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447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读书足以怡情,足发博彩,足以成才”。阅读对于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能独立阅读各类文章,迅速辨别语句的含义,分析判断概念的内涵,准确筛选并灵活运用各类信息,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中学语文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但就总体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深深的困惑,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仍在“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中难以自拔。我认为阅读教学存在以下的误区。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从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一味的追求学生的语文成绩而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满堂灌的“填鸭似”教学方法。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变成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二、 注重表演教学目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公开课冠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方式”的名号,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了旧有的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流程,从文章的某一问题切入且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研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提问设计”,提问设计对避免“满堂灌”的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应看到有不少“提问设计”走入了一个误区:“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篇课

3、文提出一大堆问题。在一节课里不管学的是什么文体,也不管文章理解的难易程度,还没有好好组织学生阅读文章,就急急忙忙地进入设疑问答程序,或师生互问互答,或分开小组“七嘴八舌”,其场面的确活泼热闹。然而却不能抓住主要矛盾,缺乏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其结果不但不能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刻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和从文章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与考试制度有关,以练代讲,本末倒置。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

4、,全班五六十人变得步调一致。他们还根据考点设计出大量习题,反复训练学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学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三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四、 阅读与写作分离。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这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严重分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阅读而阅读,充其量只是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主旨意境和写作特点(如果是记叙文,则增加了人物形象

5、)进行分析,有的虽在语言分析上加大了点儿分量,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涉及写作的指导。其实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只是在近几年内有所淡化,目前已趋于彻底分离。五、忽略课外阅读。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这些学生错误的认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好了,考试就“胜券在握”,“万无一失”了。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在语文众多考试中,不少自认为课本知识掌握不错的同学常常大失水准,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种“出乎意料”的失败使学生一筹莫展,也让一些教师困惑不解。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呢?

6、那就是这些学生平时忽略了课外阅读,长期把自己封闭在“课本”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以“井底之蛙,观大千世界”。针对以上这些现象,我们又该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在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 重视教学过程,学生中心化学生中心化,即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去,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放不开思想,担心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教材教不完,学生学不好,基本上是包办代替,自己讲的很多。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讨论、辩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代替单调的答问,强化学生的主

7、体作用,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是一篇小说,我们的教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分析这篇小说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而是给学生们上了一节自由辩论课,学生联系课文发挥想象,围绕“作者说:孔乙已大概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死了吗?假如你是编导会给这篇小说编一个怎样的结局”的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学生的争论,其实就是对教材学习的体会过程,是对教材的不同认识的反映。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也充分发挥了师生的双边作用,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二、 引导学生探究阅读探究式阅读即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

8、而不知道,可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在讲授石壕吏一文时,讲到诗人目睹了“有吏夜捉人”人全过程,可是他一言未发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如此沉默?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诗人沉默的原因(无奈中的同情)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三、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就运用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从根本来说,要从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起。这主要包括四个方

9、面。第一,多读。平时多读报刊杂志,养成读书看报习惯,还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和有文化品位的书,不要只限于课本或某一种课外读物,要广泛涉猎,多方吸纳,丰富自己,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二、精思。即要精心仔细思考。一是于疑难处精思,思而不解,或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二是于精彩处精思:何以如此精彩?若不这样写是否就不精彩?三是无疑处精思:这个观点或结论是否千真万确、无懈可击?相反的观点或结论是否毫无道理?“于无疑下生疑”是“精思”的最高境界。第三、勤记。一要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读书时发现名言警句、精彩片断、典型事例,要圈点批注,提要钩画,随手摘录,制作卡片,或写笔记。二要勤记忆,对名篇佳作,不妨多朗读背诵,默写记熟,日积月累,必有大用。第四、善用。善于把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学到的语言技巧与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让读写沟通,迁移应用,使阅读与写作能力,同步提高,全面发展。以上是本文对阅读教学主要误区及对策的探讨。应该看到,这些误区是可以清除的,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进一步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