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资格考试]金匮要略习题.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584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62 大小:74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业资格考试]金匮要略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从业资格考试]金匮要略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从业资格考试]金匮要略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从业资格考试]金匮要略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从业资格考试]金匮要略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业资格考试]金匮要略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业资格考试]金匮要略习题.doc(1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匱要略習題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綜合練習一、名詞解釋1五常2風氣3元真4客氣邪風5疢難6導引7吐納8膏摩9未至而至10陽病11陰病12五勞13七傷14六極15穀飪16五邪17厥陽18卒厥19脈脫20四季脾王21痼疾22卒病二、填空題1若,。客氣邪風,中人多死。2病人脈浮者在前,浮者在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3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此為卒厥。4師曰:夫治未病者,。5夫肝之病,補用,助用,益用之藥調之。6清邪,濁邪,大邪,小邪中裏,穀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7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也。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2、,當先治其,後乃治其。9夫諸病在髒欲攻之,當,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10五臟病各有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為病。三、單項選擇題1金匱認為雜病發病的主要因素為()A客氣邪風侵襲B七情C房室竭乏D五臟元真不足E蟲獸、金刃災傷2冬至之後,“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中的“至而不去”是指()A以得甲子,天未溫和B未得甲子,天因溫和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D以得甲子,天溫和如盛夏五、六月時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中的“六微”是指()A六種疾病B六淫C六經D六氣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發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A風邪B寒邪C濕邪D霧露之邪E熱邪5其性清輕上浮,

3、易傷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A風邪B濕邪C寒邪D霧露之邪E熱邪6其性緊束,常在暮時發病,多中於經絡之裏的病邪是()A風邪B寒邪C濕邪D飪之邪E霧露之邪7望診見鼻頭色微黑的病機是()A虛勞B肝病C腎水反侮脾土D瘀血E痰飲8肝病乘脾,臨床上望診常見()A鼻頭色白B鼻頭色青C鼻頭色黃D鼻頭色赤E鼻頭色黑9病在中焦屬實者的呼吸特點為()A其吸而微數B其吸遠C其吸促D呼吸動而振振搖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點為()A其吸而微數B其吸遠C呼吸動而振振搖D息引胸中上氣E其吸促11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屬()A頭中病B骨節間病C心膈間病D腹中痛E肝膽病12病人頭中有病,聞診可見()A語聲喑喑然不徹B語聲寂然,

4、喜驚呼C語聲洪亮D語聲啾啾然細長E語聲低微13春季,下列各組色脈中,何者病情最重()A色青脈石B色青脈毛C色白脈毛D色青脈弦E色青脈洪14卒厥見身和、汗自出的病機為()A表衛不固B陽氣渙散C陰陽離決D氣血通暢E亡陰15早春時,出現色白,脈毛的機理是()A肺氣鬱閉B邪犯肺衛C肺氣虛D金克木E風邪戀肺16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機是()A邪熱消穀B髒氣為邪氣所改變C胃陽漸複D邪氣漸退E虛陽浮越17卒厥見唇口青,身冷的機理是()A血液鬱滯,陽氣閉阻B氣血逆亂C邪氣閉阻,血液鬱滯,陽氣渙散D陽氣虛衰,陰寒內盛E氣隨血脫18其性重濁,易傷人關節及下部的病邪是指()A寒邪B霧露之邪C熱邪D風邪E濕邪1

5、9對虛勞望診,可見()A色白B色黑C色黃D色赤E色青四、多項選擇題1“治未病”的含義是()A未病先防B早期治療C已病防傳D適時治療E謹防誤治2金匱提出疾病的預防方法有()A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B保持五臟元真通暢C無犯王法,避免禽獸災傷D房室勿令竭乏E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3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提出雜病的治療原則有()A治未病B虛實異治C表裏應分緩急D新久宜有先後E攻邪當隨其所得4根據金匱對陽病的與陰病的分類,下列何種病屬陽病()A頭痛B腰痛C腸鳴D腳攣急E噦5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篇對面部望診指出()A色青為痛B色白為亡血C色鮮明者為有留飲D色黃者便難E色赤者為熱6金匱指出“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6、。下列屬非其時色脈的有()A春季色青脈弦B春季色白脈毛C夏季色赤脈洪D秋季色白脈毛E冬季色赤脈洪7卒厥預後佳的標誌是()A唇口青B汗自出C身和D身冷E無汗8金匱中指出疾病的治療、護理方面,應根據臟腑特性而調治,以下何者符合此原則()A肝病虛者食用辛辣B脾病濕困用辛燥C胃陰不足用甘寒D肺病氣虛而食寒涼E腎虛水泛而居溫暖之處9攻在髒之邪時,遵循審因論治原則,“隨其所得而攻之”的例子有()A風寒外束,用麻黃湯B水熱互結傷陰用豬苓湯C下焦熱與血互結,用桃核承氣湯D宿食下利用承氣湯E陽明熱盛用白虎湯10金匱的“五邪”不包括()A風邪B寒邪C暑邪D濕邪E燥邪11根據“治未病”的理論,臨床上對肝實證的治療,

