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用件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1429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己复礼》用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克己复礼》用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克己复礼》用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克己复礼》用件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克己复礼》用件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己复礼》用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用件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克己复礼,半部论语治天下宋.赵普,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浙江省於潜中学 杜建刚,1、背诵:12.1;3.1;16.2;13.3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并能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是可忍孰不可忍、名正言顺、犯上作乱。4、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体会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6、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思考学习重点,礼:规范、秩序,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浙江省於潜中学 杜建刚,禮规范和秩序

2、,克己复礼,为仁,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矣。(左传)在孔子的时代,礼制相当于现代的法制,礼,礼制:规范、秩序礼仪:礼节、礼仪(祭祀、朝会、祈祷、庆典等)礼器:礼仪用器礼乐:舞乐,周 礼,1、吉礼2、凶礼3、军礼4、宾礼5、嘉礼,浙江省於潜中学 杜建刚,克己复礼,1、仁与礼的关系(12.1)2、承前启后,发扬周礼(3.14/7.5)3、天下无道,礼制不存(3.1/6.25/16.2/13.3/12.11)4、克己复礼,孝悌为本(1.2/2.8/17.21)5、名存实亡,徒具其形(17.11/3.3),颜渊12.1,将实践外在的礼制化作内心欲求约束自己(克己),使一切视、听、言、动都

3、符合礼制(复礼),从而产生人性情感(仁)。(论语今读李泽厚),颜渊12.1,对成人来说,是“为人由己”,由自己决定、主宰而发出这约束自己的“四勿”(即道德自律),而通向和达到一种“归仁”的超道德的人生境界和社会境界。(论语今读)那么“克己复礼”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修习提升的过程。“礼”是提升的手段,“仁”是修习的目的。反过来有了“仁”一切“礼”才会成为真正的“礼”。,自读这十三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克己欲求仁心,议孝悌,叹世异,仁,梦周公,赞周礼,说治乱,说秩序,斥季氏,明孝道,正名分,评丧礼,问礼乐,求人仁,礼,3.14,三代之礼,乃孔子博学好古所得,乃孔子之“温故”。孔子之所

4、以教其弟子,主要在如何从周而更有所改进发挥。(钱穆)可见孔子即非复古,也非革命,乃积累进化论者。(李泽厚),7.5,“猛志固常在”,奈“时不利兮”何?去情无梦,无理想,无追求,如死人然。人之为人,在生不在死,人既不能无生,又焉能无梦?(李泽厚),6.25,僭越礼制,乃是乱天下之开始。季氏“八佾舞于庭”,上僭天子,近蔑其君,此事尚可忍为,将何事不忍为?(钱穆),6.25,这一章在表现手法上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相同,你觉得孔子在感叹什么呢?,周室礼制规定腹部四棱,被改变成圆形似枕状,感时伤世之词叹名存而实亡,中国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打哑谜”,以此喻彼,类比思维。它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以美启真

5、”依靠个体独特的感受、经验及直观启悟理性认识。,浙江省於潜中学 杜建刚,八佾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道:古诗说:巧笑倩啊,美目盼啊,再用素粉来增添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指的是什么呢?先生说:你看绘画,不也是临后始加素色吗?子夏说:不是说礼是后起之事吗?先生说:开发引起我心意的是商了。如他那样,纔可和他言诗了。,解读,此章亦是礼必有本之意。又见孔门论诗,必推明之于人事。文学本原在人生,故治文学者,必本于人生而求之,乃能发明文学之真蕴。此皆孔门论学要义。此章当与学而篇子贡言如切如磋章相参。,学而1.

