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90331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40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社会总供求均衡统计分析,第一节 供需平衡理论回顾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统计测定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直接测算法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状态判断和趋势分析,第一节 供需平衡理论回顾,一、微观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二、古典学派的总供需一般均衡理论 三、凯恩斯的总供需平衡理论,一、微观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局部均衡理论的思想:西方经济学中,局部均衡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考察单个经济单位或市场的分析。局部均衡取决与某一商品的供求数量,

2、当其供求相等时达到局部均衡,此时所决定的价格即为局部均衡价格。,(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思想(二)瓦尔拉斯均衡的假定(三)古典学派供求平衡理论的特点,二、古典学派的总供需一般均衡理论,(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思想,要素的供给来源于消费者,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推广,4、如果存在着产品价格P1,PK以及要素价格pk,PK+r使得上述k+r个市场均衡条件成立,那么就意味一般均衡存在。由此可见,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无非是把局部均衡中的一个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广到多个市场。,(二)瓦尔拉斯均衡的假定,(1)市场信息是充分的;(2)市场上有制定价格的“叫价者”,他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调整价格,形成供求一

3、致的“均衡价格体系”;(3)既有的经济人都按照市场价格信号来调整供给量和需求量;(4)供求数量的交换都是等到价格达到均衡后才进行的,从而使市场交换在量上处于均衡状态。,(三)古典学派供求平衡理论的特点,(1)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潜在总供需、意愿总供需、实际总供需最终将趋于一致。(2)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价格并没有考虑到货币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种用价格表现的实物量均衡。(3)不存在时间概念,不存在预期因素,是一种静态分析。(4)供求概念的含义基本上是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三、凯恩斯的总供需平衡理论,(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二)凯恩斯四部门均衡的提出(三)国民收入核算与总供需均衡分析(四)社会总需

4、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最高层次的平衡关系,(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会总供给相等,总需求不足是市场存在的现象。社会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水平。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它包括四部分:1、家庭或消费领域购买的消费品(c)2、企业购买的投资品(i)3、政府支出的商品和劳务(g)4、国外部门的需求,即该国的出口(ex-im)总需求的变化不仅影响价格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就业水平,进而影响总供给水平。,(二)凯恩斯四部门均衡的提出,1、两部门经济均衡2、三部门经济均衡3、四部门经济均衡,两部门经济均衡,1、将宏观经济简化为家庭(消费者)与企业

5、(厂商)两个经济部门;2、家庭将所有当期收入用于购买企业当期生产的全部商品;C=C3、现实却存在存在大量的储蓄;4、两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是:C+S=C+I。,三部门经济均衡,1、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能没有政府,经济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2、宏观经济由消费者、厂商和政府三部门构成;3、政府的开支来源于财政收入;4、三部门经济均衡条件是:C+S+T=C+I+G,四部门经济均衡,1、宏观经济由消费者、厂商、政府和国外四部门构成;2、四部门经济均衡条件是:C+S+T+IM=C+I+G+EX 3、出口进口出现贸易顺差;出口 进口出现贸易逆差。,(三)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1、核算国民收入的

6、两种方法2、国民核算恒等式3、国民收入核算与总供需均衡分析,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1、支出法 社会用于支出的部分包含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外国人用于本国的支出。GDP=C+I+G+EX2、收入法 以收入方法测算,GDP是所有国民的收入,国民得到这些收入首先要纳税(T),之后把其中一部分用于消费(C+IM),一部分则用于储蓄(S)。GDP=C+S+T+IM,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3、核算国民收入需要注意的问题 GDP=C+I+G+EX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和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GDP中;国内生产总值以最终商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因而,中间投入不应

7、计算在内,避免重复;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分。,国民核算恒等式,国民收入核算与总供需均衡分析,(1)核算恒等式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的条件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支出与收入核算的国民收入恒等。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的运行之中,可以认为,经济的运行结果是核算的结果。因此,为了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把经济中的支出和收入分别置于事先加以考察,则恒等式恰好为这些因素运行的均衡条件。,国民收入核算与总供需均衡分析,(2)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构成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

8、投资品供给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事先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四)社会总需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最高层次的平衡关系,1、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意义2、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途径,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意义,1)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2)是整个宏观经济良性循环和微观经济有效地运行的基础。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途径,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3)建

9、立和完善科学的、民主的经济决策体制。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疏通商品流通渠道。,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统计测定,一、对总供需范畴的不同理解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两种统计模式,(一)潜在社会总供给和潜在社会总需求(二)意愿总供给和意愿总需求(三)现实总供给和现实总需求,一、对总供需范畴的不同理解,(一)潜在社会总供给和潜在社会总需求,潜在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正常的生产强度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社会产品的总体能力。影响潜在总供给的因素:1、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及其配置情况;2、经济体制、产业结构;3、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潜在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对社会

