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29311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9/5,1,农业经济管理,主讲:刘朝臣,2023/9/5,2,第六章 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第一节 农业生产结构概述,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第三节 农业生产布局,2023/9/5,3,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各部门、各部门内部各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包括它们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需要从两方面去认识: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种类型根据生产部门、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根据生产部门、生产项目的结合形式,2023/9/5,4,农业生产结构的衡量,农业总产值(或增加值)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播种面积结构)农业劳动

2、力利用结构农业资金利用结构,2023/9/5,5,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性,影响农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影响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物质技术装备、资金、技术、信息等)能否充分合理利用影响农业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能否顺利进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能否按比例得到满足,2023/9/5,6,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客观条件)生产力水平(利用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经济发展水平(需求结构)人口(粮食压力)体制和政策(资源配置方式,地区优势的发挥),2023/9/5,7,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1949-1979年中国农业

3、总产值构成 单位:%,2023/9/5,8,旧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其他各业均处在从属的“副业”地位,比重很小新中国成立以来,种植业的比重有所下降,林牧渔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基本格局没有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主要是由副业比重上升较快引起,而其中又主要是由队办工业的增长引起的,特点,2023/9/5,9,1978-200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构成(当年价格),2023/9/5,10,农业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均有较快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反映了农业生产结构正经历重大改革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种植业比重(其中主要是粮食比重)的下降,变化,2023/9/5,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农业的产值、产

4、品的产量有大幅度提高,2023/9/5,12,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同世界部分国家比较,谷物世界总206418中国45304 美国33603棉花世界总计1824中国483 美国369大豆世界总计15432美国7193 中国1425油菜籽世界总计4253中国1013茶叶世界总计287印度75 中国68,烟叶世界总计708中国247 印度70肉类(2)世界总计22594中国5949 美国3718水果世界总计44465中国6238 印度3856,2023/9/5,13,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大力兴修水利,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排涝、发电等工程。,农业的机械装备和物质投入大幅度增加。,2023/9/

5、5,14,2023/9/5,15,3)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种植业比重不断缩小,畜牧业、渔业比重持续上升。1978年至2007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80%下降到50.4%;畜牧业比重由15%提高到33%;渔业比重由1.6%增加到9.1%。,2023/9/5,16,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23/9/5,17,4)农业生产布局渐趋合理,建设发展了一大批各种农产品商品基地。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不断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棉区、黄河

6、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三足鼎立”格局,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9.9%和99.9%。苹果基本形成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业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7%和63%。,2023/9/5,18,5)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2023/9/5,19,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一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三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

7、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五是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023/9/5,20,七是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2023/9/5,21,2023/9/5,22,(二)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 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2、应采取的对策,2023/9/5,23,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

8、的问题,1)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农业 的发展,生产大量农产品增加投入成本上升,加快城市化发展空间消费土地、水资源,资源环境的污染,2023/9/5,24,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3)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4)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增收压力加大;5)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2023/9/5,25,6)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80年代中期:1:1.8,农民

9、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比:,1990年:1:2.2,1995年:1:2.71,2000年:1:2.8,2023/9/5,26,2023/9/5,27,5)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益低,乡镇企业还面临相当多的问题:,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集中度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过高等。,2023/9/5,28,广东乡镇企业,2023/9/5,29,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2023/9/5,30,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农民自愿,农业结构调整

10、的原则,2023/9/5,31,优化农林牧渔结构加快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提高种植业和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由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继续发展其他经济作物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向节粮型、高饲料报酬率、高蛋白质转化率方向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2023/9/5,32,优化渔业生产结构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加快淡水养殖业的挖潜改造优化林业结构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向以林业生态体系为主转变;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品种的更新换代,2023/9/5,33,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11、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名特优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大城市郊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粮棉油主产区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饲料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西部生态脆弱区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等传统优势产品牧区-推动围栏限牧,发展草食性畜牧业,2023/9/5,3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品结构方面,着重发展需求收入弹性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品功能方面,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

12、,2023/9/5,35,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2023/9/5,36,具体应采取的对策,1)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方向的转化,遥感(RS)与信息技术结合 灾害预测预报,智能化农业 改变其技术传播推广方式,2023/9/5,37,2)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 经济效益,东部地区:,资本、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北方:,土地密集型,走节水农业之路,2023/9/5,38,20

