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中大《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26743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中大《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陕中大《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陕中大《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陕中大《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陕中大《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中大《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中大《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课程代码:050058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理论:38学分:3适用专业:中药制药先修课程:药理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中药化学、中药学二、课程简介课程知识要求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ofChineseMaterialMedicazPTCM)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中药药理学有两个分支即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前者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后者是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课程能力要求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ofChin

2、eseMaterialMedicazPTCM)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中药药理学有两个分支即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前者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后者是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中药药理学是药理学和中药学的分支,是一门桥梁学科,它对于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认识和理解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开发新药、促进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教育限选课程。课程达成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中药主要的药理作用和基本实验技能,

3、培养学生的中医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和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中药药理学概述、主要目的与任务、学习方法、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药药理研究方法。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中药药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任务和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

4、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学科任务和研究方法,培养同学们对中药药理学的兴趣。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四气和有毒、无毒的药理研究进展。2、熟悉中药五味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和中药归经的研究思路。3、了解中药归经的研究方法。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的药理学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方法。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中药四气和有毒、无毒的药理研究进展;中药归经的研究思路。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四气和有毒、无毒的科学内涵和归经的研究思路,提高学生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

5、们的中医药科研能力。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目的要求1、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机体因素。2、熟悉中药配伍关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环境因素。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炮制、制剂与煎煮方法、配伍和禁忌等药物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等机体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条件等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品种与产地、炮制、制剂、配伍和禁忌、种属、病理状况、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等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中药配伍关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LO学时能力培养

6、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以及中药配伍关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中医药工作和科研能力。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2、熟悉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与存在问题。3、了解中药新药研究中的药效毒理问题。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中药复类方药理、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中药药理研究存在的问题(讨论)、中药新药研究中的药效毒理问题。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药理作用

7、与功效的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2.0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逐步培养同学们的中医药科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五章解表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药理作用;麻黄、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解表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银翘散、桂枝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表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解表药的含义、分类;表症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细辛、银翘散、小青龙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

8、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解表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发汗解表的关系;解表药的药理作用;麻黄、葛根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2.0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解表药的药理作用;麻黄、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及表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解表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培养同学们的病证结合研究思路。第六章清热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清热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黄苓、黄连、青蒿、黄连解毒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苦参、白虎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清热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3、了解里热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清热类方药

9、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里热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清热类方药的研究思路;清热药的药理作用;黄苓、黄连、苦参、青蒿、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与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黄连、青蒿、黄连解毒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3.0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清热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黄苓、黄连、青蒿、黄连解毒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清热类方药的研究思路,培养同学们对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关系的理解。第七章泻下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泻下类方药

10、的主要药理作用,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2、熟悉泻下类方药的临床应用;大承气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3、了解泻下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泻下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大承气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泻下类方药的药理研究方法。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2.0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泻下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培养同学们的中医药科研能力。第八章祛风湿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祛风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雷公

11、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2、熟悉青风藤主要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祛风湿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独活寄生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痹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祛风湿类方药的含义、分类;痹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祛风湿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青风藤、雷公藤、独活寄生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祛风湿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0.5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祛风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青风藤、雷公藤、独活

12、寄生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及痹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祛风湿类方药的研究思路,培养同学们的病证结合研究思路。第九章芳香化湿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芳香化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厚朴、蕾香正气散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芳香化湿类方药的研究思路。3、了解苍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芳香化湿类方药的含义、分类;芳香化湿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厚朴、苍术、蕾香正气散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芳香化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厚朴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0.5学时

1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芳香化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厚朴、蕾香正气散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芳香化湿类方药的研究思路,培养同学们的病证结合研究思路。第十章利水渗湿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利水渗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2、熟悉泽泻的主要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利水渗湿类方药的研究思路。3、了解五苓散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水湿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利水渗湿类方药的含义、分类;水湿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利水渗湿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茯苓、泽泻、五苓散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

14、要点:利水渗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利水渗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水湿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0.5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利水渗湿类方药的药理作用;水湿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第十一章温里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温里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附子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2、熟悉里寒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温里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四逆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温里类方药的含义、分类;里寒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温里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附子、四逆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

