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第六讲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文化第六讲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周易文化之六-周易阴阳、五行学说概说,第一节、周易妙理在阴阳 周易的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阴和阳也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范畴。这种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庄子天下篇在论六家要旨时指出:“易以道阴阳”。言明了阴阳学说是周易思想的核心。易经中虽未明言阴阳,但阴阳观念正蕴涵于“”、“-”两个卦爻符号之中。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易以道化。”指明易书是讲阴阳变化的。易传明确地提出了阴阳概念,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卦传中“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阐明的就是阴阳学说
2、。本章就周易的阴阳之道互争胜负、整体和谐来阐述其阴阳学说。,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为宇宙间每个事物都有阴和阳,二者互相对立、转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周易作者认为,易就是以“阴阳”为范畴来确立卦象、爻象,以及说明阴阳爻变易原则的,“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传)它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两重性,要求人们从阴阳两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性质,这既是周易哲学的基础,也是对先秦以来的辩证思维的概括与总结。这一命题对后来的易学与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系辞传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
3、器”的关系,也就是客观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对于“道”、“器”这种关系,王夫之在周易外传卷五解释得非常透辟,他说:“道者,物所众著而共由者也。物之所著,而共由者也。物之所著,惟其人可见之实也。物之所由,惟其有可循之恒也。既盈两间而无不见,盈两间而无不可循,故盈两间皆道也。可见其象也,可循者其形也。出乎象、入乎形;出乎形,入乎象。两间皆形象,则两间皆阴阳也。两间皆阴,两间皆道”。又说:“盈天地间皆器矣。器有其表者,有其里者,成表里之各用,以合同而底于成,则天德之乾,地德之坤,非其“缊”焉者乎?是故调之而流动以不滞,充之而凝实而不馁,而后器不死而道不虚生。器不死,则凡器皆虚也;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
4、也。”“道”的规律虽是抽象的,但却被众多的实物“(器)”所显现而,因循,因而也就必然有可见之实质。它出入于实物的形象之间,于间则可见其阴阳变化,阴阳变化就是“道”。可见,“道”与“器”是不可能绝对分开的。周易将一阴一阳的“道”作为客观规律提出来,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它强调易书之作,既顺应了天命规律,又顺应了万物之形态与属性。一阴一阳的“道”,它普遍存在于天、地、人。但是,由于天、地、人万物之形态不同,对“道”的称谓也不同。天是无形的,“道”体现于无形的天,就
5、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地上的万物是有形体的,“道”体现于有形的万物就是刚与柔的对立统一;人所以为万物之灵长而能与天地并之,就在于道德伦理,“道”体现于人则是仁与义的,对立统一。称谓虽有不同,究其实质都是阴与阳,只不过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说法不同而已。天、地、人万物都是阴阳规律大“道”流行的产物。分而言之,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合而言之,天、地、人都是一个“道”,统称“三才”之“道”。在宇宙衍化的过程中,分阴分阳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阴阳相当于天地。推而至于万物,则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由是而将宇宙万物划分为两大类。周易认为,一阴一阳既是对立的,同时又是
6、统一的。睽彖传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睽为乖异,也就是矛盾对立。然而,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的,却有着统一性和互相联系。天在上,地在下,是睽乖对立的,但其令相通而生息万物之事则是相同的。男与女,体质各异是睽乖对立的,但结成夫妻生儿育女情感相通是一致的。天地间万物都有两性之差别,也是睽乖对立的,而其生化之事与天地人相类似,还是统一的。这就说明了,事物只有对方面的统一才能发挥作用,可见睽卦的卦义非常重大,因而赞叹说:“睽之时用,大矣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能够相互联系的,其联系是双方感应的结果。系辞传下说:“阴阳合德而刚柔
