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五蕴六入十二缘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解五蕴六入十二缘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图解五蕴六入十二缘起眼 色 眼识 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眼识 蒲 眼根 眼识生后刹那灭去 当因缘触对 出 进 时提取 记忆 进行对比和留影相辨认 充实于心 流 流 色尘 法尘 当眼睛见到外面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根尘触,心理活动随即产生,也就是所谓的俱生受、想、行;比如见到鲜花,当下生起喜欢,就是所谓的乐受;见到肮脏就生起厌恶之心,就是苦受;见到不相干的人或物无动于衷,即是所谓的不苦不乐受。 见到花心里生起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这是想;决定近前观赏或离开这是行;只要眼睛在看即是当下的根尘触,必然会产生受、想、行。如果在受的当下生起贪爱、取著,必然有有、生、老病死,这就是缘起
2、流转的一面。因此每个刹那都有眼根触对外境,然后俱生受、想、行。这即是五蕴的生死轮回。 因缘不会常恒不变,因此色、受、想、行、识也是在缘生缘灭中相续。通过对眼根触对外境而生起受、想、行,一轮生起又灭去、灭去一轮又生起,这样生灭、生灭、生灭,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自己五蕴身心的当下、它的迁流变化,生死轮回,相续不断的无常相,无我相,以及法性空寂。 1 耳 声 耳识 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耳识 声尘 耳根 耳识随音声缘生缘灭 音声虽 流 然灭 进 了,却 当因缘触对 留 影相 实于 时提取 记忆 充 耳根的根门是一直开着的,只要因缘俱足,。 用于识别。 心 成 就会如实的反应音声,
3、当我们静下心来,为记忆 回到听只是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声音的 流 生起与灭去只是如此而已, 它就是因缘生, 出 因缘灭,没有人可以主宰它的生灭,想留 也留不住,声音它只是在根尘触的当下生 起,缘生缘灭、缘生缘灭,它只是这 样的如实,当下生起,当下灭去,因为它 是缘生的,所以它不是耳根自生,也不是 外境他生,也不是耳根与外境共生,也不 是无因生,声音是缘生。缘生就无自性, 即是无我。 缘生的当下即缘灭, 即是无常, 声音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它法性空寂。 法尘 见法在哪里见?就在根尘触的当下,现见法:六识及受、想、行诸法的缘生缘灭,体悟诸行无常,从法法缘生,生灭不住体悟诸法无我,没有一个实体在生生
4、灭灭体悟法性空寂。 2 鼻 香 鼻识 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鼻识 与耳根一样,鼻根的门 臭豆腐好香噢! 也是一直开放着,不论 受的生起 白天黑夜都开着。在因 缘俱足的当下,嗅觉功 能自然起用,辨认与识 别各种气味。 当我们对 鼻根 所嗅的气味生起喜欢时,即是乐受生起;对鼻识生气味产生厌恶时,即是后刹那苦受生起。喜欢就是贪灭去 爱,执取的心;厌恶就是抗拒、排斥的心,就是嗔心。不管生起哪一 种心,说明我们的五蕴 流 流 已经在运作,一轮又一 出 进 气味 轮的交替进行即是轮 回 生死, 这即是生 灭 留影法。每一位都可以体会 相充实得到,每一根都可以体 于心,会得到。我们的
5、五蕴就 成为记是在这样在轮回生死。 忆。 当因缘触对 时提取记忆 用于识别和辨认。 香尘 法尘 根尘触缘生受、想、行,是五蕴的功能,我们每天都在根尘触缘生受、想、行生死轮回中,却不自知,其实每个当下可以体会到生死轮回。 3 舌 味 舌识 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舌识 舌根我们的味觉神经,根 尘触对的当下能生起种种味 觉,如识别:甜、酸、苦、辣、 涩、辛、麻、木、淡等; 触生则受生,触灭则受灭,这 在用餐时很容易观察,通过对 各种菜肴的品味而知道咸淡、酸辣、甜苦粗糙、细软等等,味觉也同时在生灭、生灭、生灭。这就是根尘触,受、想、行的轮回生死,而且味觉鼻识生也是随触缘在迁流变
6、化,即生后刹那即灭,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味灭去 可以永驻舌根而不退。当根尘触生起时味觉知就生起,触缘灭时味觉知灭,那么是谁在品留影 味?又是谁在觉知呢? 舌根 流 流 相充实 出 进 于 心,成为记 能尝 忆。 当因缘触对时提取记忆 用于识别和辨认。 法尘 味尘 慧缺无静虑, 静虑缺无慧, 是二俱足者, 去涅槃不远。 4 身 触 身识 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身识 神经中枢 感觉表皮有触感、刺痛痛觉消失神经有感觉酸麻胀 身识生后刹那灭去 流 出 留影 当因缘触对 触 相充实 时提取 记忆 觉 识别和辨认 于心, 流 成为 记 进 忆 。 法尘 身根触觉神经 根尘触对的当下能
