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1124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二 篇课文,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 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 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 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而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 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 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的君民同乐、 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文言文学习如何做到文与言的统一,本文学习过程中试通过情境 创设将积累文言知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的对话技 巧结合

2、起来。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假如你穿越到了战国时期,成为了()子,你面对的是这样 的一个世界:各国混战,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面对这样的局面,你的王也想成就霸业,而你却要向王 推行你的王道,你将会如何向王论道?(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组织语言形成发言稿,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小组给出评 价)预设:同学们的发言估计会带有极强个人主观色彩,极富理 想主义。二、文本对话解读,分析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 术(一)对话第一阶段L对话过程齐王问霸道一一孟子引导王道。2 .孟子策略避开霸道引入正题。3 .问题思考:仲尼明明谈论过桓文之事,却为何说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事 ?补充材料:孟子撒了谎。孔子曾

3、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 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 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 的言论。孟子说谎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其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 代,称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三王之道一一完美的圣君第二层次:商汤,周文、周武一一仁义的贤君第三层次:齐桓、晋文(晋文又次于齐桓)一一尊王攘夷但骄傲 的诸侯第四层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听指挥的诸 侯第五层次及以下:其他诸侯一一都是目无天子的垃圾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认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

4、大成。而在 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汤和文武,他们的特点是国家权 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义上又是事实上的领袖。齐桓、晋文 虽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为诸侯,势力过大难免骄横,春 秋中有几处记载了齐桓、晋文对周天子不敬。孔子觉得他们尊王攘夷的功绩值得肯定,但这种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齐桓、晋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现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 渚侯纷纷称王, 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 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扩大 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 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

5、一一崇尚和推行仁 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 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 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华,剔除霸道的糟粕。(二)对话第二阶段1 .对话过程齐王问王道一一孟子提出保民而王 一一齐王问保民一一 孟子问以羊易牛 一一王肯定事实一一孟子提出爱与不忍 齐王解释一一孟子问牛羊何择一一齐王笑一一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2 .孟子策略肯定齐王善心取得齐王信任。3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以羊易牛。4 .问题思考:以羊易牛中的仁。这部分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一一仁心。补充资料: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仁,心之

6、德,爰之理也。 儒家讲爱,不同于佛教讲的慈悲、墨家的兼爰、基督教的博爰, 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分别是亲亲、仁民、爱物。孟子集注 卷十三第四十六章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 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的解释物是禽兽 草木,爱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意思就是,君子对于禽 兽草木这样人类以外的动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长时令,有节 制地取用,并不需要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们。人的本能是最爱自 己的亲人,其次是其他人类,再其次是动植物。齐王能够表现出 对牛对动物的爱,这一种爱就是爱物,爱物的心是可以上升为仁 心的,一个爱物的人是可以成长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说是 心足以王矣,有这仁心,

7、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这种成 长是要修炼的,齐宣王就不能算是一个仁君,因为他恩足以及 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给禽兽,却不能给 百姓恩惠,能有对物的爱却没有对百姓的仁。齐宣王肯定亲亲, 如今又做到了爰物,那么只要在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对话第三阶段L对话过程齐王悦再问王道一一孟子以比喻一羽、秋毫设问王 否定一一孟子提出不为与不能一一王问不为与不能之异 孟子提出推恩于民一一孟子问快心。2 .孟子策略巧设比喻指出问题。3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 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 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

8、VS不推恩无以保妻 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 .本段重点:如何将爰物、亲亲升华为仁民。本部分重点解释爱物的齐宣王不能爱民的原因,是他没有推 恩的意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应该施于 人。亲亲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爰自己的父亲一样爱天下人的 父亲,但你应该将感情降低一点,给予别人的父亲略少一点的爱, 这样就够了。齐宣王能做到却不做,还找借口说做不到。(四)对话第四阶段L对话过程王提出求大欲一一孟子问大欲一一王笑而不言一一孟子 追问大欲一一王否定一一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错误一一王 问理由一一孟子警告有灾一一王问原因一一孟子以邹楚之战发 问一一孟子再提发

9、政施仁。2 .孟子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3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一一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4 .问题思考: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依据。这一部分解释了为何齐宣王有爱物的仁心,却不能行仁政得 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他想靠武力强取天下。孟子说你这是 缘木求鱼。你以为用武力夺取天下就能获得万民拥戴,但你恰好 理解反了,应该是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农业时代的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越多,劳力越 多,产品越多,税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农业时代的 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扩大人口,而扩大人口一般就两条路:等待人 口自然繁衍,和掠夺别国人口。通过战争来扩大