7、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合德”之“阴阳”,是以微观意义上指构成万物的两种对立的物质基因;“合德”是指这两种物质基因的“相感”,即互补、互相渗透的作用。由于阴阳合德过程中双方比例上的差异,从而使万物分别具备了或刚或柔的不同特性。系辞传下又说:“刚柔者,立本者也。”刚柔相推,探讨的是宏观物体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还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阴阳往来变化,因为是抽象的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日月寒暑的变化,人人都晓得,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日月往来相推动,产生了光明;寒
8、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相推动,积之而成岁;往者屈而退,来者伸而进,此屈则彼伸,此进则彼退,对立的双方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通又不相离,永恒的相互交替运动,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通晓了日月寒暑屈伸往来之理,也就领会了阴阳对立统一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系辞传上又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阴阳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昼夜四时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这就说明了“道”的阴阳变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都可掌握的。,(二)阴阳相互争胜负 阴阳对立统一的往来变化,展现了一个无限发展的序列。由此,周易哲学又提出了阴阳
9、对立面总是互相争胜负的观点。如系辞传下所说:“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贞”字,正固地。吉与凶,是正与反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总是争胜负,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者。天地之“道”的阴阳,也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争胜负,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者而观示于人。日月之“道”也是这样的,谁居于正位谁就明亮。天下事物之运动无出其外。对立面的斗争经常是一胜一负,一正一偏。胜者居于正位而显现,负者居于偏位而潜伏,这就叫“贞夫一”。周易折中卷十五引朱熹解释说:“吉凶常相胜,不是吉胜凶,便是凶胜吉,二者常相胜,故曰贞胜。天地之道则常示,日月之道则常明,天下之动,
10、贞夫一者也。天下之动虽不齐,常一,个是底”。马其昶又解释说:“语类云:吉凶无两立之理,迭相为胜。符经说:天地之道侵,故阴阳胜。其昶按:贞固足以干事。事有善恶,皆以贞胜,谓贞固积久而后胜。(周易费氏学卷七)参照这些注释和按语,对“贞胜”和“贞夫一”的文义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吉凶不两立,日月不兼明,天下事物运动的规律是成功者退,方来者进,对立的两个方面总是互相争胜负。这种交迭相胜又是经过长久的积累而后胜,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这样一来,矛盾虽然有两个方面,但它常常是一个方面示于人,而另一方面则隐伏着,这就叫“贞夫一”。,由于阴阳“贞胜”和“贞夫一”,事物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吉与凶、祸与福、生与死、治
11、与乱、新与旧、兴与衰、正与反,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易位。周易的这一观点相当深刻,承认事物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生”就意味着“死”的开始,成功就意味着走向失败,一切都处在绝对的变化当中,于是便产生了忧患意识。周易哲学是告人以忧患的。周易作者对于易的产生并未作神秘的夸张,相反地,把“易之兴也”平实地归结为在特定的艰危处境中人的忧患意识的产物。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作易的时代环境,乃是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作,易者(周初统治集团、文王、周公等)的忧患,就在于“小邦周”要战胜、取
12、代“大国殷”所面对的重重困难和艰危处境。文王因之而曾被囚于羑里,周公等更面临各种矛盾而怀着无穷忧患,谦慎自持,始得以转危为安。易传作者又从总体上论断周易一书:“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正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系辞传下)整个“易道”所凸显的,正是“朝乾夕惕”、“居安思危”、“外内使之惧”、“困穷而道”的忧患意识。,周易哲学以阴阳争胜负,提示了事物对立面的一正一偏、一显一潜在一定条件下互移,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正如系辞传下援引否九五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解释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13、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要求人们透过事物彰明显现的一面看到其潜隐微小的一面,从潜伏着的对立面去把握现在,以便在绝对的变化中立足于现在而展望未来,如此不能握有主动权,以达到“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再一点就是因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总是互相争胜负,总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必须适度,不要过“亢”而走过头。乾卦上九爻爻辞说“亢龙有悔”,象传解释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乾卦上九的“龙”,因过“亢”,必然要转向下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唯有圣人才知道进退存亡得失相转化的规律,能随时变通而不失阴阳相和之正理。这些
