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消毒与灭菌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31630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消毒与灭菌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消毒与灭菌工作的意义?,控制传染病,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物安全,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要求,一、消毒的概念及要求,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杀灭或清除无生命有机物中的微生物,可以防止其腐败,这种处理称为防腐(antisepsis)。,杀灭人体组织内的微生物属于治疗措施,不属消毒范畴。,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如何确定消毒工作达到无害化的要求?,去除残留消毒剂效果鉴定试验合格实验室试验结果符合:悬液定量杀灭试验:杀灭对数5.00 载体定量杀灭试验:杀灭对数3.00现场试验,自然菌杀灭对数1.0用于饮用水消毒时,处理后的水符

2、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杀灭对数值(KL)lg(No)lg(Nx)No:对照组平均活菌浓度的对数值Nx:试验组平均活菌浓度的对数值。,医院消毒(disinfection in hospital),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物体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目的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二)特殊消毒概念,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

3、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患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做终末消毒的传染病有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炭疽。,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如:餐具、饮水、公共场所消毒、粪便污水处理等等。,进行预防性消毒,一般都不存在已知的传染源,容易被忽视,因此,必须制定相应制度,以利贯彻执行。,工业消毒、灭菌:在工业生产中防止产品染菌所进行的消毒和灭菌。,如:医疗器械及用品、制药、生物制品和食品等工业。目的:防止产品作为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4、防止产品被微生物损坏。优点: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监测效果,保证质量,提高技术和加强管理。,二、灭菌的概念及要求,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基本灭菌,部分灭菌,灭菌的概念是绝对的,灭菌处理后的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灭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一般为10-6,即在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有一件物品有活微生物存在。,在大量产品的工业化灭菌标准采用灭菌保证水平表示。,无菌:是指不存在任何微生物的状况。往往是灭菌处理的结果。,商业无菌(commercial s

5、terilization):指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致病的微生物,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与灭菌相关的其他概念,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如外科手术或注射用药的生产等,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使用无菌操作技术。,消毒与灭菌的关系,消毒处理不一定都能达到灭菌的要求,而灭菌一定可达到消毒的目的。,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方法,物理消毒与灭菌法,化学消毒与灭菌法,生物消毒法,消毒与灭菌方法,一、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物理消毒与灭菌效果可靠,不残留有害物质,是消毒工作中的首选方法。,消毒与灭菌所用的物理因子有:,热力、紫外线、电离辐射、滤过、微波、高压、强光等,(一)

6、热力消毒与灭菌,利用高温杀灭微生物,可分为干热和湿热,既可消毒,也可灭菌,干热和湿热的区别:处理过程中加热环境与微生物细胞的湿度水平不同,湿热灭菌法,杀菌机制: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和凝固;使细菌核酸降解;使细菌胞浆膜损伤。湿热穿透力强;湿热中菌体吸收水分,使菌体蛋白质易于凝固变性。湿热蒸汽有潜热,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常用的湿热消毒灭菌方法,压力蒸汽法、流通蒸汽法、低温蒸汽法、煮沸法、巴氏消毒法等,不耐热的物品选择巴氏消毒法或低温蒸汽法;一般物品采取煮沸或流通蒸汽法;能耐受高温高压的物品选择压力蒸汽法。,压力蒸汽法可用于灭菌。,温度与作用时间:,134 3min126 10min121

7、 15min115 25min,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的选择随灭菌方式、物品性质、包装材料、要求灭菌过程长短而定。,压力蒸汽灭菌器,下排气式蒸汽灭菌器,预真空蒸汽灭菌器,根据冷空气排除方法分为:,下排气式蒸汽灭菌器有手提式、立式和卧式三种。操作时应注意:,彻底排出冷空气;包装不能过紧;装载量不得超过总体积的80%;根据物品的导热性和包装大小确定灭菌时间。,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先将空气抽出,再通入蒸汽至常压或略高。反复3次4次,最后一次抽真空后,通入蒸汽至182.41kPa(132),持续34min进行灭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优点:,灭菌效果稳定:反复抽气,98%冷空气被抽出,加快了蒸