10、土地、掠夺人口 的方式会使得天下各国陷入无限战争中,最终使得天下总人口下 降。抢来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们,他们也无法安心生产、繁衍, 反而可能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或者成为本国的不稳定因素。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条路: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国君要爰百姓,要分土地给百姓,要不影响 百姓生产。慢慢的别国的百姓就会主动来投奔,商人会主动来经 商,人才会主动来做官。总之,国君不能只想着利己,不能肆意 压迫、录哨人残害百姓,要把重视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 把百姓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五)对话第五阶段1 .对话过程王三问王道一一孟子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和驱 而

11、之善。2 .孟子策略正反对比有理有据。3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4问题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措施孟子在这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孟子认为国君应该规定每个国民的土地面积,使国民能养活 自己和家人。有了稳定工作的人就会有稳定的生活,有了稳定生 活的人就会有稳定的思想,有稳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导他向善, 人民向善则国家发展。反之,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稳定,这 些思想不稳定的人机会成为流民。流民为了生存,或是会做出违 法乱纪的事被法律惩罚,或是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无论哪一种都 会导致国家损失人口。这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然后驱而 之善的逻辑顺序。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

12、无疑也是很有道理的, 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失业率,因为失业人口会变成社会不 稳定因素。那么应该分多少土地给国民呢?在孟子滕文公上 中有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段文字所描绘的就是西周的井 田制。把一块田划成井字,八家各分均等的一百亩,种出 来的收成归自己(也要交税);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田,由八家轮 流耕种,种出来的收成归国家。孟子认为井田制能保证所有国民 有均等的田产,国家也有稳定的税收,能避免因土地兼并而产生 流民,也可以给外国来投奔的流民分配土地。要注意的是,井田 制的土地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拥有稳定的占有、使用、经 营国有

13、土地的权力,从而对抗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后,孟子还有指导生产经营的较为具体的方针。 第一项是蚕桑纺织业,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桑养蚕,经营得好,50 岁的人可以衣帛。第二项是家畜饲养业,如果适时地经营好 这项事业,70岁的老人可以食肉。第三项是农业耕作,如 果国家不要用兵役、徭役侵夺农时,农民把百亩之田种好就可以 使八口之家无饥。如果这三项生产事业都经营好,一户农民 就可过上较富裕的生活。每家都富裕了,国家就会兴旺。课文节选到这里。其实后文还有关于改革农业税,减轻农民 负担的措施的论述。可以说,孟子虽然是儒家,但他心中是有完 整的建设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三.根据文章内容提炼孟子的政治

14、主张和社会理想文中,孟子向齐宣王系统阐述了 行王道的步骤:L君王爱物,就具备不忍之心,就具备了行仁政的 基本素质。2 .君王亲亲,就应该推恩于民。3 .推恩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产。4 . 制民之产”可以使百姓有恒产,有恒产的百姓 就有恒心。5 .等百姓有了 恒心,君王就能驱而之善。6 .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就能行王道。四.归纳孟子对话技巧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看似 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的提问都是在 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 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L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2 .善于通过提问来引导

15、对方思维3 .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五、思考探究1 .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 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 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觉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 使得齐宣王不执行呢?参考示例:忽视了恶劣的国际形势,各国混战,没有国家会 给齐国闭门发展的机会;高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的 各种风险缺乏预估,对人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劣根性认识不足; 最重要的是,误以为爰动物的人就会爱同类,对人的欲望(尤其 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认识不足。有些人喜欢动物,但对同类的人 却很残忍,随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为。2 .从梁惠王、到齐宣王,凡

16、是和孟子对话的君王都会被孟子 说服。如果你是君王,要如何应对才能不被孟子占据主动?参考示例:只能在语言交际层面想办法,不能利用王的权力。不听孟子讲故事;尽量不要提问;避免回答问题。3 .补充孟子生平简介及作品。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孟子其人:约前372前289出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 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 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 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 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 提倡以仁

17、 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 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 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 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 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 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 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 一的取材依据。孟子思想: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民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18、下(封建时代士大夫 出世进退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 国君傲然视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 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 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 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 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 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孽。时代意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 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 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 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 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