14、论述,都较为深刻地提示了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规律。这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应变和决策,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三)阴阳的整体和谐 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核心,扩展开来则形成两个侧翼。一方面是在矛盾和斗争上深化,提示了阴阳互相争胜和“贞夫一”,告诫人们应居安思危,应有忧患意识,还应防止过“亢”,以提高自我决策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是在统一性上继续深化,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和稳定。,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的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稳定性的保证。乾彖传明确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乾道变化”,即天道规律的变化,也
15、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由此才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乃是阴阳对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结果。反之从万物的自身说,也唯在保持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其自身能继续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颐在伊川易传卷一中解释说:“保谓常存,合谓常和。”朱熹在原本周易本义卷三中也说:“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后。”两人解释都是很得当的。因此说,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大和”也叫“太和”。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左传昭公二十年晏
16、婴辩“和”、“同”之别说:“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他举出清与浊,大与小,长与短,疾(急)与徐(慢),哀与乐,刚与柔,迟与速,高与下,出与入,周(密)与疏(散)各组的对立面都能“和”在一起达到“相济”,即互补的作用。阴阳之“大和”就是这个道理,矛盾双方均衡而互补,具有同一性,因此才能发挥生生之功能。矛盾双方的这种“大和”状态又叫作“中”,因而“大和”又叫“中和”。清代易学家惠栋在易例上中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三统历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易传通过对吉、凶、悔、吝、无咎等这些占辞的命定和解释,以反映阴阳矛盾运动的态势。吉与凶是
17、对立的两极。吉为事物的正面,为阳;凶为事物的反面,为阴。二者互相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调换位置。系辞传下说:“爱恶相攻,而吉凶生。”那么,悔、吝又是什么呢?系辞传上说:“悔吝者,犹虞之象也。”悔,即懊悔;吝,即贫吝;忧,为忧患,虞,为安乐。由于失“道”逆理而动得了“凶”,得“凶”则懊悔而忧患,于是就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了。因此说,“悔”是由反而趋向正。因得“道”顺理而动得了“吉”,得“吉”则贪安乐,于是又向坏的方面开始发展变化。由此可知,“吝”是由正而趋向反。“吉”“凶”是对立的两极,代表着阴与阳两个方面。“悔”是由“凶”而趋向“吉”,即由阴而向阳方面的运动;“吝”是由“吉”而趋向“凶”,
18、即,由阳而向阴方面的运动。这就是说,由于阴阳对立面的斗争,才产生了“悔”、“吝”所反映的变化过程。因此系辞传下说:“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而“无咎”则处于阴阳矛盾运动的“中间阶段”的“大和”状态。因此系辞传上说:“无咎者,善补过者也。”系辞传下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能够理解“无咎”是易书的至理大道,也就会了解“中和”之道乃常道。怎样才能把握“中和”之道呢?第一是节。节,有两层内涵:一为节制,二为调解。六十四卦的最后五卦,对此有深刻的论述。具体说,节卦论节制“中”,中孚论信守“中”,小过论稍过“中”,则可调解而使之归于“中”。过“中”不调解则必然倒向两极,于是最后两卦排
