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75914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可持续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可持续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可持续发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可持续发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当前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发展危机人类对资源与环境问题原因的认识变迁及其行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内 涵与特征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 理论的反思和创新 第四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 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典故:“网开三面”、“里革断罟”,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管仲:“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秦律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与天地相参,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

2、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二.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

3、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活其它可再生资源”。“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 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4、”。,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一)、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四)、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五)、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 反思和创新,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 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

5、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 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 展。,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一)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二)建立自然资源帐户 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三)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

6、、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四)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五)建立环境资源价值公式,全部经济价值(TEV):total economic value TEV=UV+NUV=(DUV+IUV+OV)+NUV UV:使用价值;NUV:非使用价值;DUV:直接使用价值;IUV:间接使用价值;OV:选择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在身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第四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

7、中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一)稀缺性 稀缺性是地球上所有资源的共同属性之一,也是导致目前资源、环境面临十分严峻局面的原因之一。(二)区域性(三)多用性(四)整体性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是指自然资源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自然资源的特征,(一)资源资产问题,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二)资源资产问题,(三)资源价值问题,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的人、财、物

8、投入的价值。资源价格随其稀缺度的上升而调整;随开发程度调整。,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四)资源核算问题 资源核算是完善资产管理、实现资源价值和促进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分析工具。(五)资源产业问题 资源产业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更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是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完善资源资产管理,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原材料产业的前身。以矿业资源为例,开采以前的活动为矿产资源产业,开采及开采以后的生产活动为矿产原材料产业。,四、有关资源持续利用的两个概念,(二)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问题可以简单而又广义的叙述如下:假定当前的后果将影响

9、好几代人的利益,那么,应该在各代际人之间就上述后果进行公平的分配。代际多数规则是指:当某项决策涉及到若干人(或者再加上其若干子孙)来说。繁衍不决的子孙万代永远是多数。因而可以得出:如果某项决策事关子孙后代的利益,那么,不管当代人(或者再加上其若干代子孙)对此持何种态度,都必须按照子孙万代的选择去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第二,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并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第三,

10、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生活向减轻环境的负荷转变。第四,各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领域。,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指标的定义和特征,所有指标都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要尽可能的把信息定量化,使信息清楚明了;二是要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即使所表征的信息具有代表性,又便于人们了解和掌握。,数量指标:用于反映总体单位数目和标志,统称为数量指标。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并且要有数量单位。质量指标:把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一定的派生指标,以反映现象达到的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这就是质量指标

11、。,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则,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发展危机,20世纪中叶国外八大公害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污染生态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问题严重自然资源短缺与耗竭局部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化加剧,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八大公害,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八大公害,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增加的现象。具体的原理是:大气辐射透过大气,除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外,其它大部分达到地面,地表又以红外辐射的形式向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水气所吸收,从而阻止了地球热量

12、向空间散发,使大气层增温,增大了热效应。据调查,1880年大气中CO2的浓度约为284ppm,1989年已经上升到350ppm,并以每年0.4%的速度增加。自工业革命以来,已经上升了25%,科学家认为在未来50年还可能增长30%,这将使中纬度地区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度,极地温度增加6-10度,出现全球性气候变暖。据联合国估算,100多年来,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14-25厘米,如不作为则10年上升0.3度,海平面上升6厘米。据推算,全球增温度,使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将升高20-165cm,从而使沿海城市和岛屿将会大片地被淹没,影响地球人口1/3的生存。气温的升高还会使得内陆的大片湿润地带变成

13、沙漠,使全球气候趋于不稳定,异常气候增多。这种在地质历史上原本需要上百万年时间才会发生的变化,如今只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的破坏自70年代后半期以来,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是在秋季(911月)大幅度减少。臭氧减少的高度出现在1223公里的平流层内。1985年10月英国科学家考察队在南极南纬60度观察站发现上空出现巨大的臭氧空洞,即臭氧的浓度极低的地区。美国“云雨7号”卫星探测表明,南极上空臭氧的减少呈椭圆形,其大小与美国国土面积相似。1998年发现位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已经达到272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的面积还要大。臭氧层的破坏主要

