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周》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07860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政策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财政政策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财政政策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财政政策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财政政策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政策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政策周》PPT课件.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2章 财政政策,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能从宏观调控的视角,运用财政政策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要求:了解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目标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内容,理解财政政策效应评价和财政政策乘数,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模式以及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引例,内容(略)问题:财政政策的功能有哪些?财政政策的类型有哪些?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分别有哪些?我国现阶段为何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目录,12.1 财政政策概述12.2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1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12.4 我国的财政政策,12.1 财政政策概述,12.1.1 财政政策的概念12.1.2 财

2、政政策目标12.1.3 财政政策工具12.1.4 财政政策类型,财政政策的概念,关于“政策”的定义: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方式)+政策客体+政策目标,1.财政政策的涵义: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措施的总称。政策主体:一国政府政策工具:收、支;规模,结构;平衡政策客体:宏观经济与微观主体政策目标: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财政政策实际上是由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支出政策以及收支平衡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2.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指通过调整物质利益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协调功能:指财政政策对社会

3、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协调能力;,控制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和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稳定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大体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政策目标,1.物价相对稳定把物价水平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可以具体释义为避免或抑制通货膨胀。2.收入公平分配根据社会成员的劳动贡献不同,合理确定他们的收入水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协调。,3.经济稳定增长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或是其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政府通过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消费

4、需求。,财政政策工具,1.税收。主要通过宏观税负率确定、税负分配体现出来。宏观税负(狭义)率体现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总的税收水平,反映了政府对财力的集中程度和动员资源的能力。税负分配也是根据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进行的。在宏观税负率确定之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产品、行业、地区、企业)差异税率来实现的。,2.公债。主要体现于三种效应:“挤出效应”: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支出下降(公债存在信用、二级市场、税收上的优势)。“货币效应”: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收入效应”:收入在纳税人和公债持有人之间的分配。,3.公共支出。政府满足纯社会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它包

5、括购买性支出(不含用于政府投资的购买)和转移性支出两大部分。4.政府投资。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政府投资在“基础瓶颈”条件下所产生的“乘数效应”,SW1,E1,SW2,E2,U1,U2,0,V1,V2,Y,X,社会投资,政府投资,SW:社会福利函数UV:生产可能性曲线,财政政策类型,1.按照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它包括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制度的合理安排,在经济产生周期性波动时,能够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以稳定经济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有明显的局限

6、性,只能部分地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第一道防线。,主要表现,收:累进的所得税:将纳税人的收入与适用税率累进挂钩,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自动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及相应的需求总量。支:政府转移性支付(社会福利支出):以失业救济金、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形式将政府转移性支出与社会成员收入累退挂钩,随经济发展兴衰自动减增补贴数额,产生自动调节需求总量的作用。,须具备的条件,以累进征收为税收制度的主要形式;具有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总供求矛盾的具体表现,为消除经济波动,灵活选择适当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总供求平衡和充分就业等宏

7、观经济目标。特点是不能自动地对社会总供求关系实施调节,其作用的发挥须借助于人们对客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适时选择,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2006年中央政府相机调整投资规模,政府投资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2006年,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相机调整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年初,考虑到经济增长偏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国家适当调减了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净压缩投资100亿元。年末,根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财力增长的情况,在年初1154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保项目。

8、,汲水政策(PompPriming Policy),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的特点,a.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b.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c.财政支出规模有限,不用进行超额支出,只要使私人投资恢复活力即可。d.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补偿政策(Compensatory Policy),是指政府根据对经济情况的判断而主动地调整财政收支以改变社会总需求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财政政策。a.是全面的干预政策b.政策载体包括:公共投

9、资、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贴c.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d.调节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2.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其政策实施表现为通过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需求,弥补社会有效需求小于社会有效供给的缺口,达到启动闲置资源,促使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适于社会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的条件。具体手段主要有:降低税率、发行公债和增加政府预算支出。,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