8、汽对物品的穿透,减少了对容器透气性的要求;,对物品装载量和装载方式没有严格要求;,灭菌时间短,减少了高温对物品的氧化损害;,自动化、智能化:自动记录打印,有利于消毒监督工作。需先抽真空,不适用于液体的灭菌。,灭菌物品置放,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chemical indicator,过程监测,效果检测,采用指示器材(Indicator)进行,biological indicator,mixed indicator,Chemical indicator:,灭菌指示胶带,灭菌指示卡,灭菌指示管,生物指示物:,将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 7953 或 SSIK 31株)染于纸片载体上,干燥后装入纸袋

9、或安瓿内备用。,在 1210.5条件下,D值为 1.31.9min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菌量 5.01055.0106cfu/片;,生物指示物的质量要求:,D值(D Value):,杀灭时间(Killing Time,KT)):,存活时间(Survival Time,ST):,杀灭试验微生物90%所需的时间(min)。,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无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min)。,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min)。,超高温瞬时灭菌j技术ultra

10、-heat treatment,UHT),137150保持420s 适用于牛奶、果汁、酸奶、葡萄酒等的工业灭菌,UHT 装置,干热灭菌法,杀菌机制:使菌体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浓缩。穿透力与杀菌作用不及湿热,所需温度高(160),时间长(13h)。适用于耐热忌湿物品。,常用的干热消毒灭菌方法,热空气加热红外线照射强光加热烧灼焚烧等,干热温度通常要180以上方可达到灭菌,焚烧是最彻底的方法之一,可以直接将处理对象变为无害的灰烬,多用于处理医院或疫源地的垃圾。,(二)紫外线,紫外线为非电离辐射,波长200280nm的紫外线具有其杀菌作用,其中以240280nm最强(以253.7nm为代表)。,紫外线杀

11、微生物机制:,破坏微生物核酸,如形成嘧啶二聚体、DNA断链等,紫外线消毒的应用,空气消毒和物品表面消毒,水消毒,应用范围,紫外辐照度监测,人员防护,穿透力弱,【紫外线消毒监测】测定辐照度值:用辐照度值测定仪或化学指示卡距放射源l m处测定。表面消毒的效果监测:菌片定量法或棉拭涂抹采样定量法。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琼脂平板沉降法或撞击法采样。消毒后菌落总数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三)电离辐射,60Co(或137Cs)辐射装置电子加速器照射装置。,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钴60或铯137产生的射线和高能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X射线杀灭微生物。,电离辐射消毒灭菌的特点与应用,不会使被处理物品升温,穿

12、透力强,不受物品包装的影响,(四)滤过除菌,原理:是用特殊的器具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药液以及空气的除菌。效果取决于滤菌器的孔径大小 0.22m:灭菌 0.45m:消毒,生物安全柜,洁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微孔滤膜滤器,层流车间,(五)微波,可使物质中偶极子(如水分子)产生高频运动,从而将存在的微生物杀灭,波长在0.001nm1m,频率为(300300000)MHz的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消毒上常用的微波频率为915MHz 25MHz和2450MHz50MHz,二者的穿透力不同,可用于食品饮料、餐饮具、文件、衣物和皮毛以及废弃物的消

13、毒,可用于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材的消毒灭菌,二、化学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剂: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适用性广泛,使用方便,消毒剂种类多,优点:,效果不稳定,腐蚀性、刺激性和毒性,缺点:,环境或生态毒性,化学消毒与灭菌:利用化学药物杀灭微生物,【微生物对化学消毒剂的耐受力】,朊 毒,细菌芽孢,分枝杆菌,亲水病毒或小型病毒,真 菌,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或中型病毒,(克雅病病原体),(枯草杆菌芽孢),(结核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癣菌属),(绿脓杆菌、金葡菌),(单纯疱疹、乙肝病毒等),【消毒剂的分级】,高效消毒剂(high-level disinfectant),低效消毒剂(low-level

