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3299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报告.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化学原料药行业年度研究号:TX2002-10310109001,2002 年 6 月 17 日,分析师:陈晓珊01084533151-联系人:赵松娴010-,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分析报告化学原料药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化发展方向,我国原料药生产虽大非强,政府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产业格,局巨变中,投资机会凸现。大宗原料药产业转移,是提升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契机,力争成为无可争议的医药制造世界中心。小宗原料药:研发、柔性制造是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已融入跨国公司大产业链中。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是对抗印度模式的有力武器,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跳跃式发展的基础。国内现有的几大品种:青霉素、维生素等仍以

2、低档产品为主,产业形势严峻,合资、重组将是今后的发展主旋律。我们认为鲁抗医药、哈药集团、天药股份、浙江医药、海正药业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分析师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客观、公正。文中任何观点和建议仅供参考,据此投资引致的任何后果,概与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及分析师无关。本报告为非公开资料,仅供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客户使用。1,P3,P4,P7,3.2,中国化学原料药投资分析报告,目,录,上篇 化学原料药的“两重天”1.大宗化学原料药的“一重天”:长夜将明1.1 大宗原料药:用途广泛、发展稳定1.2 大宗原料药如何“重焕青春”1.3 生产技术是大宗原料药的核心竞争力1.4 大宗原料药的产业链分析1.5

3、 大宗原料药的销售模式2.小宗化学原料药的“一重天”:艳阳天3.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大趋势,3.1,全球原料药的产业转移印度模式:创新导向,塑造中端产品的优势,冲击高端市场,下篇,国内相关产业和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P11,1.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产业发展2.几类化学原料药的市场分析2.1 青霉素系列原料药2.2 维生素 C 原料药2.3 维生素 E 原料药3.相关上市公司的推介3.1 鲁抗医药(600789)3.2 哈药集团(600664)3.3 天药股份(600488)3.4 浙江医药(600216)3.5 海正药业(600267),2,P11P12P16,上篇 化学原料药的“两重天”,医药是高

4、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又是现代社,会中永远的朝阳行业,也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化学原料药是医药的基础产业,目前全球,生产的原料药多达 2000 余种,市场规模已由 1996 年的近 100 亿美元上升到 2000 年的 130,亿美元,每年以左右的速度递增,基本与医药行业的增速相符。,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大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 22市场份额,有 60 多种化学原料药(以大宗产品居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医药行业“十五”规划可以看出,从事优势化学原料药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将受政府产业政策,倾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5、显示,2001 年化学原料药工业总产值 923 亿元,同比增长 17.57,出口 1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9.4,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总额的 48.2,化学药品出口总额的 94。2002 年第一季度化学原料药的增长喜人,产销率达到了 104.2,库存下降了 8.3,4 月份产量同比增长 9.78,今年累计增长 13.00,超过中成药产业,位居医药行业,之首,预计这种增长势头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直至世界产业格局达到新的平衡,而中国将,是其中获益较大的地区。,众所周知,原料药虽然种类繁多,但一般从市场规模、生产工艺等来划分为两大类产品,群:只有青霉素、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和维生素 C、E 等几十种

6、原料药的交易量比较大,交,易额超过亿美元,属于大宗原料药市场;而其余绝大多数品种属于年交易量在百吨以下,单,品种销售额不超过 100 万美元的小批量、多品种的小宗原料药市场。,实质上,这两大类产品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子产业的不同发展趋势:大宗原料药,,长夜苦熬,初见曙光;小宗原料药则多是阳光普照,风景无限好。在这截然不同“两重天”,的生存条件下,相关生产企业的发展也有迥然不同的方向、轨迹。8020 原则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我们通常所谓原料药一般都是指大宗原料药,却贡献了少数的利润,而,常被忽略的小宗原料药,却贡献了大部分了利润。我们认为世界原料药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化发展方向,

7、决定了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企业的发展战略。,1、大宗化学原料药的“一重天”:长夜将明,1.1 大宗原料药:用途广泛、发展稳定,大宗原料药是工艺成熟、需求量大的非专利名药,如最传统的抗生素、维生素、镇痛息热等三大样,都属于临床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适用症广泛的通用名药产品,市场稳步增长,与国民的基础医疗保障密切相关。由于受到医疗保险机构及消费者保护组织等的制约,普遍要求降低药费负担,减少专利药的滥用,增加通用名药的消费,美国、欧洲的非专利药市场份额稳步上升,已分别达到了 47和 53。我国的青霉素系列产品在抗生素类原料药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 15.3%提高到 1999 年末的 20.3%,其中