7、够识别现起的身受:如皮肤针刺的疼痛、经络酸、胀、麻等感觉。身体感受到冷、热、心跳、脉动、打嗝、放屁、大小便、饿等。生起心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触生受生,触灭受亦灭,找不到永恒不变的受,只有触觉神经的功能在因缘触对的当下现起的生灭现象而已;此现象纯属缘起,没有实体的生灭可言。 表皮刺痛痛觉消失酸 麻胀 法尘 身根 5 意 法 意识 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法尘 意根的功能与作用:当作用在前五根时能起前五识,产生识别作用;也能依意处生识能知受、想、行;又能在表面意识不起时显发潜意识。并生起受、想、行。 这是什么地方? 那人是谁?为什么到处 是水?寂静无声 所想 能想 潜
8、意识发露 6 心意识功能示意图: 色 声 香 味 触 六处是介於对象的所识,与内心的能识中间的官能。有眼方能见色此 根尘触 色为眼所见的,与色蕴的色,含义不同;有耳方能闻声如没有六处,能识与所识失去联络,也就不能成为认识。 六处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产生识刹那灭去 六 俱 生 留影像充实于心成为记忆 意 识 根 取记忆与外境比对辨识 神经中枢 流进 流出 受 想 思 心 别法处 曾习境 (影像或称 法尘) 别法处佛约六根引发六识而取境来说,所知境也分为六。其中,前五识所觉了分 别的,是色、声、香、味、触。 意识所了知的,是受、想、行三者法。受是感情的,想是认识的,行是意志的。这 三者
9、是意识内省所知的心态,是内心活动的方式。 这只有意识才能明了分别,是意识所意处是精神的源泉,依五处发前五识,能见五尘; 依意处生识能知受、想、行,也能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 不共了别的,所以名为别法。 7 虚线表示虚幻、动态、 生命之万花筒 涅磐。 无自性就是实相不可得. 色 声 眼等六根 色等六尘 法 香 心 把它比喻成心镜 根 尘 触 能够显现六识 触 味 同时俱生受、想、思 心镜 是比喻,就是说我们把心比作一面镜子,把六根触六尘缘生的六识当作镜中的影像。在一期生命中, 只要六根健全,每个刹那都在根尘触中,因此每个刹那都在缘生六识,也就是说这面心镜无时不刻在显现影像。因为生命是动态的,
10、因此 镜中显现的影像也是动态的,而且必然是迁流变化不断。由这些因缘所生法缘生受、想、思,即 是根尘触当下的身心反应,成为生命的整体。这就是根尘触缘生受、想、思,念念相续,相依相缘的必然性,从这里也可以体 悟到念念不住的实相。只要是缘起的必然是无自性的、无常的、虚幻的现象其性空寂。 如实观照就是如实知, 如实知不离当下, 就是当下的觉知,就是看,是用心在看:所见的现象,所听 的音声,所嗅的气味,所尝的味道,所触的感受,因此而缘生的受、 想、思,必然是在当下才能体会到,这些都是觉知的内容,就在这些现象的生生灭灭的过程中,直接 体会它们的无常,无我;不用想象的,思维的,而是直接照见,直接觉知因缘变化
11、的过程,明白了,就是证入空性,体证到空性 8 就是具足空慧,就是般若智慧。当我们从五蕴六处中跳脱出来,返观这些因缘变化时,悟入但见于法,不见有我。 五蕴轮回生死示意图: 此三法和合 触 1、 2、根、境、识三者俱足名为触。 眼 色 眼识 3、六根、六境称为色法,受、想、行称名法。 所以色跟受、想、行加起来称名色。 所谓识攀缘色、受、想、行就是 耳识 色 鼻识 舌识 耳 鼻 舌 身 声 香 味 触 十二因缘里面讲的识缘名色。 受 也即是所谓的四识住。 识 想 身识 4、生死轮回并非仅仅是指 三世生死因果,更重要 四识住 的是在每一个当下的因缘 行 中去体会刹那生灭的五蕴: 意识 意 根尘触俱生受
12、、想、行, 识生后刹那灭去 这是五蕴生死轮回的实相, 留影像充实于心 法法的缘生缘灭,在我们 六根门头显现,在作无声 的呐喊!只要用心观察体 识 法 五蕴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佛常说有情由四识住,四识住即是有情 9 的情识,在色上贪著住,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贪著,执我执 我所,所以系缚而流转生死。 会,当下即能自己证明。 10 五遍行(又称为遍一切心所) 触 作意 行 受 想 眼耳鼻舌身意相对色声香味触法缘生受想行是生命运行的真相,也是缘起的实相,它有过程,无自性,迁流变化,相续不断,因此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从本图的循环模式认识五蕴六处相依相缘的关系以及功能作用,体
13、会身心非我非我所,破除我我所见,达到熄灭贪嗔痴,荡尽我执我慢,顺向涅磐而究竟解脱,从思维、观察、分析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但是否如此?还得亲历亲为,回到当下去体验和体证,才能确认。 11 三 世 十 二 因 缘 顺 逆 观 过去生的无明为因缘行,行就是贪爱、执取, 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也就是过去生五蕴在无明的驱使下不断造业, 因 所产生的业力(后有),成为我们生死轮回的因。 果 只要有生就必然有老死,这是自然界 果 无明 的因果法则,佛陀也不能违背这个法则。 老死 行 因 因 识 因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果 果 五蕴身心相依相缘,如三芦苇相依 生 而立,去一则余二不立。 产生投生三界生死轮