7、除瀉肝外,還可採取何種治法()A柔肝B滋水涵木C清心D實脾E寧肺五、簡答題1為什麼金匱認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脈浮者在後,其病在裏”?2簡述五邪中人的特點。3試述“厥陽獨行”的含義和臨床意義。4什麼是“心膈間病”?其在聞診方面有何異常表現?請簡述其機理。5為什麼“脈脫入髒即死,入腑即愈”?6請簡述“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的機理。7試述“設微赤非時者死”的病機與臨床意義。六、論述題1試述金匱首篇以臟腑經絡先後病命名的意義。2張仲景對疾病的病因及發病途徑有何認識?與陳無擇的“三因學說”有何異同?3試述金匱對肝虛證的具體治法。4談談表裏同病的治療法則。5整體觀念在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篇

8、中體現在哪些方面?6談談張仲景對疾病的預防有哪些主要觀點?7試述臟腑虛實相傳的基本規律,並舉例說明。8請解釋“卒厥”的病機與預後。9談談你對“夫諸病在髒,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的理解,及臨床如何運用?10請分析新舊同病時的治療原則。11為什麼說“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12如何正確理解“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1五常:指五行。2風氣:指自然界的氣候。3元真:指元氣或真氣。4客氣邪風: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來的致病因素。5疢難:指疾病。6導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種養生卻病療法。7吐納:是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卻病方法。8膏摩:用藥

9、膏熨摩體表的一種外治法。9未至而至:第一個“至”字指時令,第二個“至”字是指相應的氣候變化。10陽病:指屬外表經絡的病證。11陰病:指屬內部臟腑的病證。12五勞:素問宣明五氣篇及靈樞九針論均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為五勞所傷。13七傷:諸病源候論虛勞候指出七傷為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14六極:楊雄方言:“極,疲也”。六極指六種虛損的病證。諸病源候論謂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為六極。15穀飪:穀同榖(g穀)。飪(rn任),熟食也。飪指飲食。16五邪:指風、寒、濕、霧、飲食之

10、邪。17厥陽:厥,逆也。厥陽即陽氣上逆。18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種病證。其病機陰陽氣血逆亂。19脈脫:指一時性脈象乍伏不見,多由邪氣阻遏,脈中氣血一時不通所致。20四季脾王: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即農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為脾土當令之時。此處可理解為一年四季脾氣都健旺之意。21痼疾:指難治的慢性久病。22卒病:指突然發生的新病。二、填空題1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2其病在表其病在裏3入髒即死入腑即愈4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5酸焦苦甘味6居上居下中表7急當救裏急當救表8卒病痼疾9隨其所得而攻之10所得者其所不喜者三、單項選擇題1D2C3E4A5D6B7C8B9A10B1

11、1B12D13C14D15D16B17C18E19B四、多項選擇題1ABC2ABCDE3ABCDE4ABD5ABCD6BE7BC8BCE9BCD10CE11DE五、簡答題1為什麼金匱認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脈浮者在後,其病在裏”?“脈浮者在前”指浮脈見於關前寸部。寸脈屬陽主表,所以寸脈浮,病邪多在表,是正氣抗邪於表的徵象,脈多浮而有力。“脈浮者在後”是指浮脈見於關後尺部。尺脈屬陰主裏,所以尺脈浮則病在裏,多由於腎陰不足,虛陽外浮所致,脈多浮而無力。金匱意在指出,臨床診脈要注意分部,而且辨證還應注意結合臨床症狀。該條條文提出“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的腎虛症狀,是為了說明只有脈證相參,才

