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71780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什么是经济?物质生产活动和活动中人们结成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什么是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是指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及其实现方式。核心是政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广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精神层面创造的成果-哲学、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等。,规律总结,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 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儒家思想产生到发展的过程:,春秋兴起战国成大宗秦遭打击汉初复苏汉武帝成正统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

2、行宋明理学,程朱阳明明后李贽,离经叛道明清交接,批判继承,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汉书艺文志将战国189家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

3、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侯外庐主编,刘泽华主编,杨伯峻译注,主要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老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的大变动,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旧贵族领主,平民之有军功者,平民之有文化才艺者,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战国的新兴士阶层,战国士阶层,社会阶层:世袭流动,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的大变动,“士”阶层的崛起、活跃,孔子讲学图,学在官府学在民间,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

4、争鸣”,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的大变动,“士”阶层的崛起、活跃,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3.“百家争鸣”的意义,意义 或 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一)孔子儒学的创始者 1、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5、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2、思想与贡献,“仁”(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在民间,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

6、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编订整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孔子的教育理念及贡献,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7、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上述两句名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虚心好学,广泛求教,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的精神品格。,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截至年月,已有5所孔子学院在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建设,预计未来几年将达到100所以上。,在2004年曲阜孔庙第一次实现官方祭孔、2005年全球30多个城市共同举行全球联合祭孔之后,今天的祭孔大典已经由原来的一项文化旅游活动发展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8、的“国之大典”。,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调查结果公布,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2.战国儒学的发展,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政治思想),战国邹国人,名轲,尊称“亚圣”,提出“性本善”论(伦理观)仁、义、礼、智,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孟子,评价: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2、荀子的思想,“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从道不从君”“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1)政治:主张

9、“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伦理观:主张“性本恶”;,(3)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评价: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 朝气和信心,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儒学,(脱颖而出,成为蔚然大宗),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他博学多智,精通

10、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老子:,世界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号老聃。,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评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2、庄子的思想(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二)法家,1、代表

11、人物:韩非子(战国末期)2、思想主张:(1)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2)以法治国,法不阿贵。3、意义: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三)墨家思想,1、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初期)2、思想主张:(1)“兼爱”;(2)“非攻”;(3)提倡节俭;(4)治国要“尚贤”。,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代表小生产者的有:,诸子百家的阶级性,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小 结:,一个时期:,一种局面:,四大学

12、派:,六大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巩固,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B、C、D、2、孔子是儒家思

13、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3、问题:“The river carries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与中国哪位思想家的著作?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C,C,D,4、对“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的认识,正确的包括:形成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思想理论 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构成了我国思想的哲学基础 提供了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A、B、C、D、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

14、义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法不阿贵”C、“民贵君轻”D、“以法为本”,D,B,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 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 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的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 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为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

15、期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 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 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 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民本思想,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系爱护百姓。,“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继承发扬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家),趣味百家,孔子说:,荀子说:,老子说:,庄子说:,韩非子说:,孙子说:,我仁;我义;我以柔克刚;我顺其自然;把他们全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