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7644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114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亲戚畔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又何间焉 池非不深也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D天时不如地利 衣食所安1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忠之属也。

3、可以一战。1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4分)参考答案:11答案:D评分:选对得2分。12答案:固:巩固,使坚固。加:虚夸,以少报多。畔:通“叛”,背叛。 徧:通“遍”,遍及,普遍。 评分:答对两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2分。13答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才是尽本质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评分:按照“信”“达”“雅”三方面要求。每小题2分,共4分。14答案: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做法: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

4、线的词。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小信未孚( ) (4)又何间焉( )(5)神弗福也( )(6)衣食所安( ) (7)小惠未徧( )(8)牺牲玉帛( )(9)弗敢加也( ) 二. 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参见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战 :_ 2. 必以分人 :_ 3. 忠之属也 :_ 4. 可以一战 :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 四. 阅读: 文段(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5、,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用原文回答。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 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和_。 3.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_。 文段(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6、。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_ 3.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 文段(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7、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

8、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试题答案】 一. (1)攻打 (2)目光短浅 (3)为人所信服 (4)参与 (5)赐福、保佑 (6)养 (7)通“遍”,遍及、普遍。 (8)指祭视用的猪、牛、羊等 (9)以少报多 二. (1)原因 所以 所以

9、(2)他的(曹刿的) 其中 他们的(齐军的) (3)听从跟随 三. 1. 凭借什么作战? 2.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4.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四. 阅读: 文段(一) 1. 请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3. 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文段(二) 1. D 2. 已经战胜,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道:“作战,是靠勇气的。” 3.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文段(三) 1. D 2.

10、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

11、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

12、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本文中

13、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14、:“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15、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16、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例句:既克,公问其故克己奉公克敌制胜 例句:以牒为械为民请命下不为例17、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15、伏焉。(2)虽杀臣,不能绝也。18、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15(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16(1)于是 原故(原因) 倒下 “诎”同“屈”,理屈 (2)17(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18示例: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

16、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1、甲 文中“齐师伐我。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形容。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

17、答)。2、【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3、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

1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 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1、甲

19、文中“齐师伐我。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形容。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答)。2、【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

20、“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3、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 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

21、项是(A)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

22、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肉

23、食者鄙,未能远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 13.(共4 分。每题 1 分) 又何间焉(参与)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24、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 分,每题2 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 15.(共3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 取信于民(1 分) 16、(共4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25、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齐师伐我 伐

26、: (2)牺牲玉帛 牺牲: (3)小大之狱 狱: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6)既克,公问其故。 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肉食者鄙 翻译: (2)可以一战 翻译: (3)一鼓作气 翻译: 3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4.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 5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

27、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

28、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 臣之妻私臣:_ 期年之后:_王之蔽甚矣 时时而间进 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3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4、翻译下列语句。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_ 5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6、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

29、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7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8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曹刿论战(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4)问:参与(5)福:赐福、保佑(6)故:缘故、原因2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3.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

30、,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5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6、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7.略邹忌讽齐王纳谏1、偏爱 满一年: 受蒙蔽 间或2A3B4、(1)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5.邹忌以

31、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6、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思对即可)。7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评分标准:8.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2013年中考山水篇古文阅读训练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

32、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属引凄异( )略无阙处 ( ) 夏水襄陵( )2(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2)下列各组句中

33、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 B虽乘奔御风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C绝巘多生怪柏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3翻译下列语句。(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4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夏季: 春冬: 秋季: 5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6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7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8结合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34、。 ,天高地厚华夏情。9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0、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三峡 1飞奔的马 连续 通“缺” 上2B 3(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4水势迅急凶猛 景色秀丽奇绝 萧瑟凄凉 5三峡七百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绝巘多

35、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8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等。9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10、示例: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大绝。分析:山猿高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索气氛,空旷的山谷幽凄的猿鸣,悲哀婉转,久久回响,到处笼罩着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36、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1B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