14、disinfectant),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level disinfectant),【常用消毒剂及其作用机制】,【消毒剂杀菌机制】,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破坏微生物核酸,使用规定的剂量才能获得预期效果,消毒剂应用剂量的确定,安全系数,浓度的计算:,作用时间:,按所含主要杀菌成分的浓度为准,注意药物有效成分的下降,不得任意缩短规定的作用时间,提高浓度,缩短时间的方法必须有试验基础,而且也应有一定限度,指溶于水中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一)含氯消毒剂,作用机制:,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新生氧的氧化作用氯化作用,主要产品类型,次氯酸钠、漂

15、白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液氯,杀菌谱广、价格低廉、作用迅速,易受有机物影响,有刺激性和漂白作用,有效氯容易丧失。,优点:,缺点:,在饮水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及医院消毒方面应用较广。,(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作用机制:,强大的氧化力破坏蛋白质分子结构,主要产品类型,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二氧化氯、臭氧,优点:,缺点:,杀菌谱广、易溶于水、杀菌力强、杀菌时间短、分解后生成无毒成分、无残留毒性。,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未分解前有刺激性或毒性,对物品有漂白或腐蚀作用。,(三)碘类消毒剂,杀微生物机制:通过碘元素卤化菌体蛋白质形成沉淀,最终杀灭微生物。,属于中效消毒剂,不能

16、杀灭芽胞,常用的醇类消毒剂:碘酊(有效碘2%)碘伏(有效碘0.5%1%),主要应用:皮肤消毒、食具及物表擦拭消毒,(四)醇类消毒剂,杀微生物机制: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酶变性失活,从而干扰微生物代谢。,属于中效消毒剂,不能杀灭芽胞,常用的醇类消毒剂:70%75%乙醇、50%70%异戊醇,主要应用:皮肤消毒、器械及物表擦拭消毒,杀微生物机制:主要依靠醛基,醛基作用于菌体蛋白,使之烷基化,引起蛋白质凝固。,(五)醛类消毒剂,属高效消毒剂,广谱、高效、低毒、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稳定性好,重要的醛类消毒剂:,甲醛、戊二醛、邻苯二甲醛,戊二醛,2%浸泡10h:医疗器械灭菌2%浸泡1020min

17、:医疗器械消毒,邻苯二甲醛,5000mg/L浸泡10h:内镜消毒,(六)季胺盐类消毒剂,(七)双胍类消毒剂,(八)酚类消毒剂,(九)气体消毒剂,气体消毒剂是指在使用时为气体状态的消毒剂。,主要有环氧乙烷、甲醛、臭氧、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环氧乙烷气体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可作为灭菌剂,细菌繁殖体和芽胞对环氧乙烷的敏感性差异小。穿透力强,能穿透玻璃纸、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薄膜对物品损害轻微,适用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内窥镜、透析器和一次性诊疗用品等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环氧乙烷器,三、生物消毒,biological disinfection,指利用活体生

18、物或生物材料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抗菌植物药质粒及噬菌体消毒生物酶消毒,第三节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1.处理剂量,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3.温度,4.湿度,5.酸 碱 度,6.化学拮抗物质,7.穿透力(有效接触),时间:指所使用的处理方法对被处理物品作用的时间。,强度:消毒因子的量。,处理剂量,热力消毒温度紫外线消毒紫外辐照强度化学消毒消毒剂浓度,消毒处理剂量指强度和时间的组合。,作用因子强度越高,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越好,但醇类消毒剂例外,作用时间越长,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越好,足够的处理剂量是杀灭微生物的基本条件,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老龄菌

