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4341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3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及其研究方法,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性是指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互相传染的特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发展的过程。,1.1 传染病流行的必备条件,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使疾病在动物群中流行。,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

2、携带者两种类型。,传播媒介 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被污染的环境因素不是传染源,而是传播媒介。动物的圈舍、饲料、水源、空气和土壤等。不适合病原体长期生存、繁殖。,患病动物,最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临床明显期动物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传染源作用最大。潜伏期和转归期病畜带菌(毒)情况随病种不同而异。传染期是指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畜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可诱导不同形式的持续性感染,即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虽少,但由于动物无临床症状并在群体中可以自

3、由活动,因而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研究传染病的携带状态,意义重要。病原携带者又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和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感染后到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数量还很少,同时此时一般没有具备排出条件,故不能起传染源作用。但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等在其后期可排出病原体,具有传染性。,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某些传染病的病程结束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如猪气喘病、萎缩性鼻炎、巴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等。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的持续时间有时较短暂,但有时则可转化为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 carrier)。对某些传染病,通过延长隔离

4、、治疗时间,控制恢复期仍能携带病原体的患病动物。,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是隐性感染的结果。健康病原携带者持续时间短暂、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少,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但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猪丹毒杆菌和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等健康病原携带者在一定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数量较多,常常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时才能排除病原携带者。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仿制中艰巨的主要任务之一。,1.1.2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从传染源

5、向易感动物群中不断扩散和传播。传播途径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是动物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舔咬等所引起的病原体传播。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动物传染病病种非常少见,如狂犬病和种用动物之间能够通过配种进行传播的某些传染病等。通过直接接触方式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连锁状。,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

6、物的传播过程。接触性传染病是指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常见的间接接触传播方式,经空气传播经饲料和饮水传播经土壤传播经活媒介传播包括:经节肢动物传播野生动物的传播人类常引起医源性传播和管理源性传播,经空气传播 患有呼吸道病的动物在咳嗽或喷嚏时可通过强气流将带有病原体的渗出液从狭窄的呼吸道喷射出来,再经呼吸道传播给其他易感动物。空气作为疫病传播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况:飞沫传播和尘埃传播。,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的、带有病原体的微细泡沫的传染称为飞沫传染;当悬浮于空气中的飞沫蒸发干燥后可变成由蛋白质、细菌或病毒组成的飞沫核,也是呼吸道病传

7、播的主要方式。所有呼吸道病均可通过飞沫而传播,如结核病、牛肺疫、猪气喘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飞沫或飞沫核传染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虽然传播空间不过几米,维持时间只有几小时,但由于传染源和易感动物不断转移和集散,故疫病很容易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尘埃传播随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和处理不当的尸体以及大飞沫而散播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可形成尘埃。随着流动空气的冲击,附着有病原体的尘埃也可再次悬浮于空中而被易感动物吸入造成的疫病传播过程被称为尘埃传播。从理论上讲,尘埃传播的范围比飞沫传播大,但由于外界环境中干燥、日光曝晒等影响,只有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丹毒杆菌和痘病毒等才能

8、通过尘埃传播。,经空气传播疫病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容易实现,病例常连续发生,且新出现的病例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在易感动物集中时则可形成暴发性流行。在缺乏有效预防措施时,具有周期性流行和季节性升高现象,如冬春季节发病率升高等。流行强度常常与动物的饲养密度、易感动物的比例、畜舍的通风条件以及卫生消毒状况等密切相关。,经饲料和饮水传播凡是能经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均可经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通过饲料和饮水的传播过程容易建立,因为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出物或尸体等污染饲料、牧草、饲槽、水槽、水桶或经其他物品污染等,容易被动物饮食而感染。流行强度取决于饲料或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管理制度及卫生消毒措施,

9、病原体的存活能力等因素。,经饲料和饮水传播疫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的应用范围一致。生长发育良好的动物发病数量较多。严重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能够造成暴发。例:口蹄疫、猪瘟、沙门氏菌、炭疽等。,经土壤传播又称土源性传播,病原微生物随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等一起落入土壤并在其中长期存活,继而造成的疫病传播现象,如炭疽杆菌、气肿疽梭菌、破伤风梭菌、猪丹毒杆菌等。流行特征是病原体的抵抗力强、疫区存在持久、难以清除。因此应特别注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体以及尸体的处理,防止病原体污染土壤。,经活媒介传播节肢动物野生动物人类,经节肢动物传播能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主要有昆虫纲的蚊、蝇、

10、虱、蚤等和蜘蛛纲的蜱、螨等。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机械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被节肢动物,如家蝇、虻类、蚊和蚤类等接触或吞食后,在其体表、口腔或肠腔内能够存活而不能繁殖,但可通过接触、吸血或其粪便污染饲料等散播病原体。生物性传播是指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动物前,必须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如蜱)体内进行一定阶段的发育,然后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叮咬进入新易感动物体内的传播过程。,节肢动物传播的疫病流行特征流行的地区范围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分布和活动范围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季节与某种节肢动物的数量、活动性以及病原体在该节肢动物体内发育繁殖的季节相一致;,野