14、是由于人工合成的卤碳化合物的大量排放有关。卤碳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寿命可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它们进入平流层后在受到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含氯的自由基与臭氧分子发生反应消耗臭氧,一个CFCs分子可以消耗掉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从而导致臭氧层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形成20亿年,而消耗60%则只用了100年。臭氧层的损耗又导致紫外线辐射的增强,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与角膜炎)甚至影响生态系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减产,并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突变)。,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污染当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成为酸雨。20世纪50年代,北欧地区出现了大量了酸雨现象,导

15、致了湖泊等水体酸化,鱼类数量急剧减少乃至消失;土壤酸化,肥力下降;森林生长发育迟缓等。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大量的SO2和NOX,经过气相或者液相反应而形成硫酸或者硝酸。包括干沉降与湿沉降两种。全球酸雨和环境酸化一直成发展趋势,影响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发展成为跨国界问题。目前全球酸雨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退化、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近400年来,地球上的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如兽类在17世纪平均5年灭绝1种,到20世纪则每2年就灭

16、绝1种。在1850-1950年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平均每年1个种。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现在每年的都有1-2万的物种灭绝,物种的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如果森林砍伐、沙漠化、湿地及珊瑚礁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破坏下去的话,那么在19752000年期间地球上至少有50万甚至100万物种将会因人类活动而灭绝,而其中大部分是尚未被分类的植物和昆虫。物种灭绝的原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草地的过度放牧;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荒漠化问题严重在干旱与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为主要标志的现象。以北京

17、地区为例,每年沙尘暴的次数与强度逐渐增加。,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征充分体现地球村的特征,不分国家、民族、肤色、性别等,都不可能逃避全球性问题的影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发现与形成之间存在时滞。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全球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及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等的存量已经接近枯竭。而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讲,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破坏了它的存量基础,也就破坏了其再生能力,从而可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固体废弃物污染,包括工业废物与生活废物的排放量,大量增加。中国约个城市的年生活垃圾量

18、已达.亿吨。资料显示,中国垃圾产生量正以年均的速度激增,而无害化处理程度却只有。据估算,未来十年,中国在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需要投资亿元。大量的有毒与具有辐射性的废物需要处置。,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形成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而相对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来说,局部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更为直接和紧迫。城市的大气污染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的损害,而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可以直接威胁粮食的生产。目前,各种类型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遍布世界各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以中国为例,在水环境方面,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

19、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于灌溉,7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不能饮用,而同时,全国半数以上城市又严重缺水。在大气环境方面,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气污染的状况随着能源使用量的上升而日益严重。另外,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汽车尾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很少有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的。大部分城市烟雾笼罩,有的甚至成了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土壤和草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分化严

20、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处于不断加大的趋势占世界20%的最贫穷与最富有的人口之间的收入比例在1960-1995年之间翻了一番,从30:1变成80:1以上。Ehrlich夫妇1989年曾对此进行研究,他们以能源消费作为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影响的粗略的替代,分析各个国家出生的婴儿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是瑞典的2倍,意大利的3倍,巴西的13倍,印度的35倍,孟加拉国、肯尼亚的140倍,乍得、卢旺达、海地、尼泊尔的280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分化严重,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领导人Brundtland夫人1994年在奥斯陆的一次世界大会上提出:“如果世界上

21、70亿人口都按北美的消费水平去生活,那么支撑人类需求的地球就不能是1个,而是10个”。虽然发展中国家占据人口总数的4/5,但是其对环境破坏的作用总量远没有发达国家大。1991年Holdren认为如果以人均GNP4000美元(1990年货币单位)为分界线,发达国家的居民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破坏大约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的7.5倍。极端情况下,一个绝对贫困国家的典型居民对环境的影响大约是一个平均美国市民的1/30。,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生产要素、不同阶层,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从而导致所谓的生产贡献率不同,因此所获得的收益也就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贫富分化差距的拉大,而后

22、将会变小(Kuznets曲线)。社会问题进入可持续发展视野,最早源于贫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明显的不同特征。例如,生活贫困与环境恶化成为孪生兄弟。,人类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历程的简要回顾三本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两次会议: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第二次人类环境会议三个阶段:污染治理阶段;环境管理阶段;综合决策阶段,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Carson于1962年出版了曾被誉为“绿色圣经”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调查研究的结果,描述了由于滥用DDT等杀虫剂等对生物体以及生存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