10、总需求。其政策实施表现为通过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抑制需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适于社会需求膨胀、社会供给相对不足以及经济趋于过热的条件。具体手段主要有:增加税负、发行公债和缩减政府预算开支。,中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即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均等,以保持社会供求同步增长,维持社会供求基本平衡的政策。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以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政策实施表现为规定财政收支规模,使其在数量上基本一致。政策作用是维持而不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适宜于在现实社会总供求矛盾不突出或社会总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的经济条

11、件下选用。,12.2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12.2.1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12.2.2 财政政策效应12.2.3 财政政策效应偏差问题12.2.4 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要素通过各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财政政策工具经过某种媒介体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的复杂过程。最为重要的媒介体是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政策工具媒介体目标变量,1.收入分配,(1)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改变个人实得货币收入。征税:使税后收入减少;补贴:使实际收入增加。改变货币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主要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后

12、果:影响居民储蓄与消费行为,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导致劳动者在工作与闲暇之间重新做出选择。,(2)对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影响:国家可以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分别制定相适应的税收政策,以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财政政策目标。,2.货币供应,我国的财政赤字具有货币扩张效应。我国过去硬赤字的弥补,只能通过向银行透支或借款解决。【参P255】央行在提供财政借款时,难以通过压缩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避免财政性货币发行。当赤字发生时,增加的货币己进入流通领域。新的年度预算一般难以通过压缩信贷规模促使货币回笼。,3.价格,许多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是通过价格体现出来的,或者是与

13、价格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调节作用的。长期以来,我国部门与行业间利润率的差别,主要与价格政策有关。价格不合理往往是制约基础工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财政政策效应,评价财政政策效应要从政策执行的结果和达到政策目标的成本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了该项政策的“成本”某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则可视为该项政策的“收益”。当政策收益大于政策成本时,政策的有效性程度高,反之则低。,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积极作用(实现政策目标产生的效果),政策研究费用+政策执行费用+补偿费用(或效率损失),财政政策效应偏差问题,1.财政政策效应偏差的含义2.财政政策实施的

14、时间周期3.纠正财政政策效应偏差的具体措施,1.财政政策效应偏差的含义,财政政策效应偏差:指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之间发生了背离。政策效应偏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偏差人为偏差,2.财政政策实施的时间周期,财政政策实施的时间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政策出台阶段、政策完善阶段、政策成熟阶段、政策蜕化阶段。政策出台阶段和政策蜕化阶段的自然偏差可能较大,政策效果较差。在政策完善阶段和政策成熟阶段的政策效果较好一项带有全局性的财政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会形成政策实际效果的地区差别,3.纠正财政政策效应偏差的具体措施,必须重视对政策分析中人的利益动机的研究。政策分析中的人(政策主体和政策

15、对象),都是在一定利益驱动下从事某项社会活动的,而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则是导致政策效应偏差的最深刻根源,因此,要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政策效应偏差,首先必须从经济利益这个核心入手,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必须重视对政策行为规范的研究,建立规范的政策行为机制。其一是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当事人的权益和责任,从而约束当事人的行为;其二是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观念或道德方面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必须注重对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研究。所谓决策的科学化是指从政策的制定到贯彻执行,都应尊重客观规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对待政策问题。所谓决策的民主化是指在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民的意

16、愿,通过民主集中制的程序把群众的意愿转变为政府的政策主张。,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乘数:是指财政政策变量变动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从而引起国民收入(GDP或GNP)扩张或收缩的倍数。,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税收乘数,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

17、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性支出(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的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购买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在定额税率下,当政府支

18、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比例税率下,1.税收乘数 Kt=(-b)1-b(1-t)02.购买乘数 Kg=11-b(1-t)13.转移支付乘数 Ktr=b/1-b(1-t)=-Kt04.平衡预算乘数 Kb=(1-b)1-b(1-t)0Kb1,定额税率下,1.税收乘数 Kt=-b/(1-b)2.购买乘数 Kg=1/(1-b)=KI3.转移支付乘数 Ktr=b/(1-b)=-Kt4.平衡预算乘数 Kb=1 其绝对值都大于比例税率下的,因(1-b)小,12.