12、能作出正確的判斷。2簡述五邪中人的特點。五邪是指風、寒、霧、濕、飲食五種病邪,又分別稱作清、濁、大、小、穀飪之邪。五邪侵襲人體,各有一定的規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謂。風為陽邪,其性散漫,多中於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脈浮緩;寒為陰邪,其性緊束,常在暮時中於經絡之裏,令人脈緊急;濕邪類水,其性重濁下流,常傷於下而流注關節;霧露之邪輕清居上,易傷於上而犯皮腠;飲食之邪即穀飪之邪,從口而入,易損傷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體現了同氣相求,以類相從之共同規律,所謂大小、表裏、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對而言,不必拘泥。3試述“厥陽獨行”的含義和臨床意義。“厥陽獨行”指陰氣衰竭,陽失所附,有升

13、無降,獨盛於上的病機。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處於“陰平陽秘”的狀態,陰與陽相互維繫,其升降保持相對平衡。如果陽盛陰竭,就會導致陰不斂陽,陽氣上逆,所謂“有陽無陰”,就形成了“厥陽獨行”的病理狀態。金匱論述厥陽的意義,是為了強調陰陽失去平衡是一切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臨床上見到的肝陽上亢而面赤、眩暈,跌僕,甚至昏不識人,即屬這一類性質的病證,如果進一步發展到陰陽離決,就會導致死亡。4什麼是“心膈間病”?其在聞診方面有何異常表現?請簡述其機理。“心膈間病”,指結胸、心痞等一類病證。這類疾病在聞診方面有“語聲喑喑然不徹”之狀,即語聲低微而不清徹。由於膈間為心肺所居,肺主氣,司呼吸,實邪閉塞心胸,導致氣道不

14、通暢,肺氣出入升降失常,產生了語聲低微而不清徹的臨床症狀。5為什麼“脈脫入髒即死,入腑即愈”?脈脫,指一時性的脈象乍伏不見,脈絕似脫,並非真正脈絕或脈脫,多由正邪相爭,邪氣阻遏正氣,脈中氣血一時失去通利所致。如邪氣深入難出,氣血不易一時通暢,脈道運行難以恢復正常,脈乍伏不見,提示疾病深重,所以說:“入髒即死”;若邪未深入,病位較淺,容易外泄,氣血迅即通利,脈道運行恢復正常,則預後較好,所以說:“入腑即愈”。說明病邪輕而病位淺者,易治;病邪重而病位深者,難治。6請簡述“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的機理。所謂“素不應食”,指未病前不喜愛的食物,個體有差異。如見患病之後,突然想吃平素所不喜愛

15、的食物,這是“髒氣為邪氣改變”所致。食了平素所不喜愛的食物以後,可能反助長邪氣而引起發熱,應加以注意。臨床上有的患者,突然想吃平時不喜歡的食物,往往會出現發熱現象,對重病人來說,可能預後不佳。一般情況下,視為病理狀態,有臨床診斷意義。7試述“設微赤非時者死”的病機與臨床意義。赤為心之色,又屬火熱之色,此處指亡血病人,本應面色白,反見微赤,是陰虛血少,虛陽不斂而上浮所致。“非時者”,說明既非炎熱季節,又非遠行急走或酒後、飯後,以及急躁暴怒時的面“微赤”,而是病情危重的表現,預後不佳,若不及時救治,將有陽脫之虞,故曰“死”。六、論述題1試述金匱首篇以臟腑經絡先後病命名的意義。金匱一書是以整體觀念為

16、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來論述雜病的證治。就人體而言,臟腑在內,經絡在外,是一個整體。就疾病而言,雖然內傷雜病多自內而發,病變多在臟腑,但常因外感“客氣邪風”而來。病邪侵襲,往往先中經絡,肌膚腠理,而後入臟腑,所以雜病的產生,都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因此在分析雜病的病機上,金匱以臟腑經絡理論為主,而且對疾病的分類也以臟腑經絡劃分,如把經絡病歸為陽病,臟腑病歸為陰病。若能掌握臟腑經絡先後病的病理傳變規律,就能分清標本緩急,給予恰當的治療。篇名中“先後病”提示臨床應注意臟腑經絡先後病的傳變規律。雜病有在經絡臟腑和出現先後的不同情況,根據這些疾病的不同表現,辨證施治才能收效。所以該篇以