6、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人能不谄,富人能不骄,如何呀?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子贡说:诗经上曾说过: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这意思吗?先生说:赐呀!像这样,纔(才)可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这里,你能知道到那里。,子路13.3,卫世子蒯聩耻其母南子之淫乱,欲杀之不果而出奔。卫灵公欲立公子郢,郢辞。公卒,夫人立之,又辞。乃立蒯聩之子辄(卫出公)。前493年辄即位,同年6月,赵简子送蒯聩回国即位,卫

7、人听说后,发兵击之,使其不得入。卫出公8年,孔子来到卫国,次年回鲁。后子路为卫国大夫孔里的宰。前480年,孔里的母亲伯姬又与人谋划弟弟蒯聩回国为君,迫孔里弑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回国去见蒯聩,蒯聩阻其入城,在战斗中子路被杀。,名正言顺,1、什么是“正名”?2、子路认为老师的做法实在迂腐,你怎么看?3、你认为孔子的“正名”能解决卫国的问题吗?,孔子为什么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言之必可行也。”,那么,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么,正名的

8、具体内容是什么?,名,是礼制的现实载体。是规范,是义务,是行为,是活动。孔子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卫国之乱正因“名不正言不顺”。,卫国当时,子欲弑母在先,子以兵拒父在后,母子相残,父子成仇;贵族互相倾轧,百姓无所依从。,16.2说治乱,历史规律的总结:尧舜禹汤及西周自天子齐桓公,晋文公自诸侯季氏掌权自大夫季氏家臣陪臣执国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如何理解孔子的话,有道理吗?这句话还有现实意义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

9、不父的情况也同样应该反对。,浙江省於潜中学 杜建刚,礼与仁 仁与孝 孝与礼,你能说说这三者的关系吗?孝悌是仁的根本。人有孝悌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孝悌又是最基础的礼。孝悌是“人性”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如何才是“孝”?,孔子认为在尽孝上“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你怎么看?你认为什么最重要呢?,如何才是“孝”?,小戴记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又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2.7子游问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10、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17.21评丧礼,此章宰我问三年之丧,其意本为讨论礼制,当时亦似未有天下通行三年之丧之证。请你给宰我和孔子评评理。,宰我不明白老师的意图,父母之丧,子女悲哀在心,故食旨未甘,衣采色而心滋不适,哀戚出于自然,乃本此而制为居丧之礼。孔子告宰我,汝若觉心安,自可不遵此制。宰我本普泛设问,孔子教其反求之心以明此礼意。而宰我率答曰安,此下孔子遂深责之。免于父母之怀:子生未满三岁,常在父母怀抱中,故亲丧特以三年为断。欲报之恩,昊天罔极,非谓三年即可脱

11、于悲哀。此亦即人之仁心。,金圣叹的孝道教育,他写给儿子的信:我和你是朋友,最初你也没有指定要我作你的父亲,我也没有指定要你作我的儿子,大家是撞来的,因为是撞来的所以彼此之间,没有交情可谈。但是话得说回来,这个老头子和这个老太太,从替你揩大便小便开始,照顾了你二十年。这二十年,你去社会上找找看,还有没有比这两个老朋友更好的朋友?我们现在不要求你孝不孝,这些都是空话,只要求你把这两个老朋友照顾你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样照顾这两个老朋友二十年,就够了。,金圣叹的孝道教育,这是金圣叹的游戏文章,也说明了孝道的真正哲学,所以中国讲孝,就是爱的回报。因此孔子说,现在的人,当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像

12、父母当时对自己三岁以内这样爱护的有没有?连这个三年怀念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孝字。,17.11问礼乐(钱穆),玉帛,礼之所用。钟鼓,乐之所用。人必先有敬心而将之以玉帛,始为礼。必先有和气而发之以钟鼓,始为乐。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内,徒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或说:礼乐之可贵,在其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若不能于此,而惟玉帛钟鼓之是尚,则不得谓之礼乐。,3.3求人仁(钱穆),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则礼乐无可用。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此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之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之学承自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今天的无知、轻狂和野蛮,孔孟开辟的文明源头被阻断了,人的精神的栖居地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沉痛、仁爱和悲怆来感应孔子这样的生命。“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今儒梁漱溟如是说。,孔子在“克己复礼”中蕴涵“立人”“达人”思想,应该会给我们一些精神激扬,因为人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浙江省於潜中学 杜建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