19、上既济未济。既济论成功,未济论失败。如此往复无止息。第二是强调用柔不用刚。系辞传下,:“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易传哲学是崇尚阳刚的,阳刚勇于进取,能够有所作为。但是,刚健难以静止,容易在不停地运动中越过“中介线”。阴性柔顺主静,虽不利于远行进取却利于守成。对于居于成功位置上的胜利者来说,执“中”用柔性能够保持既得的成果,延缓向对立面的转化。因此,系辞传两次提出“其要无咎”,一称“此之谓易之道也”;一称“其用柔中”,其寓意是很深刻的。周易哲学所提示出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阴阳平衡的中道思想等等,都是在阴阳矛盾运动中的某种态势下提出来的,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20、它看到了矛盾运动的“中间阶段”可供利用,便强调执“中”而协同。成功才应居安思危洞察几微,以执“中”用柔作为治世之良方,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方略,对于巩固现存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正因如此,周易作为儒学经典而能逃过秦火,从汉以后其地位上升而为“六经”之首。周易的阴阳变化学说,从哲学的高度为政权建设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而其八卦模式和阴阳学扩展开来,则构成了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如中医的脏腑经络学,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道家的身心修持的中国养生学,是汲取了易理而发展完善的;中国的数术学,更是起源于易,由此可见,周易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其他任何著作都无
21、法比拟的。因此说,深入研究和正确评价阴阳学说在内的周易的哲学思想,对于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节 生生不息论五行 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最初被称为“五材”。古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并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宇宙万物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相互之间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和联系。先贤以五行的特性和相互关系来描述自然万物(包括生命)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形式,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变化机制和具体细节,反映事物的内部本质和外在
22、特征,并成为分辨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手段和思维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体系的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虽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代表,但已远远超过了其具体的物质的本身,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木的特性是向上、向外舒展而生长、变化,能曲能直。古人称“东方震位,木号青龙,名曰曲直”。因此,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性质或作用的事物者,属木。木属于生长态。火的特征是温热、升腾。古人称“火属南方,名曰炎上”。因此,凡具有温热、上升、腾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者,属火。火属于气化态。土的特性是能容纳、变化万物。古人称“土属中央,名曰稼穑”。因此,凡具有长养、承载、受纳、变化性质或作有
23、的事物,属土。土属于综合态。金的特性是形坚态固,因熔炼而形变态异,能够变革。古人称“金属西方,名曰从革。”因此,凡具有坚牢刚硬、肃降清洁、收敛变革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属金。金属于稳固态。,水的特性是滋润、下行、流动。古人称“水属北方,名曰润下”。因此,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流动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属水。水属于流动态。以上这五类物质为代表的运动形式代表了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运动形式和状态。以五行的特性推演或归类千差万别的事物,以其相似性和联系性归纳和总结事物的属性,能够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时代以思辩的方式认识和提示纷繁复杂、奥妙无穷的物质世界运动规律。例如:五行与五方 每天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给大地
24、带来生机和活力,就像树木向上生长一样,木气正盛,故东方属木;南方温暖,烈日炎炎,酷夏来临,犹如火炉烘烤的感觉,长沙、武汉、南京、重庆有“四大火炉”之称,均在南方,火气尤旺,故南方属火。中原地带,土山土岭,农业大省宜耕作种粮,人也土里土气,土气厚重,,故中方属土;西方沙漠一望无际,地下矿藏丰富,有色金属,石油矿石,金石之地,故西方属金。北方地区,冰封大地,白雪皑皑,寒风凛冽,水气阴森,故北方属水。五行与五季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莺飞草长,鸟语花香,万木葱荣,绿树成荫,木气当令,故春季属木。夏季则树木枝叶茂盛,气温骤升,酷暑难耐,骄阳似火,故夏季属火。长夏(夏末秋初)五谷渐成,稻谷遍野,庄稼长势旺