23、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它们是是过去百鸟争鸣、充满生机的春天变得万般寂籁的头号杀手”。有机氯农药的使用,致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寂静了。该书出版后,引起极大的争议:反对力量来自化工集团与使用农药的农业部门,甚至美国医学会也反对她。1963年,肯尼迪总统任命委员会调查该书的结论。直接的后果是:各州通过立法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最后曾获得Nobel奖的DDT等剧毒杀虫剂最终被取消。1992年,“寂静的春天”被推选为近50年来最具有影响的书。,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的环境会议。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7个共同点,

24、26个共同原则。主要内容:人类破坏环境的能力空前增加;保护与改善环境成为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威胁人体健康的活动应特别给予关注;人口的增加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全体人群要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需要广泛地合作。中国派出以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康克为团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顾明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会议。,环境污染治理阶段(七十年代以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此阶段只是表现为环境污染。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所产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负作用,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选用的解决手段是采用技术方法进行环境治理。此阶段建设了大量的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但是环境质量并没有得到好转,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增

25、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书,它以麻省理工学院J.Forrester的系统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世界模型(又称为Forrester-Meadows模型)。得出较为悲观的结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等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重点探讨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问题。得出“零增长”的方案,结果引起很大的争议:乐观派与悲观派。,简化的世界模型(增长的极限),环境管理阶段(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26、),对采用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大多数国家成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并颁布了大量的关于环境的法律与制度。以我国为例,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际情况表明,环境管理手段的执行效果并不太好。,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Brundtland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出版“Our common futur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th

27、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needs.)三大部分内容: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在199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其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会议的主题。,第二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环境与发展。参加会议的有183个国家代表团,有102个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会议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通过两个纲领性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

28、宣言”(地球宪章)与“21世纪议程”(全球行动计划)同时,153个国家及欧洲共同体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派出以宋健为团长、曲格平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出席了会议。,开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发展必然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持经济总量的增加需要资源的投入,需要环境容量资源的投入。通常将资源称为经济的Source,同时将环境称为经济的Sink。资源与环境的质量与数量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必将出现矛盾,表现出各种问题与危机因此,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出现了问题。,综合决策阶段,认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技术治理与单纯的

29、环境管理还不能根本奏效。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观念入手。因此,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本源上解决问题。,综合决策的机理,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多个方面,考虑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单一的传统的经济增长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从单一的政府决策,到多个行为主体的参与决策。决策的组织保障: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一般性理解几个概念的演变过程可持续发展带来认识上的几大转变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原则不同学术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字面意思是可以不断地发展

30、,更进一步的意思是能够实现数量增加(发展)的目标,并且为前者提供质量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的词汇是不可持续发展(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负定义,即通过界定什么是不可持续发展来把握可持续发展的边界。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性:随着认识水平与能力的变化,关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会发生变化,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就不同。,几个相关概念的含义,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的数量,经济增长最初被理解为发展的全部内容。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它是以经济货币来衡量。,经济增长观:异化

31、为追求GDP,“经济增长观”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个国家基本上都经历过战争的蹂躏,经济急需重建、恢复与继续发展。发展中国家为解决本国的贫困以及发达国家面对竞争的压力等原因,导致战后一段时期内各国经济得到迅速地增长。虽然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发展目标被单一化为GNP数量的增加,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经济的质量,片面地追求数量上的增加,不顾及对其它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将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应该包含质量上的改善。大英百科全书对于经济发展的释义是:“虽然该

32、术语有时被当成经济增长的同义语,但是一般来说,发展被用来叙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化,包括数量上与质量上的改善”。比较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更高层次的体现。,经济发展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反思经济增长的目的与意义。产品多样化、强调公平与追求福利等不断地进入经济发展的视野。五、六十年代认为,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更多的产出,而且指生产比以前更多种类的产品。Meier(1976)认为:经济发展首先是一个过程,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真实收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增加,必须保证低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不增加,同时收入的分配并不变得更加不平等。Munasinghe(1996)则