8、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已逐步完成替代进口的任务,成本下降,日益成为新的主力军。,OTC(非处方药)原料药市场日益增长,目前大概为 20 亿美元,成交额超过 5000 吨的,大宗原料药包括扑热息痛、乙酰水杨酸、布洛芬、萘普生和愈创木甘油醚等等。,大宗原料药的主要用途除了药用外,很大一部分还用于畜牧业等相关行业。随着相关产,业的增长,也带动了大宗原料药的增长。,药品是生产、质量要求极高的特殊产品,药用原料药一般属于高端产品,如医药级维生素的生产都掌握在罗氏、巴斯夫公司手中,而我国的维生素产品属于低端产品,只能用于饲料产业。,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但主要生产大宗原料的低端产品,主要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利润

9、微薄,产业结构单一。在“以质取胜”的市场竞争中,数量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制胜因素,一旦跨国公司从利润丰厚的高端产品开始,发动价格战,对我国的低端产品的生产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几次青霉素大战、VC 大战,充分显示了这种竞争格局的残酷和无奈。但跨国公司在其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也意识到双方的依存关系,如果摧毁了基础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必将也直接动摇其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在其产业布局、调整和转移中,与配套生产企业形成“双赢”局面,才是长期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原料药绝对是出口导向型产业,除了抓住在产业转移中的机遇,加强在全球产业链中“制造生产”的优势地位,适度调整战略,向内挖潜,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10、,必能铸造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如我国是饲料生产、销售大国,伴随畜牧业的发展,必定推动维生素添加剂等产品的增长。,1.2 大宗原料药如何“重焕青春”,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可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阶段产品的特,征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竞争重点。,大宗原料药由于一般都是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产品,价格是最敏感的因素,同时,由于生产成本比较高,属于规模效益非常显著的产品,为了获得必须的规模效益,生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型企业具备相当强的生产优势、市场地位,基本已获得了垄断地位,可将利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反过来,又对价格有了一定的调控能力。如青霉素生产,国际,4,上集中在欧洲、中国、印

11、度三地,中国占据了 30份额,青霉素的“四巨头”,达成了产业联盟,联手调控生产、价格。而荷兰的 DSM 一家公司就占有 30市场,由于技术优势显著,,直接造成了欧洲其他厂家停止了青霉素的生产,改变了全球的供求关系。,通用名药的市场需求趋于稳定,竞争对手增多,各厂家的产品质量也趋于稳定,价格、品牌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因素。厂家为了尽量延长利润收获期,可采用转移市场、推出新品等措施,从而推动产品进入新一轮周期发展。这样,又造成大宗原料药产品“老树开新花”,产生了一定的分化,不断通过研发、技术进步,创造出盈利好的新产品,如青霉素的升级产品,头孢系列不断推出新品,使老产品青霉素又焕发出青春。,1.3 生

12、产技术是大宗原料药的核心竞争力,大宗原料药生产存在极强的规模效益,市场集中度高,生产商必当具备很强的技术实力,核心竞争力是工艺技术水平,它决定了产品的成本和质量。谁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就可使产品收率、质量各项技经指标提高。天津药业凭着独家拥有的先进工艺,将欧洲的塞米松挤出亚洲市场,在世界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突破性的技术进步,将对产业竞争格局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青霉素最大的生产商DSM 公司 1998 年开始建设酶法生产 7ADCA 生产线,其生产成本是化学裂解法成本的二分之一,直接造成了欧洲一些厂家的停产。但由于技术尚不成熟,造成了目前全球青霉素供不应求,价格回升。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

13、这只是一种短暂现象,一旦酶法生产技术过关,对国内前一阶段盲目投产、扩产的青霉素厂家,将是灭顶之灾。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 VC 生产中,国产 VC 能应付国际巨头的低价竞争并保持赢利,得益于不断的技术进步。但目前国际上正,在加紧研究“二步反应法”,将取代现有的“一步反应法”,是革命性的突破,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深远的。,大宗原料药的价格经过长期的变化,反复探底,基本已经接近极限。生产商要在产品价格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竞争优势、保持微薄的利润,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药品的生产环节上,中国化学原料药企业还有许多潜力可挖。中国化学制药企业要想在全球医药产业中