13、23/9/5,39,3)加快由城乡隔绝的二元化结构向城乡一体 化方向转变,未来中国城市化:,以大中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的城市网络群,2023/9/5,40,4)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2023/9/5,41,安徽省合肥市大圩乡“大圩牌”优质葡萄丰收,2023/9/5,42,中国农业生产的五大趋势,1、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2、从纯农业向综合企业发展,都市农业,3、从单纯生产向种植、养殖、加工、销 售、科研一体化发展,2023/9/5,43,农业发展的八种类型,1、可持续农业:,2、立体高效型农业:,符合环境和发展要求,符合复合生态系统要求,2023/9/5,44,3、超级型农业,符合

14、超高产超优质要求,超级方向一般有两种:一是大。二是小。,2023/9/5,45,广西矮马,新疆育出“袖珍马”,2023/9/5,46,5、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6、工业型农业,符合集约时空要求,符合休闲时尚要求,4、快速型农业,符合快节奏要求,2023/9/5,47,“福”果,“寿”桃,2023/9/5,48,日本四国岛的果农生产的方形西瓜,2023/9/5,49,7、保健型农业,8、风光型农业,符合健康意识要求,符合观光旅游要求,2023/9/5,50,设施农业,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极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畜产品的农业形式。,

15、2023/9/5,51,农业生产布局,指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它是由农业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的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分工形式,是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在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布局农业地域分异规律是农业生产在地域之间形成差异的规律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基础,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布局的的内容:农业生产在地区间的分工;区内的生产组合和空间分布;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农业生产布局的内涵,2023/9/5,52,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整体优化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能够促进整个

16、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布局的意义,2023/9/5,53,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优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布局与工业、交通运输业布局相结合如何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见上节“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小节中的“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2023/9/5,54,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假设: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城市的食物供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周围是自然条件均一的可耕平原;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运输工具;农民追求最大利润,并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杜能的农业区位

17、论,2023/9/5,55,“孤立国”的六个同心圈带:第一圈-自由农作圈第二圈-林业圈第三圈-轮作农业圈第四圈-谷草农作圈第五圈-三圃农作圈第六圈-放牧草场圈,2023/9/5,56,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用这些产品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产品的交换取决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比较(或相对)成本。他主张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和出口相对成本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这样才贸易双方都有利。,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2023/9/5,57,赫克歇

18、尔-俄林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主要观点:每个国家或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各国各地区在区域(国家)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地域分工与贸易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决定使各地具有不同的生产优势。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2023/9/5,58,基本观点:劳动地域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劳动地域分工旨在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生产方式;综合平衡是实现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方法;

19、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既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又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均衡分布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布局理论,2023/9/5,59,种植业,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农业主要部门发展与布局,2023/9/5,60,粮食作物,粮食作物 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2023/9/5,61,2023/9

20、/5,62,1985年1999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2023/9/5,63,1985年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2023/9/5,64,1985年1999年中国粮食进出口状况,2023/9/5,65,大兴安岭沿麓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小 麦 优 势 产 区,2023/9/5,66,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玉 米 优 势 产 区,2023/9/5,67,粮食安全是指人类对粮食需求的满足。它包括粮食结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的安全和粮食的有效供给。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内容是数量安全。,什么是粮食安全问题?,2023/9/5,68,我 国 粮 食 安 全 状 况,我国粮

21、食安全现状是处于低水平、偏紧张的供求阶段。,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420kg。,20多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在剧烈的波动中有所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徘徊不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并没有长足的进步。,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量2010年为5204亿kg,与当年产量相比,缺口率为 2.8%-4.7%。,2023/9/5,69,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1)人口快速增长,粮食需求巨大,在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年均需求粮食460 kg时,共需粮食七亿三千多万吨。与现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差额为两亿五千多万吨。,2023/9/5,70,(2)资源环境问题,造成粮食减产,农业缺水,年少产粮