19、比幼龄菌抵抗力强,污染越严重,消毒越困难,消毒污染严重的物品,需提高剂量,或延长时间,温度,一方面,温度升高,杀灭效果增加,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一些作用因子不稳定,效果反而下降,湿 度,空气的相对湿度(RH%)对气体消毒剂影响显著。环氧乙烷或甲醛消毒都有一个最适RH%,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杀灭效果。环氧乙烷消毒以RH 80%为宜 甲醛气体消毒以RH 80%90%为宜 臭氧气体消毒物品表面,RH70%。,酸碱度,酸碱度可严重影响某些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戊二醛在碱性条件下可使杀菌能力提高,但易聚合失效,酸性溶液较稳定,但杀菌力下降含氯消毒剂类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杀菌最适pH值为68,pH4时易分解。氯己定

20、溶液pH值在5.58.0时具杀菌活性,偏碱更好,但不宜超过pH8.0。,化学拮抗物质消耗消毒剂化学拮抗物质保护微生物,影响穿透,化学拮抗物质,可使杀菌效果下降,污染物品应清洗后进行消毒或提高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消毒因子必须接触到微生物才能起杀灭作用不同因子,穿透能力不同饱和蒸汽不能穿透油性液体和固体,油性液体和固体只能干热法灭菌,穿透力,消毒时除要保证有足够的穿透时间外。还需为消毒作用的穿透创造条件。,热力消毒时,物品不宜包扎太大、太紧甲醛熏蒸时,消毒对象要充分暴露消毒粪便、痰液时,应将消毒剂与之搅拌均匀等等,第四节 消毒灭菌效果的保证与评价,一、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实验室试验:在实验内采

21、用规定的微生物作为测试微生物。,模拟现场试验:在实验室内,人工模拟受试方法实际使用中的环境条件,使用的微生物还是某些规定的微生物。,现场试验:在实际使用现场进行,测试微生物是物品上的自然微生物。,二、应用中消毒与灭菌效果的保证,微生物学监测法,指示器材监测法,程序监测法,微生物学监测法,通过检测消毒或灭菌后样本中相关微生物(细菌与真菌)存活情况来判断处理是否合格,准确性高,例子:无菌试验,指示物监测法,化学指示物,生物指示物,将一些化学物、生物等制作成特定的器材,根据消毒处理后该器材的颜色等特性变化情况来判断消毒灭菌效果。,程序监测法,预先通过化学和生物学的反复检测,确认所设定的程序在规定的条

22、件足以达到消毒或灭菌的要求,以后根据每次处理程序和有关参数的记录,判断是否达到相应消毒或灭菌要求。,使用与工业消毒与灭菌以及医院等日常大量物品消毒灭菌的监测。,三、如何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第五节 消毒与灭菌研究的展望,一、寻找新的消毒杀菌因子,生物消毒法新型物理消毒与灭菌法新型化学消毒剂,消毒剂的改进,提高杀微生物能力,改善其他性能:提高稳定性 降低毒性等,二、消毒剂污染与消毒剂抗性,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是相对的消毒剂只是在达到规定浓度时才有效,低于该浓度时只能

23、抑制微生物生长,更低时甚至可能还有助于微生物生长,多次反复使用消毒剂,易导致微生物污染存放时间愈长,污染率愈高用于染有血液器材的消毒液和手消毒液,污染率最高。,我国卫生部规定:,为避免消毒液染菌量超标:,一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二是勤换消毒液(13d)更换消毒液时,容器也应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消毒的药液,100cfu/ml,无致病菌检出;无菌的消毒液不得有菌。,指与其他细菌相比,某种细菌能在更高的消毒剂浓度下存活或生长,说明其具有更高的消毒剂抗性;或对于同一种属的细菌,指那些在能杀灭或抑制绝大部分该种细菌的消毒剂浓度下,出现不能被杀灭或抑制的菌株,被称之为抗性菌株。,消毒剂抗性(Disinfectant Resistance),消毒剂抗性的定义:,细菌长时间接触亚致死剂量的消毒剂,可能产生消毒剂抗性。,生消毒剂抗性(disinfectant Resistance),消毒剂抗性分为固有抗性和获得性抗性。,警示:合理使用消毒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