14、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强化并充分发掘自己在制造环节上的成本优势。如目前国际上青霉素工业盐收得率在 1.61.8 吨立方米罐年之间,而国内好的企业也仅在 1.21.4 吨立方米罐年左右,一般企业在 1.01.1 吨立方,米罐年左右,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偏高,利润下降。,1.4 大宗原料药的产业链分析,大宗原料药从产业路径分,大致可分为发酵类产品和合成类产品。发酵产品与农业的发展、粮食的生产、价格波动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的原料药生产商同时也生产制剂。而合成类产品与上游的石油化工中间体密切相联,似乎更应归于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前向拓展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由于相对原料药,制剂生产要求低、利润高,但销售模

15、式有巨大的差异。大宗原料药生,5,产商一般都具备很强的制剂生产能力,可灵活在产业链上调节生产能力,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原料药制剂分装、到产品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是国外制药公司的主要竞争策略,同时,又在其产业调整中,将附加值低的原料药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专利保护,在世界范围内从新产品获取高额利润。,我国的大宗原料药生产商基本都是国有大企业,具备从原料药到制剂的整个产业链。原料药的利润很低,我国一种原料药通常只有 34 种剂型,由于制剂的剂型很少,也无法提高制剂的附加值,而发达国家的制剂种类常常达到十几或几十种,从而提高制剂的利润。,产业链的后向延展精细化工与医药的分拆,大宗原料药厂

16、家为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往往会采用向上游的化工中间体发展,由于具备相同的产业基础,因此,产业拓展有一定优势。如浙江医药成功地将 VE 的上游中间体国,产化,从而使成本大幅下降,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由于原料药生产投资较少而利润相对高于其它化学工业,一些不具有药品生产资格的精细化工生产厂商也积极投身其中,因其固定资产投入低、生产期间费用少、采用新工艺而具有技术的后发优势等,可以承受很低的价格,从而冲击正常原料药生产企业。这种反向行为在江浙一带很普遍,对正常的产业发展不是很有利。,由于精细化工行业与医药保健行业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国际上大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分拆医药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强企业的核心竞

17、争力。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赫斯特公司,卖掉化工产业而集中全力与罗纳公司合并发展医药产业。罗氏公司已正式开始剥离其维生素系列产品,目前,只有拜耳公司一家大企业同时拥有医药和化工两个产品群,而拜耳的医药产品在业内的竞争力已大大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1.5 大宗原料药的销售模式,大宗原料药点对点的直销,原料药行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性的行业,属于生产资料商品,其销售特点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普药生产商数目比较多,大宗原料药的市场信息行情比较清楚、稳定,因此原料药的竞争主要在质量层面上展开,其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质量与服务,近年来由于竞争日益激烈,良好的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原料药与制剂生产商的合

18、作通常是长期、密切、战略性的关系,很难被后进者所取代,因此,这个层面的竞争相对弱,与原料药小型化的营销队伍相匹配。而通常意义上的医药产品,主要指制剂,直接面对消费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市场特征,市场策略、竞争手段也完全不同。,原料药的品牌化发展趋势,随着竞争日益激烈,生产集中度越来越高,在大宗原料药领域,大厂家的产品也向品牌化迈进,提升产品的竞争实力。尤其是原料、制剂一体化的生产商,更是将用于制剂的大众化品牌,顺利延展到原料药,如华北制药的“华北”牌青霉素原料药,哈药集团的“哈药”牌头孢原料药等,已成为名牌产品,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6,达到“双赢”的局面。,2、小宗原

19、料药的“一重天”:艳阳天,小宗原料药,以专利药为主,一般需要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或者是本身市场很小、仅能容纳极少数生产厂家(如海正药业的抗肿瘤原料药)。美国、欧洲与日本以及世界其它国家与地区所需专利药原料药的总金额高达 60 亿美元,占据了原料药的半壁江山。由于专利药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水平高,生产成本低,而产品的附加值极高,又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此,这部分市场基本掌握在欧美厂家手中。,专利药原料药一般处于产品的幼稚期、成长期,在专利药上市初期,生产厂家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垄断性质,产品的需求量较少,制剂产品的价格也高,原料药成本在制剂总成本中占的比例很小,使得原料药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因

