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可编辑).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70048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可编辑).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 城市 高 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n Urban High Density 学科专业 :建筑 设 计及其理 论 研 究 生:王 欢 指导教师 : 荆子 洋 教授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 二零一二 年十二 月独创性声明本 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和 取 得 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2、也不 包含为获得 天 津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 津大 学 有关 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天津大学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索, 并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

3、名:签字日期:年 月 日 签字日期:年 月 日 中文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 人们 越来越重视人性化的学习理念, 注重学生全面 的发展。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 的自身成长, 但同时也对中小学 校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伴随着城市 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中小学建设正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 , 然而, 处于高密度城 市环境下的中小学校面临着严峻的形 势, 城市建设用地不足, 适龄学生入学规模增大, 校园周边城市环境复杂等 , 这些问题 极大的限制了 中小学校的发展。 因此, 在有限的建设用地和资源条件下, 如何实现高效、 合理 的功能组织和空间设计, 适应素

4、质教育 发展 的 需 要 , 在 满 足 当 前 社 会 教 育 需 求 的 同 时 又 能 适 应 未 来 城 市 发 展 的 需要,是对城市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在研究 国内外 中小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分析国内外校园建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通过对国内中 小学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 总结目前我国中小 学校园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结 合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学校建设面临的问题, 提 出了城市视角下中小学发展的适应性策略和原则, 从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与城市高密度环境相适应的一些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 以求缓解城市中小学校发展来自城市的压力,创造适应学生全面成长的校园环境

5、。 在本文最后一节, 分析 现阶段城市中小学发展现状, 总结制约其发展 的相关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结合设计实践项目胶州市振华中学设计进一步探讨适应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中小学校园发展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关键词 : 城市高 密度 中小学建筑 集约化 空间 ABSTRACTAs education progresses in modern China,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Carrying ou

6、t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revolution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s strongly prompted th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elpful for the growth student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Meanwhile, this also implie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design and planning for the campus o

7、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With urban cities develop rapidly, the construction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ave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while also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e high density of urban environment: insu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area, increasing number of

8、 students of the right age to go to school, complex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round the campus, etc. which all strictly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herefore, how to organize the function and spaces efficiently and reasonably to both meet the need of quality education now

9、aday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the requirement and challenge to the designersFirstly,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campus in and out of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

10、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construct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Secondly, consider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high density in urban city, it put forward some adaptive strategies and principles to the developm

11、ent of the campus of overall urban planning ,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up some suitabl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both levels of campu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aiming to relieve the stress brought by urban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ealthy campus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In the end, anal

12、ysi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city at this stage,and summary the related factors to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and outlook on its future development.At last combining with the project of Zhenhua Middle School in Jiaozhou city,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desi

13、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 high density of urban city KEY WORDS :Urban high dens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buildings, Intensive, Space目 录第 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对象1 1.1.1 研究缘起 1 1.1.2 研究对象 2 1.2 目的和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3 1.3 研究概念界定4 1.3.1 城市密度 4 1.3.2 集约化校园4 1.3.3 空间 交往.

14、5 1.4 论文结构. 5 论文结构框架5 第 二章 中小学教育与 校园建筑发展及经验总结.7 2.1 中小学教育及其发展的趋势7 2.1.1 中小学教育及其特点. 7 2.1.2 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8 2.2 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发展及其现状9 2.2.1 中外中小学校园的发展历程. 9 2.2.2 我国城市中小学校园建设现状分析13 2.2.3 当前城市中小学校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16 2.3 教学体制的改革是我国中小学校园发展的关键. 17 第 三章 城市视角下中 小学校园发展的适应性策略与原则.19 3.1 城市中小学发展面临复杂的城市环境19 3.2 城市高密度下中小学

