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214章.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25030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8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214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214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214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214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214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214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214章.ppt(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主要国家对货币层次的划分理解货币需求的基本含义理解货币需求的决定与影响因素理解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掌握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与意义,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需求第二节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1.货币需求的含义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货币需求的含义传递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二是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

2、货币的需求。,2.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与微观视角(1)当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时,往往从宏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2)当强调货币的资产职能时,通常从微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金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宏观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求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

3、通速度成反比;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公式中:M代表货币必要量;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待售商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2.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1)交易方程式(宏观货币需求理论)费雪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在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假定以M表示流通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MV即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再假定一年内所交易的各种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为P,T即表示社会商品总交易量,

4、因而公式可写成:MV=PT,将公式变形后:M=PT/V此公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费雪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2)剑桥方程式(微观货币需求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A.C.庇古(A.C.Pigou)等人从货币持有的角度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并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予以解释,故又被称为“剑桥方程式”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即:Md=kPY这一方程式中,Md代表名义货币量;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

5、。现金余额说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货币持有方面。马歇尔和庇古认为,人们的财富与收入有三种用途:(1)投资以取得利润或利息;(2)消费以取得享受;(3)持有货币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从而形成现金余额,即对货币的需求。这三种用途互相排斥,必须权衡后作出最佳选择。如果感觉到保持现金余额所得的利益较大而所受的损失较小,则必然增加现金余额。相反,则要减少现金余额。,(3)两个方程式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两个方程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二是以个人持有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透过表象,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交易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

6、货币需求的产物,它表明要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在短期内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常数的情况下,商品交易量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剑桥方程式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要多于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式中,所需求的不只是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还包括发挥资产职能的货币。,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微观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了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着流动性偏

7、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第一,交易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必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持币动机就是交易动机。第二,预防动机。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把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归入一个范畴之内,由这两个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关系,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若以M1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需要的货币量,Y表示收入,L1表示Y与M1之间的函数关系,则:M1=L1(Y),第三,投机动机。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货币和债券。人们持有货币资产,收益为零;持有债券资产,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

8、,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投机性货币需求(也称为资产性货币需求)最主要受利率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若以M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量,i表示利率,L2表示i与M2之间的函数关系,则:。由于货币总需求等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所以货币总需求的函数式是:,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微观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类因素的影响:总财富水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例如,弗里德曼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这个收入是长期收入,即“永恒收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与永恒性收入呈正比关系,由总财富决定的永恒性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

9、大。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大类。这两种财富都能带来收入。非人力财富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与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货币需求函数:,三、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四个)1.收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收入都是决定我国货币需求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收入增长,交易性货币需求也会随之而增长,进而带动货币需求总量的增长。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化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资产性货币需求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物价水平和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和资产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但就我国目前状况来说,物价水平的上升更容易引起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3.其他金融资产收益

10、率(利率)非货币性金融资产收益率越高,资产性货币需求相应会减少,进而使货币需求总量呈下降趋势。,4.其他因素(1)信用发展状况一般来说,信用发展状况越好,货币需求就越小,反之就越大。(2)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先进的金融技术手段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往往能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反之,则增加货币需求。(3)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越健全,预防性货币需求就会减少,进而货币需求越小,反之就越大。,第二节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1.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基础货币(1)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11、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储备货币、发行债券与票据和政府存款。,中央银行的资产:国外资产。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外资产,主要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对政府债权。作为“国家的银行”,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通过采取直接向政府提供短期贷款或购买政府债券等方式向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由此形成对政府的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充当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者”,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方式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中央银行的负债:储备货币。这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负债项目之一,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

12、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等。发行债券与票据。发行债券与票据也是中央银行的一项负债业务。政府存款。作为“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代理收受国库资金,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暂时保留或结余的资金形成中央银行账户上的政府存款。,(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这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基础货币的构成,(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a.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增加;反之,当外汇储备减少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减少。b.对政府债权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央行买入政府

13、债券时,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卖出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减少。,c.对金融机构债权业务与基础货币当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增加时,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时,基础货币减少。由此可见,当三项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增加时,基础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了;反之,当三项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减少时,基础货币量也随之减少。d.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不仅受央行资产业务的影响,也受央行负债业务结构变化的影响。发行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个手段。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在央行负债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基础货币。,2.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存款货币的创造(1)一对概念: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指商