20、素,而主要决定因素是原料药生产工艺的成熟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产品成长期,制剂需求量迅速上升,会导致原料药的需求迅速上升,价格相对保持稳定。由于专利到期时,往往刚达到专利药的成长高峰,仿制药迅速增多,促使药品价格迅速回落,又刺激了药品重新进入新一轮的成长期。由于跟进者很多,再成长期也是有限的,将很快达到成熟期。同样,专利药原料药的生产、价格也有一个快速上升、稳定,很快下降的过程。例如,头孢克洛在美国市场专利期满时的价格约为 2500 美元/公斤,而当允许通用名药竞争时自由市场的价格下降到 1000 美元/公斤。如罗红霉素因专利期满,出现通用名药的竞争,据统计,2001 年一季度全国罗红霉素

21、的产量增长了 40,导致原料药的价格上升。,小宗原料药的产业发展,小宗原料药一般采用多功能合成车间,多采用有自身特色的高新技术,如生物酶促反应、复杂的手性合成技术等。同时由于产品需求小且固定,生产批次多,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越来越重要,因此,高技术含量的柔性制造是小宗原料药的特点,这正是研发力量强、灵活机动的中小企业竞争优势所在,而大型生产商的规模优势却无法充分显示。,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大量建设小宗原料药的多功能生产车间和 GMP 的制剂车间,可以,及时通过合同制生产,得到成本低、利润高、技术先进的新药,同时扩大药品出口,达到投资小,效益大的最佳目的。小宗原料药的生产是作为跨国公司大产业链中一

22、个密不可分的小环节,可以说已经直接纳入了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发展体系。,研发力量是小宗原料药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研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尤其是无法依靠规模优势取胜的中小型企业,必须靠研发的相对优势(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因为一个好的医药产品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曲美”与太极集团。这样逐步引导我国医药企业从以营销为导向,发展为以产品为导向,到以技术为导向,再到以创新为导向。由于大多数跨国制药企业为了降低研发风险,逐步把部分研发任务进行外包,其中也包括各种候选化合物的合成,这种趋势必将对小宗原料药的生产产生重要影响。,7,小宗原料药“两头在外”的合同生产,制约了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世界药

23、品制剂生产商所需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 60系外购或合同生产,销售收入超过 80 多亿美元,大部分是专利药原料药。国外原料药的合同生产方式是:制药公司委托某些化学原料药生产厂,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议定书,为其生产原料药或中间体,产品专门供应委托方制药公司,合同生产厂商不得自行上市销售。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附加值高的专利原料药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发展中国家获得专利名药物合同生产的主要障碍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生产工艺设备水平、人员素质问题等。但如果企业不拥有小宗原料药生产的核心技术,则我们认为这种“两头在外”的合同制生产,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潜在的危害。如瑞士诺华公司将其专利抗疟疾药复方本

24、芴醇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组分,按合同分别由我国的两个厂家生产,本芴醇由浙江医药投产,蒿甲醚由昆明制药生产,加在一起方能制成复方本芴醇制剂,才可通过诺华公司销售。由于抗疟疾药市场前景欠佳,浙江医药投入 5490 万元巨资后,尚很难见到效益。无自主销售权,就不可能树立品牌,就完全依赖于定制方,如果达不到灵活多变的柔性制造,则生产企业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下面,我们将两类原料药的特性进行汇总,以期获得更清晰的思路。,大宗原料药,小宗原料药,种类生产成本利润率核心竞争力价格趋势生产集中度销售模式生产地竞争程度产品同质化程度品牌效应上游产业关联度,抗生素、维生素等,普药为主高低生产技术与工艺不断降低高,规模

25、效益显著点对点中国、印度、西欧(部分转移)供大于求,激烈大大精细化工与医药分拆趋势8,专利药居多相对低高研发、仿制能力较稳定低,柔性制造合同生产美国、西欧知识产权保护,供需平衡,小小小与生物等新技术结合密切,3.2,3、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大趋势,3.1 全球原料药的产业转移,世界四个主要原料药生产区域是:西欧、北美、日本、中印。其中西欧是原料药的纯出口地区,占总量的 50,北美是原料药的主要进口地区,进口的是大宗原料药,附加值低,虽然生产量仅占总量的 18,但占据的是专利药高端市场。日本的原料药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境地,由于受环境保护的制约,也将逐步转移原料药的生产。,90 年代末,世界原料药