17、臟腑經絡先後病來命名。2張仲景對疾病的病因及發病途徑有何認識?與陳無擇的“三因學說”有何異同?對於疾病的病因,張仲景認為歸納起來,主要發病途徑有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即第一為經絡受邪,傳入臟腑,是因為體內臟腑正氣不足,邪氣乘虛入內所致,故雲“為內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是外部體表受邪所致,病邪不傳於內,故雲“為外皮膚所中也”。以上兩條,均由“客氣邪風”侵襲。第三不因“客氣邪風”的侵襲,由於房勞過度,意外的金刃創傷,以及毒蟲猛獸等所傷,與上二者不同。張仲景的發病學

18、說是以經絡臟腑分內外,六淫邪氣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對比決定病位的淺深。陳無擇的“三因學說”是以六淫為外因,七情為內因,將房室、金刃歸為不內外因,將三種病因並列討論。張仲景的發病學說與陳無擇的“三因學說”在病因方面都強調了六淫和房室金刃。所不同的方面為,陳無擇將七情作為內因,而張仲景卻未明確提出這一點。3試述金匱對肝虛證的具體治法。金匱以“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具體說明肝虛證的治法。肝虛之證,多為肝之陰血不足,除直補本髒外,還應根據五行相生方面來養肝體,酸入肝,肝虛當補之以本味,故補用酸。焦苦入心,因心為肝之子,子能令母實,而且肝虛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約肺金。

19、甘藥調和脾土,目的在於補土制水以助火,從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陰以養肝體。說明治療肝虛證不僅要補肝之本髒,且要從相生方面滋養肝體。這對於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後世根據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則,選用芍藥、五味子、當歸、丹參、地黃等藥,配以炙甘草、淮小麥、大棗之屬來治療頭目眩暈,失眠多夢,舌光紅,脈弦細之肝虛證,有較好的療效。4談談表裏同病的治療法則。表裏同病一般有三種情況:表證重而裏證輕;表證輕而裏證重;表裏證輕重相當。治療時相應有三種治則:先治表證,後治裏證;先治裏證,後治表證;表裏同治。臨證選擇哪一種治則,須視其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金匱主要強調了前二者。如

20、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雲:“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裏;若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說明一般情況下,表裏同病,表證勢急,裏證不重時,當先治其表,表解之後才能攻裏。若先攻其裏則易導致表邪內陷,而變生它證,故採取先表後裏的治則。即“若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但是如果表裏同病,裏證勢急,如出現“下利清穀”伴“身體疼痛”,即屬裏陽虛寒,又兼表邪時,則當急治其裏,後攻其表。如先發其表,則犯“虛虛”之戒,重傷陽氣,會導致正虛難以抗邪,邪氣蔓延,反有亡陽之變。臨床對這種病證,一般先以四逆湯溫其裏,裏證緩解,再用桂枝湯解表散邪。所以,

21、表裏同病,應採取急者先治的原則。而只有在表病與裏病處於急緩相當的情況下,才可表裏同治。5整體觀念在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整體觀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如原文“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就是從生理和病理兩方面說明,一方面,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產生疾病。又如原文“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說明自然界變化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人的色脈,會隨著四時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體

22、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則身體健康,否則就會導致疾病。以上體現了人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的整體觀。二、人體自身是個有機整體。如原文在論述“治未病”原則時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說明疾病可以在臟腑間互相傳變,在某髒有病時,就要預防已病臟腑向未病臟腑傳變。而原文“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也說明經絡與臟腑疾病亦可相互傳變。上述條文可以看出,臟腑之間,經絡與臟腑之間,都存在著疾病相互傳變的關係,從而體現了人體內各臟腑、經絡之間相互關聯的整體觀。6談談張仲景對疾病的預防有哪些主要觀點?張仲景對疾病預防方面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重視人體正氣,未病先防和已病防

23、變。一、未病先防:金匱認為疾病的發生與否,關鍵在於人體內的正氣,外因“客氣邪風”,雖是人體發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氣卻是決定人體發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匱強調“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如果人體正氣不虛,“不遺形體有衰”,縱有“客氣邪風”侵襲,“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會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張仲景指出要“養慎”。其具體措施有:“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說明既要加強道德修養,愛國守法,避免意外的災傷,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及房室都要有節制,這樣就能保持“五臟元真通暢”而健康無病。二、已病防傳:指一旦不慎發病,應早期治療,防止疾病由經絡入臟腑,或由