33、认为,发展的范式从产出最大化开始转向公平增长、减轻贫困与经济效率三者的协同。,大跃进:一段疯狂的历史,历史背景:建设新中国的高度热情与激情。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同年3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反浪费反保守的指示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运动已经出现”。要求修改2 月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计划,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6.1提高到16.2,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10提高到33。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十年內超过英国、十五年內赶上美(所谓的超英赶美)。1958 年8

3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估计当年粮食产量将从1957年的1850 亿千克增加到30003500 亿千克。基于这种过高的估计,会议要求各省、自治区党委把工作重心从农业转到工业方面,并正式决定和公开宣布1958年的钢产量要从1957 年535万吨增加到1070 万吨。,大跃进:一段疯狂的历史,当时全国只生产四百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1年之内建成中、小转炉200座,以增加年产1 000万吨钢的能力;建成1.3万座小高炉,以增加年产2 000万吨生铁的能力。全国大约出动9 000万人,由各地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

35、炼铁)、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炉遍地开花。9月份已达60多万座。在工业“以钢为纲”口号的推动下,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可持续性,以及同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有词汇,它代表着事物的变化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可持续性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指的是增加经济价值,它追求数量上的增加。然而,可持续性要求人们能够区分数量改变与质量改善所引起的价值增加。由于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有限的星球(环境的更新与消化能力有限),显然,可持续经济增长是一个矛盾的词汇。发展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并非必然意味着资源消耗量与废弃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因此,只有

36、发展(追求质量与数量的统一)才可能无限地持续下去,只有发展才会获得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与恶化,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1987年由WCED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共识。但是,关于具体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与表述。,可持续发展与认识上的三大转变,有限环境对于发展的制约 自然规律客观性的深刻认识 发展目标的重新设定,环境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量与废弃物消纳能力)并非可以无限供给,否则可持续发展研究

37、将失去意义。从无限到有限,是对当前“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破灭。改善生活质量、采用可以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如果接受1986年Vitousek计算的结果,500-3000万物种之一,由于40%的陆地初级生产力已被人类活动所直接或间接占用,留给整个世界的继续发展的剩余空间并不太多。,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经过数十亿年的自然演化,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其自身所独有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如果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则势必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破坏地表植被而导致的水土流失、滥伐原始森林而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因此,

38、尊重自然是人对自然应有的态度。,发展目标的重新设定,工业革命以前,人们为了维持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生产的目的逐渐演变成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已经异化为不断地追求财富,不断地追求货币。这种单一目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公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反思将会加深对问题本源的认识,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回归。,发展目标的重新设定,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反思与人生活价值或者意义的反思目前,环境质量逐渐成为人类需求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后者的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物质产品。实现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发展的目标追求。,实现可持续

39、发展的几个基本原则,保证可持续性 体现公平 协同合作 追求效率,保证环境可持续,国内外所有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环境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谈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有意义。经济发展不应损害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不仅发展的后劲减弱了,而且还威胁到后代人的利益。环境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允许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代内公平(Intragenerational equity),全球环境质量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为追求最大利润,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并使用污染转嫁策略,而发展中国家则为谋求温饱而对自然资

40、源进行不合理的使用等。这种不公平现象将加剧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代内公平,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并给予世界以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代内公平要求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经济一体化问题,全球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的发展潮流,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廉价的环境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维持其生产与生活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则急需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本改变本国的落后状况,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日趋恶化,甚至部分国家的经济总量出现长期的负增长,

41、并且局部生态环境状况在急剧恶化。显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仅对自身而且对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不可能指望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全球经济系统可以健康地发展。,公用地的悲剧,假定的一个情景:在一个古代的英国村庄,有一片向所有牧民开放的牧场。每个人计算的结果都是增加放牧牛羊的数量,那么收益就会高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于是每个人都尽可能的增加牛羊的数量,当牛羊的数量超过了这片草地所能够承载的数量以后,导致了草地逐渐枯萎耗尽,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牛羊没有草可吃都饿死了,同时,牧场也不复存在了。,公用地悲剧的本质,哈丁(Garrett Hardin)认为: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

42、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中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区域或全球环境属于整个人群的共同财产,如果所有利益主体根据“个体理性”的原则使用自然资源与排放废物,那么势必将形成“公用地的悲剧”的后果。,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另一种公平。由于有限环境资源的限制,当代与后代共享地球资源,但是由于客观上形成了当代人具有的先占优势,而后代则属于弱势集团,如果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利益,那么极有可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由于后代人不能对当代人的行