14、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也就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基础货币。派生存款是指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等资产业务活动衍生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第一,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第二,非现金结算广泛使用第三,市场中始终存在贷款需求,(3)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例121:假设A银行吸收到其客户甲100万元的现金存款,从而A银行获得了100万元新增原始存款。有了存款,A银行便有了发放贷款的条件。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15、则A银行针对吸收的这笔100万元的存款保持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应不低于20万元。假设在保留20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后,A银行向客户乙发放了80万元的贷款。客户乙获得80万元的贷款后,立即用支票向客户丙支付80万元的贷款。丙接到支票后,委托其开户银行B银行为其收款。B银行收到客户丙缴来的金额为80万元的支票后,向A银行提示,通过中央银行特设的支付清算系统,A银行将80万元的资金划给B银行,则此时A、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B银行有了80万元的存款后,也会像A银行一样,保留必要的法定存款准备金16万元,将其余的64万元用于发放贷款。假设B银行向客户丁发放贷款64万元,客户丁获得贷款后,用支票向客户

16、戊支付64万元的贷款。戊接到支票后,委托其开户银行C银行为其收款。C银行收到客户戊缴来的支票后,向B银行提示,通过中央银行特设的支付清算系统,B银行将64万元的资金划给C银行,则此时B、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经过转账支付又会创造出新的存款,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本原理。,(4)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如果以R表示原始存款的增加额,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经过派生的存款增加总额,则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D=R1/rd公式可变化为:1/rd=D/R=K,K通常被称为存款派生乘数。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

17、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或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中货币供给量的目的。,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外,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和现金漏损率(c)也是影响商业银行银行存款派生能力的重要因素。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存款派生能力的影响机理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同,也与存款派生乘数呈反向变动关系。现金漏损率就是漏出银行体系的现金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它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一样,与存款派生乘数呈反向变动关系。三项指标增大后,商业银行存款派生能力会减弱。,3、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再解释-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表现为下列公式:Ms Bm Ms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m为

18、货币乘数。该公式表明,货币供给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基础货币B是由央行的业务活动决定的,取决于央行的政策行为。而货币乘数m则与现金漏损率,或者叫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有关。准备存款比率,即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均与货币乘数呈反方向变动。,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层面货币供给创造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存款货币是货币供给量的主体。1.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与意义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

19、实际存在的货币总量。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是分层次统计的。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是指中央银行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进行不同口径的层次划分。目前,各国央行对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都是货币资产的“流动性”高低。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即为资产的变现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手段的能力,实质上反映了货币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能力大小。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意义在于: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统计货币数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和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主要国家对货币层次的划分(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目

20、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货;二是货币;三是准货币。通货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企业或单位持有的现钞,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这部分货币的流动性最强。货币是指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准货币是指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2)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3)日本的货币层次划分(4)英国的货币层次划分(5)中国的货币层次划分目前我国将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实际上讨论的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

21、问题。在经济学中,有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个基本的经济学范畴。外生变量是指这种变量的变动主要受政策的影响,而不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决定。内生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量,它们通常不为政策所控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内外共生性:从总体上看,央行对货币供给量具有相当的调控能力,这说明货币供给量存在着较强的外生性,但这种外生性又不是绝对的,因为货币供给量还要受经济运行中其他经济行为主体行为的影响,因而货币供给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质。,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了解通货紧缩的影响、成因与治理理解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理解国际

22、收支的含义理解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市场供求的影响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与治理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第三节通货膨胀第四节通货紧缩,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关系的一对概念。所谓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与此相反,货币失衡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一国的货币流通,通常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调整恢复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货币失衡有两种形态:货

23、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货币失衡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首先,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其次,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第三,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第四,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 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表现市场供求均衡与否的物价水平波动也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货币均衡作为市场供求均衡的一种反映,其自身均衡对市场供求均衡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离不开利率的调节。例如,在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利率将下降,而利率的下降会增大货币的需求,进而使得货

24、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得以实现。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了均衡,此时的利率水平是均衡的利率水平。,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的概念1、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2、国际收支的特点1)国际收支是个流量概念,记载的是一个国家某一时间段内的对外经济交易状况,具有期限性特点。2)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3)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其所记录的交易包括四类:

25、价值交换、单方面转移、移居、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价值交换。即一国居民向另一国居民提供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等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按复式簿记记账原理编制的统计报表,系统记录一国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各国制定合理的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个主要项目。1.经常账户也称经常项目,反映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明细项目。,1)货物货物项下记录的商品进口和出口的外汇收支。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收支,

