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粮食生产与布局.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04876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0.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粮食生产与布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二讲粮食生产与布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二讲粮食生产与布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二讲粮食生产与布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二讲粮食生产与布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粮食生产与布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粮食生产与布局.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与布局,第一节 粮食的概念第二节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第三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化第四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发展战略,第一节 粮食的概念 一、我国传统的粮食概念1.狭义:指谷物类,即禾本科作物。它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和其它谷物(大麦、青稞、燕麦、黍稷)等。2.广义:指谷物类、豆类和薯类的集合。3.粮食概念的演变“行道曰粮,谓糒也;至居曰食,谓米也。”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五)谷,指:“黍、稷、菽、麦、稻”。(明代中后期,玉米、甘薯、马铃薯先后从国外引进)4.中国通行的粮食的概念: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和其他(杂粮、薯类),二、国际通用的粮食概念,Gra

2、in译成中文是谷物。既小麦、稻谷、粗粮(包括玉米、大麦、黑麦、燕麦、小米、高粱)三大类。Food译为中文是食物,指可吃的干物质。它和供饮用的含营养成分的液体“饮料”相对。Food是维护肌体生长、代谢和生命过程以及供给能量所必需的物质,其基本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构成,此外,还含有一定肌体所必不可少的矿物质、维生素,它是固体形态的营养物质。其包括谷物、块根块茎、豆类、油籽油果、瓜蔬、糖料、水果、禽畜水产品等。解放前,人们把Food、Grain都译成粮食,解放后约定成俗至今沿用这一译法。如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

3、ns译成中文应为“联合国食物及农业组织”,但是,人们长期译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郑州粮食学院译为Zhengzhou Grain College 由此可知,国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通用的粮食概念与中国粮食的概念及中国粮食统计口径有很大的差别。,二、国际通用的粮食概念,FAO每年公布的“世界谷物总产量”,由于中国翻译上的习惯,常译成“世界粮食总产量”。其实,这个“世界粮食总产量”只是谷物类,不包括豆类和薯类。“世界粮食总产量”只是谷物,不包括豆类和薯类。“中国粮食总产量”除谷物外,还包括豆类和薯类。如果将“中国粮食总产量”与“世界粮食总产量”进行对比,一定要将豆类和薯类的产量从中国

4、粮食总产量中剔除出去,统计口径一致,才有可比性。由于中国粮食概念与世界通行的粮食(谷物)概念不一样,使得粮农组织对中国谷物库存量的估算偏高。因此,建议中国公布“世界粮食总产量”时改为“世界谷物总产量”,中国在同时公布“中国粮食总产量”和“中国谷物总产量”时,还要公布“中国谷物库存量”,以便对世界和各国的谷物生产、库存和消费进行比价分析研究。,二、国际通用的粮食概念,粮安天下 Food Security Global Stability food crisis 粮食危机;food security 粮食安全;food consumption 粮食消费;food production,grain

5、production 粮食生产;weight of grain 粮食重量;Food security and Construction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主产区建设 粮食经济地理中粮食的概念,是指中国传统的广义的粮食概念,即谷物类、豆类和薯类的统称。,专家观点,大豆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近年国产大豆产不足需,自给率严重偏低,大幅度拉低了我国粮食的自给水平,大豆长期掩盖我国谷物类粮食自给率超过100%的现实,正在误导国家领导和政府部门对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正确判断和不断刺激粮食生产的决策。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统计已与国际口径接轨,继续沿用

6、过时的粮食统计口径,很难准确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并难以做出科学的政策选择,因此,应将大豆从中国粮食统计口径中剔除出去。,第二节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一、粮食生产的特点(一)不稳定性.(二)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地域性.(四)综合性.二、中粮国食生产发展概况(一)中国粮食生产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不少粮食作物就起源于中国。从商周到西汉,粮食生产的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公元200581年)逐渐南移,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南方水稻渐趋发达。而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方的粮食生产超过了北方,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生产在中国粮食中占主要地位。到了有明代(公元13

7、681644年)以后初步奠定了中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分布的基础。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国的粮食种植业,已由内地推向边疆地区。清朝之后,粮食生产十分落后。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仅11318万吨。,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宋代农业,二、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 119491957年,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同时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年粮食产量11318万吨,1957年达19505万吨。八年增产8187万吨,年均增长1023万吨,为新中国第一的粮食生产辉煌时期。,焚烧地契,分得土地,恢复生产,二、中国粮食生产发

8、展概况,(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 219581965年,出现曲折而又得到恢复时期。发展经济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粮食连续大减产,1959、1960年连续减产15%以上,1961年也只有14750万吨,比1958年减少26%,1965年恢复到19453万吨,接近1957年的水平。,大炼钢铁,食堂如我家,人民公社万岁,早稻亩产36900斤,二、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 319661977年,克服严重干扰、缓慢发展时期。克服“文革”干扰、缓慢增产,1977年达28273万吨。,十年动乱,二、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 419781984年,快速持续