11、生动物的传播作用本身对特定病原体具有易感性的某些野生动物,可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其他易感动物,如鼠类可传播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布鲁氏菌、伪狂犬病病毒等传染源本身对某些病原体不易感的野生动物但可以机械性传播多种病原体。鼠类机械地传播猪瘟、口蹄疫等传播媒介,通过人类传播医源性传播是指兽医人员使用病原体污染的体温计、注射针头等器械以及被外源性病原体污染的生物制品等或没有按照严格的防疫卫生要求操作,将病原体带入动物群而造成的疫病传播。管理源性传播是指由于管理不善、饲养管理人员缺乏防疫意识、防疫卫生制度不健全,不注意日常卫生消毒,造成疾病的暴发或蔓延。例如:平时来回进出不同的圈舍;车辆、人员进出动物场

12、舍时不消毒;粪便、污物和病死动物尸体不能及时清除或处理不当等。人类可作为某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者传染源,垂直传播方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胎盘血流传播病原体感染胎儿。如猪瘟、猪细小病毒、牛黏膜病等。经卵传播:是指在发育过程中携带病原体的种禽卵子能将其中的病原体传给下一代的过程。如白血病、鸡白痢、禽脑脊髓炎。,经产道传播 存在于怀孕动物阴道和子宫颈口的病原体在分娩过程中造成新生胎儿感染的现象。病原体主要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传播途径的复杂性,每种传染病都有自己特定的传播途径,如皮肤霉菌病只能通过损伤的皮肤伤口感染;口蹄疫、猪瘟等疾病可经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

13、,或通过媒介动物等传播。研究和分析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途径的目的是什么?!,1.1.3 群体易感性,动物易感性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容易被感染的特性。动物群体易感性是指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它取决于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疫强度,决定传染病能否流行及其流行的强度。易感性主要是由动物遗传特性及其特异性免疫状态等内在因素决定,也受其他外界因素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健康状态和应激因素等的影响。,导致动物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不同种类或品种动物对不同病原体甚至对同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性有差异,如水貂阿留申病。群体免疫力降低,某种传染病流行结束一定

14、时间后,针对该病的自然免疫力逐渐消退,如:牛流行热流行。新生动物或新引进动物的比例逐渐增加。,免疫接种程序的紊乱或接种的动物数量不足。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质量不合格。饲养管理因素如饲料质量差、营养成分不全、饥饿、寒冷、暑热、运输和疾病状态等因素导致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年龄及性别因素等。,如何降低动物群体的易感性,抗病育种可选育抵抗力强的动物品系。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加强饲养管理。,思 考,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控制传染病?!,2、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强度)群体中疾病发生的度量流行过程的地区性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2.1 流行过程的强度(表现形式),流行

15、强度是指传染病的流行范围、传播速度、发病率的高低以及病例间的联系程度。流行强度具体表现形式为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性等。,2.1.1 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的散在性发生,各病例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明显联系的现象。动物群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相对较高;某种传染病的隐性感染比例比较大,如:家畜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在畜群中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仅有一部分动物偶尔表现症状。某种传染病的传播需要特定的条件,如狂犬病和破伤风等。,2.1.2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疫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如猪丹毒、炭疽和气肿疽等。具有两种含义,即

16、:一定地区内动物群中某病的发病率总是以相对稳定的频率发生,数量上超过散发性;某些特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局限性。某些散发性疾病 在畜群易感性增高或传播条件有利时也可出现地方流行性。,2.1.3 流行性,流行性是指在某一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中某种疫病的发病率超过寻常水平的现象。相对概念,仅仅指疾病发生的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一般来说,流行性疾病具有传播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发病率高等特性,在时间、空间和动物群间的分布具有不断变化特点。,暴发是指在局部范围的一定动物群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病例的现象。暴发是流行的一种特殊形式。,2.1.4 大流行性,大流行是指某些疫病具有来势猛、传播快、受害

17、动物比例大、波及面广的流行特性。能够出现大流行的疫病,其流行范围可达几个省、几个国家甚至几个大洲,如牛瘟、口蹄疫、流感、新城疫等。,2.2 群体疾病发生的度量,描述疾病在动物群中的状况,常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动物群中疾病的分布频率来表示,如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感染率、携带率等。,2.2.1 发病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动物群中某病新病例的出现频率。某病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动物群中该病的新病例数/同期内该群体动物平均数 x 100%发病率可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病因或评价疾病防制措施的效果。同时也反映疫病对动物群体的危害程度。,2.2.2 死亡率,死亡率是指某动物群体在一定时