15、发展适应性规划理念 20 3.2.1 中小学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设计 20 3.2.2 规划合理的学校规模21 3.2.3 集约化理念的校园规划. 23 - i -3.2.4 突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 24 3.2.5 面向城市、社区开放的精神25 3.3 城市高密度下中小学发展的策略与模式. 26 3.3.1 异地新建. 26 3.3.2 建立分校区 27 3.3.3 原址改扩建 27 第 四章 城市高密度下 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30 4.1 城市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的特点. 30 4.1.1 高效复合的功能组织30 4.1.2 紧凑丰富的校园空间结构 32 4.2 城市中小学校园规划原则

16、. 34 4.3 城市高密度下中小学校园建筑布局形式及空间特点36 4.3.1 完整的单栋建筑. 36 4.3.2 建筑综合体 38 4.3.3 建筑群体. 40 4.4 城市高密度下中小学校园多样性空间营造策略. 43 4.4.1 对土地进行立体化开发利用43 4.4.2 化整为零. 46 4.4.3 不同层次的领域空间46 4.4.4 强化空间围合47 4.4.5 柔化建筑边 界48 第 五章 城市高密度下 中小学校建筑与空间环境设计.50 5.1 城市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的新特点和新趋势50 5.1.1 建筑功能的不断完善50 5.1.2 建筑形式的集约化 51 5.1.3 重视特色鲜明的

17、建筑形象 51 5.1.4 注重用建筑的手法创造积极的活动空间 53 5.1.5 积极采用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 54 5.2 城市中小学建筑空间特性. 60 5.2.1 丰富的空间层次. 60 5.2.2 建筑空间的复合化 61 5.2.3 建筑空间的灵活性 62 5.3 集约化理念下中小学建筑空间的建构64 - ii -5.3.1 室内教学空间64 5.3.2 公共、交通空间. 70 5.3.3 生活空间. 75 第 六章 城市 高密度 下中 小学 校园发 展现 状与展 望76 6.1 现阶段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中小学校园发展现状. 76 6.1.1 先验单一的校园设计理念和建设模式. 76 6

18、.1.2 经济条件的限制. 77 6.1.3 现阶段教育体制的影响. 77 6.1.4 现有相关规范的制约77 6.2 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中小学校园发展展望. 78 6.3 设计实践 ?胶州市振华中学校园设计. 78 6.3.1 设计背景与设计理念78 6.3.2 校园布局与功能分区79 6.3.3 校园空间的营造. 84 6.3.4 校园形象设计84 6.3.5 结语 86 参 考文 献87 致 谢90- ii - 第一章 绪论 第 一章 绪论 “学校之初, 是一个人坐在一棵大树下, 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是教师, 他为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 这 些人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学生。 这些人请求让他 们的孩子也

19、1听这个人讲授,一些空间设立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学校。 ” ? 路易?康 1.1 研究缘起 和研究 对 象 1.1.1 研究 缘 起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 经济、 文化日新月易 地发展, 对于人才的培养国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 育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心, 因此 国家将教育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 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 21 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 在这个大背景下, 城市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加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加 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剧增, 为城市适龄 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

20、境条件成为城市的紧要责任。 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不能满足素质 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教育观念、 教育 结构、 教育体制、 教育 方法、 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距离发达国家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需要在校园设计理念和设计规范上有所创新。 同时由于深刻的历史、 社会、 经济和文化原因, 地处城市中的中小学都位于狭窄的城市空间中, 且面临着诸如 校园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 校园建筑陈旧, 校园空间层次单调, 学校教学环境封闭、 周边环境杂乱等问题。 现有学校建筑在空间、 环境、 功能等诸 多方面无法适应新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的 城市 中

21、小 学 学 校 建 设 正 步 入 一 个 新 的 高 速 发 展 的 建 设 时 期, 为 了 满 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除新 建中小学设施外, 原 有 城 市 中 小 学 也 在 进 入 改 扩 建 的 高 潮中, 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都有所提升 。 但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各项建设的不断推进, 城市用地日益紧张 , 市中小学建设也受到 城市用地的1引自,李大夏, 路易?康一一国外著名建筑史丛书 第一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 - 1 - 第一章 绪论 限制, 校园建设用地不 足极大限制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改善, 然而 城市人口的增长, 对基础教育设施 的需求在数

