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案10.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5494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往事依依》教案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往事依依》教案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往事依依》教案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往事依依》教案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往事依依》教案10.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往事依依教案10教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36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提高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处理时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3、突破: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 2、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教学步骤及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学生活动 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板题:往事依依) 2、走进作者 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二、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遇

3、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意思的词语把它标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注意学会使用工具书。 师生着重辨析“泊”:p(解释为“湖”)b(解释为“停泊”) 2、请同学读课文(一人一节),其他同学在听读的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读课文。(师正音、评价朗读) 讨论课文内容 明确:文章写了作者对小时候几件事情的回忆。 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段落。(第一节) 齐读第一节。 3、“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那么,作者写了哪几件事呢? 请大家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活动 明确: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三、赏析语言 1、一

4、篇好的文章,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共2 学生活动 2、文中引用了很多歌咏祖国风物或者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现在,我们来弄清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资料 你知道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能不能背出其中的一两句? 学生活动 3、大家积累了很多诗句,希望能继续保持读诗、背诗的好习惯。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学生

5、活动 (小结)我们在品析语言时,不妨多揣摩一些词语的意思,辨别句子的修辞,或者领悟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4、自选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话读一读。 四、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活动(板书)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你读过哪些课外书?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书的大概内容或书中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活动 3、今天,我们走进了于漪老师的少年时光,赏析了优美的语言,也懂得了要读书的道理。我想,只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就能明做人之理,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那么,你准备怎样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呢?请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注意要和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想结合。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水浒传启示: 忆诵千家诗热爱自然、生活、祖国 听南乡子多读书、读好书 赏南归明做人之理 练习设计: 课外阅读千家诗,背诵其中你最喜欢或者最受感染的几首,准备在班级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要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赏析美的语言,并能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教学中运用想想、读读、说说、背背、写写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品味语言,感悟道理,课堂的效益达到了最大化。共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