19、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12.3.1 货币政策概述12.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用各种工具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利率等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它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信用、利率等变量所要达到的目的。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影响速度、施加影响的方式等不同,可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战略目标/长期目标,是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目标有四个: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

20、收支平衡。各国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不同,在具体目标的选择上可能有差异。但货币政策的目标总是这四个目标中的部分或全部的某种组合。,物价稳定,是指促使一般物价水平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波动,以维持货币对内价值的相对稳定。物价稳定是指国内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波动幅度较小,能够为国民所接受,也能为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所承受。,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原因:经济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稳定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物价的剧烈波动可能造成流通秩序的紊乱和收入关系的破坏,甚至会引起社会政治局势动荡。,充分就业,是指在现行工资率下,愿意就业的都能如愿以偿地有一个工作职位,并非指百分之百地就业。失业

21、的情况: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不自愿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均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自愿失业。,通过经济政策的运用,剌激有效需求,可以降低不自愿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充分就业就有必要成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就是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动总量的增长来表示,即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如果考虑人口因素,也就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自主性经济交易引起的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的差额为零。国际收支顺差:自主性交易差额大于零;国际收支逆差:自主性交易差额小于零;,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

22、偿性交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求学等)而从事的交易。补偿性交易:是指为弥补国际收支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国际储备等。,货币政策各目标之关系,货币政策各项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下滑,则失业增加。其它各个目标相互之间都有矛盾。,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剌激社会总需求增加,这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要降低物价上涨率,就要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

23、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必然使失业率上升。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矛盾,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上涨。观点一:适度的物价上涨能够剌激投资和产出增加,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取决于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产出的增加伴随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随着经济增长,物价又可能趋于下降或稳定。观点二:物价稳定也完全能够维持经济增长,条件是: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

24、商品的支付能力上升,可能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要消除逆差,就必须压缩国内需求,但紧缩性政策又同时会引致经济增长放缓乃至衰退,失业增加。要促进经济增长,在国内资本量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外资的流入,外资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中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差,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国际收支,但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措施:降低利率,这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并使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恶化,如果经常账户收支不能保持顺差或者这种顺差不足以抵补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就可能使国际收支失衡。降低货币供应量,此时不会产生恶化国际收支的影响。,2.货币政策的中

25、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现最终目标的。中介目标通常包括银行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长期利率等指标。,中介目标选择的原则,首先应有比较明确的内含和外延,其准确数据应能为中央银行及时获取。其次,中央银行能够准确、及时地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控制和调节,以有效地贯彻货币政策意图。最后,在中央银行选定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必须存在密切、稳定的相关性,即中介目标的变功能显著地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反映出银行体系扩大贷款和投资的能力,其数量多少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收缩与扩张,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是中央银行

26、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的变化会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长期利率(中长期债券利率),中长期债券利率对投资有着显著的影响,与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在间接调控体系下,中央银行借助于公开市场操作就可以影响银行的准备金供求从而改变短期利率,进而引导长期利率变化,以实现对长期利率的控制。,3.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和措施。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再由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传导,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

27、率,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规定商业银行对吸收的存款上缴的比率。政策目的除了集中准备金、增强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可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进而作为收缩或扩张信用和货币存量的工具。,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货币和信用,进而调节经济运行。,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各种有价证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可以扩大基础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

28、应量;卖出有价证券,可以减少基础货币,降低货币供应量。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又会使市场利率水平随之发生调整。,其它货币政策工具,间接信用控制工具: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和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等。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存款利率最高限额、信用分配、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比率等。,4.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传导顺序,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企业,居民,宏观经济变量,传导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不同的观点:凯恩斯学派利率货币

29、学派货币供应量,凯恩斯学派,当货币政策变动时,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货币资产收益率下降;经济单位以货币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这又会通过资本收益率的上升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加,引致总需求增加,使总收入上升。传导过程可表示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货币学派,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总支出增加,引致总收入上升,直到物价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传导过程可表示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总支出总收入。,5.货币政策的类型,根据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不同,分为扩张