10、产品的货币支付能力即购买总量。影响潜在总需求的因素:1、社会产品价格分配和再分配;2、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二)意愿总供给和意愿总需求,意愿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愿意并且能够向社会提供的全部社会产品的总量。包括两层含义:具有供给能力;又同时具有供给愿望,二条件缺一不可。供给能力取决于潜在总供给,而供给愿望则受经济政策、价格水平的高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潜在总供给是意愿总供给的上限。二者之差为“没有供给愿望的生产能力”。,意愿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全社会产品的总量。包含二层含义,具有支付能力;具有支付意愿。支

11、付能力取决于全社会各个部门所拥有的全部购买力之和,取决于潜在社会需求;支付愿望则受许多社会、经济、政治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潜在总需求是意愿总需求的上限。,(三)现实总供给和现实总需求,现实总供给: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部门实际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总和。现实总需求: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部门为购买商品实际的货币支付量总和。现实总供给恒等于现实总需求。如果意愿总供给大于意愿总需求,则物价下跌、产品库存增加、生产能力闲置;如果意愿总供给小于意愿总需求,则物价上升、商品供不应求、投资增加,最后形成现实的总供给和现实的总需求。,(一)间接测算法(二)直接测算法,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两种统计模式,(一)间接测

12、算法(思路),以西方经济学中”总供给=总需求”的理论模型为框架,运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从实物概念出发,就一定时期内已经实现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进行统计。由于这种模式是对同一问题从两种不同角度进行反映,已实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这种模式的计算结果不能直接判断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因此分析社会总供需的均衡与失衡,必须借助于就业率或失业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的波动等指标测度,该模式通常被称为“间接法”。,(一)间接测算法,西方关于社会总供求的测算方法:1、通过潜在GDP和实际GDP的偏离来判断;2、借助失业率、物价指数、利率、汇率、库存变动等经济指标来判断;,1、潜在GDP与实际GDP偏离

13、判定方法,该方法运用前提是国民经济属于需求不足型经济,这样实际GDP的大小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它把潜在GDP视为潜在总供给,把实际GDP视为有效总需求,用两者之间的差额即“GDP缺口”来反映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平衡状况。该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计算GDP。,2、经济指标的间接判断方法,借助失业率、物价指数、利率、汇率、库存变动等几个重要经济指标来判断,该方法的运用前提是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因而上述指标的变动能较好的反映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状况。该类方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哈佛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景气预报和分析方法”,它把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经济指标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通过计算这些指标的

14、综合指数,来反映景气变动的情况,进而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判断。,(二)直接测算法,1、国内生产总值法2、流量生成法 3、存流量结合法,1、国内生产总值法,以社会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作为计算范围,把相当于这一范围的生产和流通的成果作为总供给,而把购买这一范围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各种资金应用,作为社会总需求,并以此对社会总供求均衡与失衡作出判断与分析。1987年国家统计局拟定的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测算方案就采用的是这种方法。,1、国内生产总值法,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包括财政预算内外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它固定资产投资拨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用国外资金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民所

15、有制单位自筹支出、城乡集体、个人和居民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流动资产投资需求: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资金贷款、财政预算内外流动资金拨款、全民所有制单位自有流动资金、城乡集体、个人或居民流动资产投资支出。,个人消费需求:包括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包括农民自给性消费)、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居民结余的流通性货币(包括手存现金和活期储蓄)。社会消费需求:包括财政预算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农村社会集团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国内供给: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其中,不包括不可分配部分,如牲畜增长、森林增长。国外供给:用商品进口总值表示。,2、流量生成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总需求中财政赤字、银行信贷和

16、自愿储蓄对总需求的影响,计算公式为:1、社会总供给的测算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产品盘盈(-损失)+(进口-出口)2、社会总需求的测算社会总需求=国内生产总值-自愿储蓄+财政赤字+银行信贷+(国际收支总差额-商品净出口)社会总需求=中间产品补偿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3、存流量结合法(直接测算法),该方法从社会总供求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它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统计,而且还包括未实现平衡的供给和需求总量的统计。该测算方法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可以不相等,经常存在供求缺口。这一缺

17、口的绝对总量和相对量大小及其评判,正是宏观经济运行平均与否的分析依据。,第三节 社会总供需的直接测算法,一、直接测算法的基本思路二、总供给的测算三、总需求的测算,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不断循环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本期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既有本期生产的,也有上期结余下来转入本期的,本期生产的供给和分配形成的需求,大部分在本期实现,但也有一部分没有实现,结余下来转入下一期。因此,统计应从流量和存量两方面去反映总供给和总需求。,一、直接测算法的基本思路,(一)总供给指标(二)总需求指标(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各指标间的关系,一、直接测算法的基本思路,(一)总供给指标,1、流量总供给:是