25、盛,丰收在望,万物长养生化,正是耕作生长万物的美好时光,故长夏属土,春华秋实,金秋季节,五谷丰登,硕果累累,收获之时,由长到收,摘果入仓;秋风啸啸,花谢叶落,金气肃杀,故秋季属金。严冬来临,滴水成冰,寒气逼人,如水之寒,故冬季属水。,五行与五色 当你乘坐列车在祖国大地旅行,到东方时你会发现土色微微发绿,绿树成荫,蓝天碧浪,四季如春,春暖花开,树木成林,目不暇接的景象,使您情不自禁把东方、春天和绿色联系在一起,故绿(青)属木;如果你向湖南、广东、广西一带南下,会发现土色发红,黄种的南方人脸色了隐隐带红,热情似火,故红(赤)属火;中原大地黄河母亲,黄土地和黄河水养育了土里土气,淳朴厚实的中原人,故
26、黄属土;再由中原向西挺进,会发现大西北土地贫瘠,干旱,土色发白,继而走入白色的茫茫沙漠,故白属金;若由北京沿京哈线北上,你又会惊异地发现北方的土色黑油发亮,大庆油田黑色石油滚滚而出,人们穿着多偏爱黑色,北大荒也称之为黑土地,故黑属水。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就是采取这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来归纳、推类、演绎着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不断运动着的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描述的是物质的运动状态、运动形式和具体特征。它们之间有密切的相互联系,包括五行之间的相生(相互滋生)、相克(相互克制)及其太过与不及的反常状态。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相克保持和维护着宇宙系统的平衡性和整体性,使自然界的生态平
27、衡和生命体的生理平衡。一旦这种平衡和整体性被打破,呈现反常状态,就会有疾病、伤祸和灾异的产生。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样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生化不息,维持事物(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失调,整体破坏,环节断裂就会出现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反克相侮,过生欺母的异常状态。正如神峰通考所云:,土多金埋,火多土焦,木多火炽,水多木漂,金多水浊(此为相生太过)。水多金沉,木盛水缩,火多木焚,土多火掩,金多土变(此为过生欺母)。木坚金缺,土重木折,水多土流,火炎水热,金多火熄(此为
28、反克相侮,亦称为相侮)。金弱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见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折(此为相克太过,亦称为相乘)。相生和相克都是正常的运动状态,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以有反克相侮和过生欺母为反常现象。需要强调的是,相克也是维持事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正常现象。正如神峰通考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成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既有相生,又有相克,,才能维持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有些人在研究生命运动规律时一逢相克,即断为不吉是错误的。三、五行学说在生命科学中的运用 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维系着机体的健康
29、有序,各司其职,保持着生命体的动态平衡、协调发展,促进生命各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平衡运动。当某一行(即生命子系统)过亢或过弱时,生命运动的系统联系和平衡性被打破,便会出现病伤灾祸甚至生命运行形式的终结。因此,借用五行理论以研究生命运动规律,促进生命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作用。,1中医学与五行学说 中医学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特征;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之间的乘侮来阐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借用五行特性来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例如,中医学根据五脏(肝、心、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
30、变化特点,将它们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将其所属的五行(盘、脉、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等统配五行,从而将机体各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阐释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和确立了人体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将人与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官、商、羽)等自然界的万物相联系,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