18、间内死亡动物总数与该群体同期动物平均数的比率。某动物群体的死亡率=该群体在一定时期内死亡动物总数/同期该群体动物平均数 x100%某病死亡率:死亡率按疾病种类计算时则称某病死亡率某病死亡率=某动物群体一定时期内死于该病的动物总数/同期该群体中动物的平均数 x 100%是疾病分布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反映疫病的危害程度和严重程度,对病死率高或低的疾病诊断都有意义。,2.2.3 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的动物与同期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比率。病死率=因某病致死头数/该病换病动物总数x100%病死率比死亡率能更精确地反映疫病的严重程度、流行过程,如狂犬病和破伤风的死亡率均较低,但病死率均较高。,2.2

19、.4 患病率,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指某个时间内某病的新老病例数与同期群体平均数之间的比率。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动物总数 x 100%患病率统计对病程短的传染病意义不大,但对于病程较长的传染病则有较大价值。常用于疾病的普查。,2.2.5 感染率,感染率是指通过微生物学、血清学及其他免疫学方法测得的阳性动物,包括有或无临床症状的动物、病原携带者和血清学阳转动物,占全部监测动物总数的比率。感染率=感染某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数 x 100%感染率可用于推论该病的流行状况或作为制定防制对策的依据等,常用于慢性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分析和研究。,2.2.6

20、 带菌率,带菌率=携带某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头数/被调查的动物总头数,思 考,比较不同比率的意义。,2.3 流行过程的地区性,2.3.1 外来性 指本国没有流行而从别国输入的疾病。2.3.2 地方性 指某病仅在一些地区中长期存在或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基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现象,如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等。2.3.3 疫源地 具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病原体污染的地区。,疫源地的范围,疫源地的范围大小取决于传染源分布及其活动范围等。疫源地可能只限于个别圈舍、牧地,也可能是某养殖场、自然村或更大的地区。吸血昆虫、流动空气、运输车辆或河水作媒介时,范围则大;周围动物群已经构成免疫隔离带时,范围常常较小。,疫点和疫

21、区,根据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分为疫点和疫区疫点是指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有时也将某个比较孤立的养殖场或养殖村称为疫点。疫区是指多个疫源地相互连接成片而构成范围较大的区域。一般泛指有某种疫病正在流行的地区。疫区的范围通常包括患病动物所在的养殖场、养殖 村镇以及发病前后该动物放牧、饮水、使役、活动过的地区。,疫源地被消灭的条件,传染源被彻底扑杀并消除了病原携带状态;污染的环境及其用具已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在易感动物群中未再发生新的感染,而且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反应。疫源地被消灭后,如果没有外来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侵入,该地区便不会再有相同疫病流行。,自然疫

22、源性,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传染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其进化过程不依赖于人。人或其他动物进入其生态环境也可能被感染。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狂犬病、伪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蓝舌病、鹦鹅热、Q热、莱姆病、类鼻疽、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氏菌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这类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并受人畜经济活动的显著影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威胁自然界野生动物群中广泛存在着各种病原体的带菌、带毒现象,人工饲养的动物与各种啮齿类动物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接触机会很多;吸血昆虫对动物的叮咬;某

23、一地区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沙漠、草原、深山等被破坏时,人类和动物的感染机会大大增加。当然也可能导致其宿主和传播媒介的数量 下降甚至被完全消灭,病原体便可能随之消失。,2.4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季节性变化 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明显升高的现象。出现季节性的原因: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季节对家畜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严格季节性、季节性升高、无季节性。了解疾病季节性变化的实际意义?,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是指在经过一个相对恒定的时间间隔后,某些传染病如牛流行热、口蹄疫等再次发生较大规模流行的现象 原因:与

24、新生动物和新引入动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有关。牛、马等大动物的某些疫病常常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而猪和禽等动物的疫病则很少出现周期性流行的现象。,三、传染病的常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询问调查:对象主要是畜主、管理人员、当地居民。内容:动物种类或品种的分布;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其分布特点;动物群的免疫接种状况及免疫水平;预防或治疗措施的效果等等。现场察看:根据不同种类的疾病进行重点项目的调查,如肠道传染病应注意饲料的来源和质量、水源的卫生、粪便和尸体的处理;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应注意当地节肢动物的种类、分布情况、生态习性和感染情况。,实验室检查:微生物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为了

25、解外界环境因素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可对有污染嫌疑的各种物体进行微生物学和理化检查,以确定可能的传播媒介或传染源。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统计疫情,对所有的发病动物数、死亡数、屠宰数、预防接种数等加以统计、分析整理。,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以下几种 发病率 感染率 患病率 死亡率 病死率 带菌(毒)率,掌握传染病流行病学方法的意义,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新发现或新传入动物传染病的可能性相应增加,其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有待分析和研究;国内原有传染病可能会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如病原变异株以及耐药菌株会逐渐增多,流行特征出现新的变化。摸清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以便及时采取合理的防疫措施,迅速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