24、一髒傳入它髒,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所謂“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採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法,驅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臟腑,則當根據臟腑虛實相傳的基本規律,治未病之臟腑,截斷其傳變,阻止病情發展蔓延。7試述臟腑虛實相傳的基本規律,並舉例說明。依據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人體臟腑在生理方面相互密切聯繫,在病理變化方面則有虛實相傳的規律。即:實則傳而虛則不傳;虛則受邪而實則不受邪。一、實則傳而虛則不傳,指已病的臟腑而言。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是指肝實證易傳其所勝之脾,故需“當先實脾”。若屬肝虛證,則不易傳脾。二、虛則受邪而實則不受邪,則是指受傳的臟腑而言

25、。再以肝病傳脾為例,如肝實脾虛則肝病傳脾,治療上必須“當先實脾”,如脾不虛則不需補脾,故雲:“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總之,臟腑邪盛則傳,而臟腑邪不盛則不傳;臟腑虛則受邪,而臟腑不虛則不受邪氣相傳,這就是臟腑虛實傳變的基本規律。8請解釋“卒厥”的病機與預後。“卒”同“猝”,突然之意。“卒厥”是指突然發生昏厥的病證。其病機為陰陽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卒厥的預後,金匱以入髒、入腑來判斷。病人卒然昏倒之後,如出現唇口青、身冷,說明邪氣內閉,血流鬱滯,陽氣渙散,內閉外脫,屬入髒,預後不良,所以說“入髒即死”。若見身和、汗自出,說明氣血流通恢復正常,屬在腑,比較容易治癒,所以說“入腑即愈”。所謂“

26、入髒”、“入腑”,主要指病位的深淺,猶言在裏、在外,是相對而言。同樣,“即死”、“即愈”也非絕對之辭。因髒性藏而不瀉,腑則瀉而不藏,病邪入腑尚可排泄,治療較易。而邪入髒則邪無出路,需要通過攻其相為表裏的腑才能驅除,所以難治。金匱以此舉例說明臟腑病位之深淺可判斷疾病的預後。9談談你對“夫諸病在髒,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的理解,及臨床如何運用?“夫諸病在髒,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這句話,體現了金匱審因論治的治療法則。“所得”是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指與病邪相結合的意思。病邪入髒在裏,痼結不解,多與體內痰、水、瘀血、宿食等有形實邪相結合,治療時當審因論治,攻逐其有形實邪,使無形之邪失去依附,則

27、病易痊癒。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審其因為熱與水結而傷陰,當用豬苓湯育陰利水,使水去而熱除陰複,渴亦隨之而解。它證可以此類推,如熱與食結用大、小承氣湯。另以唐宗海為代表的醫家認為“得”者,合也。古訓相“得”為相合,五臟各有所合,即髒有病者,當隨其所合之腑而攻治。如腎與膀胱相合,腎病則治其膀胱。這種“髒病取腑”的治法已在臨床應用,有實踐指導意義。10請分析新舊同病時的治療原則。新舊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況。金匱認為,一般情況下應先治卒病,後治痼疾。因為從病勢分析,痼疾日久勢緩,卒病新起勢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證候複雜,難以速愈,而卒病邪氣尚淺,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況下,

28、應先治卒病,後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與舊疾相合。當然在臨床治療新病與舊病相合的病人時,治新病同時還須考慮到舊病。如傷寒論太陽病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就是治療新病兼顧舊病的例證。11為什麼說“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人的呼吸主要與肺腎兩髒有關。肺主呼吸,而腎主納氣。所以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的說法。此處“上焦”指肺,“下焦”指腎。“在上焦者,其吸促”指病在上焦,呼吸短促困難,為肺氣大虛而吸入之氣不能下達,氣入而隨即外出所致。“在下焦者,其吸遠”指病在下焦,吸氣深長而困難,為元氣衰竭,腎不納氣所致。二者在臨床上都是病程較長,病情嚴重,故雲:“此皆難治

29、”。12如何正確理解“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這句話說明,臨床應根據五臟病的喜惡來進行治療和護理,才有利於五臟生理功能的恢復。因為五臟的生理特性各異,因而適宜病情好轉的飲食、居處也不相同。“所得”指與五臟特性相應的飲食、居處與治療。如脾喜燥而惡濕,脾為濕困,則宜溫燥而忌肥甘,護理時就要注意避免吃肥甘厚味之品。又如脾胃虛寒的病人,除服溫補脾胃的藥物外,要注意食用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及居處保持溫暖等,才會有助於疾病的恢復。反之,如果治療、護理違背五臟特性,則會助長病邪而使病情惡化。如果脾胃虛寒的病人服用了苦寒的藥物,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住在寒冷潮濕的居處