22、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 无疑给中 小学建设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从现有一些城市中小学校园建设情况来看, 无 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在方法上基本停留在以往落后的模式和水平上, 校园单调平淡且没有创意, 很少带着一种预示 未来的眼光来设计中小学校园, 很少强调用创 新的方法来对待教育问题并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校园设计中, 一些校园规划设计只重视做表面工作,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指导,缺乏对科学人性化的考虑和尊重 1.1.2 研究对象 1)研究主体 中学和小学作为 国家基础教育结构的组成部分, 是未成年人身心成长及体验社会生活的教育场所, 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开始, 因此, 中小学校园 对适龄儿童的成

23、长教育至关重要。 小学和中学所涉及群体教育年龄段有所区别, 通常, 小学是针对年龄在 5-11 岁之间的孩子,小学校园规模较小,分布在居民区附近;中学学生年龄在 12-18 岁之间, 包含初等中学和高等中学两个阶段, 中学校园的规模较大,有些综合中学包含小学部分。 城市中小学是分布在城市中, 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小学校, 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设施, 对城市发展、 社会构建有着深远意义, 其空间布局也受到城市经济、 社会、 文化、 用地和 人口等影响因素的影响。 因此, 需要结合社会经济、 人口密度、 学生来源、 交通 等因素 制定合理的中小学 校规划布局, 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24、。 依据中小学建设规模, 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 最大限度利用好教育资源, 服 务学生。 城市中小学的 布局规划除了满足当前教育的需 求,还应该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反应。 本文研究的对 象就是分布在城市中, 其校园发展和教育基础设施更新深受高密度城市环境的限制的中小学校。 2)研究范围 城市密度下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包含以下几方面具体内容; (1) 城 市视角下中小学发展的适应性策略与原则;城市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应顺应城市发展,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等方面满足未来城市基础教育的需要, 同时, 当前城市复杂的环 境,也 需要针 对 中小学 发展建 设中面 对 的城市 问题提 出相应 的 解决策 略。(2

25、) 城市密 度下中 小 学校园 总体布 局和校 园 空间的 设计; 城市环 境 下中小 学校园呈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 来应对建设用地不足 的压力, 本文的研究集 约化理念下校园各个要素组织安排的基本方式, 集约紧凑的校园布局方式下建筑组织形式及相应的校园空间的特点及营造策略。 (3) 城市密 度下中小学建筑和空间环境设计;包含学校建筑功能组织和建筑类型及形式的发展特点, 以及集约化理念下学校建- 2 - 第一章 绪论 筑的空间特性及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城市高密度环境下中小学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其目的如下: 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市中小学的发展建设与

26、城市规划发展息息相关, 受到来自城市人口、 交通、 用地、 经济 等各方面复杂环境的影响。 通过研究城市各方面因素对城市中小学规划布局的影响, 探索 高密度城市环境下 城市中小学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 寻求既满足 城市发展需要, 同时适 应城市未来发展变化的校园规划和发展模式,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用地日趋紧张, 现有城市中小学都不同程度面临着学校用地不足, 资金紧张, 学生活动空间少等现实问题。 通过研究国内外优秀中小学校规划设计的实例, 从校园总体布局、 校园空间的营造、 建筑设计 与空间建构等多方面总结适应当前中小学发展的适应性规划设计原则和策略, 探索

27、集约、 紧凑的校园布局方式,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塑造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品质的校园环境。 研究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教学 模式的变迁, 并结合现阶段 国内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探讨 素质教育理论 推行与教学模式改变对 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影响,总结城市高密度环境下 中小学校在建筑功能与空间设计上的新特点。 1.2.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及特点的把握, 探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中小学校园的发展的适应性策略, 使城市中小学校在建设用地有限的前提下, 通过综合组织学校的各种功能和复合空间的设计, 形成紧凑、 高效的集约化校园模式, 解决当前 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对紧缺,

