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概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20364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4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概论.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 格 心 理 学 Personality Psychology,南京中医药大学张秀琴,课程主旨,人格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通过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应用心理学的学生能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特质论等重要理论比较熟悉,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获得一些实用的人格测评技能。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具备运用心理学知识面向社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市场开发和营销、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教材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资源(一)著作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郑雪,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叶奕乾,现代

2、人格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郑希付编,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高玉祥编,个性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Lawrence A.Pervin,Oliver P.John编,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ichard M.Ryckman著,高峰强等译,人格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美赫根汉著,何瑾、冯増俊译,人格心理学导论,

3、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二)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三)网站(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This website d

4、eal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课程安排,一、人格心理学概论(3)二、人格理论与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及研究与应用(6)特质理论及16PF人格测验、大五人格测量(3)生物学论及艾森克人格问卷(3)行为学习论及行为主义实验(3)交互作用论(3)人本主义理论及应用(3)认知理论和控制点测量(3)三、积极心理学(3),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决定因素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二、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人格理论流派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的概念,

5、人格的词源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persona,即面具,就是演戏时应剧情的需要所画的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如我国戏曲中大花脸、小花脸等各种脸谱,表现各种性格和角色。思考:为什么用面具指义为人格呢?(1)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的,公开的自我;(2)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被遮盖的,真实的自我。人格的多种定义(人格内涵丰富因此定义多样,50多种)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如自我、特质等);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6、。参考1(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参考2(Burger):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参考3(Ryckman):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系列动态的、有组织的特征,这些特征独特地影响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人格的基本特性,一、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等,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

7、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的。人的行为并不是某个特定部分运作的结果,而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反例:精神分裂症,人格的基本特性,二、人格的独特性 人的鲜明的特征是他个人的东西,从来不曾有一个人和他一样,也永远不会再有这样一个人。(高尔顿)人格的的形成和发展是环境与基因型交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一种表现型。表现型不是基因型的复制,相似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作用下的表现型是不同的。强调每个人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共同性。,人格的基本特性,三、人格的稳定性 是指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持续的自我是人格稳定性的重要方面。昨天的我是今

8、天的我,也是明天的我。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如,外倾的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一样喜欢交际。人格特征的稳定性源于孕育期,它经历出生、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人以至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时代的人格特征变得愈加巩固。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1)人格特征随年龄增长,表现形式不同;(2)对人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可能影响人格的某些特征,如价值观、自我观念、信仰等的改变。,人格的基本特性,四、人格的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人类的婴儿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社会生活的需要和适应此种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剥夺将会使人丧失人性,不能形成人格。如狼孩社会

9、化的内容就像人类社会本身那样复杂多样。人格的社会性并不排除人格的自然性,即人格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概括)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或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他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个性与人格 个性仅表达人格的独特性,人格还有整体性等特点;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而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气质与人格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先天的禀赋,由神经类型所决定,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等先天禀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性格与人格 性格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10、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宜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的决定因素,遗传生物基础:染色体和基因、神经系统(脑)、生化物质(如内分泌、神经介质)、身体外貌等因素环境基础:胎内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阶层,社会文化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个体的反应不一样;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会引起周围人对他的特异反应;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建构自己所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人格心理学的任务,理论任务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

11、系统或参考框架。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对人看法的不同,因而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人格理论,主要有八个理论流派:古典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特质论 生物学论 人本主义论 行为主义论 认知主义论 交互作用论,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原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论客观论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人格心理学的任务,实践任务 心理治疗(对人们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进行咨询和矫正,著名的人格理论家当中有许多人同时也是治疗专家);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智能、气质与性格等心理特点进行测量评估,以便因材施教);人事管理(采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评价

12、人才、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完善个人的人格(既能正确地面对现实,又有积极远大的人生理想;坚韧的毅力和性格;行事有主见,有原则,不以别人的喜恶作为自己的行事标准;心理需求的全面性和满足手段的合理性),三、人格心理学方法,主要研究途径(一):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个案研究)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学派常采用此方法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沙可、莫里、罗杰斯、凯利例:电视暴力片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优点:活生生的个体;大量信息;产生假设缺点:弱于量的分

13、析;结论缺乏普遍性,主要研究途径(二):相关研究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代表人物:高尔顿、卡特尔、艾森克例:电视暴力片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优点:易操作、省时;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与实际情况,提高生态效度;可以研究一些无法操控的变量,如性别、年龄、家庭出生等;无需确定谁是因、谁是果;缺点:只能揭示相关关系不能揭示因果关系,主要研究途径(三):实验研究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作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的结论。特点:探讨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一般规律;得出因果性结论代表人物:冯特、艾宾浩斯、巴浦洛夫、华生、斯金纳例:电视暴力片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班杜拉)优点:客观性、严谨性、精确定量分析、因果性结论缺点:人为性、结论缺乏生态效度、缺乏主观性与意义性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见教材45页,14大类52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