31、整体性,故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应也,与日月相参也。”形成了天人相应的基本观念。2气功养生学与五行学说 在中华养生学中也广泛运用了五行学说的内容,如在气功学中右肝(木)系功能失调需调补木气者,则宜面向东方;若肺(金)系功能失调需调补金气者,则宜面向西方。在养生学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政三月,此谓蕃秀,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此为容平,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三月,此谓闭藏,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指出了应顺应四时五季之气的变化养生规律以及违背此原则引起的相应疾病。只有遵从五行之道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同样,在营养方面也是如此,应当
32、均衡营养,五味兼食,“宜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否则,五味偏盛偏衰,必然产生疾病。3命理学与五行学说 在传统命理学中五行学说是最重要的基本理论,纳音论命将人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命。每一行又分六种类型如甲子、乙丑年为海中金命,丙寅、丁卯年为炉中火命壬申、癸酉年生为剑锋金命等。同时将人的生命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系统内又分为若干,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用五行加以说明的话,则当其中一个子系统过大或过强时,必然有另外一个子系统过小或过弱。例如,我为木,则生我者为水,为父母,我生者为火,为子女,若水过旺,则可能出现水多木漂或水多火熄的情况。若水过旺,则可能出现木多水缩,或木多火炽
33、的情况。纵观现实生活,有的人父母名声显赫,功成名就,自己却游手好闲,一事无成。有的人勤奋好学,出人头地,父母却清贫朴实,或寿短早亡;还有的人自已忙碌于事业、驰名中外,欲望子成龙,自己的子女却不争气,考学无望,就业无门,甚至是白痴残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生命系统中五行的平衡和五行生克制化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上帝是公平的,这是自然之大道。,古人既然相信命运,当然想要进一步探测命运的好坏。天命决定人命,所以古人就认为人命与天象有关,于是就产生了星命学。周礼说:“保京氏掌天星,以观天下之迁,辩其吉凶。”这是说保京氏专管观察天上星象以推测人间的吉凶祸福。到了汉
34、代,星命说更加发展。汉书艺文志讲:“探知五星日月之会;凶厄之患,吉隆之善,其术皆书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此述就人的生日所属星象为根据,用易理布卦推算。如三国管辂推算自己说:“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天有常数,不可得讳。”这咱星占推命之术,自汉至魏,都非常流行。直到唐代,谈命学者仍以星占学为依据。如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杜牧自撰墓志铭云:“余生于角星昴毕,于角为第八宫,日病厄宫,亦曰八杀宫,土星在焉。土,火还死于角,宜哉。”这是说他的生辰所值星宿决定了他的生死祸福。汉代的司马季主、,严君平,三国的管辂,晋代的郭璞,南朝的陶弘景等,是星命术的代表人物。四柱命学或称
35、算命术、批八字,主要来源于星命术,又加上印度星占推命的一些概念,最后以周易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复杂的推断人生命运的体系。算命术的确立,始自唐代中晚期。宋王应麟集曰:“土星行历推人命贵贱,始于唐贞元初都利术士李弼乾,传有聿斯经,本梵书”。梵书聿斯经即鳊古星命书。四柱命学的确立者是唐元和时期的李虚中,韩愈为他作的墓志铭中说:“(李虚中)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相生相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起其年时,百不失一二。”显然,李虚中已用出生年、月、日干支及五行生剋配上外国的九星术,来推算人命运。到了北宋末年,有术士徐子平撰珞琭三命消息赋,注,发展了
36、李虚中的命理,专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项来推衍命运吉凶。四项各有两个干支,共有八字,故又称“四柱推命术”或“八字推命术”。到了明清,算命术士们又把易学八卦、河洛图书之学、宋人理学中的传统术数结合“子平术”,星命术,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推命之术,其中的“铁板神数”与“紫微斗数”,一直到近代在民间还有一定影响。四柱推命先要推出人们出生的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推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简便的办法是查万年历,上面记有百余年的干支,一查便知。然后以阴阳分统十天干、十二地支,用年干支代表祖基,月天干代表父亲,月地支代表母亲,日干代表本人,日支代配偶,时干支代表子女。更取命宫、胎元、大运、小运、流年;
37、配合行年太岁、月令等的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确定休咎、祸福、命运。,算命之术,虽属谬说,但其立论繁复,理络深奥,概念庞杂。有易学的,有术数的,有天文的,有地理分野的,有中国的五星术,有外国的罗喉计都九星术。欲对其梳理,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其基本内容来讲,大体有三种主要成分或三种自然崇拜式的信仰。它们是:对星象的崇拜。星象是人们直接观察到了天的代表,天上布满了星,地上也布满了人。在易学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很自然地认为天上的星和地上人是相互感应的和相互影响的,想信星星能控制人的命运。天上有某星出现,那时出生的人的命运就会受其左右。如我国古书上常见的“我辰安在”“命不逢辰”,“我生不辰”等都是说生时不
