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94510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组 织 行 为 学,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理解个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3、掌握群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4、掌握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5、掌握激励理论并能与实践相结合 6、了解组织行为学与须知行为学的文化,组 织 行 为 学 目 录,第一篇 研究对象与方法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篇 个体行为与管理个体差异与管理创造性行为的研究与开发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群体内部互动行为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间互动行为,第四篇 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领导理论领导的决策行为第

2、五篇 激励理论与应用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激励理论研究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第六篇 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组织文化,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四、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科学 的关系,导 论,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它不是与其他管理理论同时产生的,而是管理科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研究内容

3、和研究方法。,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组织的涵义把握: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二.行为的概念:组

4、织: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行为的概念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

5、学。,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体会以下几点: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是把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必须把两者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体会以下几点: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研究一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而是只研究工作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这种组织的范围包括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

6、队、医院、农村等所有的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等组织。研究这种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组织行为学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体会以下几点: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从系统观来看,把个体的人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个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而很多的群体又组成一个组织,因此,群体又是组织这个

7、大系统的子系统。它们均自成系统而又相互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又由于它们都处在社会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体会以下几点: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特别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以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取得最佳的工作绩效。,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四、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

8、人才的水平。(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四、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五)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六)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试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

9、提高工作绩效。,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 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科学(主要指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主要指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的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为主要知识基础,同时吸取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关论述人类行为、心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门科学的跨学科性。,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二、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 这是组织行为学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两重性并不意味着缺乏科学性,它的两重性来自下列两个方面:(1)多学科性 组织行为学的

10、研究内容既涉及普通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不具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明显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是具有两重性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把人作为劳动力和作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把个体和群体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即作为劳动者来研究,是没有阶级性的,也就是说通过劳动者的劳动不断创造出物质产品,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不管是个体的或群体的人绝不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的,因此人不仅具有一种生产力的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这种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一种人与人关系中的社会人的属性。

11、调整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则属于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问题。鉴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又具有社会属性。,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2)管理的两重性 一方面管理作为对人们共同劳动的协调和指挥,这是其一般性和共性,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这种管理的共性方面不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不管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都需通过协调和指挥来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又是一种监督劳动。这种监督劳动是一种社会属性的职能,不同的社会制度是不一样的。这种管理的两重性,也就决定了专门研究管理领域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组织行为学也具有两重性

12、。,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3、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某位哲人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萌芽、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作为科学理论经过了“近代管理理论”、“人群关系学说”、“行为科学”三个阶段,同时吸取了其他科学理论的内容(如图所示),使组织行为学更加充实、丰富。,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为科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13、。理论先驱们的贡献(1)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出版,立即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该书不仅建立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殿堂,而且成为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同时为近代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准备。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为科学

14、的萌芽奠定了基础。理论先驱们的贡献(2)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在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对专业化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1832年发表了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一文,指出劳动分工可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可以节约变换工序所费的时间,可以促进专用工具和设备的发展等。他根据对制造程序和工作时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基础的原理,成为后来“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为科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理论先驱们的贡献(3)汤恩。美国人汤恩1886年发表的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一文直接点燃了“管理运动”的火星。他指出:管

15、理问题同工程技术一样重要。这个重要的论点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工业大规模的发展,经营管理面临种种复杂问题。以往的管理者即工厂主,凭个人经验实行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了。,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2科学管理的诞生 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整个科学管理运动的灵魂,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通过长期的管理实践,泰勒总结出了侧重研究车间生产活动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以及科学管理原理等论著。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亨利甘特(18611919)弗兰克吉尔布雷斯(18681924)哈林顿埃默森(18531931)

16、,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3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 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18411925)出生于法国一个小资产者家庭.法约尔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人,法约尔在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充实了管理理论。他认为就管理职能而言,它只是经营六项职能之一。一个企业的经营必须具备:技术生产职能、营业购销职能、财务筹用职能、会计统计职能、安全保护职能以及经营管理职能。与这些职能相对应的是各种能力:技术能力、营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他根据自己长期的管理经验,提出了著名的14项管理原则。,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分工(2)权威和责任。(3)纪律。(4)统

17、一命令。(5)统一指导。(6)个人利益服从 整体。(7)人员报酬。(8)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工作稳定。(13)首创性。(14)集体精神。,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2)马克斯韦伯。作为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教授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3)詹姆士穆尼。根据自己作为企业家的工作经验,与赖利合著的组织原理一书中,认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或职能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4)林德尔厄威克。厄威克长期从事管理方面的领导和咨询工作,他把穆尼的思想与泰勒、法约尔的理论联系起来,得出一种看法,认为管理是

18、一个由计划、组织、控制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过程。,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理论模式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组织行为学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以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地对个人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理论模式2.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有:仅就组织的个体层次来看,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角度看,有主观内在因素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在主观内

19、在的因素中,又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客观外在环境因素中,又有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在主观诸因素的内部仍有更细的因素。,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理论模式3.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我们可以把影响行为的变量,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行为=(人的主观特征 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公式中:表示人的行为(Behavior);表示函数关系(function);表示人员的主观特征个性(Personality);表示人的知觉、能力、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Environment);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境等。,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二、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与组织行为学:,总 结,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懂得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明确团里人员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了解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把握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组 织 行 为 学,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