30、等,這些都會加重脾胃虛寒。這就是“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綜合練習一、名詞解釋1剛痙2柔痙3幾幾然4中暍5瘡家6濕家7濕痹8火攻9日晡所10取冷11臥不著席12齒介齒13蟲行皮14食頃15冒狀二、填空1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_,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_。2病者一身盡疼,發熱,_,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_。3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_。4濕病的發汗法當為_。5大承氣湯可治療_致痙。三、單項選擇題1痙病的主脈是()A浮緊脈B緊而弦脈C沉遲脈D沉而細者E浮數脈2柔痙的治療選方為()A調胃承氣湯B葛根

31、湯C防己黃芪湯D止痙散E栝蔞桂枝湯3痙病,高熱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證屬()A剛痙B欲作剛痙C柔痙D表熱致痙E裏熱成痙4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A血痹B曆節C痛痹D濕痹E風痹5太陽中暍,津氣兩傷,治用()A白虎加蒼術湯B白虎湯C白虎加參湯D竹葉石膏湯E白虎加桂枝湯6麻杏苡甘湯證屬()A風濕表虛B風濕陽虛C寒濕表虛D風濕陽鬱化熱E風濕在表化熱傾向7風濕,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方用()A桂枝加附子湯B桂枝附子湯C桂枝去芍藥湯D防己黃芪湯E甘草附子湯8下列病證禁用汗法者為()A痙病B濕病C暍病D曆節病E水氣病9麻黃加術湯證的病機是()A風濕在表B風濕兼氣虛C

32、風濕兼陽虛D風濕表裏陽虛E寒濕鬱表10防己黃芪湯治濕病,下列症狀何項不具備()A噁心B身重C惡風D汗出重E脈浮四、多項選擇題1痙病的治法可用()A汗法B下法C吐法D補法E溫法2濕病治療不能用的治法為()A微發汗B火攻C大汗D攻下E利小便3甘草附子湯證的臨床表現有()A午後潮熱B汗出短氣C不嘔不渴D惡風不欲去衣E小便不利4桂枝附子湯的藥物組成為()A桂枝白芍炮附子B桂枝炮附子C炙甘草生薑大棗D甘草大棗E生薑大棗5治風濕在表,大汗不愈的原因是()A汗不得法B過汗傷陽C過汗傷陰D汗後又受寒濕E風濕未能俱去五、簡答題1如何理解“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2簡述防己黃芪湯的藥物組成及

33、證治?3試比較麻黃加術湯證與麻杏苡甘湯證有何異同?4試述痙病的病因病機與治法,其預後難治有哪幾種情況?5治療太陽中暍,為何不用汗法?6如何鑒別剛痙與柔痙?六、論述題1試述濕病的治療原則是什麼?說明其機理。2試述金匱對痙病的辨證施治。3試比較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的證治異同。4在濕病的治療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1剛痙:是外感痙病的一種以頭項強急,口噤,甚則角弓反張,發熱惡寒,無汗為主症的疾病。2柔痙:是外感痙病的一種以頭項強急,口噤,甚則角弓反張,發熱汗出而不惡寒為主症的疾病。3幾幾然:本指小鳥羽毛未盛,伸頸欲飛而不能飛的樣子。此指病人身體強直,不能俯仰轉側自如,“幾”

34、,(sh殊),也有的讀作(jin今)。4中暍:即夏季之傷暑,外感暑熱之邪,多有挾濕。5瘡家:久患瘡瘍或金刃創傷不愈的病人。6濕家:久患濕病的人,意指素體脾運不健之人,易招外濕致病。7濕痹:痹,閉也。指濕邪留注關節,閉阻筋脈氣血,出現關節疼痛的病證。8火攻:指燒針,艾灸,熨,熏一類外治法。9日晡所:日晡,為申時(下午三時至五時)。日晡所,即指午後,或傍晚時分。10取冷:貪涼的意思。11臥不著席:指手足向後伸仰,臥時腰背不能著席,即角弓反張的樣子。12齒介齒:齒介(xi械)。齒介齒是指上下牙齒相摩切磋有聲。13蟲行皮中:指服用防己黃芪湯後,病人的皮膚出現猶如蟲爬樣的異常感覺,它是方藥得效的標誌。1