30、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1)扩张性货币政策/“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功能在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剌激社会总需求。实施条件是社会总需求不足,有效供给过剩。,所采用的措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大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再贴现率,以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剌激投资需求;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有价证券,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放松消费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必要时)。,(2)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以收缩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功能在于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

31、。实施条件是社会总需求过剩而总供给不足。,所采用的主要措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小货币乘数,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提高再贴现率,以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促使市场利率上升,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减少基础货币供给,以降低货币供应量。直接金融管制或间接干预措施(必要时)。,3)中性货币政策/平衡性货币政策,功能:保持社会总供求同步增长。条件:社会总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作用:只起维持作用,不起调节作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1.协调配合的必要性调控宏观经济的目标一致,存在着一定的置换关系。有相互补充性,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32、具有一定的相互矛盾性,要注意二者的协调配合。,二者之间相互矛盾性的表现,政策主体与主要任务不同政策侧重点不同时滞特点不同政策实施中的阻力不同,政策主体与主要任务不同,财政政策:实施主体是政府,其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货币政策:实施主体是中央银行,主要任务是稳定金融市场。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央行大量购进政府债券基础货币量增加通货膨胀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政策侧重点不同,财政政策: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结构为主;货币政策:侧重于调节经济总量,在供求结构调整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时滞特点不同,财政政策:决策时滞长(政策决定须经过议会部门审议)、政策作用时滞短(直接作用于微观主体);货币政

33、策:决策时滞短(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直接决定),政策作用时滞长(政策工具需经过商业银行才能传导至微观主体)。,政策实施中的阻力不同,财政政策:来自纳税人和补贴受益人的阻力较大(政策工具尤其是税收政策,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时,需要提高税率,减少补贴性支出);货币政策:政策执行阻力较小(间接作用于微观主体)。,2.二者的配合模式(九种),松财政+松货币(典型1)紧财政+紧货币(典型2)紧财政+松货币(典型3)松财政+紧货币(典型4)紧财政+中货币松财政+中货币中财政+松货币中财政+紧货币中财政+中货币,(1)松财政+松货币,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

34、备金率、降低利率来扩大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给。结果必然使社会总需求扩大。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失业率较高、经济萧条的情况,可以剌激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就业,但又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危险。因此,这种政策组合不宜长期使用。,(2)紧财政+紧货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措施,限制消费与投资;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信贷支出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使经济过热有所降温,有效抑制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适用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以至于引起经济关系紊乱和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可能引起经济增长的急刹车。长期使用,还会引起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35、(3)紧财政+松货币,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政府支出,降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则旨在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就业率,促使经济适度增长。在具体实践中,过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快速膨胀,有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过快上升。,(4)松财政+紧货币,通过增支减税等手段,缓解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率;通过提高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目的在于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避免通货膨胀。,适用于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较高、通货膨胀率较高,但同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该政策组合的持续使用,可能会累积大量的财政赤字。,财政货币

36、政策的配合,i,i1,i0,i2,O,Y0,Yf,Y1,Y,G,F,IS,IS,LM,LM,H,实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G r 和 Y;M r 和Y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G r 和 Y;M r 和 Y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G r 和 Y;M r 和 Y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G r 和 Y;M r 和 Y,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0,Y,财政政策效力强,财政政策效力弱,LM,IS(平缓)I对i敏感,i ii,0,Y,i,0,Y,LM,i,LM(平缓)L对i敏感,IS,IS(陡峭)I对i不敏感,LM(陡峭)L对i不敏感,I