43、为进行直接约束,因此,实现代际公平完全取决于当代人的自律行为,取决于他们对代际公平的理解以及愿意为此所做出的牺牲。代际公平要求当代人不要为了己利而损害后代人实现其发展的利益,至少要保证机会上的平等,保证后代人实现发展的可能。,协同合作,从严格的理论角度讲,可持续发展只有体现在全球层次才有意义。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共有资源,以及前述原则的实现均需要世界所有国家共同努力,采取共同的行动。环境问题已变成不同国家进行协商与合作的重要内容,成为国际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例如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里约的第二次环境与发展会议、关于臭氧层耗竭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和关于温室气体削减的京都会议等等。在某种程

44、度上,各国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逐渐演变成一个政治问题。这也说明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多学科知识,而且需要不同力量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追求效率,效率并非单指经济效率,还包含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率,追求效率是指追求事物的质量改善。经济效率是指较少的投入,而带来较多的有益产出;社会效率是指保证社会的有序化与多样化;生态效率是指在影响环境的行为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提高经济效率要求放弃过去的粗放式、外延式的生产模式,而转变为集约式、内涵式的生产模式。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实现减小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的目标,产品生产的成本不仅包括人造

45、物质资本的投入,还必须包括有关环境的成本。环境价值的价格化及其使用归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种效率的提高程度。,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层次的理解,狭义定义:其论述范围仅限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将可持续发展释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广义定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既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也注重人类社会本身的公平与完美,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和科技等领域,但是不涉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思想道德和安全等社会问题。泛义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其不仅包括广义定义所囊括的范围,还应涉及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以及

46、社会安全、腐败等各种社会问题。,不同视角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侧重于生态方面:IUCN(1991)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Forman(1990)需求一种最佳的经济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可持续。R.Goodland(1994)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发展。侧重于经济方面:(1985)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WRI(1992)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侧重于技术方面:J.G.Spath(1989)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

47、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WRI(1992)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侧重社会学方面:L.Brown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趋于稳定、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还有其它侧重于伦理学、哲学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维度的理解,第一维:发展,是指经济数量上的增加;第二维:协调,是指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第三维:可持续性,上述的协调是能够持续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一种人类的主观评判不同方法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同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可以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指标本身没有绝对意义,而具有相对

48、意义,这意味着可以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比较,或者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单一性指标,国家财富绿色GDP真实储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国家财富,世界银行1995年建立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它舍弃传统的收入概念,用包含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财富概念来描述某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国家财富包含以下四种资本要素:1)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水、森林、石油、煤、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等。2)生产资本;它指所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供水系统、公路、铁路等)。3)人力资本;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力生产能力存量,主要包括劳动力数量、所拥有的知识与技术积累等

49、。4)社会资本;在新体制中目前尚未作出单独的测量,主要定义为人类组织性和规模性的生产价值。,国家财富,依照该指标,世界银行确定了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和价值,并为其中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5年的时间序列。三种资本在全世界财富的平均占有量分别为:人力资本64,生产资本16,自然资本20。中国被排在第162位。美国、日本等地位不如其经济指标那样靠前,澳大利亚与加拿大排名比较靠前。,绿色GDP,绿色GDP的计算公式:gGDP=GDP-Dm-Dn 式中,gGDP表示绿色GNP,Dm表示人造资本折旧,Dn表示环境退化的损失。在实际研究中,通过建立基于资源与环境的卫星帐户,补充传统的国民经济帐户。

50、1989年Repetto对印度尼西亚的19711984的GDP进行了重新调整,计算结果表明,虽然印度尼西亚GDP每年增长7.1%,但是净国内生产总值(NDP)的增长只有4%,说明该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本数量减少与环境质量退化为代价的。,真实储蓄,真实储蓄=国民生产总值-人造资本折旧-环境退化的损失-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动态地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某个国家依赖于使用自然资源(如出售石油、煤、木材或其它原料)来增加收入,并将其收入主要用于消费而不是投资,这样就会出现“负储蓄”。它表明了整个国家的财富净值在减少,显然,这种发展态势将削弱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剥夺子孙后代的发展机会。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