35、4食頃:指服藥時間而言,大約吃一頓飯的功夫。15冒狀:指瞑眩頭暈眼花。這是服藥後的反應。二、填空1不嘔不渴白術附子湯主之2日晡所劇者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3慎不可以火攻之4微汗5陽明裏熱三、單項選擇題1B2E3E4D5C6E7B8C9E10A四、多項選擇題1AB2BCD3BDE4BC5ABCE五、簡答題1如何理解“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本篇提出的濕痹之候,是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為特徵的濕病,這種特徵不同於一般的濕邪在表之侯,而是內濕與外濕相合的指征性表現,說明外濕內趨,病程已遷延一定時日,正氣無力抗邪。既有外濕流注關節筋脈造成的關節煩疼之症,又有內濕為重引起的“小便

36、不利,大便反快”之症,是濕邪內阻影響膀胱氣化而小便不利;濕趨大腸則大便反快。故宜取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則內濕去,陽氣通,外濕亦可隨之祛除。此即“利小便,所以實大便”,“治病求本”之謂。2簡述防己黃芪湯的藥物組成及證治?防己黃芪湯的藥物組成為:黃芪、防己、白術、甘草、生薑、大棗。本方可治風濕表虛證,臨床表現為一身關節疼重、惡風、自汗、脈浮,系由表氣不足,又受濕邪或風濕犯表,衛氣被傷,失於固護所致,雖為風濕邪在表,但表氣已虛,故不應更發汗傷正,而應當用益氣固表,祛風除濕法治之。3試比較麻黃加術湯證與麻杏苡甘湯證有何異同?相同點:均為濕邪在表之表實證,以一身關節疼煩為主症,以微汗法治療,二方用藥均有麻

37、黃、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黃湯變化而來。不同點:麻黃加術湯證為寒濕在表,除主症外,尚有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等表現,治法為微發汗、除寒濕,宜用麻黃湯加白術。麻杏苡甘湯證為風濕在表,有化熱、化燥傾向,除主症外,以發熱午後為重、無汗、惡風為特徵,故治以發汗除濕、輕清宣化,方用麻黃湯減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4試述痙病的病因病機與治法,其預後難治有哪幾種情況?痙病為邪傷筋脈,津液不足或耗傷,筋脈失於濡養所致,故其預後與津液受傷的程度有密切關係。仲景對外感痙病的病因認識是由失治或誤治所致,故外感痙病在臨床上是一種急重病,故在治療上,應急則治其標,用汗、下法是為病因療法。仲景以栝蔞根、葛根兩藥啟示我們必

38、須重視津液的保護,以使病人保留生機。本篇從脈象上推論預後有以下幾種情況,即脈沉而細者、有炙瘡者、脈伏弦者等,均為正虛邪盛,病情進展,為難治,預後不佳。5治療太陽中暍,為何不用汗法?太陽中暍的病因雖為外感,但感受的是暑熱之邪。暑熱之邪傷人,多入氣分,首先耗傷的是津氣,熱邪致病與寒邪致病迥異,不可用汗法。若對中暍者發汗,則更傷陽氣和陰津,且不利於祛邪,當治以清熱益氣生津法,方用白虎加參湯。6如何鑒別剛痙與柔痙?“金匱”將痙病分為剛痙與柔痙。二者除發熱、頸項強急、口噤、甚則角弓反張等痙病的共同主症外,剛痙以惡寒、無汗為特徵;柔痙以汗出而不惡寒為特徵。六、論述題1試述濕病的治療原則是什麼?說明其機理。

39、濕病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常兼風邪,而成風濕之邪,宜用微汗法;內濕宜用利小便法,此為金匱對濕病提出的治療原則。治外濕之發汗法,必須遵循微汗法的原則。因為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易於表散;濕為陰邪,其性濡滯,難以速去。如果發大汗,則風氣雖去,而濕邪仍在,不僅病未愈,還易傷衛陽及陰津。故取微汗,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在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營衛通暢,可使風濕之邪一併宣洩而俱去。內濕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內濕,又招致外濕,形成內外合邪,且內濕重於外濕,表現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須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則裏濕去,陽氣通,濕痹自除。可見,濕病治法雖有發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濕必須通陽,陽氣宣暢,濕邪