26、市场最大变化是,远东两个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的迅速崛起,,开始与西欧争夺市场。虽然中印医药工业尚未对欧美与日本构成真正威胁,但两国原料药的产销量已在世界原料药市场上各自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印度的布洛芬、卡托普利、新诺明、羟氨苄、环丙沙星、乙胺丁醇、雷尼替丁等原料药品种已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则在青霉素、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青蒿素等品种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头孢类原料药有望成为我国未来较具竞争力的品种之一。,大宗原料药是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品,在前期的医药工业引进中,往往是发达国家单纯转移“三废”,但现在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保的重视,原料药生产必须要解决污染问题,才能够不受绿色壁垒的制约,在

27、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我们常说的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大宗原料药领域,而很少涉及到专利药的原料生产。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与药品 QC 标准将更加严格,欧美各国很可能会逐步停止生产某些污,染较严重的原料药,并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制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规划产业布局,以获得在有限的利润空间内收益最大化。杜邦公司将生产终端产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间体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默克公司虽是阿维菌素的专利发明人,现在却转向我国采购。巴斯夫公司提出将日本、美国及丹麦 3 个维生素 C 的药厂关闭,以换取与中国合资生产的权力。印度也与山西合资生产青霉素,以加强,在抗生素产业链的竞争力。,印度模式:创

28、新导向,塑造中端产品的优势,冲击高端市场,印度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支持,由政策、税收、许可证各个方面的保护或是优惠。印度医药行业重视科技投入,重视开发新产品、新剂型,并基本形成了一套由实验室开发向工业化批量生产转换的有效机制。印度有 20 多家印度的生产厂家已得到美国 FDA 的认可,并已有不少药厂在美国本土并购当地的医药研发、生产机构,以获取融入国际市场的直接途径,“印度制造”的标示成为质量、竞争价格,可靠性和客户服务的象征。,由于印度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出台较晚,至今尚未通过对化合物的专利保护,这使得印度制药商可不断推出价廉的仿制新药,擅长于开发低成本的合成路线,但上游的中

29、间体生产行业基础非常薄弱,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如现在印度的先锋霉素系列产品的生产水平很高,物美价廉大量向世界各国出口,但生产所需的侧链中间体几乎全部是从中国进口。,9,对印度医药化工行业的真正挑战将在几年后出现,那时印度新的符合世界惯例的保护化合物结构的医药产品专利法案将批准生效。但已积累了雄厚的资本、科研能力较强、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的印度大制药商仍是我国最强劲的对手。,我们是否可以笼统地说,欧美跨国公司由于技术实力超凡,牢牢占据着原料药的高端市场,不论是专利药,还是普药的高附加值原料药。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角度,跨国公司要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取最大化的收益。因此,与中印等发展中国家

30、的产业关系从竞争发展到竞合,充分发挥中印在人力、环保等各方面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大了产业转移的力度。印度可谓是最先受益者,所以逐步发展起来,在部分中档产品和少数专利药上形成了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化学原料药企业必须在这次产业的大调整中,充分发挥入世后的优势,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获取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在现有基础上完成跳跃式发展,加强我国在全球医药产业中制造中心的优势。,化学原料药、医药行业指数与上证指数对比图(6 个月),10,下篇 国内相关产业和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1、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产业发展,我国原料药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能生产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等24 大类 135

31、0 多种原料药,化学原料药总产量达 30 多万吨,并且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上化学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国之一,近年来,我国化学原料药在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生产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当快。出口产品中,化学原料药如青霉素、维生素系列、碘胺系列以及一些药物中间体占了绝大部分,拥有一批较具竞争优势的品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大国,但几乎都集中在欧美市场,为了充分利用过剩的产能,必须多方位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原料药潜在需求大的新市场(如东欧、非洲、中东、东南亚、拉美等市场),并扩大出口产品和品种的范围,减少对几个主要出口产品的过度依赖,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小宗原料药和制剂的出口。如哈药集团正逐步扩大对南非的

32、抗生素出口。,化学原料药是成本导向型产品,我国企业虽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但生产成本所占比例还是远高于发达国家一般水平,说明技术挖潜的空间还很大,必须从技术层面提高竞争的实力,才能够成为不可动摇的世界制造中心。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较低,内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占绝对比重(接近 90),大宗化学原料药的生产集中度是最高,哈药集团、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扬子江药业、新华制药位居销售收入前名。,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从产业发展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河北、东北、山东等地为中心所形成的传统大宗原料药基地,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受产业政策扶持,通过合资、重组、并购等方式,有望成为超大型生产企业。另一

