追求心悦仁义之乐。而庄子继承老子的攻击五官之乐的同时,对于心之乐也存在疑问,进而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气”。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耳、心、气是庄子乐的三个层次,只有达到了气,才达到了道。,庄子美学还指出了美具有超功利性,即提出了“无用”即美的观点。这里的美是庄子美学中合天性的肉体精神的自由愉悦之美。世间万物一旦有用,则具备了功利性,一旦具备功利性就会受到有限的功利目的的束缚,从而不利于生命的自由发展。 这里的无用,并非毫无用处,一无所用,而是去小用,存大用。这个大用就是保全和维护生命的自由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天、道、无、气构成了庄子大美无美的美学观。 “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为腹不为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