9、增长期。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1978年粮食产量突破3亿吨,1982年突破3.5亿吨,1984年突破4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40731万吨,首次跃居于世界首位,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家庭承包制-全家齐生产,土地承包制-交足了国家的,留下是自己的,土地承包制的发源地-凤阳小岗村今昔,(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5.19851994年,徘徊状态和低水平的增长时期“卖难、储难、运难”,种植结构调整、减少播种面积、减少投入、自然灾害,连续减 产,1989年恢复到40755万吨。1994年达44510万吨,人均由84年393kg下降到368kg。6.19951999年,持续增长时期

10、 政策稳定,投入增加,风调雨顺,1995年达44624万吨,1998年达51230万吨,1999年达50839万吨。连续四年总产达5亿吨左右,人均超过400kg。,(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7.20002003年,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时期 从2000年起粮食数年减产。2000年粮食产量46258万吨。2003年粮食产量为43070万吨,人均占有量仅有335公斤,回落到了20年前的人均粮食水平,出现产不足需。8.2004年至今,为粮食生产恢复和发展时期 2004年起,惠农强农,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超亿吨(50150、52850、53082、54641万吨)。中国粮食持

11、续增长,加上品种和品质结构的调整,产需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基本满足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二、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第三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化一、由长期短缺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上世纪末粮食产量达5亿吨,2004年以来六年连续增产,目前达5.4亿多吨,达到供需平衡。二、粮食增长中心逐渐由南方向北方转移,粮食供求格局由“南粮北调”变成“北粮南运”东南沿海粮食大量减产由净调出变成净调入区;北方相反,不仅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大量南运。主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产销

12、平衡区包括:山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区、市);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省(市)。,第三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化三、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粮食生产布局逐渐向区位优势地区集中 华北地区产量占全国比重逐渐增加,东北地区比重不断上升,华中地区略有增加,华东地区不断下降,华南地区、西南地区下降趋势。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份额很小,变化不大。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内蒙古、河北、山东等9个主产省区净调出原粮占全国净调出原粮总量的96%,中国粮食生产布局逐渐向具有区位优势的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和东北地

13、区集中,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粮食产业带逐步形成。,第三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化,四、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发生变化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粮食的供求压力主要不再是总量问题,更强烈地显现出粮食品种和品质等结构性问题。1粮食品种变化 稻谷、小麦和玉米是中国的三大主粮,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始终占优势,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高粱、谷子和其它杂粮等低产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在不断下降。2品质结构变化 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增加,品质改善。,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构成变化情况,第四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发展战略 一、沿海和经济发达区: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并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

14、食自给率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西九龙江流域,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已失去优势,第四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发展战略二、粮食主产区: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区域化布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核心产区,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土地面积不到全国2/5,而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75%以上。,第四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发展战略三、生态脆弱区:加强生态建设,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开发粮食增产潜力,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 云贵高原、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高原的绿洲农业及沙漠戈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关中平原、银川

15、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区、河湟谷地、新疆绿洲农业区和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是本区的粮食生产基地,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地貌),生态脆弱区(绿洲),新疆坎儿井,草原 牧场,南山草原,内蒙牧场,敦煌月牙泉渐受风沙威胁,四、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促进优势粮食区域布局 粮食主产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淘汰劣质品种,压缩一般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建设优势粮食品种产业带,主动适应粮食流通、粮食消费和粮食国际贸易的新形势。1.重点建设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的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 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带

16、,长江下游优质弱筋小麦带,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小麦带,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布局,小麦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四、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促进优势粮食区域布局 2.重点建设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和广西等优质水稻产业带 长江流域是优质籼稻、优质杂交水稻的集中产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是优质粳稻的优势产区;广西是华南地区最具优势的水稻产区。,优质水稻产业带,优,质水稻产业带,优质水稻产区,四、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促进优势粮食区域布局 3.重点建设东北(含内蒙古东部盟市)和黄淮海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 重点建设 东北内蒙 古专用玉米 优势区和黄 淮海专用玉 米优势区,专用玉米产业带,四、优化种

17、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促进优势粮食区域布局 4.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等专用大豆产业带 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重点建设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使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地区,形成中国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高油和黄淮海高蛋白专用大豆产业带,东北高油大豆产区,优势粮食品种和产业带区域布局的实施和建设,使中国优势粮食品种日益向优势区域聚集,区位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粮食生产优势,使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格局、资源配置和生产能力发生重大转变,有力的促进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优化,强化了

18、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优势发挥,明显地提升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十大优势产业带,其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为粮食连续增产、自给率超过95%做出了突出贡献。,第四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发展战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11.主要目标 为保证到201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低于389公斤、到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全国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亿亩以上。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

19、以上,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吨以上,到2020年达到5.4亿吨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到2020年提高到55%。,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11.按照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和发展目标。加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粮食调出量大的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增产潜力的后备产区。抓好非主产区重点产粮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扩大西部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稳定粮食自给水平。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