37、S,I,0,财政政策效力弱,财政政策效力强,Y,货币政策的效力,图15-3 货币政策的强弱,财政政策更有效的情况,r,r,O,O,IS1,IS2,LM,IS,LM1,LM2,Y1,Y2,Y,Y,Y1,Y3,Y2,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相对有效性的凯恩斯主义分析,货币政策更有效的情况,r,r,O,O,IS1,IS2,LM,IS,LM1,LM2,Y1,Y2,Y,Y,Y1,Y3,Y2,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相对有效性的货币主义分析,3.相机选择财政政策的时滞,内在时滞:认识时滞 行政时滞外在时滞:决策时滞 执行时滞 效果时滞,不讲,内在时滞,认识时滞:从经

38、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的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行政时滞:财政当局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消耗的时间。,这两种时滞只涉及行政单位,而与立法机关无关;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单位没有直接关系。属于内在时滞。,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到这些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决策时滞: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执行时滞: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审议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的时间。效果时滞:指政策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时滞,只涉及经济问题的发

39、现与对策研究,因此,大体一致。,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内在时滞,外在时滞,问题,认识,行动,决策,执行,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比较,内在时滞:大体一致,无法比较。外部时滞:决策时滞:财政政策较长,货币政策较短执行时滞:财政政策较长,货币政策较短效果时滞:财政政策优于货币政策。,就时滞方面来看,很难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根据不同的客观经济环境和不同政策的各种时滞加以比较。,4.我国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实践,19781984:主要是农村改革;19851988年:双松政策;经济过热;19891991年:双紧政策,治理整顿,经济疲

40、软;19921993年:双松政策;经济过热;19941996年:适度双紧,1996年实现“软着陆”,抑制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实现了“两个转变”,但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1998200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适当松动)的货币政策的配合;20052007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200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2.4 我国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12.4.2 稳健财政政策12.4.3 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积极财政政策,1.涵义:实质上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

41、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其目的在于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特点:(1)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拉动总需求;(2)增发建设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3)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1998年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出现全面失速的征兆。,我国政府通过适度地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降低金融系统风险、扩大基础建设投资等措施,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旨在剌激消费,扩大出口,进而拉动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3.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新

42、增发的国债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力拉动了内需的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最为成功的。我们把扩大需求的短期政策与改善供给的长期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改革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成功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为我国经济的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伟大尝试。,在2008年第四季度增加1040亿元、2009年增加5038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安排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927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加5722亿元,完成两年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的目标。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及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和医

43、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以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等领域和欠发达地区。,2009年,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方式筹措资金,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达到9243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投资2567亿元,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投资965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551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投资777亿元,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及服务业投资681亿元,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51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305亿元。,1998年至2002年,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国债项目直接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

44、资金和银行贷款,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2000、2001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1.7个、1.8百分点。,4.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加剧了财政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财政收入偏低与资源有限性的限制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国际警戒线水平为3%。,稳健财政政策,1.涵义2.实施背景3.措施4.作用,1.涵义,实质就是中性的财政政策,核心内容是要避免财政政策自身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因素。立足点是在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关注长期问题的一种结构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的实质是从总

45、量取向的财政政策,变成结构取向的财政政策。,2.实施背景,我国政府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时期被动做出的选择,有很强的针对性,效果也很明显,但很难持续和稳定。2004年底,我国财政政策己经实现了平稳转型,由积极转为稳健。,3.措施,适当减少财政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增收节支。,4.作用,结构调整功能。财政政策的调整包括总量适度调整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既要防止经济总体过热,又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般可通过合理的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实现结构调整功能,稳定经济作用。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规模,将宏观调控的主角让位于货币政策。同时,进

46、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实现我国经济在发展基础上的持续稳定。,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1.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2.我国财政政策定位原则3.两种财政政策权衡,1.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应该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并参照相应的国际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满足当前发展阶段需要的、且又是充分谨慎的财政政策规则。,2.我国财政政策定位原则,要有助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助于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增加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3.两种财政政策权衡,积极财政政策仍然是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将是一项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积极财政政策,还是稳健财政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顺势而为,因时而变,而其最终的政策目标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财政政策的涵义、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类型、财政政策传导、财政政策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等内容。其中,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传导及效应评价、财政政策乘数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本章的难点主要包括: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效应评价、财政政策如何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以及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