26、也称有形贸易收支。出口记入贷方,进口记入借方,其差额称为商品贸易差额。2)服务服务输出记入贷方,服务输入记入借方。3)收入指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所引起的报酬的收支,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本国居民因拥有外国企业直接投资资本所有权、证券和债权(长短期贷款和存款)所有股利、利润和利息收入记入贷方。非居民因拥有本国直接投资资本所有权、证券和债权所得股利、利润和利息记入借方4)经常转移经常转移包括所有非资本转移项目。从本国向外国无偿转移记入借方,而从外国向本国的无偿转移则记入贷方。,2.资本和金融账户(1)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购或出售两项。资本转移又包括投资捐赠和债务注销。

27、资本转移不同于经常转移之处在于:后者经常发生,规模较小,并直接影响捐助者与受援者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前者则不经常发生,但是规模较大,也不直接影响双方当事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购或出售专指不是由于生产创造出来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购或出售。资本项目是按净额记录的。(2)金融项目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是金融项目的三个明细项目。同资本项目一样,金融项目也是按净额记录的。,3.储备资产指一国政府持有,并可随时使用的对外金融资产,又称为官方储备或国际储备。4.净误差与遗漏它是一个平衡项目,当贷方大于借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借方;当借方大于贷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贷方

28、,二、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一)国际收支差额1.贸易账户差额贸易账户差额是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商品、服务进出口之间的差额,等于商品和服务出口商品和服务进口。如果差额为正,称为贸易账户顺差;如果差额为负,称为贸易账户逆差;如果差额为零,则称为贸易账户平衡。2.经常账户差额贸易账户差额加上收益账户差额和经常转移账户差额即为经常账户差额,因此,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3.国际收支总差额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指的就是总差额。总差额大于零,表明国际收支顺差,储备资产增加;总差额小于零,表明国际收支逆差,储备资产减少。,(二)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

29、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对该国的货币供求有着重要的影响。1、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固定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存量的净增长意味着商业银行向市场中投放的本国货币增加,也即货币供给量的净增加。所以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将会增加货币供给。相反,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2)浮动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浮动汇率制度下,因汇率变动的自发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不会长期呈现顺差或逆差的状况,也就不会由此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长期扩张或收缩。,2、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1)贸易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出口大于进口,即贸易

30、账户顺差时,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为了保持汇率稳定,货币当局投放本国货币,外汇储备增加,本国货币需求扩大;反之,本国货币需求减少。(2)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本流入,将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反之,将减少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三)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特别是贸易账户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最为主要。若贸易账户顺差,则会增加一国市场总需求,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会拉动本国产出,增加就业。相反,若贸易账户逆差,则会减少一国市场总需求,会对本国产出、就业水平产生不利影响。,三、国际收支的调节(一)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是通过扩大或缩

31、小政府财政支出、提高或降低税率等措施。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将会降低本国各类经济主体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二)货币政策 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通过调整汇率或利率等金融变量,用以影响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采取提高利率的对策,吸引资本流入本国,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也可以采取让本币汇率贬值的对策,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三)外贸政策运用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行贸易管制。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

32、可以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对出口商品采取出口退税、免税,达到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目的。,第三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指标(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发货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对此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通货膨胀是一种纸币现象,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结果。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动调节货币流量,因此通货膨胀一般不会产生;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方面是纸币流通从技术上提供了无限供给货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可以强制货币进入流通。第二,这里讲的物价上涨不是个别商品或少数几种

33、商品价格的局部上涨,而是各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且,物价的上涨不是暂时的、一次性的上涨,而是一贯的、持续的上涨,有段较长时期的上涨过程。,(二)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我们通常所称的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它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2.批发物价指数这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三)通货膨胀的种类1

34、.按照通货膨胀期间物价上涨的程度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2.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的通货膨胀和隐蔽型的通货膨胀。3.按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等。,二、通货膨胀的成因(一)需求拉动说该理论认为,之所以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各国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了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就导致了通货膨胀。(二)成本推动说成本推动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该理论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

35、续和显著的上涨。,(三)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某些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1、经济部门结构不同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如开放部门劳动生殖道率的增长率较高,而非开放部门劳动生殖道率的增长率较慢,但在国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生殖道率增长较慢的部门的工人往往会要求与生产率增长较快部门的工资上涨率看齐,这就使其工资增长速度快于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2、供需结构在一些国家的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转型,需求结构升级,或者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等,可能存在供需不对称的矛盾。,三、通