28、 而资源利用效 率相 对低下等矛盾, 以其实现校园提高 教学品质, 满足素质教 育和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校园设计, 同时, 通过研 究中小学校园规划的远景设计, 寻求既满足当前社会教育需求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和城市发展需要的校园设计模式和策略。 - 3 - 第一章 绪论 1.3 研究概念 界定 1.3.1 城市密度 城市密度常常用来揭示城镇人口与城镇 土地面积之间的关系, 它客观反映了在一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分析城市密度的公式为:其中,PD 为城市密度 ;UP 为市辖区人口, 代表人口城镇化的规模 ;BA 为市2辖区建成区面积,代表 土地城镇化的规模。 通过公式我们了解到城市

29、 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面积是影响城市密度的两大因素, 高密度的城市往往会出现城市用地比较紧张,城市比较拥挤的局面 。 当今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空间的密度也逐渐增大, 越 来越多的 城市朝着紧凑 和高密度的方向发展。 主流观点认为, 现阶段适当提高城 市的密度, 紧凑发展的 城市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能源运行成本, 同时能减少人们对于私人汽车的依赖, 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 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但相应的也产 生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高密度城市的城 市空间不足,城市用地变得越来越紧张, 给城市公共服务设 施带来极大的压力。 文 中所提的城市密度就是要表达 高密

30、度城市环境下城市 用地紧张,城市空间不足这一层含义。 1.3.2 集约化校 园 城市中小学校园 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基础教育设施, 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中小学校园的集约化设计是针对现阶段城市密度下城市 用地有限, 中小学校园建设 用地不足的困境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 针对长 期以来中小学校园建设重量不重质, 粗放式发展的倾向所 提出的对应策略; 它 有 助于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整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以及 教学质量的提高。 城市中小学校园集约化设计的适应性策略 着眼点在于通过对土地的高效利用来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 它包含良性的对土 地多样化集约式使用、 复合连续

31、性 的空间等多重意义, 需 要保证保证校园紧凑度与多样化的统一, 其核心是通过对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来 提高单位面积的使用强度和产出效益, 用较高的校园密度、 丰富的空间 肌理、 较为集聚紧凑的公共空间刺激师生之间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 创 造 适 合 学 生 成 长 的 多 样 化 的 校园空间。 2范进, 城市密度对城市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中国经济 问题 ,2011 年 06 期 - 4 - 第一章 绪论 1.3.3 空间 交往 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 判断力以及 完善的人格。 因此, 需要创造条件, 促使青少年

32、与外界相互作用,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培养责任感以及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 将 “交往” 定义为: “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产生 的那种 建立和 发 展相互 接触的 复杂和 多 方面的 过程” 。交往 就 是人与 人之间通过在物质上、 情感 上、 观念上和语言上的 沟通与交流 来获得信息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 “空 间”是 一 个具象 的实体 , 是人 们 进行各 种交往 活动的 场 所,人 的交往行为都是在空间中表现出来的, 不可能脱离 空间而存在。 交往行为 在空间中呈现, 空间也可以对交往行为产生影响。 教育、 空间、 交往行为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

33、) 空间会对交往行为产生影响 ; 空间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的作用, 在不同类型的空间下人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如在 开敞的公共广场、 私密 亲切的角落空间、 热闹的游戏场所 、 静谧的图书馆与美术 馆等具有不同空间特性的空间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也有不同的呈现, 因此空间极大的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的发生以及方式。 (2) 交往 行为的需要创造空间; 交往行为的发生, 有些是计划性的,有些则是偶然发生的,其行为只有在相应的空间环境中才能 进行有意义的表达。因此, 人们观察、 积累交往行为发生的条件, 用经验、 知识来设计对交往空间具有良好引导作用的积极空间,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 在中小学校园中, 交