40、方可盡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2試述金匱對痙病的辨證施治。本篇論述痙病的證治主要有三種情況:柔痙、欲作剛痙、陽明裏熱成痙。三者存在共同的病機,即邪傷筋脈,津液不足,筋脈失養而拘急不舒。其治法雖有微汗和瀉下之不同,但其目的均以祛除病邪,固護津液為主。柔痙的病機為外感風邪,津液不足,邪傷筋脈,又營衛不和所致。症見發熱汗出、身體強幾幾、脈反沉遲;治以調和營衛、清熱生津疏筋;方用栝蔞桂枝湯,即桂枝湯加栝蔞根。欲作剛痙的證治,指痙病發作初起或將要發作,病機為風寒表實,邪傷筋脈,津液不足或輸布不利所致。症見發熱、惡寒、無汗、小便不利,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治以發汗解肌、生津疏筋;方用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

41、黃、葛根而成。裏熱成痙多為外感邪氣不解而入裏化熱,傷津動風所致,症見壯熱息高、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介齒。治當攻下實熱,急下存陰,方用大承氣湯,當得下止服。3試比較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的證治異同。相同點: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三方證均為風濕兼陽虛證,其治法均為溫經通陽、祛風化濕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點:桂枝附子湯證屬於風濕在表,風重於濕的表陽虛證,症見“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是邪未入裏,表陽已虛,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溫經助陽、祛風化濕。白術附子湯證系服桂枝附子湯後,風邪得除而外濕仍在,因濕邪為重,表陽不足。除上症外,又見大便堅而小便利,

42、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熱傷津之弊,故當減去,再加白術。此處白術當為生白術,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陽除濕,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為證情而設,亦為治未病而設。甘草附子湯證為風濕兩盛,表裏陽氣俱虛,此時邪傷已久,正不勝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現為“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故將炮附子、白術、桂枝並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緩圖,溫複表裏之陽氣、祛風除濕。4在濕病的治療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本篇論及的濕病側重於外感濕病,由於寒濕、風濕致病因素的不同,在辨證上當分表裏虛實。如風濕有表氣虛、表陽虛、表裏陽氣俱虛,還有化熱、化燥傾向者,總結這種治療方

43、法在臨床應用時的注意事項,將對臨床用藥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治療上,應根據風與濕邪的輕重以及體內陽氣虛弱的程度具體分析選藥。六方中既體現微發其汗的原則,善用辛溫發散藥;又不乏辛溫(熱)溫經通陽藥,目的是利於祛風(寒)、除濕邪。因此,有以下幾種情況當細思。(1)寒邪較重時,發散藥應重用,但必須遵循微汗法的原則,因多用極易過汗或使病情失控,此時宜加用適量的補氣助陽藥。(2)濕鬱化熱時,溫散藥宜少用,以免助熱,或導致兩熱相得,更易汗出,故發散藥當減量。亦可加適量清利濕熱藥。(3)化燥傷陰時,溫燥藥的使用更應斟酌,以切中病機為宜,需伍用生津護陰的甘潤之品。(4)對陽氣已虛者,不用或少用發散藥。臨證時為

44、免傷正氣,不求速效,只應緩圖。如風濕表虛之防己黃芪湯證,表裏陽氣俱虛之甘草附子湯證等即是例證。所以,濕病是一個病機較為複雜的疾病,對其邪正虛實的不同病情必須認識清楚,判定緩急方可斟酌用藥。此外,治療濕病用微發汗法,應重視患者服藥後的反應和護理,以及注意濕病與季節、氣候變化因素的關係,促進疾病向愈,更利於提高臨床療效。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綜合練習一、名詞解釋1百合病2.狐惑病3陰陽毒4中病,勿更服5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6聲喝7漿水8目四眥黑9目赤如鳩眼10淅然11溺快然12百脈一宗二、填空題1百合病是一種的疾病。臨床症狀以神志恍惚不定,、感覺失調及口苦、小便赤、等為特徵,以為主方。2百合病的主要病機為,其治療原則為,常用治法為、。3“百合病,不經,病形如初者,主之。”4“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複下之,此亦為逆。”5“百合病發汗後者,主之。”6“百合病,百合滑石散主之。”7狐惑病是一種所致疾病,臨床症狀以為特徵。咽喉部蝕爛為;前後二陰蝕爛為。8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主之。9狐惑釀膿證用主治。10狐惑病蝕於,用苦參湯外洗;蝕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