36、货膨胀的影响(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可以引起收入的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必然导致某些社会成员受害,某些成员受益。通货膨胀时期,工资收入的增长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因而广大工薪阶层的社会成员,往往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包括企业工人、公司职员、政府雇员、院校教师、部队官兵,等等。那些从利息、租金、稿酬等获得收入的社会成员也将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因为这部分收入并没有随同物价上涨而增加。受通货膨胀损害深度最深的是退休者和老年人。通货膨胀时期,利息、租金收入者遭受损失的同时,它们的支出者则因为以贬值的货币支付利息或房租而实际上增加了收入,所以,利息与房租等的支出者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37、对于处于需求旺盛且是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是产品价格的主动制定者,其产品价格可以伴随着各种成本的上升而相应上升,甚至高于成本上升的速度,因而,这类企业往往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促进论该观点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原因在于:第一,通货膨胀中,工人工资的增长速度滞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因此,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资方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企业利润的提高刺激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第二,通货膨胀中,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伴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相应的增加,在实行累进所得税制的情况下,收入水平的增加会使人们按照更高的税

38、率等级缴纳个人所得税,政府税收收入增加,从而有条件增加货币供给量,形成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有效刺激需求,使投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2.促退论该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具有减少产出的效应。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管理,从而削弱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导致正常融资活动的瘫痪。第二,较长时间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从而迫使资金流向生产部门的比重下降,流向非生产部门的比重增加,不利于经济发展。第三,通货膨胀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到破坏,扰乱价格体系,使价格信号失真,资源配置失调,削弱

39、经济的活力,3.中性论该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质上不产生任何影响,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因为,公众存在合理预期,在一定时间内他们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这种调整会抵消通货膨胀产生的各种影响。我国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存在于开始阶段的短题意内并且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特别是总供求基本平衡或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货膨胀的不良影响极大,危害而广,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都有破坏性的作用。,四、通货膨胀的治理(一)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就是,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

40、证券等政策操作来减少货币供给量,使得通货膨胀得以缓解。(二)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特别是针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来讲,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即:缩减政府支出,减少政府购买与投资,进而减少社会总需求,使得通货膨胀得以缓解。,(三)实施适当的收入政策1、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2、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3、强制性限制(四)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经济变量的名义价格,而使其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保持实际值不变。1、利率指数化即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名义利率,以保持实际利率不变,使利率可以最优配置资本资源。利率指数化应用较为广泛。2、工资指数化3、税收指数化,五、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其一,“体制转轨说”

41、。其二,“结构说”。其三,“人口说”。这种理论认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用较少,尤以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资源的缺乏导致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第四节通货紧缩,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判断标准1、通货紧缩的含义: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2、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物价水平是否持续下降。,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中的物价水平的下跌似乎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效用,给其带来一定好处,但从长远来看,持续的物价下跌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投资看,实际利率的提高使企业减少投资,投资减少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应会缩减,雇佣工人的数量将减少,

42、整个社会表现为产出下降,经济萧条,失业增加。从消费看,物价还会下跌的预期使人们减少即期消费,消费不足,经济运行陷入衰退。,三、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一)欧文费雪的债务通货收缩理论(二)费里德曼等从货币角度解释通货紧缩的成因(三)波特尔等从供给角度分析通货紧缩的成因(四)克鲁格曼从需求角度对通货紧缩成因的分析,第十四章货币政策,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货币政策的构成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中介指标的作用及选择标准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第十四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

43、指标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传导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第一节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一)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通常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二)货币政策的特点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任何现实的社会总需求,都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

44、标相一致。(一)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早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政策目标。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突然间价水平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显著的或剧烈的波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物价水平是指物价总水平,而不是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的波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属正常现象。,(二)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的且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工作,通常以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实现了充分就业,就意味着各种资源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运用,经济发展是正常的。充分就业并不是简单地等于百分之百的

45、就业。,(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情况。,(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在开放型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货币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则会对经常账户产生重要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汇率等操作实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三、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一)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有矛盾的一面)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大货币

46、政策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投资。投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的实现没有们明显促进;投资增加过多,一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会诱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只能以牺牲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为代价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反则反之。,菲利普斯曲线,(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二者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间具有一致性。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规模,

47、生产规模的扩大伴随就业的增加,进而带来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三)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有矛盾的一面)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间具有矛盾性。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同向变动关系,则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反向变动,存在矛盾性。经济的增长必然要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四)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具有一致性)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五)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

48、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确定该项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在于:(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相互冲突(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法定存款准备

49、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一样,这样会使某些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存款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

50、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利率,会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上升,这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第一,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第二,反映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意向,产生一种告示效果,商业银行会相应提高对客户的贴现利率和放款利率,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2)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规定与调整再贴现的资格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