33、类是以江浙一带为中心的新兴原料药生产基地,其中以浙江台州为中心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工业园区,具有较强的出口优势,是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对象;另一个在江苏武进、金坛和常州一带,其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小宗专利药原料药,各品种需求量不大,部分企业与国外建立了固定的销售渠道,是国外合同生产商供应链上的一环,与国际市场联系非常紧密。,国家经贸委刚刚出台的2002 年总量调控、结构调整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02 年将推进医药生产企业结构调整,抓住“转移生产”的机遇,使我国尽快成为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等重点产品的生产基地。青霉素、VC 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医药产品,曾大力扶持、禁止合资,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市

34、场格局的变化,国外大生产商占据了高端市场,利润丰厚,我国企业在低端市场上靠行业联盟,维持微薄的利润,但跨国公司要从高端向低端挤压、抢占市场,会危及自身的利润,多少有些得不偿失,因此,在我国潜在的全球最大医药市场中,进行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双方的竞争优势,达到“双赢”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虽然,今年以来化学原料药类子行业的走势弱于大盘,更弱于医药行业的走势,但我们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看,仍然认为其中存在很好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有合资、并购等题材的个股,在此并不作详细分析,可参见个股分析部分。,11,我国原料药生产的汇总分析,大宗原料药,小宗原料药,区域分布产业发展出口定位投资选择标准

35、推介企业,河北、东北、山东等产业转移为主,深加工技术欧美、新区域:日本、东欧龙头企业哈药集团、鲁抗医药、浙江医药,江浙一带国际产业链中一环欧美新兴企业海正药业、浙江医药(VH),2、几类化学原料药的市场分析2.1 青霉素系列原料药世界青霉素市场格局:增长稳健,深加工产品半合成抗生素唱主角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在内的 内酰胺类抗生素仍是抗生素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市场将保持稳健增长。据权威机构对未来 5 年世界抗生素原料药市场的预测,其中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增长最强劲、可达到 7.5%,头孢类平均增长 3.5,如头孢丙烯增长 6.0%、头孢氨苄增长 2.5%、头孢拉定增长 2.0

36、%、头孢羟氨苄增长 2.0%,出现负增长的产品较少,主要有头孢克罗下降 2.0%、氨苄青霉素下降 1.5%。目前,直接作为注射剂使用的青霉素 G 和作为口服剂使用的青霉素 V 仅占世界青霉素产品的 20%,除了另外 3%5%作为兽药或饲料添加剂使用外,大部分青霉素是作为制备6-APA(6-氨基青霉素烷酸)、7-ADCA(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烯酸)或 GCLE(氯亚甲基头孢烯母核)的原料,通过这些母核中间体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推向市场。到 2005 年,世界基本药物中仅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头孢氨苄 3 个品种的世界需求量,预计可占抗感染药物的 78%,用于生产这些半合成产品所需消耗的青霉素

37、约占全部是量的 3/4。我国青霉素生产虽大非强低端产品“四大家族”,中高端产品群雄争锋我国的青霉素生产规模在 1996 年得到迅速扩展,占全球青霉素原料药年产销量 4 万吨的 30%左右;1999 年,青霉素工业钾盐的生产能力已占世界生产能力 40000 吨的 40%,实际产量已占世界实际生产量 34000 吨的 35.29%;2000 年,我国的原料药产量中有七种青霉素系列产品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哌拉西林增长了 267%,青霉素 V 钾增长迅速,青霉素工业盐增长 13.5%,产量近万吨;以 6-APA 为中间体的系列产品阿莫西林增长 69%,产量近 2000吨。据 2000 年数据统计,华北

38、制药、哈药集团、鲁抗医药、石家庄制药四家生产的青霉素工业盐原料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 75.4,青霉素粉针占全国粉装量的 91.2,氨苄青霉素12,粉针占全国总量的 86.2。“四大家族”的“强项”是利润极低的老产品和原料药,供过于求的,青霉素市场现状迫使其结成行业联盟,采取限制产量、统一收购等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扩大生产规模是降低成本的最直接、有效方法,限产却令其产能无法全部发挥。生产技术仍落后于国际水平,造成生产成本偏高,利润下降,目前国际上青霉素工业盐收益率在1.61.8 吨立方米罐年之间,而国内好的企业也仅在 1.21.4 吨立方米罐年左右,一般企业在 1.01.1 吨立方米罐年左