15、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温里类方药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温里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附子药理作用和毒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2.0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温里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附子药理作用和毒性,以及里寒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培养同学们的病证结合研究思路。第十二章理气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理气类方药的药理作用,枳实/枳壳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气逆气滞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理气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香附、半夏厚朴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理气类方药的含义、分类;气逆气滞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理气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6、枳实/枳壳、香附、半夏厚朴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理气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理气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双向作用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2.0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理气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双向作用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三章消食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消食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山楂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消食类方药的研究思路。3、了解保和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消食类方药的含义、分类;消食类方药的主要药

17、理作用;山楂、保和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消食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消食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山楂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0.5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消食类方药的药理作用,消食类方药的研究思路。第十四章活血化瘀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活血化瘀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丹参、延胡索、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血瘀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分类;血瘀

18、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丹参、延胡索、银杏叶、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活血化瘀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丹参、延胡索、银杏叶的药理作用、机制和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4.0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丹参、延胡索、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及血瘀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培养同学们的病证结合研究思路。第十五章止血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止血

19、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止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3、了解银翘散、桂枝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表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止血类方药的含义、分类;止血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三七、云南白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止血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止血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三七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LO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止血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止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第十六章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目

20、的要求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的药理作用;苦杏仁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小青龙汤、二陈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的含义、分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苦杏仁、小青龙汤、二陈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的药理作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1.5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的研究思路。第十七

21、章安神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安神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酸枣仁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安神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酸枣仁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安神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酸枣仁、酸枣仁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安神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安神类方药的药理作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LO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安神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安神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十八章平肝息风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平肝息风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天麻、钩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

22、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平肝息风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天麻钩藤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平肝息风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天麻、钩藤、天麻钩藤饮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平肝息风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平肝息风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天麻、钩藤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1.5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肝息风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天麻、钩藤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及肝风内动、肝阳

23、上亢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平肝息风类方药的研究思路,培养同学们的病证结合研究思路。第十九章开窍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开窍类方药的药理作用;麝香、安宫牛黄丸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窍闭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化裁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成就。3、了解苏合香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窍闭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开窍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麝香、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化裁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成就。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开窍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开窍类方药的药理作用

24、;麝香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LO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开窍类方药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通过讲述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化裁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成就,掌握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方法,培养同学们的中药复方研究能力。第二十章补虚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补虚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人参、甘草、淫羊蕾、生脉散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黄茜、当归、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补虚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了解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补虚类方药的含义、分类;气虚、血虚

25、、阳虚、阴虚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补虚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补虚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人参、黄苣、当归、甘草、淫羊蕾、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补虚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补虚类方药的药理作用;补虚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4.0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补虚类方药的药理作用;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补虚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培养同学们的以药探理的研究思路。第二十一章收涩类方药目的要求1、掌握收涩类方药的药理作用;

26、五味子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熟悉收涩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3、了解玉屏风散、四神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表证的病证结合研究进展。教学内容1、主要教学内容:收涩类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五味子、玉屏风散、四神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收涩类方药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的关系;五味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计划学时1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五味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加深同学们对先导化合物和中药现代化的进一步认识。教学时数分配表序号讲授时数1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中药药

27、性理论的现代研究43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4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25第五章解表类方药26第六章清热类方药37第七章泻下类方药28第八章祛风湿类方药0.59第九章芳香化湿类方药0.510第十章利水渗湿类方药0.511第十一章温里类方药212第十二章理气类方药213第十三章消食类方药O.514第14章活血化瘀类方药415第15章止血类方药1.516第16章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217第17章安神类方药118第18章平肝息风类方药1.519第19章开窍类方药120第20章补虚类方药421第21章收涩类方药1合计36四、教学参考书目1、陈奇主编.中药药效毒理研究思路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2月.2、陈奇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2月3、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主办单位:四川中药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饮片卷(2015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1月五、使用说明1、本大纲供中药、中药制药专业使用。2、本大纲也可作为中医专业、中西结合专业使用,但应根据具体教学时数修订,并侧重于中药药理作用及其与中药功能主治的关系方面。3、本课程应在中药学、药理学、中药化学课程之后开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