38、逢好星而带来坎坷的命运。后汉的大思想家五充就非常想念星占命运,论衡说:“(人)所禀之,气得众星之精。众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宝贵象则宝贵,得贫贱象则贫贱,故曰在天。在天如何?天有百官,有众星。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大小之所授也。”“故天有百官,地有万民。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气之时(怀孕),已得吉凶矣。”这里运用易学的取象思维方式,从天的众星星象天施气而从星布精人禀气之时受星之精又禀气而长,试图从道理上说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确,在算命术中充斥了各种星象。如神煞类的天德、三奇、天乙贵人、月德
39、、岁禄、建禄、坐禄、归禄等十干禄和文昌都是吉星;羊刃、太岁、咸池、孤辰、孤虚、亡神都是灾星;又有魁罡、驿马等又吉又凶的中性星。再如金、木、水、火、土为五星,再加印度的罗喉、计都、日、月、,紫气、月孛为十一曜(曜也是星)。这些大大小小,中外结合的各类神煞之星,罗织了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命运休咎的一个大网。它们既是算命术得以存在的理论根据,又是算命术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对星,对神煞的畏惧和崇拜,导致许多人陷入了命定论、宿命论的泥坑。五行元素崇拜。算命术与星命术的最大区别在于把阴阳五行概念应用到算命的各种程式之中。阴阳五行概念可说是算命术的最基本概念,它主要源于周易和汉代易学的卦气、纳甲说。算命术不仅把金
40、、木、水、火、土五行作为五星,也把它当作五种物质元素自然结胎时便受其影响的五行之气。“禀气而生,含气而长”。人体都有五行之气,而且在其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具体环境下禀赋的五行之气种类不同,数量不等,由此决定了各种人旺衰的状态与命运的好坏。这又是算命术一个主要的内容和理论根据。,动物崇拜。这种崇拜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算命术中的十二生肖,由十二种动物组成,便是原始动物崇拜的反映和残存。十二生肖在算命术中与十二地支密切配合,如子配鼠、丑配牛等等。因用地支来纪年,故某年生的人便象征某动物,进而被认为具有这种动物的一些主要特性。肖虎的一定较有杀气,只有肖龙的才能镇服他,肖羊、肖牛的大多被认为具有软弱可欺的性格
41、。最令人遗憾的是,这十二生肖分为相互矛盾的六对,鼠马相冲,虎猴相冲,;又分为相害的六对,鼠羊相害,牛马相害,鸡犬相害,虎蛇相害,龙兔相害,猴猪相害。结果不知使多少因属相相冲相害的青年男女天各一方,不能婚配,造成了历史上不知多少血淋淋的惨剧。,从以上算命学的三种主要内容和信仰讲都是原始的、非理性的自然崇拜,拿它们来做算命术的理论基础,必然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迷信产物。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它反映封建的意识形态,维护男尊女卑,贵贱命定等纲常名教,劝人们听天由命,不可强求,做一个乐天知命的“君子”,对人民起到很大的麻痹作用。奇怪的是现代的一些星命家,绝不承认命术是迷信,自吹五行作为物质元素及五行的生克都有科
42、学道理,并引用化学、物理、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来证明算命术是科学。然而,宇宙的元素果真只有五种吗?水克火能做为化学原则吗?金生水能有科学根据吗?显然,算命术,星象术自王充以来都是假托为科学的,现代只能说它是迷信。,生命的运动,在植物为生、长、化、收、藏,在动物为生、长、壮、老、死,都逃不脱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人生事业也是如此,由创业产生(木)到扩大规模,蓬勃发展,成长壮大(火),再调整策略,兼收并蓄;不断适应变化(土)又经长期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相对固定和稳健的思维方式,因成功而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因思想僵化,凭经验办事而失误码,最后走下坡路,一败涂地(水),又吃
43、一堑,长一智,总结经验,重整旗鼓,以求新生(木)五行理论揭示了事物运动形式和运动状态相互联系和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形式都蕴藏着五行之理。但如何对千差万别的事物和自然现象进行描述和归类,古人还以八卦的形象思维方法来描述和阐明天地自然的万千景象。,四、关于先秦五行说 五行,作为一个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据书序云,洪范是殷未周初箕子回答周武王向天道的话。其有关内容如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这段话有三层意思。指出了:
44、1、五行的级成水、火、木、金、土。关于五行的排列,唐人孔颖达认为这是由微渐著的序列,疏曰:“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宋人蔡沈却认为是五行的生序,注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2、五行的属性水性润湿向下,火性成炎向上,木性能曲能直,金性从事变革,土性宜种庄稼。3、五行的功用产生五味:水生咸,火生苦,木生酸,金生辛,土生甘。西周末期的史伯提出五行杂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国语郑语)他在五行中突出一个“土”行,体现尚土思想。春秋后期的史墨提出五行相胜说,诸如“火胜金”、“水胜火”,等等。(见左传