39、右。,1999 年国产头孢产量约 600 吨,占同期世界总产量 13000 吨的 4.63,能够完全实现自给的只有头孢一代,所以说,我国是青霉素生产大国,而非生产强国,只能是世界舞台上的配角。国内半合成青霉素中一半以上是氨苄青霉素等竞争激烈的低端产品,高端的青霉素品种与头孢类品种的合成工艺,仍落后于欧美等国,以进口、三资药厂的抗生素药品唱主角,国内市场份额虽只占 10左右,但却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新药为主的中高端市场。入世,后,一般头孢类抗生素关税将从 14下调至,头孢类企业受到的冲击也会大于正面影响。高端产品头孢类药物的生产技术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将是近两年我国提高制药业国际地位,由原料药大

40、国向强国实现跨越的重要一环。,国内青霉素工业盐的出路:出口与深加工,青霉素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大宗原料药,由于国内自 1999 年年底开始,抗生素所用的原材辅料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如石油产品丁醇、丙酮、冰醋酸,价格的涨幅分别为 26.19、70.2、23.53。玉米价格由 0.76 元/千克上升到 1.00 元/千克,煤炭价格由 145 元/吨上升到 175 元/吨;水的价格每吨又增加了 0.30 元,这些都影响着抗生素原料及半合成抗生素系列产品成本的上升。同时,国际市场青霉素工业盐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受全球最大的青霉素生产企业荷兰 DSM 公司战略(采用直接酶法发酵生产 7ADCA,减

41、少青霉素工业盐的用量)的影响,2000 年的全球产量减少了 3000 吨,国际价格逐步回升企稳,总体上,青霉素工业盐的紧缺状态仅是一种暂时现象。但目前在建的大型投资项目使得青霉素与头孢类抗生素年来再次呈现一派投资热潮,这些项目包括:全兴股份千吨级青霉素原料药基地;印度与山西同岭的青霉素项目投资;哈药集团与荷兰公司在张家港投资生产头孢类抗生素;新华肯孚与石药集团头孢类产品纷纷扩产。这些为新一轮的价格大战拉开了序幕,我国企业如何才能够走出这种扩产、降价、再扩产、再降价的产业恶性循环。,跨国公司在这种相当成熟市场中的战略却是十分理智,DSM 公司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扩大生产,非“流血”式减少了欧洲

42、市场的生产量,并逐步进行产业转移,将低附加值的原料药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当地进行适当的深加工,以获取最佳的投资收益,如与哈药、张家口制药的合资,就绕过了国内禁止青霉素合资的禁令,可在中国最大的抗生素市场中获取相当的份额。,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推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增幅较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国际上青霉素深加工产品需求增加,我国的青霉素 G 钾和青霉素G 钠的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而国内半合成抗生素产量增加,说明国内用于生产半合成的青霉素 G 钾和青霉素 G 钠消耗量增加,国家对医药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作用。,13,2.2,维生素 C 原料药,VC 国际垄断生产商决战中国国

43、际市场上,巴斯夫、罗氏制药和中国的四大维生素 C 生产企业形成了三足鼎立形势,前两者占据着维生素 C 市场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医药高档市场。罗氏公司的 VC 更是占 50以上的市场份额,维生素产品的分拆计划,并没有影响其在中国的产业布局,罗氏三维上海制药是罗氏公司的生产基地,并可能与中国 VC“四大家族”之一的江苏江山联姻,产品直接供给欧美市场。巴斯夫公司计划关闭其在海外的 VC 工厂,并转让深加工的技术以加速国内的产业升级,以获得政府的特许,与东北制药总厂进行合资扩产,建设年产 5.2 万吨的生产基地,以达到与罗氏公司相抗衡的目的。维生素 C 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而中国的四大维生素

44、 C 生产企业 70以上产量出口这些国家和地区。近 10 年来,国际 VC 市场的容量一直在 8.5 万吨左右徘徊,而国内 VC 行业的竞争一直停留在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竞争上,目前国内各家的生产能力大致为;东北制药总厂(1100015000 万吨)、江苏江山(1000011000 万吨)、华药的维尔康(1 万吨)、石药(8000-10000 万吨)。国内生产技术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如 VC 对山梨醇收率,1996 年仅少数企业达到50,多数企业为 48,有的只有 40左右。而 1999 年多数企业收率超过 54,有的甚至达到 60。但国外正加紧研制“一步反应法”取代现有的“两步反应法”,这