18、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新增加的总供给量。2、结余总供给:指某一时点上,全国库存和储备结余的供给总量和人工培育资源增长量,分为期初结余总供给和期末结余总供给。3、存量总供给:期初结余总供给与流量总供给之和。4、本期实现的总供给:存量总供给减去期末结余总供给。本期实现总供给与流量总供给之间的差别是期末、期初结余总供给之差。,(二)总需求指标,1、流量总需求:是指一国(地区)一定时期,形成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能力水平。包括实现的需求总量,也包括未实现的即准备购买的需求总量。2、结余总需求:就是未实现的总需求部分,它是为了连接不同时期的流量总需求揭示总需求的动态特征。分为起初结余总需求和期末

19、结余总需求。3、存量总需求:期初结余总需求与流量总需求之和。4、本期实现的总需求:存量总需求减去期末总需求。,(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各指标间的关系,期初结余总供给(需求)流量总供给(需求)本期实现总供给(需求)期末结余总供给(需求)存量总供给(需求)期初结余总供给(需求)流量总供给(需求)本期期初结余总供给(需求)上期期末结余总供给(需求)本期实现总供给本期实现总需求,流量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商品进口+劳务输入+损失 期初(期末)结余总供给=期初(期末)商业库存+期初(期末)工业库存+期初(期末)人工培育资源产值 存量总供给=期初结余总供给+流量总供给 本期实现总供给=存量总供给-期末结余总供

20、给,二、总供给的测算,三、总需求的测算,(一)流量总需求的测算(二)结余总需求的测算(三)存量总需求与本期实现总需求的计算,(一)流量总需求的测算,1、流量总需求=国内生产总值-自愿储蓄+银行信贷+财政赤字+国际资金净收入2、流量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即流量投资需求,是已实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库存增加的投资之和,按其资金来源进行测算。投资需求国家预算内资金拨款 国内贷款投资利用外资 自筹和其他投资 投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库存增加,消费需求,即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国外消费需求 以实际发生的购买额计算,包括

21、商品出口 和劳务输出。,(二)结余总需求的测算,结余投资需求 结余消费需求,结余总需求=结余投资需求+结余消费需求,结余投资需求,当年未实现的国家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拨款,1、计算当年未实现国家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拨款 当年未实现的国家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拨款(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基本建设支出+更新改造支出)已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来自财政拨款的部分2、计算期末结余固定产投资拨款 期末结余固定产投资拨款=期初结余固定产投资拨款+当年未实现的国家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拨款,当年未实现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1、计算当年未实现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当年未实现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国家银行信贷资金平衡表中固定资产贷款年末

22、余额 当年已实现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国内贷款部分2、计算期末结余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期末结余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期初结余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当年未实现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结余消费需求,结余消费需求=居民储蓄+手持现金+机关团体存款,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状态判断和趋势分析,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与失衡的概念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态的类型三、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态判断的统计方法,1、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与失衡的概念,必须从流量社会总供求、存量总供求以及结余总供求去全面认识,只有三方面相等才是真正的均衡。2、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均衡的内涵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是

23、否协调。3、从统计来说,社会总供需的均衡与失衡有其具体的数量界线。,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与失衡的概念,从国民经济总体均衡的内涵来说,社会总供需均衡具体表现为,1、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协调;2、生产能力的正常发挥,技术进步,资源充分利用;3、总需求依社会经济能力和社会发展而正常增长,结构逐步演进,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4、财政、信贷、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态的类型(思路一),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态的类型(思路二),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与否的状态出发。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可以看作是这两大市场的均衡过程,其中任何一个市场失衡都将影响另一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

24、,只有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供求关系才协调统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才是真正的均衡。,产品市场需求供给,货币需求供给;产品市场需求供给,货币需求供给;产品市场需求供给,货币需求供给;产品市场需求供给,货币需求供给。,依据两个市场的状态将失衡划分为四个类型,三、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态判断的统计方法,(一)敏感指标法(二)社会总供求的监测指标方法(三)差额法,(一)敏感指标法,在总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很多经济指标会发生变化,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指标变动的趋势和幅度来识别总供需失衡的方向和程度。常用的指标主要有:1、物价指数 2、库存变动 3、货币流通量 4、利率 5、失业率,(二)社会总供

25、求的监测指标方法,根据国民经济运动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关系,设计和计算若干个综合动态指数。为了全面显著地反映经济平衡发展的不同趋势,把综合动态指标分为稳定、较快、过快、较慢、下降五种类型,对综合指标按照不同的数值范围,标出不同颜色的灯号报警,来进行判断和分析。,(三)差额法(思路),首先计算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然后用总需求减去总供给得出供求差额,用这个差额反映失衡的绝对水平。总供求差额=总需求额-总供给额 其次要计算供求差率:总供求差率=总供需差额/总供给额 用供需差率就能够直接表示总供需失衡的程度。供求差率主要有两种:本期形成总供求差率=流量总供求差额流量总供给 供求差率=存量总求差额存量总供给,(三)差额法(分析),(1)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态下,判断有无经济停滞。(2)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下,进一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3)进一步计算和分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与供给的差率。(4)结构失衡的判断与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