34、往行为对学生来讲是学习方式的一部分, 学生之间广泛有效的交往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学校建筑设计 中, 应通过对校园及建筑空间环境作为媒体, 创造学生之 间、 学生与学校建筑之 间广泛的交流。 1.4 论文结构论文结构框 架- 5 - 第一章 绪论- 6 -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与校园建筑 发展及经验 总结 第 二章 中小学教育与校园建筑发展及经验总结 2.1 中小学教 育及其 发 展的趋势 2.1.1 中小学教 育 及其 特 点 “我国现有教育体系 主要 包含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部分内容。 本文所讨论的 “中小学” 指的是基础教育小学、 中初和高级中

35、学3范畴。 ” 中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从萌芽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一环, 是未成 年人身心成长和积累知识的重要环节, 对国家 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育分为小学和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部分, 前者属于九年制 义务教育的范畴。 中小 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前面性和义务性的特点。 1)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主要是指为未成年人提供 适应未来学习、 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性教育, 是一种具 有普适性 素质教育。 各 国的中小学教育依据各自具体的国情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年龄上的设定。 我国的中学教 育和小学教育都是基础教育,为培养

36、有理想、有文化、 有道德、有纪律的 国家公民打下坚实的 基础。 2)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中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 面向全体适龄青少年的基础 性教育, 它应当 不仅仅是为培养特定的技能或某一方面能力打基础, 应该提供 全方面的综合性 素质教育。 在我国 宪法中明确 规定了 “国家培养青年、 少年、 儿童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面 全面发 展” 。 因 此,中 小学教 育 的全 面 性 体现 在重视 适龄青 少 年 在身 心成长、 道德品质发展 、 心 理素质发展 等方面的培养。 对全体青少年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关系到今后中华民族素质能否得到提升,意义重大。 3)中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目前, 小学

37、和初中阶段属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 , 国家通过宪法保证全体公民不分性别、 出身、 民族种族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 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 加大对 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来提升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与品质, 保障公民享受教育的权力。 3近期建成的中学校园开放空间设计探究,仲利强, 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4.05- 7 -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与校园建筑 发展及经验 总结 2.1.2 素质教育 是中小 学 教育的发 展趋势 “中小学生教育要由 应试教育 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 活泼地发4展。 ” 1)素

38、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 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 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 注重形成人的健5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 ” 大力提倡素 质 教 育 是 为 了 应 对 当 前 应 试 教 育 和专业教育的不足而 做出修正的需要, 它重 视 人 的 主 体 性 和 人 的 发 展 的 相 对 完 图2-1a 素质教育 图片来源:/0. 整性。 如图 2-1目 前 素 质 教 育 并 没 有 一 个 明 确 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 以下不同角度的表述来认识一下素质教育的内涵: 强调学 生 是 校 园 的 主 体 , 尊 重 学

39、生 的 主 体性, 要求对适龄 青少年的特征和身心发展过程充分了解, 重视学生个别的差异性。 应避免强迫性指导的教学方式, 施图2-1b 素质教育 以协助儿童及青少年自然成长; 注重图片来源:/. 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重建立健全的人格, 素质教育通过有效的措施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并注重其形成健全的性格, 积极向上, 对生活 充满热情和自信心, 及对其他个体的最中国。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文化政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社会处 于快速的变革中, 相应 的 社会组织机构及运作方式 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素质教育的提出 正是通过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

40、的个体来 顺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2)素质教育的特征和作用 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 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教育。 强调 “教育机会 人人均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中发19933 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3 年 2 月 13 日印发5林业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对策,金鸣娟, 中国林业教 育 ,1997.07- 8 -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与校园建筑 发展及经验 总结 等” 的原则, 它不是一 种选拔性的教育, 而是力求 全体适龄青少年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 学生 德、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 展 , 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强调 学生 创新精神

