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629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

2、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

3、二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

4、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 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 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楼赋与七哀诗。刘桢的个性。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

5、诗歌史影响。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第三章 正始文学 第一节 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 1、 政治与文学 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政治的复杂交织。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正始玄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文学的时代风气。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 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 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

6、始名士”“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文人集团性质之分析。 第二节 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 1、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氏家族。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内淳至外坦荡。 2、阮籍的创作 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 第三节 嵇康 1、嵇康的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渊明等后人的影响。

7、 第四章 西晋文学 第一节 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 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于乱政。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斥,造成士风转向。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典雅、拟古的文学风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 第二节 傅玄与张华 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

8、最为出色。张华对西晋文风的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 第三节 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 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 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试。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长于哀诔的文风。悼亡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 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 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与建安

9、、正始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咏史八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分析。左思其他的作品。 张协的乱世之隐。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 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价值。 第五章 东晋文学 第一节 东晋前中期文学 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玄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玄言诗的评价。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东晋前中期山水

10、文学的滥觞。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 第二节 陶渊明 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 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先:陶侃、孟嘉。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 。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归隐后的心态与生活。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2、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观发展史上的地位。“真”、“善”、“淳”的人生及社会理想。 3、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渊源:正始诗人及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陶诗的几大类型:行旅诗、田园诗、怀古诗、咏怀诗等。平淡风格成因之

11、分析:从矛盾到和谐。陶诗的语言艺术,古人对陶诗艺术的评论。 4、 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散文艺术。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社会幻想。桃花源之谜。桃花源记的语言艺术。 5、 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陶渊明的接受史。 第六章 刘宋文学 第一节 晋宋之际的政治变化与文学的发展 强权人物的出现与门阀政治的解体。晋宋之际士族、庶族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迁。士族与庶族两个阶层在文学上各自的表现。皇权重建与雅颂文学。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山水文学的兴盛。抒情文学传统的回复。诗歌与音乐关系加强。 第二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与谢氏的家族的文化、文学传统。谢灵运的人生悲剧,以门阀名士的身份遭遇皇权政治的格局。谢灵运的文

12、学创作道路。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政治遭遇的关系。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鲍照的文学创造 鲍照的寒素情结及政治上的表现,热切的政治追求与临路迟回的彷徨。鲍照作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特点。鲍照在文学上的全面性的创作成就。乐府诗创作的成就,回复汉魏乐府艺术传统,开启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新声的风气。拟行路难在歌行体发展上的巨大影响。芜城赋与南朝辞赋的艺术风格。 第七章 齐梁陈文学 第一节 谢朓与永明诗歌革新 “竟陵八友”与永明文人集团。永明文学的新变。永明体及其声律问题。沈约对永明文学发展的影响。沈约的诗歌成就。谢朓所处的时代及其家族当时的处境,人生

13、悲剧。谢朓的精神气质与其诗歌风貌。山水诗从“大谢体”到“小谢体”的发展。谢朓对永明文学的超越。谢朓的诗歌史地位。 第二节 南朝后期文学繁荣与失范 以禅让之名,行篡夺之实。皇权的纷争。南朝历史的恶性循环。文人群体理想精神的进一步失落。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文士精神世界的影响。形似写物的文学风气。绮艳文风兴起。绮艳文风发生的内外部原因。宫体诗艺术得失的客观评价。萧氏父子在文学上的功过。 第八章 北朝文学 第一节 北朝文学的发展 元魏王朝的建立。十六国、北朝文学的进程。南朝文学对北朝文学的影响。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梁陈之际南方文学家的大量入北朝与北朝文学的成熟。南北文学的融合。 第二节 庾

14、信与王褒 庾信的家世,他在梁朝时的文学创作。庾信入北朝后的创作变化,文学精神的升华,乡关之思,荣枯主题等。庾信文学的特色,强烈的抒情性、与高度的语言技巧,超越浮靡时风,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王褒在南朝与北朝时的创作。 第三节 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一书的性质,集地志、博物记、游览记等著述于一书。水经注山水文学的成就。对后世山水小品的影响。洛阳伽蓝记,北魏迁洛后佛教的兴盛,杨衒之的叙事艺术与文风。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魏晋南朝民歌 吴歌在东吴的兴起。东晋时期吴声的流行。长江中下游都市经济的发展与吴声、西曲的盛行。吴声、西曲的体制、表现内容与艺术特点。南朝民歌的绝唱:西洲曲,形象之美、境界之美、声韵之美。 第二节 北朝民歌 北方民族的尚武、质朴与北朝民歌的风格。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刚健含婀娜”的风格。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志怪小说 志怪之源。南北朝社会与志怪风气。佛教、道教与志怪。娱乐与志怪。干宝与搜神记,故事类型,小说艺术。 第二节 志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风气。追慕名士遗风的社会风俗。魏晋以来人物记、人物别传之流行。世说新语:传神的人物描写,冷隽的语言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