14、回的业, 果 有 因 因 名色 果 称为后有业,或称为三有。 果 果 六入 现在的五受蕴。 因 取 因 果 因 因 触 爱 受 由于无明,在六根触六尘的当下 为现在世的果报。 对五欲的贪爱、执取。 果 果 因 、 有强烈的冲击力,容易 觉知 ,若于 苦受乐受 受不染著,当下即离苦,这里是众生解脱生死 轮回,趋向涅磐的下手处。 不苦不乐受容易忽略,忘失,若于三受觉 知无间等,离断贪嗔痴烦恼,究竟解脱不远矣! 12 当 生 十 二 因 缘 顺 逆 观 由于无明而起造作,行就是造作,分身、口、意三行,也就是 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三种造作;造作须依五蕴身,这里已经具备五蕴六处。 因 果 行缘识,造作
15、不能离开识, 在无明中必然要承受所生的苦果 果 无明 造作的同时也缘生识,如缘生六识。 行 这就是五蕴身心炽燃之苦。 老死 生起的乐受必归于灭,五蕴 因 因 识 因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身心必归于败坏,无常法则 生 果 果 五蕴身心相依相缘,如三芦苇相依而 带来的必然是痛苦的产生。 立,去一则余二不立。受想行是心法, 称为名,色身是色法,简称名色。 对当下的乐受落在实有感里 果 有 因 因 名色 果 对当下的苦受落在实在感里 色的展开就是六根, 不知当下的因会引申后续的 根尘触的开展即是六入。 痛苦烦恼之苦果。 果 果 六入 因 取 因 果 因 因 触 爱 受 由于无明,在六根触六尘的当下
16、六根与六尘是相依相缘的关系,只要是 就会对五欲的贪爱、执取。 果 果 健全的六根,它必然与六尘触对。 因 受 不染著,当下即离苦,这里是众生解脱生死 缘生六受,即六种触受,随之缘生名法,即是三种受, 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轮回,趋向涅磐的下手处。不苦不乐受容易忽略、忘失,若于三受觉知无间等,离断贪嗔痴烦恼,究竟解脱不远矣! 苦受 、 乐受 有强烈的冲击力,容易 ,若于 从缘起法的理则观察,有触就必然产生受,六根触六尘 觉知13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 法觉悟之法 见法 理上 事上 眼 色 缘起 觉者 真相 下手处 耳 色 法 鼻 舌 情绪 受 身 认识 想 意 行 声 香 味 触
17、 如实观照,体证法法缘起,迁流不住。 色 世间 五蕴名世间,六处名世间, 三界名世间,烦恼名世间。 造作 名 法 法 识 14 蕴、处、界的定义与功能: 色的定义是变碍,如杂含说可碍 可分是名色。 有体积而占据空间,所以有触碍;由于触对变异, 所以可分析,这与近人所说的物质相同。但从物质生起的能力,物 耳 佛法也称之为色。虽然所说能力化的色,指善恶行为的潜能,然 质 与现代所说的能,也很有类似的见地。 眼 生理机构,是色法。此色,经中称为清净色,是物质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色,近于近人所说的视神经等。 色 受的定义是领纳,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 有情的情绪作用。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
18、乐,不合 意的,即感到苦痛或忧愁。受就是内心的情绪作用。 鼻 舌 意处是精神的源泉。依五处发前五识,能见五尘;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我们的认识活动,根源于六处,而六处即有情的一切,所以佛陀情绪 受 身 精 想的定义为取像,即是认识作用。认识神 境界时,心即摄取境相而现为心象;由此表像作想 认识 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 行的定义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 志作用。对境而引生内心,经心思的审虑、决断,行 造作 出以动身,发语的行为。因此,凡以思意志 为中心的活动,所有一切复杂的心理作用,除了 受想以外,一切都总括在行蕴里。 识 识是明了识别,从
19、能知得名。我们的内心原 是非常复杂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来,如常人及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经佛陀的慧眼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内心的统觉作用,察起来,仅是情识的能知、所知,仅是物质与精叫做心。此心,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别来说,叫神的总和;离此经验的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活做识。所以,识是能识的统觉。 动,没有有情的实体可得。 15 意 常说六处法门。 地、水、火、风四界,为物质的四种特性。杂含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一切物质,不外乎四大界及四大所造的五根,五尘。地是物质的坚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质的湿性,作用为摄聚;火即物质的暖性,作用为熟变;风为物质的动性,作用为轻动。随拈一物,莫不有此四大的性能,没有即不成为物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