41、和 实践能力 的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较强自主创新精神和生活实践的能力, 更好的顺应社会环境, 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 强调学生自我学习以及 自我发展等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进步服务。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 全面认识和正确 把握其内容和内涵, 才能 在国 内 有效地全面推动和实施素质教育, 进行教育 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并创造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环境, 从校园、 建筑、 空间、 环境等多角度出发建立适应新时代学生全面成长的校园环境。 2.2 中小学校 园建筑 设

42、计发展及 其现状 2.2.1 中外中小 学校园 的 发展历程 1)国外中小学 校园建筑发展的概况 近现代中小学教 育起源于西方, 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经过几个世纪的改革发展积淀了许多成熟的经验, 同时中小学校园建筑也形成了较为先进的体系。 对于中小学教育, 他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人性化的学习理念, 注重学生 综合能力的培养, 重视 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全面成长,并将这些理论和新思想融入到校园建设中。 (1)工业革命前的教育与学校 苏格拉底是西方教育体系的最早起源,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为现代学校从事教育 的学科 奠定了 基 础, “ 柏

43、拉图 在理 想 园提 出了人 终身教 育 过程理 论,并且明 确阐述 了教育 的 意义、 本质、 目的和 作 用等问 题。 ” 中世纪 时 期的儿 童教育, 有明显的宗教性和封建色彩, 教会几乎垄断全部的文化教育。 此时并没有独立的教育建筑业类型, 往往结合在如教堂、 住宅等其他的建筑类型中。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唤起了人们精神上的觉醒,使教育从教会的垄断中解放出来, 使教育范围 不 断扩大化。 这一时期 的教育得到大发展, 学校不断拓展授课范围, 除了继承原有的宗教道德教育外, 还注重进行勤奋、 勇敢、 钻研、 进取等世俗道德教育, 并 且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综

44、合素质的培- 9 -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与校园建筑 发展及经验 总结 养。 十七世纪捷克的伟大教育家考美纽斯在 其 大教学论 中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 主张普及初等教育, 采用班级授课制度, 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 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的观点, 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基 本教育体系, 引发了人 类教育事业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2 ) 现 代 工业 化 教 育模 式 与 校 园 建设 在西方工业化社会大发展时期,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 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教育需要, 产生了现代工业化教育。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快速有效的为人们提供教育成了当时教育首要任务。 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具有 明确的目的性较

45、强图2-2 克利夫兰小学 的计划性、 系统性, 班级授课制度成为当图片来源: 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 时最典型的教学组织方式, 依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 学校按不同的专业设置学科进行授课, 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封闭式的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 校园规划设计是按学校 需要的规模将一系列标准功能区进行排列, 配上相应的教学附属空间而成。 1900 前 的 学 校 建 筑 多采 用 集 中 式 的图2-3 Skokic 学图片来源: 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 布置方式, 以教室为基本单元, 普通教室围绕在中央大厅的四周布置( 如图 2-2),室内的通风和采光很差。 之后一段时间, 由于教

46、学方式改变和解决通风、 采光的需要, 学校建筑采用围绕室外中庭布置教室的方式( 如图 2-3),这种布置方式具有很多优点, 节省占地面积, 通风采光良好, 比较方便照顾学生等。 受现代建设风格的影响, 中小学建筑图2-4a Crow Island 小学图片来源: 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 设计成若干独立部分 的分散式布置方式的出现,促进了校园建设方面的革新与进步。如 1940 年建成的位于 伊利诺伊州的 Crow Island 学校 ( 如图 2-4 ) , 采用朴素的建筑材料, 新的建筑布局方式利于- 10 -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与校园建筑 发展及经验 总结 学校的分期建设与施工, 依据不同的年级划分区域, 便于独立管理, 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按班级划分活动空间。 (3)开放的教学空间 20 世纪 60 年代,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原有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空间暴露了许多问题, 编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逐渐显露了其局限性。在这个历史条件下,西方中小学 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 的变化,建筑师热衷于探索 新型校园建筑和教学空间。 世界很多地区尤其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小学积极实践开放式教育的教育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