45、昭公三十一年、左传襄公九年)。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提出五行无常胜说:“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墨子经下)意思是说,五行相胜不一定按照水火金木土的顺序进行,呆依条件为转移。例如:火多时可克金,金多时可反过来克火,即所谓“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提出五行相生说,散见于管子一书的幼宫、五行、四时和轻重己四篇。其主要点有三:一是把尚书洪范的水、火、木、金、土五行并列改换成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序列,以表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二是把五行(木火土金水)同四时(春夏秋冬)相搭配,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三是初步把五行与阴阳说联系起来。战国后期的阴阳家
46、邹衍集先秦之大成,提出阴阳五行生胜说,一方面是五行相生,即(春)木生(夏)火,(夏)火生(季夏)土,(季夏)土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另一方面是五行相胜,即:(夏)木胜(虞)土,(商)金胜(夏)木,(周)火胜(商)金,(秦)水胜(周)火,(汉)土胜(秦)水,邹衍用五行相胜说解释改朝换代,提出五德始终循环的历史观。,五、周易的五行八卦说 周易古经没有出现“五行”的字眼。周易大传说卦传则试图把五行纳入阴阳八卦体系之中:帝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为木”,“东南也”),相见乎离(“离为火”,“南方之卦也”),致役乎坤(“坤为地”),说者乎兑(“兑,正秋也”),
47、战乎乾(“乾为金”,“西北之卦也”),劳乎坎(“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成言乎艮(“艮,东北之卦也”)。这就是说卦传把五行(木火土金水)、四方四隅(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四时(春夏秋冬)纳入八卦的最初方案。,这个方案新颖但不完整:(一)在八卦与五行对应方面,只明确提出 乾为金、巽为木、离为火、坎为水,近似提出艮、坤为土(按:因山、地都是土,故此推论),而汉有提出震为木、兑为金。(二)在方位方面,这是个后天八卦图,只提出八卦对应四方四隅,而未涉及五方(东西南北中)的中和中土概念。(三)在四时(春夏秋冬)方面,只明确指出兑秋,其它仅是蕴含面已。(四)不难看出,方位和时令(
48、即空间和时间)是建构阴阳一五行一八卦体系的结合点。六、易学的阴阳五行八卦体系 经过汉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易医相通的黄帝内经、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以及汉易等历代易学著作整理和发挥,阴阳五行八卦体系才得以系统化、完整化。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为表1.1。,1.1,易学阴阳五行八卦体系有如下五个特点:八卦与五行配套:乾为金,坤为土,坎为水,离为火,震为木,巽为木,艮为土,兑为金。2、八卦与五行都分阴阳,遵循阴阳之道。如: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硬),乙为阴木(软);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烈火),丁为阴火(柔);戊已周属土,戊为阳土(向阳高燥),已为阴土(北阳低湿);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硬),辛为阴金(软
49、);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多),癸为阴水(少)。余此类推。上一节所讲的阴阳交变之道被进一步证明是普遍存在的。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治本。”为了维持任何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必须随时注意调整其阴阳平衡。否则的话,“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拖延下去则“阴阳两虚”,甚至造成“阴阳离决,精神乃绝。”因此,对病非要辩证论治不可,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两虚,阴阳并治。,3、五行生克乘侮。五行的特性如下:木为生发,条达;火为炎热,向上;土为长养,化育;金为清静,收杀;水为湿冷,向下。五行的相生相克,属于正常现象,因为
50、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生长变化;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和协调。五行的相乘相侮,属于反常现象,所谓相乘,指相克得太过(“乘”有乘虚而入这意)。例如:火气偏亢,而水不能对火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火便去乘金,使金更虚,这叫“火乘金”。所谓相侮,指逆克。例如:顺克是火克金,火气不足,或金气偏亢,金就反过来克火,这叫“金侮火”。如肺病实证病人往往有心烦、胸胁痛、呼吸急促等症状,这就是肺金偏亢,而乘肝火、侮心火的结果。,4五行与八卦纳天干地支 干支纪年月日时。这不是易学的发明。早在先秦时期,就用干支纪月、纪日、纪时,到了东汉又用干支纪年。干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在上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