22、食2600万吨左右;,耕地减少(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耕地锐减),质量下降(优减劣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灾害频繁(洪涝、干旱、蝗灾等)。,2023/9/5,71,(4)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生产条件、经营方式、粮食转化程度、区域矛盾、贮存和流通安全等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3)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种粮效益低,产粮区经济条件差,粮农缺乏积极性。,2023/9/5,72,如何提高粮食安全水平,(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2)加大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粮食转化率。,(3)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4)强化商品粮

23、基地建设。,(5)加强节粮建设,倡导适度消费。,2023/9/5,73,2023/9/5,74,2023/9/5,75,人 口 增 长,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加大,开垦新的耕地,城市人口膨胀,建筑用地增加,2023/9/5,76,经济作物,经济作物 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按其用途分类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2023/9/5,77,我国主

24、要的经济作物分布,新疆是我国优质长绒棉产区。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东北林区:红松、落叶松(白桦、紫椴);人参、貂皮、鹿茸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苹果 黄河流域:葡萄、梨、桃、杏、柿、枣、栗、核桃 南方地区: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茶、油茶、油桐,2023/9/5,78,南部沿海:香蕉、荔枝、桂圆、菠萝 海南:椰子 西北:新疆的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内蒙古:三河牛、三河马宁夏:滩羊 青藏高原: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台湾:樟树(樟脑)、甘蔗、茶叶、香蕉、菠萝,2023/9/5,79,中国棉花产区分布图,2023/9/5,80,畜牧业1、发展特征1

25、)人口和收入增长导致畜产品需求增长.。2)畜牧业加工和生产水平持续增长,畜产品结构得以优化,年均增长25,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奶业超高速发展,产量年均增长26。3)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4)地区差异比较大。,2023/9/5,81,2、主要畜牧区,牧区畜牧业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5个省区,天然草场面积占中国草场面积的75以上。牧区经营的牲畜以绵羊、山羊、牛(包括黄牛、牦牛)、马和骆驼为主。农区畜牧业拥有全国95以上的农业人口和90%以上的耕地,尤其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北、

26、主要畜禽种类有猪、牛、羊和各种家禽,以舍饲为主,是中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它以大兴安岭斜向内蒙古高原的南侧,连接黄土高原,再斜向康藏高原的东侧。这一地区兼有农区和牧区的某些特点,既有一定的天然草场,又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城市郊区畜牧业 是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城市郊区畜牧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新鲜的乳、蛋、肉等畜产品,一般以饲养奶牛、奶羊、鸡或养猪为主,2023/9/5,82,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水产业,2023/9/5,83,林业,2023/9/5,84,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

27、源与自然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023/9/5,85,(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我国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和1个海洋水产区,38个二级农业区。,图4-10 中国农业区划图,2023/9/5,86,1.东北区,全国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今后农业的发展,以深度开发为主,并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提高玉

28、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的重点类型区为: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加强草原和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农牧结合;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对土地沙化的综合整治,扩大植

29、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类型区是:内蒙古北部草原牧区建设;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协调发展;内蒙古、陕西、宁夏接壤地区的治理与开发。,2023/9/5,87,3.黄淮海区,4.黄土高原区,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冀鲁低山平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农业以旱作

30、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渭北陇东旱塬的农业开发;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2023/9/5,88,5.长江中下游区,6.西南区,农业发展水平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农业开发的重点是巩固提高两湖(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两江(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洪涝灾害和山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类型区是:太湖平原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江淮地区的治

31、理和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湘赣红壤丘陵盆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南岭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特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秦巴山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的综合发展;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2023/9/5,89,7.华南区,8.甘新区,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

32、。今后农业的发展,要巩固提高以橡胶、甘蔗为重点的热带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生产,稳定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闽粤沿海平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海南热作基地建设;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山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积极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优质高产的棉、糖基地,区域性的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和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

33、设;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2023/9/5,90,9.青藏区,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极小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水平,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加强粮食和人工草

34、料生产,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合理经营和开发天然森林,建设营林、砍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林区经济系统;改善交通、商品等农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设中国地毯毛羊、半细毛和肉乳兼用牦牛商品生产基地。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2023/9/5,91,复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2、简述判断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3、简述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4、简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5、通过统计数据,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6、应用所学知识,对你所在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提出调整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