45、将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而我国企业对此的认识、准备不足。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1999 年经贸委下发的关于医药行业制止重复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严令禁止新上生产线,但各生产商还是争相扩大生产规模,由于市场供求失衡,VC 市场价格节节下降,目前,VC 出口价格已经从 1999 年的每公斤 4.8 美元下滑到 3.2 美元,接近盈利的极限。我国维生素 C 产品结构不合理,国内企业生产的维生素 C 多用于饲料及食品添加剂,极少用于医药,很不利于市场开拓。比如,要打进欧洲市场则必须拿到文件,通过认证。由于巴斯夫和罗氏制药已占据维生素 C 的高端市场医药领域,而中国的维生

46、素 C 目前被拒于门外。另外,巴斯夫、罗氏制药不仅仅是生产维生素 C,还有维生素其他系列产品。我国维生素 C 原料的深加工产品或相关终端下游产品及其市场的开发严重滞后,品种单一以及维生素 C 的深加工产品及国内市场用量不大,是“维生素 C 大战”多次爆发的根本原因所在。有关专家指出,开发维生素 C 深加工产品,扩大维生素 C 的应用领域及使用量,增大国内市场容量,是我国维生素 C 产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据权威部门最保守的估计,如果我国维生素 C 的开发应用达到当今发达国家 40%的水平,那么,国内维生素 C 的用量将迅猛增长,达到现有产品的 50%,维生素 C 原料产大于销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根

47、本解决。14,2.3,维生素 E 原料药,上游中间体技术制约合成 VE 的竞争优势国外合成 VE 的生产厂家经过多年的竞争,只剩下 4 家,它们是瑞士罗氏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和日本卫材公司,各自号称的生产能力分别为生产 2.2 万吨、1.8 万吨、0.8 万吨和 0.5 万吨左右。1998 年下半年随着国外生产能力逐步扩产完毕,使全球合成 VE 供应能力达到 5 万吨左右,远远超过 2.86 万吨的市场实际需求,1999 年国外平均开工率不足 70,处于供大于求的竞争格局。同时又受到被控垄断的制裁、疯牛病导致畜牧业受损等外部因素,导致合成 VE 价格迅速回落,从 1997

48、年的 30 美元kg,到 2000年降至谷底,降至 8.5 美金公斤。90 年代后期,VE 的进口中间体三甲酚逐步国产化,生产成本下降,我国才步入高速发展期,合成产量大幅增长,出口量稳步增加。经过“大浪淘沙”式残酷的竞争,目前国内仅剩 3 家生产企业,分别是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西南合成制药厂、新昌新和成化工有限公司,各生产厂的生产能力分别为年产 5000 吨、1000 吨、4000 吨,生产实力新昌制药厂最强,具备国内唯一、最完整的产业链(不包括三资企业);新昌新和成化工有限公司其次,重庆西南药厂最弱。2000 年我国合成产量 7000 吨,比上年增长 40,出口 6000吨,维生素 E 在国

49、际市场上占有 1/3 的份额,但出口产品都是饲料级粗品,价值低,受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大。我国 VE 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但随着国内相关产业饲料、食品等的高速发展,必将推动国内 VE 市场的增长。2000 年国内维生素 E 的消费量约为 2000 吨。其中天然维生素E 为 200 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若按国外平均水平,目前每年就约消耗维生素E 近 2000 吨。药用、食品及化妆品用维生素 E 将会稳步增长,尤其是用维生素 E 和卵磷脂配制的抗氧剂取代国内目前仍然使用的有毒副作用的 BH A、BH T 和 PG 化学抗氧剂是大势所趋,预计 2005 年我国对维生素 E 的需求量将达到

50、5600 吨,其中天然维生素 E 约为 800吨,饲料需求合成维生素 E 约 2400 吨,食品、药用及化妆品约消耗维生素 E3500 吨。跨国公司垄断了天然 VE 生产的原料近几年国际上天然 VE 需求旺盛,全球 1997 年天然 VE 产量约为 3500 吨;比 1996 年上升了 24,1998 年比上年又上升了 18;2000 年产量约为 5300 吨左右。天然 VE 主要生产商:美国 ADM 公司(2400 吨),德国汉高公司,日本 Esisai 公司、瑞士罗氏公司(2400 吨),争相扩大生产,2000 年产能已达到 4000 吨,2003 年预计可达到 7000 吨,由于目前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