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1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338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1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1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1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1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1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1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1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21课 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西学东渐是“历史必修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第五单元第21课的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经过必修第四单元与必修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都已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而且教材出现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本课也有相当的兴趣,这都为学习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

2、此,学习起来难度也不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3设计思想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国文化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本课的学习力图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由于前面必修、对相关政治、经济的学习,因而学起来难度不大,故本课的教学更多地采取展示资料、问题探究、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学习,最后教师强调、总结。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

3、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

4、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5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维新思潮难点: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6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视频播放 影片鸦片战争中有关“战争的开端及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部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一、开眼看世界(一)背景 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势(二)林则徐和魏源多媒体呈现 林则徐、魏源的照片,四洲志、海国图志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课堂设问:通过对材料的阅

5、读,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有何异同?设问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林则徐、魏源二人思想和行为的前后继承关系以及他们对后人的作用与影响。生:(略)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打出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活动、著作、观点及影响与不足的一览表。(三)“开眼看世界”的社会思潮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二、体用之争(一)背景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西学从较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严峻课题。(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多媒体呈现 1.奕訢、李鸿章、曾国藩、倭仁等人

6、的照片及相关介绍。2.曾国藩:“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用勤远略。”3.慈禧的照片及她支持洋务派观点的史料。课堂探究: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慈禧为何支持洋务派的观点?2.“体用”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如何理 “体”“用”?设计意图:利用材料,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出“体”“用”的含义,理解“中体西用”的核心与实质,知道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议不在“中学为体”而在“西学为用”。生:(略)教师强调:“体”既主体、本质,“

7、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中体西用”的核心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其思想的实质在于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 (三)早期维新派的形成和主张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关系:支持分道扬镳多媒体呈现 郑观应盛世危言: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课堂设问: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设计意图:

8、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生:(略)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三、维新思潮(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19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在必修、中,学生已学习过,故这部分内容采取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概括作答的方法。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生:19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维新思想

9、的主要代表人物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维新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生:积极发言,气氛活跃。(略)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多媒体呈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主要活动、著作、观点及影响一览表。教师讲解并强调:康有为将西学与儒家学说相结合;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谭嗣同政治自由平等、冲决纲常网罗;严复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三)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与

10、意义多媒体虚拟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场面。学生讨论总结:1.维新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内容。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2. “体用之争” 与“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的不同。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对“体”的改动,而前者只停留在对“用”的学习、引进。设计意图:以情境的再现引起学生的兴趣。生:(略)维新派已不仅仅满足于“西用”,而是大胆地将对西方的学习提高到制度层面,深入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内质民主制度上来。维新思想的传播,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方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7教学小结一、本课小结让

11、学生简要总结西学东渐的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观点。教师强调: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最后提出:陈独秀将向西方学习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理论觉悟”三个阶段,是否有道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本课与预习下一课。二、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本节课的教学采用问题探究式,不同班级的实践,顿悟其成败的关键在于:一是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二是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深刻性、灵活性、创造等思维品质,同时将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化的过程。其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情景,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本课内容头绪较多,但是因为在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